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以一部「京華煙雲」被多數中國人所熟知,其實早在1935年他就憑「吾國與吾民」而轟動美國。塞珍珠以一部「大地」聞名於世,並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塞珍珠提議並幫助林語堂出版了「吾國與吾民」這本書,兩人為此結下友誼。他們既是合作者又是好朋友,他們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使者。兩個人都對彼此的文化非常熟悉並有深入的研究,可謂學貫中西。遺憾的是他們最後竟然反目為仇形同陌路,其根源是文化的差異使然。
中國人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靠字,表明了全部心態。中國人認為有困難找家人或朋友幫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從出力到出錢,都指望親戚朋友。過去由於中國的商業和服務業不夠發達,中國人遇到困難隻能靠別人幫忙,由此演變成習慣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實際上這是一種陋習,人們雖然痛恨這種文化卻都遵守著,沒有人勇於打破它。
美國文化在這個方麵正好相反,他們不會為了麵子而做違心的事,尤其在金錢上,他們分得很清楚。你管美國人借錢,如果他認為不合理,他會直接了當地拒絕。但這並不等於他們小氣,如果他們認為需要,他們可以無償地捐贈錢和物給非親非故的人,這就是美國文化。美國的慈善事業在全世界開展得最好,是因為眾多的美國人,包括富人和窮人的無私捐贈和奉獻。美國社會的製度和分工使各種需求都有地方解決。比如搬家找搬家公司或短工而不必找朋友,缺錢找銀行貸款。自力更生在美國是一種理念而不是口號,他們不會輕易找別人幫忙,更不會開口借錢。
為此我做了一個調查,我采訪了近二十個美國人,我的問題是:如果有人向你借一萬元,你在什麽條件下可以借。第一個問題是如果親屬為治病急需錢,所有人都表示如果他們有錢可以借,同樣情況如果是朋友,則多數人表示拒絕。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投資人需要幫助,如買房或做生意,不管親屬還是朋友,所有的被調查者都表示拒絕,其中兩個人表示如果讓他參與投資,可以考慮。調查中我也問道如果你有事,你會不會向親戚朋友借錢,他們都回答說不會。
我采訪的對象是成年美國人,從調查的結果不難看出美國人的處事原則,調查中很多美國人說:我不是銀行,他們有事應該去找銀行。我努力賺錢,我會看緊我的錢。
林語堂與賽珍珠是多年的老朋友,當年林語堂研究中文打字機花光了全部積蓄,不得不舉債,他首先想到了好朋友塞珍珠。林語堂自認為錢是用於研究打字機,是正當需求,而賽珍珠又拿得出,所以他才向賽珍珠開口借錢。賽珍珠雖然有錢,可她不見得對打字機感興趣,她的拒絕自有她的理由,也是她的自由。但林語堂以中國文化來衡量就覺得難以接受。賽珍珠可以收養兒童,可以出資成立賽珍珠基金會,這足以說明她是一個無私而且慷慨的人。我為他們的決裂感到惋惜。
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別。每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所不同,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尊重別人等於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