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魯赫 有著強烈古典主義美學觀念的19世紀作曲家

(2014-01-07 16:31:27) 下一個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馬克斯·克裏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Max·Christian·Friedrich·Bruch),1838年1月6日生於德國科 隆一個警官家庭,從小從業餘歌唱家的母親那裏學習音樂。自幼天資特異的布魯赫年僅11歲就寫出了第一部完整的“作品”——《E大調七重奏》。14歲那年, 他因獲得法蘭克福的莫紮特基金會獎而嶄露頭角,20歲時根據歌德的詩歌《玩笑、詭計和報複》創作了第一部歌劇,並在科隆當地上演。1862-1864年, 他在德國另一城市曼海姆創作了他的成名作——歌劇《羅萊拉》,這部取材於有關萊茵河女妖的民間傳說的舞台作品在1860年代後期曾經一度風行;但在 1870年他根據莎士比亞的傳奇劇《冬天的故事》而作的另一部歌劇《赫米奧內》在柏林上演失敗後,布魯赫再未涉足這一領域。和《羅萊拉》大約同時誕生的康 塔塔《伏裏施喬夫》(Frithjof)也十分有名,以致長期以來他在德國被視為一位優秀的合唱作曲家。

    1865-1867年,布魯赫擔任德國科布棱茨宮廷的樂長,在此創作了他最為人所知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並與當時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如大衛、約阿希姆、 薩拉薩蒂等人結下了深厚的交誼。受到這些演奏家的影響與啟發,布魯赫後來又為小提琴寫作了大量作品,但除了《蘇格蘭幻想曲》之外不幸大都被遺忘了。

     從1870年代後期開始,布魯赫先後在柏林、利物浦、布雷斯勞等地擔任樂隊指揮。這一時期的清唱劇《奧德修斯》、《鍾之歌》、《阿基留斯》和《摩西》因 為迎合了德國統一後的民族情緒而受到歡迎,但在德國之外卻鮮有聽眾。從1890年起,他一直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教授作曲達20餘年。這一時期,布魯赫培養 了不少學生(其中包括20世紀重要的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姆斯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並作為出色的音樂教師享有大名,然而他和新德意誌樂派在創作觀念 上的衝突和個人恩怨方麵的糾葛以及勃拉姆斯巨大的影響力卻使他遠離了浪漫主義音樂的主流視野,作為作曲家的成就逐漸被遺忘(雖然他一直堅持創作,直到臨終 前一年還寫出了《A小調弦樂五重奏》)。

    布魯赫還曾先後被劍橋大學、柏林大學、布雷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08年獲普魯士藝術與科學榮譽勳章。

    布魯赫是一位有著高超的創作技巧、獨立的個人風格,亦不缺乏革新意識的藝術家,這從他不多的幾部已經成為音樂會保留曲目的經典中可以感覺到。而他流麗優 美、明朗健康的旋律讓人過耳難忘,作品中淺顯而深具異國情調的標題內涵又帶給人無限的遐想,華麗的技巧深受獨奏家們的青睞;畢竟,隻有那些被認為真正反映 了時代精神和特定環境中複雜的人類境遇的藝術品才能在時間的長廊中獲得不朽的聲名。

    從某種意義上講,布魯赫式的作品卻更接近普通聽者的內心需求,更能滿足純粹以傾聽為目的的欣賞活動,更能依靠音樂音響本身獲得大眾的認同。

    音樂的價值與接受是多元並存的,經典的產生總是離不開特定的文化語境和社會心理,在仁山智水之間又總是伴隨時代的變遷和風格的更替,作為一位有著強烈古典主義美學觀念的19世紀作曲家,布魯赫的作品有理由在今天贏得越來越多的欣賞與共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