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紐約多年,有心寫一個係列。看一個地方的好壞,很多時候不在它自己,而在於別人的品評。因為有“淡妝濃抹總相宜”,就有西湖、杭州在中國文壇的一席之地。和中華相比,美國曆史尚且年輕。新興的藝術形式,比如電影、電視等成為理想的視角。喜歡紐約與否,在於是否會欣賞、能看出門道。那就看看影視裏的紐約是什麽樣子。
“月色撩人”(Moonstruck)是1987年的電影,八十年代初以來風行影壇的家庭倫理潮流漸趨尾聲(比如代表作“普通人”,羅伯特-雷德福導演的處女作即獲多項奧斯卡)。“月色撩人”故事講Brooklyn Heights的意大利裔人家。切爾(Cher)是家裏的老姑娘、準寡婦。說是準寡婦,因為幾年前在婚禮前夕,她的未婚夫被大巴撞死。她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是不祥之人。好容易又找到一個男的,談婚論嫁,故事由此展開。她家裏不消停:老爸在外麵有二奶;老媽佯裝不知,心裏明鏡、怒火中燒。切爾的未婚夫在婚禮前夕忽然收到母親在意大利病危的消息,臨走前要切爾代表他出頭、邀請他弟弟。這兄弟兩人多年前有過節,切爾出麵邀請,見到的是在麵包房裏蓬頭垢麵、神情潦倒的美男子(尼古拉斯-凱奇扮演)。故事的高潮發生在月圓之夜,所有的糾葛都在迷人的月色中有了結果。影片的編劇拿喝酒蓋臉,講故事講不出道理,就拿月亮當借口。
故事發生的場景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從曼哈頓下城的唐人街走布魯克林大橋,過了河往南就是。有很多在華爾街上班的就住這個區,從家坐地鐵十多分鍾能進辦公室。一般的工薪族,在紐約安家,租房也好,買房也罷,常有這樣一句話:要麽能看見風景,要麽住在風景裏。那意思,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能看到曼哈頓的天際線,就要選東河以東,皇後區或布魯克林區朝西的房子。或者在曼哈頓以西,哈德遜河對岸的新澤西安家。住在風景裏,就指住在曼哈頓裏,這時候就不能講究能看到什麽。即在曼哈頓,還要能看到中央公園、或者海景,這房子就貴了去。2000年以前,曼哈頓以外的房產不貴。後來更多的人湧入紐約,房租、房價步步高升。於是曼哈頓周邊地段房價漲了很多。在東北方向與布魯克林高地毗鄰的區叫威廉斯伯格(Williamsburg),與曼哈頓的東村隔河相望,坐地鐵L線很快就到。東村在八九十年代住滿了藝術家。後來那裏房價上去,很多藝術家住不起,被擠到河這邊的威廉斯伯格。到了河東邊看似二等公民,可是影片裏從布魯克林觀賞曼哈頓的夜景,真是美不勝收。連接兩地的地鐵不是穿越水下隧道,而是走布魯克林大橋,能從行駛的車廂看到風景。每當十二少感到思維遲鈍,就坐這一段地鐵,過橋時仿佛從美景裏騰空飛起。
影片女主角切爾當時已經成名已久,是歌壇天後級的人物。難能可貴的是在影片裏她沒有唱歌,實打實地憑借表演在奧斯卡封後。另一項奧斯卡給了扮演母親的奧林帕婭-杜卡基斯(最佳女配角)。杜卡基斯是個希臘姓氏,記憶好的讀者可能聽著耳熟。對了,八十年代和裏根競選總統的民主黨候選人杜卡基斯“杜克”,那人是這位女演員的兄弟。男主角尼古拉斯-凱奇當時出道不久,演這類情節片比他後來演動作片強。同一年尼古拉斯-凱奇還主演了一部喜劇影片:“撫養亞利桑那”(Raising Arizona)。該片匯集了未來的黃金陣容:女主演霍莉-亨特,幾年後演“鋼琴課”封後;影片的導演、製片、編劇是大名鼎鼎的科恩兄弟。
曹雪芹寫賈府,偏偏從甄士隱、賈府以外開始。真正意義的紐約是曼哈頓,下一集言歸正傳,打算寫“肉打包、女發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