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美國 12 二胎
孫燕
在我上飛機之前,我的婆婆把我叫到一邊,遞給我一張紙,小聲地告訴我說:“這是一個生兒子的偏方,誰如果需要你就給她,就當做好事了。”其實我心裏明白這是專門給我的。
我的婆婆和公公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我頭胎生了個女兒,他們沒有表現出什麽,但是我能感覺出來他們家有點重男輕女。先生家就他一個兒子,單傳,而且基因還不錯,到他這兒斷了我都覺得有點可惜。沒辦法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誰也無法抗拒。但是現在不同了,我們來到了自由國度,想生多少就能生多少。一開始我完全沒有生二胎的打算,而且很堅決。後來慢慢地思想就放鬆了,看來人總是在變的。
父母剛走不久,我就發現懷孕了。雖然生第一胎的時候痛得死去活來曾發誓再也不生了,可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懷孕生子是女人的天性,要不然繁衍後代這麽難的事怎麽還能繼續下去呢。哎!女人啊!
這個小生命的到來讓我和先生興奮不已,完全忘了我們當時的處境。我們是三無啊:沒身份,沒工作,沒錢。三口之家都勉強維持,再填一口可怎麽辦呀!
關鍵時刻先生拿出了男子漢的氣魄,叫我不用擔心,一切有他呢。可是我心裏明明白白的,這三無不是你發誓就能解決的啊。
先生有句口頭禪:既來之則安之。我相信他,依賴他,有他在我不擔心,他是我們家的頂梁柱,是我心裏的定海神針。
莫斯科大學城相對於美國的其他城市來說比較封閉和保守,中國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那是1994年,獨生子女意識在留學生的思想裏根深蒂固,大家還沒有反應過來這裏可以生二胎了,多數人也是三無人員,都沒有膽量有這個想法。在我們之前隻有兩家生二胎,但他們都有綠卡,各方麵條件比我們好得多。像我們這樣的三無人員還沒有人有勇氣生二胎。我們可以說是開了生二胎的先河。我注意到多數朋友說起我懷孕的事情都表現出有些不自然的表情,好像我是大姑娘懷孕,也有人說我們是自找麻煩。個別人佩服我們,尤其佩服我先生的膽量和擔當。在我們之後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都生了二胎。
我懷二胎比懷頭胎的反應更重,那時候莫斯科的留學生時興釣魚,是在魚塘,所以很容易釣,每次一個人可以釣十二條魚,有人抽查,超量罰款。我們也買了釣魚證,可是剛釣了一次我就不能吃魚了,聞著魚味兒就吐,甚至不能提魚這個字。當時吃什麽吐什麽。在這種情況下有幾家的工我還是堅持去打。
懷孕後我經常在周末的時候去逛yard sale,買一些嬰兒用品。當地有一家民辦的慈善機構Open-door,意為敞開的大門,是專門給新生嬰兒準備的。屋子不大,裏麵應有盡有,包括衣服、尿布、小筐、小車。每天都有人來捐,也有人來拿,所以的東西都可以免費領取。這個地方幫了我們很大的忙,我在這裏挑選了許多嬰兒用品,用過的東西也都清洗幹淨捐回這裏。
一次在逛yard sale時碰巧遇到一位老先生有一張精致的嬰兒床,隻送不賣。老先生說這個嬰兒床睡過他的三個孩子和六個孫輩。小床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現在他要把床傳給需要的人,他希望我們用過之後也要傳給下一個需要的人。這個嬰兒床跟著我們輾轉美國的東西南北,至今還保存完好等待我的孫輩們使用,然後再傳給下一個。我相信善良和美好的東西一樣可以世代相傳。
老先生的院子裏有一輛嶄新的大房車,他說現在已經退休,打算開著房車去旅遊。看著老先生的房車,先生的眼睛裏閃著羨慕的光,我知道此刻在他的心裏又多了一個夢想。雖然那個時候我們和房車的距離好比大西洋和太平洋那樣遙遠,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但燕過留聲,這個小小的夢想從此留在了我們的心裏。
人要有理想和夢想,甚至幻想,對理想的追求是人們生活的動力。後來的經曆證明我們的理想都一一實現了。
二月十四日早晨,女兒下了最後通牒:今天小baby必須出生。原來這一天是情人節,還是農曆的元宵節,是個好日子。那天晚上去醫院的時候,鄰居愛國主動提出讓女兒去她家過夜,這真是雪中送炭。
結果如姐姐所願,當天晚上小baby在情人節和元宵節的雙重節日裏誕生,先占了天時。
做B超的時候我們問醫生是男是女,醫生問了一下我們現在有什麽,我告訴她有個女兒,完了她說辨別不出是男是女。從此我們一直認定這還是個女孩,是醫生不告訴我們。之後先生一直以二丫稱之。直到生之前我們隱約聽醫生說是個大胖小子,我們也沒有在意。結果真的生了個大胖小子,先生高興壞了,一宿沒合眼地看著兒子。
盡管我的孕期反應特別嚴重,但是沒有影響到胎兒的生長,他出生時將近九磅。為了不讓國內的親人擔心,我們一直瞞著他們直到孩子出生。當我給家裏打電話報喜的時候,電話那頭的父母都驚呆了,半天沒有說出話來,我知道那是驚喜與心疼交織的情感。
事實證明我們的決定是對的,春種秋收季節分明,人類繁衍生息也是有時間限製的。等到什麽都有了再四平八穩地懷二胎為時已晚,年齡不等人。有幾個朋友說起來都後悔當初沒有勇敢地生個二胎。現在的我們兒女雙全,擁有一個完完整整的人生。
兒子在貧困中出生,在幸福中長大。
我們沒有申請任何美國的福利和補助,我們自己買的醫療保險,幾乎花光了我帶來的和打工賺下的錢。兒子小的時候,我們沒有給他買過一件新衣服,他穿的用的都是二手的。好在我們貧困的時候他還不懂事,一點也沒有影響到他的成長。兒子長大後成為一個陽光少年,他立誌學醫,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別人,特別是窮人。
《觸摸美國》一書已由美國威廉出版公司出版。定購請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