個人資料
正文

餘興坊之三,生煎與泡飯

(2020-06-03 10:05:18) 下一個

餘興坊之三,生煎與泡飯    陶次瓦

 

生煎者,生煎饅頭是也!上海人包子饅頭不分,本來理應叫生煎包子,可是“生煎饅頭”這大名居然一直叫到今天。之所以我對生煎饅頭念念不忘,是因為小時候想吃吃不到,不是沒有,其實就是吃不起,哪像現在媽媽們、奶奶們穿著睡衣就出門給寶貝買早餐這麽容易,這麽幸福?

 

我生長在文革開始的年代,雖然家裏原來還有些老底子,可是公私合營後不久,斷了股息,家境就每況愈下了,六口之家的開銷主要靠爹爹從烏魯木齊每月寄來的100元人民幣撐著,姆媽從新疆回來後就不能回原來工作的海關了,開始時靠朋友介紹,去寶山中學代了幾次課,後來就找了個裏弄托兒所的工作,收入寥寥無幾。家裏還有收入的就剩阿爹了,阿爹最後的工作是育才中學的語文教師,當然三民主義時期的訓育主任是當不成了。阿爹脾氣不好,不會拍段力佩的馬屁,在退休年齡之前就被退了休,所以退休工資僅僅80來元人民幣。盡管如此,因為阿爹自由慣了,當家的恩奶還是讓阿爹自己支配退休工資,所以阿爹算是家裏最有閑錢的人。阿爹很少存錢,大多的錢都買了書或接濟別人了,阿爹的銘言是:一本書隻要三句話有用,就值得買,所以阿爹的藏書在我們不大的家裏,鋪天蓋地。受阿爹的影響,在網絡普及前的那三、四十年裏,我的書也幾乎是占了家裏不少的地方。

 

文革時期,家裏兩個姐姐與我都是長身體的時候,而且都愛好體育運動,大姐1.68米,是中學籃球隊裏控球的。二姐1.78米,是上海市青少年鐵餅第四名,上海田徑隊投擲組隊員。我1.86米,除卻跑步,中學裏任何田徑項目都是冠軍,創下的校跳高記錄,估計一直到中學關門都沒被打破,一直在盧灣區體校裏訓練跳高,後來還去上海市隊裏混了一陣子。我們這姐仨吃得特別多,那可是個吃飯要糧票,穿衣要布票的年月,姆媽力不從心,爹爹遠在新疆,如何把我們拉扯大,全靠了恩奶和阿嫡的照顧,成長期我們補充的是恩奶和阿嫡的定量。在這種經濟情況下長大,那裏允許每天去點心鋪子裏買早餐吃呢?對我們來說早餐的代名詞就是泡飯,把昨晚的剩餘米飯用開水泡一下,就著鹹菜或者偶爾的醬菜就是開天的第一餐了。久而久之,我和兩個姐姐除非必需,直到成人都沒有養成下館子的習慣。但孩童時代腦子裏的需求還是深深地印下了。

 

從餘興坊大弄堂口出去是合肥路,往右拐就是當時的上糧公司糧店了,大力士二姐去了海豐農場後,每月家裏買米都是我扛回家的。今天我還記得當時的米價,大米每百斤16.84,秈米每百斤14.80,當然都是三年以上的陳米,新米是吃不上的,備戰備荒嘛。出口大米到是要新鮮許多,口感也好,每百斤18.00。糧店裏上午還製作掛麵出售。再往前走就到了順昌路口了,轉角上是老牌的大同南貨店,除了南北雜貨以外,最吸引我的,還是店門口哼哼作響的冰箱,因為有棒冰(冰棍)和冰磚(雪糕)賣啊!夏季裏大熱的天,特別是我嬢嬢回娘家時,家裏大人(長輩)會給錢去大同南貨店裏買來解暑,赤豆棒冰四分一根,冰磚可以買半塊,一角三分,哪可真是高興啊!但平時裏弄裏叫賣的小販是絕對不允許去買的。唯一允許在弄堂裏小販手上買的,就是爆米花。

 

過了順昌路,大同南貨店對麵是後來搬進店麵的早點鋪子,有三分錢的淡豆漿,四分錢就是甜的了,加了一小勺糖,五分錢是鹹的,有鹽,油條末,榨菜末,蝦皮,蔥末。烤得香噴噴的大餅也一樣,三分是普通大餅,四分錢的大餅夾層裏有糖水,五分錢的就是有酥油的蔥油餅了。一角三分一碗的小餛飩算是高檔貨,包著油條的茨飯最頂餓,好大一團啊!哦,還有油炸的油條四分,茨飯糕五分。

 

點心鋪的對角是個醬園,提供料酒,散裝酒,各種食用油,醬菜,乳腐(腐乳),最喜歡那裏的揚州什錦菜,二角七分一斤是普通的,切得粗,裏邊的螺絲瓜也少。四角一斤是精製的,好吃許多。一般是拿一隻碗遞給營業員,說阿姨,您給稱兩角錢的普通什錦菜吧?因為我腿快,買醬菜拷料酒就是我的專差了。其實回想起來,買醬菜或者油條就泡飯還是偶爾所為,大多的時候是拿了五分錢,去弄堂口菜場的鹹菜攤上,買鹹菜或者彌陀芥酸菜回來就泡飯,那時五分錢可以買一大碗,有幾次我一頓就吃了一大碗酸菜,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不怕吃酸的。

 

點心鋪裏那時並不買生煎饅頭,買生煎饅頭要穿過合肥路菜場,到黃陂南路的拐角,永安堂中藥店的門口旁邊那個點心鋪才有。一個大平底鍋,大概一鍋需要二十來分鍾吧,大家自覺排隊,那時塑料容器很少,每個人手裏都拿著個金屬飯盒或小鍋子,快起鍋時,師傅打開木製的大蓋子,撒一大把芝麻或者蔥花,香氣撲鼻,排隊的人們都伸長頭頸(脖子)看著,盼望能輪上這一鍋,要不還得等二十來分鍾。

 

黃陂路點心鋪的品種其實也不多,點心花式品種比較多的,要算太平橋了。從大同南貨店往北拐,沿著順昌路一直走過複興中路,複興中路郵局門口有個大郵筒。繼續沿著石子水泥路麵的順昌路往前走,寬敞的路麵漸漸地在西門路往右拐了,順昌路的石子水泥路麵也嘎然而至。著名的十七路電車甩著兩條辮子,沿著西門路往老西門方向的西藏南路而去,從西門路口開始,往北就是太平橋路了,一直到底與嵩山路在太倉路錯接。

 

站在順昌路上往北看,道路兩旁林立著各種點心店,飯店,最惹人注目的便是道路上許許多多的白布帳篷了。這些白布帳篷每一頂,都是一個特色小吃。那時沒有私營的或者私人包幹的,一律國營或地方民營的職工,都是上海阿姨爺叔們做著點心。不光有常見的大餅、煎餅、生煎饅頭、鍋貼,還有雞鴨血湯,雙檔,油豆腐粉絲湯,雜碎湯,等等。冬天還會增加羊肉粥,雞粥,白切羊肉等等。姆媽高興時會牽著我的手,去太平橋喝一碗雞鴨血湯。記憶中隻是偶爾幾次,大多時,姆媽牽著我手是去順昌路上的水果店裏,買爛了以後切去腐爛部分的便宜水果拿回家與家裏人分享。我從小吃得粗,需求大,所以家裏凡是削水果削下的果皮,果心,我一概嚼碎了咽下。所以我很久都不知道何時該停止啃食蘋果核,一直到後來去女朋友家裏與家長見麵,丈母娘給了個蘋果,可怎麽也搞不懂為啥桌上就留了一根梗。

 

太平橋現在已然被拆了,建起了港澳氣味十足的”新天地“了,太平橋都位置也變成了“太平湖”了,奈何青史舊憶飛灰去,如果夢境依舊,搭上十七路電車,去到老西門,走不了幾步,便到了”大富貴大酒店”,我的婚宴酒店。前幾年回滬,看到大富貴酒店還在,一樓居然也賣起了生煎饅頭等早點了。前情難卻,來一客生煎,一碗小餛飩,生煎還不錯,那碗餛飩的湯則是摻了味精的鹽水,罷也罷也,終有一枕黃粱驚醒時。

 

=====================================

圖一,無圖湊圖,上海灘最好吃的非傳統早點

 

圖二,無圖湊圖,我的最愛:蘇州燜肉紅湯麵

 

圖三,無圖湊圖,另一最愛:冬筍炒塌棵菜

 

圖四,無圖湊圖,關鍵不在包子,在那個享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