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燕心語 父母與子女

(2021-03-28 07:49:28) 下一個

 

孫燕心語 父母與子女

 

90年前後出國的這批人大多是60年前後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人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我們經曆了中國動蕩年代所發生的一切大事件,出國後我們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滌。我們是見證曆史的一代。

 

我們即不承上又不啟下,前三十年我們被傳統的中國文化灌了個滿罐兒。出國以後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將母國的文化一點點地剝離。後三十年西方文化漸漸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比較與判斷,不斷地舍棄與接納。中西方兩種文化在我們身上有時會碰撞出火花,有時彼此排斥博弈,最後一方戰勝另一方。

 

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觀點和想法漸行漸遠。與子女之間的文化差異隨著孩子的長大也越來越明顯。西方的文明很容易被他們全盤接受,並且反過來慢慢地影響著父母。西方開放自由的文化環境讓他們知道了很多事情,中國家長式的說教對他們完全不起作用。家長反而需要虛心地向孩子學習。

 

上對父母,我們還保持著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孝道,我們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為父母養老送終的責任。幾年前我把老母親接出來到我身邊為她養老送終。在一起生活後發現我們之間不隻存在著年齡的代溝,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更大的障礙。她總是以中國式的思維看待美國的事物,完全無法理解美國人的坦率與真誠。比如說今天早上一個美國鄰居辦Yard Sale,我看上了一個花盆,人家說當初是花100塊錢買的,我媽私下跟我說:誰信呢,我當即跟她說美國人多數是不說謊的,她說100塊就是100塊。我媽用中國人的邏輯以為做生意的人說話一定是有水分的,不可信。我們已經習慣了與美國人相處彼此坦誠相待,互不猜疑。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起話來難免會南轅北轍,話不投機。

 

下對子女,對子女們從小喂進去的中國文化被他們囫圇吞棗地咽下去,但並不能消化,更沒有吸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長大的兩代人在三觀上的鴻溝是難以逾越的。比如去年的美國大選,很多華人家兩代人的分歧暴露無遺,以至於在家裏不能談政治,一談就崩。保守派的家長完全說服不了自由派的孩子,所以隻能避而不談。在生活也是存在很多差異,比如我家女兒和兒子完全不吃粥。我們北方的粥隻加米和豆,最常吃的是大米綠豆粥,對孩子來說淡而無味,完全不能下咽。我們感冒發燒的時候隻想喝一碗粥,而他們得病的時候想吃的是美國的雞湯麵。他們的更有營養,但是我們習慣了喝粥。我跟先生開玩笑說等我們老了恐怕連粥都喝不上。

 

語言溝通也是一個問題,說英文我們的能力有限,說中文他們更是一頭霧水。隻能混著說,能聽懂就行。對我來說,我經常寫點文章表達觀點抒發情感,可是我的兒女都看不了,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

 

價值觀更是天差地別。前幾天兒子回家,我給他吃梨罐頭,他吃了一口說太甜了要扔掉,說那是垃圾食品。其實現在我也很少買罐頭食品,但絕不反感。我們小時候罐頭簡直就是奢侈品。那時送禮的標配是兩瓶罐頭,如果再加上一包槽子糕那就是大禮了。當時有一個大事件,大概是七三年前後,哈爾濱有一個機構叫安置辦,專管知青的留城和安排工作,權利大極了。那個安置辦主任姓熊,人稱小熊,科級幹部,因受賄被抓,髒物是兩缸罐頭,就是東北醃酸菜的大水缸。當時是轟動哈爾濱的大事件。在農村,多數人家是見不著罐頭的,偶爾吃上一瓶,空瓶子會擺在窗台上做裝飾。所以罐頭在我們這代人心中絕對是好東西,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垃圾食品掛上鉤。這些事情孩子永遠也無法理解。由此可見我們兩代人的差異有多大。

 

在美國父母沒有絕對的權威,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平等地溝通,相互尊重。很多東西我們是在向孩子學習,比如日新月異的科技,以及文化藝術方麵的知識,要承認他們知道得比我們多。

 

我們這代人在責任上是承上啟下的,我們上管老下管小,原生家庭經濟不好的還要照顧兄弟姐妹,甚至他們的子女。也就是把上下兩代甚至三代人的責任都扛在肩上。對孩子我們即保留中國文化供他們上大學,同時又努力賺錢攢足養老金做好不拖累孩子的準備。曾經有人說過我們是為父母養老的最後一代,也是不用孩子養老的第一代。

 

我們這代人漂洋過海遠走他鄉,我們闖蕩世界,我們拚搏奮鬥。我們實現了美國夢,而且我們的下一代在我們的基礎上還會走得更高更遠,這就夠了。到老了,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我們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我們無怨無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