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休寧中學,簡稱休中,當地人亦稱“洋學堂”, “皖南學府”,地處風景如畫的黃山白嶽之間,座落在休寧縣萬安古鎮,今年(2012)迎來她百年華誕。
1912年初,根據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普及義務教育之綱領,在當時的徽州六邑(休寧、歙縣、績溪、黟縣、祁門、婺源), 由績溪縣人氏胡晉接先生創設省立第五師範學校,開徽州師範教育之先河。翌年7月,購得休寧萬安古鎮新棠吳、任兩氏故居為永久性校址。其後,學校數易其名, 於1952年始定為安徽省休寧中學至今, 先後被定為省屬重點中學,安徽省示範高中。 2012年7月,被評為中華百年名校。
建校伊始,學校占地總麵積約5畝,現擴大為180畝。先後興建教學樓, 學生宿舍,逸夫科技樓,按國家一類標準配置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電子閱覽室和多媒體教室。
休中不僅是父母、弟弟和我的母校,也是我們大家庭幾代、十幾人的母校。 2010年春,弟弟和我回國探親,姨媽陪我們一同回母校參觀。
1. 學校大門的校坊。上書“安徽省休寧中學”校名,為著名書畫家羅工柳先生所題,立於2002年休中90華誕之時。
2. 校大門前是占地50餘畝的學府廣場。 廣場內有園林路7條, 樹木300餘株,灌木近千平方米。 直徑20米的懸浮式羅盤、日晷矗立在環形水中。 我們因時間有限,未能全部遊覽拍照。
3. 校坊背麵刻的 "誠毅"二字, 是100年前第一任校長胡晉接先生所立的校訓。 “誠”重在做人,誠實、誠信, 待人真誠,對國忠誠, 誠是為人之基,立世之本。 “毅”重在做事,堅韌、勇毅、毅力,毅然,百折不撓,頑強堅毅,毅是通往成功之秘笈。 休中重教書,也重育人。
後來才得知,校園內還有塊兩米高的校訓碑,上方刻中“誠毅”,下方附鐫止澄先生詮釋之語。 是休中九十年校慶時由文宏太、朱立培等53位退休教師捐資樹立。可惜我們沒看到。
4. 穿過校坊,是座小橋,小橋兩岸, 桃紅柳綠, 一片春色。
5. 入校門後,首先看到的是2009年高考錄取版。 未拍全照,記不清是4或5版。但最後一句是: "由於版麵有限,不能一一列出, 敬請原諒"。 打心眼裏為學弟學妹們的成績高興, 為母校自豪。
6. 原大會堂舊址, 現建了逸夫樓。
7. 麵對校門的教學大樓。
8. 進校門後右轉的右側,是古樸典雅徽派風格的長廊和內牆。
9. 繼續往前就是操場。
10. 教學大樓前的花圃草坪。
11. 休中是一所花園式學校,環境極其優美。 春茶(花); 夏荷(花); 秋桂(花); 冬竹(子)。 一年三季校園中都飄著玫瑰、薔薇和各種花卉的芳香。 漫步校園,徜徉小道,處處幽香襲人。
位於人工假山和荷花塘畔的6角梅軒亭,為紀念休中的創辦人、第一任校長胡晉接先生而建。 始建於1935年,原位於校園亥山上,1966年毀於文革。 1992年休中80年校慶時由1946、1948兩屆校友捐資,重建於此。因胡晉接先生號為梅軒,故命為“梅軒亭”。
亭上方橫匾上蒼勁有力的“梅軒亭”三個大字,係老校友著名書畫家黃澍先生手書。 亭正麵兩柱的對聯:“悲天憫人闡揚大道;明經治事作育英才”,係始建亭時校長李辛白先生所撰,重建時由校友書法家胡雲先生書寫。 亭內南側梁上有休中名師鮑幼文先生所作《水調歌頭》詞一首,稱讚梅軒先生“一絲不苟,一塵不染,肝膽照 人”,“遺愛垂千年”。
12. 夏日的池塘荷綠花紅。夜幕降臨、明月懸空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是休中靜謐的荷塘月色。
13. 操場籃球場原來的沙子地鋪上了水泥。 後麵的草坪及200米跑道未有變化。
14. 亥山重鋪了石階山道,石階右側新建了乒乓球場地。
15. 未進去看,不知是何建築。
16. 這兩棟好像是原來的老教室。
17. 這棟新大樓在亥山上, 可能是理、化、生實驗室, 也可能是語音室、微機室、電子閱覽室和多媒體教室,或是兼而有之。 亥山上曾有個大科學館,裏麵有很多動物(如孔雀,老虎,獅子等)、及其它的珍貴標本, 均毀於文革,令人扼腕。
18. 亥山上的老圖書館。 休中圖書館藏書豐富,雖在文革初期的打砸搶中毀了大量圖書,但截至2006年, 仍擁有古籍和現代圖書16萬餘冊。
因對此圖書館的特殊感情,想介紹得詳細點,沒興趣的同學可跳過。
當年我在校時,圖書館僅有兩位老師。 一位是在那工作多年的陳老師, 另一位是曾在北大圖書館工作過的楊老師。 因工作量較多,需要5-6個學生義務幫忙。 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義務幫忙的時間在課外活動,任務是按借書的索引卡片,到書架上取書給同學。把同學還的圖書上架,再將卡片放回檢索抽屜的小紙袋內。 買新書時,寫/貼圖書標簽,做檢索卡片,歸類上架等等。
當時,除數理化叢書外,還有大量現代文學和古籍圖書。 這些書籍按國家(中國文學,蘇聯文學及歐美文學等),體裁(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戲劇、童話故事等)等分門別類、標簽上架。 前幾排書架下層是常借的書, 書架上層全是少有人問津的古籍圖書,室內後排則是當時被列為“毒草”的歐美及中國文學。 少量蘇聯文學可以外借,放在第二排書架上。
校內學生每周憑卡可借一本書,做義工的同學則可無限量借。 第一次接過陳老師推薦的幾本外國名著(“毒草”)時,心裏非常吃驚。 他讀出了我眼中的問號,輕輕地說,沒問題,這都是很好的作品。 就這樣,在陳老師的嗬護下,在相繼的10幾年中,我盡情享受,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地讀了一些書。 離家後,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回母校看望老師們,第二件事就是去圖書館借書。
19. 楊老師待人和藹,可能因為人生經曆的坎坷,平時寡言少語,我們與陳老師交流甚多。 聽陳老師說,休中圖書館的索引及圖書管理是很先進的, 這話N年後我才體會到。 那是到上海後,第一次到上海市圖書館借書。 當我輕車熟路、很快地找/借到所要的書時,心中很為母校圖書館自豪。
20. 亥山上的雕塑
21. 下麵這棟樓是原來的物理和化學實驗室。 藍漆窗子的是老物理實驗室, 紅漆門的是老化學實驗室。
用毛玻璃與蠟燭做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實驗; 用磁鐵做南、北極,右手定律,右手握螺旋杆定律的實驗; 撿枯樹葉放在對著太陽的凹麵鏡前燃燒,做凹麵鏡聚焦原理的實驗; 手搖機器讓小燈泡發亮,做發電機原理實驗,......,這一切至今仍曆曆在目。
當第一滴酚酞將堿溶液變成粉紅色,第一次看老師收集氫氣(排水取氣法), 第一次用自製的肥皂把手越洗越油(未完成的皂化反應),第一次看到試管壁上與熱水瓶膽相同的銀色(銀鏡反應),......,好奇心一次次被激發到極致, 迫切想通過這一扇扇打開的窗子,去觀看那個奇妙的化學世界。
22. 橫跨校園的亥山, 蜿蜒綿延數十裏。 山上自然景觀優雅,百年以上的古木參天,綠樹婆娑。
23. 無論春夏秋冬,都能耳聞鳥的啼鳴。 行走在山間小道,仿佛穿越於風景區內,令人心曠神怡。
24. 下圖左邊高新的教室與右邊矮舊的教師宿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很能反映出休中的口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25. 看到亥山腳下當年老師住的宿舍,感到非常的親切。 但曆經N年風霜雪雨、油漆斑駁的門窗欄杆, 則在心中引起一絲酸楚。
26. 行走間,遇到3位二十幾歲的老外。 我笨拙的偷拍動作,未拍就被發現。 我用英文跟他們說"hello",他們用比我還標準的普通話說“你們好”。 聊下來知道他們共有4人,兩男兩女均來自美國。 大學畢業後來這當一年外教。 有如此學英文口語的條件,真為學弟學妹們高興。
27. 食堂仍在原來的位置,建築顯然重修過。
28. 食堂
29. 食堂的對麵
30. 照片右手邊依序是女生,男生宿舍
31. 過去的女生宿舍園林般美麗,粉牆黛瓦中間, 是園型的石大門,牆上裝飾鏤空的磚雕。穿過大門,迎麵是棵2-3層樓高的桂花樹,後麵是被綠色絲狀植物分隔成一片片的草坪花卉。春季,綠色絲狀植物開著半 透明的白花,黃色花蕊,帶著幽幽的清香。我們一群女生坐在上麵,看小說,講故事,編辮子, 織襪子,鉤台布,說笑,玩鬧,渡過了五光十色的美好時光。
32. 如今,除了那棵大桂花樹,昔日的女生宿舍已不見蹤影,那些美好的記憶似乎亦隨風飄逝。 阿姨和我都在此住過,未免有幾分惆悵、失落、和無可奈何。 但走出校大門前,再見到高考錄取版時,我們就釋然了。學校總需發展,關鍵要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33. 男女宿舍間新加了個超市。
34. 原來的學生餐廳,現改建成校史館。 因鎖著門,我們未能進去看。 但相信裏麵的資料展覽,見證了休中的成長與壯大。
提起此學生餐廳,在此用過餐的同學大概都記憶猶新。 由於得天獨厚的環境,當年學校的前(現在的學府廣場)、後、左麵均有大片良田與山地。 每年種植水稻,小麥,山芋,黃豆,芝麻和各種蔬菜,可能基本能做到自給自足。 因為有糧食,學校內喂了10幾頭豬,由一位大家親切稱為“荷花公”的專人管理。
住讀的同學每月交¥7.5的夥食費。 我周末不在校吃飯,每月還能退¥1(我的零用錢)。 因為自種的作物幾乎是免費給食堂,所以當年8人一桌分飯菜,飯大都吃不完倒掉喂豬,菜的量也很足, 每周五中飯有肉,是很期待的一天:)。 大豐收時,如收獲山芋,黃豆,全校的師生員工勞動一天,大家一起挖山芋或拔黃豆。這時學校會殺一頭豬,每人半斤紅燒肉,直接在食堂窗口打,一大搪瓷缸,再 加幾斤山芋什麽地。 那是我至今吃到過最好吃的紅燒肉,每次弟弟和我都會把肉帶回家和母親分享。 第一頓吃肉,第二頓在肉湯內加豆腐青菜又是一頓美味。
35. 再見了母校! 永遠地祝福您,我的母校! 深深地祝福您們, 我母校的老師,員工和校友們!
附1. 休中校歌.
附2. 休中前8任校長。
胡晉接 (1912 —1928.2): 甲申秀才 郡稟貢長
謝家禧 (1928.3—1928.8): 南京高師
許本震 (1928.8—1930.2): 德國野納大學博士
曹元宇 (1930.2—1930.8): 日本東京大學
汪啟疆 (1930.8—1932.8): 北京大學
汪采白 (1932.8—1933.8): 兩江優級師範
桂丹華 (1933.8—1935.2): 法國都魯斯大學碩士
李辛白 (1935.2—1937.8 ): 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碩士
ID: “徽州地區”(老名稱),“休寧中 學”。 不是A兄猜的”安徽省“,”休寧縣“。 也不是行寫兄和其他上海朋友想的”徽州寧(人)“。 但經他們提醒,我更喜歡”徽州人“。 不管走到哪裏,心中永遠有個位置留給徽州。 無論身在何處,我永遠是徽州人。 因平時打hz, 出來的是“徽州”。 注冊ID時,打“hui"跳出了“幑”,粗心大意,我注了“幑寧”,直到麥片提出,才意識到此幑非彼徽:)。 好在文學城, “幑/徽寧”一樣接受:)。
謝謝觀看!
世界風情: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352576.html
我在也美東。 同鄉,同校,同在美東, 太巧了:)。
謝謝Pei姨! 祝您新年快樂!
這篇文章是一年前在【世界風情】發表的, 最近建了個博客,把以前在網上發的文章放到一起。 沒想到還會有人去讀這篇舊文,很欣慰能帶給您夢回母校的感覺。 我阿姨,弟弟和我都是離別多年重返母校,當時也是感慨萬分。
謝謝留言! 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