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的播放引起觀眾很大興趣,人們在對劇情人物品頭論足之餘也不由自主地把議論的話題轉向曆史,轉向對民國命運的再思考,再認識。《北平無戰事》設計了複雜的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力圖再現真實的曆史圖景。但是在這曲折得有些冗長拖拉的作品裏,編導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卻是簡潔的,清晰的,那就是國民黨的滅亡是它自己的腐敗造成的,是命中注定的,無可挽回的。
國民黨的失敗和民國的滅亡其實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不過由於共產黨打敗國民黨政權後連民國的招牌也扔到了一邊,人們也就習慣於把國民黨的失敗與民國的滅亡看成一回事。其實隻要人們跳出國共兩黨編織的黨史教材,重新檢討民國興亡的軌跡,就不難發現中華民國是被兩次軍事征服滅亡的,一次是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另一次是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第一個戰爭顛覆了這個國家的民主政體,動搖了民國的政治基礎,第二個戰爭則給了這個半獨裁的政權致命一擊,最終結束了民國在大陸的存在。電視劇宣揚的所謂腐敗導致亡國隻是一個似是而非的道德讖言,跟曆史真相相去甚遠。
滿清遜位民國建立是中國人的一大進步,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一次光榮革命。辛亥革命順應了絕大多數國民的意願以較小的代價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專製製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歐美式的代議製政府,是一次完全成功的民主革命。然而,一個世紀以來國共兩黨都不遺餘力地貶損降低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把它說成是一次不徹底的甚至是失敗的革命,而把自己那一套踐踏民主顛覆國家禍國殃民的做法說成是二次革命,大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他們不但在爭天下的過程中讓人民血流成河,而且在奪取天下後的一係列自以為是的瞎折騰更讓人民吃盡了苦頭。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製度是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國共兩黨的革命不但中斷了這條道路,而且使中國重新陷入專製的泥潭至今無法自拔。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是有貢獻的,但他隻是締造民國的元勳之一,其他辛亥人物如各省資議局議員,革命黨領袖以及北洋軍首領袁世凱等,都是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不可缺少的力量。民國初年的議會政治運行得並不完美,而孫中山的政治理念和實踐也並不比他同時代的人物高明,甚至可以說他是第一個對議會民主產生懷疑動搖,進而排斥批判直至背叛民國的革命家。民國初年的政體雖然遭到袁世凱稱帝和張勳複辟兩次動搖,但在蔡鍔梁啟超段祺瑞諸人的努力下重回正確軌道。如果孫中山也能像其他辛亥元勳那樣努力維持議會民主政治,無論在朝在野都能盡到一個民國政治家的責任,那民國的前景還是大有希望的。遺憾的是,孫中山的國民黨首先否定了代議製政府的目標,把蘇俄式的蘇維埃民主看成是超越歐美的更先進的製度,進而接受蘇俄軍事援助,建立黨軍顛覆民國合法政府,把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民主政體拋在一邊,代之以一個準法西斯式的專製政體。中華民國的國旗、國徽、國歌以及整個三權分立的國家製度都被一掃而光,192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的精髓已經消失,隻剩一塊招牌。
孫中山以教主式的自負和黨魁的決斷為他的新國家勾畫了藍圖。他的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成為黨國的聖經,神聖不可批評。事實上,正是這個法理不通的五權憲法成了國民黨政治失敗的命門。北洋時代的《中華民國憲法》遵循的是國會、總統、法院三權分立的憲政理念,孫中山不但無中生有地硬造出個考試權、監察權,變三權為五權,更要命的是五院之上設立總統,五院院長成了總統的下屬,完全歪曲了分權製衡的本意。因此,五權憲法草案一出籠,立刻遭到輿論的譴責,由此拉開了國民黨與知識分子的距離,削弱了黨國的政治力量。在抗戰勝利後的重慶政協會議上,民主派借助共產黨的力量偷偷地對這個非驢非馬的五權憲草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把它強行拉回到三權製衡的軌道。然而,在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一群抱著總理遺訓不放的死硬分子擺出一副衛道士的架勢強烈反對民主派修正過的憲法草案。很明顯,國民黨內意識形態上的分裂嚴重損害了它的力量,政治上的離心離德必然降低軍事作戰的意誌。共產黨原本對什麽憲政民主沒什麽興趣,樂得讓民主派在修憲問題上打擊國民黨,自己在政協會議上激烈爭鬥的是如何保存實力擴大地盤,不料被國民黨內的這些腦殘份子一鬧竟看出破綻:原來國民黨民主無量,獨裁無膽,派係林立,一盤散沙,還怕他個甚!於是政治攤牌,軍事開打,第三種勢力完全倒向了共產黨,國民黨陷入孤立的境地。
客觀地說,盡管192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拋棄了辛亥革命的建國原則,盡管國民黨失去了很多民心,在它治下的中國大陸還有相當自由,國民黨政權對私有財產權還是承認的。即使激烈批評國民黨的知識分子也都明白在國民黨的治下自由是多少的問題,而在共產黨自由則是有無的問題了。就在1948年國共準備決戰的前夕,東北各大學的學生也並沒有留在被圍困的城市準備迎接解放,而是追隨政府逃到關內。民眾確實不滿國民黨,但對共產黨更加畏懼。假如抗戰勝利後的某一天實行一人一票的選舉,共產黨絕不會贏得多數。它的優勢在於組織嚴密,善於打仗,一旦實行選舉,這些優勢都不是決定性的。國民黨高唱的革命人權全民政治對付北洋軍閥綽綽有餘,對付共產黨則根本不是對手。共產黨的調子唱的更高,更有煽動力,對人民更敢下狠心。林彪兵不血刃拿下長春的故事並不說明共產黨比國民黨得人心,而是證明比國民黨更冷酷,更殘忍。他們比的是意誌,比的是軍事實力。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完全是解放軍大兵壓境的結果。傅作義害怕八百年古都毀於戰火而放棄抵抗,而共產黨則誌在必得。這樣的勝負完全是力量的較量,成王敗寇,如此而已。
國民黨尊孫中山為國父,這個國父是名符其實的黨國的國父,這個黨國是對民國的背叛。國民黨顛覆在前,共產黨執殺在後,兩黨共同完成了對民國的否定。國民黨半吊子的獨裁不但沒有糾正北洋軍閥的過失,它的顢頇自大反而激起更大反抗,被一個更大的獨裁者所滅。正如某位先哲所說,不成功的獨裁徒增紛擾,誘發革命,而成功的獨裁則必定令民族沉淪。正是國共兩黨的蠢動給現代中國帶來無盡災難。
Precisely speaking,準確的說,從表麵上看是袁賊世凱毀滅了中華民族走向民主憲政的希望之光。此賊真乃中華近代第一惡賊,兩次禍國,致使君主立憲和民主憲政先後與中華民族擦肩而過。袁世凱稱帝,直接擊碎了許多仁人誌士的理想,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頓時群雄並起,開始軍閥混戰時代,並且從此萬劫不複,禍亂不已,直到1978年 鄧小平胡耀邦等人掌權,國家才安定下來,百姓才有機會喘口氣,放下心來過兩天能吃頓飽飯的日子,不再一年到頭忍饑挨餓還要提心吊膽。
但是,實際上確實是孫中山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真正埋葬了中華民族建立民主走向富強的第一次努力。軍閥時期,段祺瑞、吳佩甫、張作霖,甚至短時的馮玉祥等,都還曾假意尊崇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權框架,占據北京時都召集國會以表正統。象曹錕,徐世昌都還經由總統大選產生,雖遠非全麵真正的現代民主,但說明其框架的確尚存於國人尤其知識階層的理念裏。而袁賊稱帝前,真正的民主政治確實短暫存在過,不然宋教仁不會遇刺。國民政府半獨裁的政權結構疏遠了很多有理想的知識分子。
我才疏學淺,曆史知識很有限,還不足以全麵闡述。個人理解,大致如此。 原文作者,沒有“蒙人”。
個人覺得,劇作者的很多點睛之筆都在簡潔的對話中有所體現,不僅是所謂的國家命運,劇作者也更多地在關注個人的命運,一些他能夠感同身受的人的命運與曆史之間的關係。
劇情雖然有些拖遝之處,但是那種曆史細節的描述有助於我們做出具體感受,讓我們也處於在一種狀況之中。
唯一遺憾的是沒有看到最後的扣題。我覺得中國民主憲政的夭折一是被世界的大動蕩震得暈頭轉向,更是中國文化精髓中比無恥、比歹毒的元素惡性發酵所導致的社會“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