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有一半多都是住校。當時形容學習努力,說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單調的生活需要滋味,滋味來自食堂,來自校園外的排擋,來自宿舍裏偷偷摸摸煮麵條、關不住的香味引來饞嘴的同學們日後半輩子的朋友。
少爺從高中開始住校。當時所在省重點中學一個年級六個班,同年級的教室都在同一層樓。我們班守著樓梯口,另一個住校班在樓道盡頭。按道理說上午第四節課下課,我們班搶飯、衝下樓有優勢。有一段時間,代數課經常排在第四節。老師壓堂,第四節離下課還有兩分鍾,就聽樓道盡頭那個班的人咚咚咚咚跑下樓。我們班的學生神不守舍,忿忿盯著代數老師還慢條斯理地推數列題,大家心裏歎息:好吃的肉菜都被搶沒了。
食堂買飯排隊,隊伍長短不齊。打飯的窗口和以前火車站售票處很像,就那麽一尺多見方。有位賣飯的服務員是年輕貌美的姑娘,和其它幾個窗口胡子拉碴的大老爺們形成鮮明對比。她的窗口最忙,大概向往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的學子們找到了希望。排隊買飯時用功的同學還捧著書,讀一段書本裏的百草園、閏土,抬頭看一眼賣飯窗口的豆腐西施。
大學的夥食強很多,並且有好幾個食堂可選擇。我們宿舍離學三食堂最近。宿舍在二樓,打開窗口斜對麵隔著過道、九十度角就是學三大樓。快到晚飯開飯時,學三炒菜的香味飄進宿舍,大家就開始猜:大約有紅燒肉。當時一個菜幾毛錢,每人買四兩米飯、或者兩個饅頭,配一份菜。如果去晚了,經常是米飯賣光,隻剩下饅頭。南方來的同學抱怨,因為他們不喜歡麵食。對於他們來說,吃飯的“飯”指米飯,麵食不算數。少爺是北方人,對麵食情有獨鍾。包子、餡餅就些粥、涼菜,不比米飯炒菜差。食堂的二樓有小炒,每份一塊錢上下。按照當時的生活標準,如果天天小炒就很奢侈。同宿舍室友有一位平時小氣,忽然有一天他的女老鄉從臨近學校過來做客。他狠心買了小炒請客。後來人家也沒怎麽對他熱乎,他念念不忘:那頓小炒花了我四塊五呐!後來大家起外號,背後管那位女同鄉叫“四塊五”。
來美國留學,以前的同學們閑聊起來常常懷念國內食堂的夥食。當年在校吃食堂,抱怨多多:排隊長、飯菜漲價、米飯裏有沙子。。。現在卻在懷念餡餅、清粥、各式小菜,大鍋燒出茄子黑乎乎不知加什麽佐料,極下飯,也沒見別的什麽地方能做出賣相那麽差、而又好吃的茄子。
春日陽光明媚,勾引起青春的胃口。想起碧藍的天空下,閏土、西瓜、叉,食堂、小炒、四塊五、黑乎乎的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