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講座實錄丨獲獎無數的鋼琴家開講兒童音樂啟蒙

(2016-02-04 01:43:43) 下一個

1月12日晚上,常爸特意邀請了獲獎無數、世界著名的鋼琴家、音樂教育家許晨馨老師在18個微信群裏直播“獲獎無數的鋼琴家開講兒童音樂講座”的微講座。參加該講座的粉絲“@洋洋”媽媽誌願整理了當晚的語音內容,與大家分享,在此十分謝謝她。幹貨比較多,大家耐心看。

大家晚上好,我叫許晨馨。今天非常高興能跟大家聊一聊有關音樂教育尤其是音樂幼兒教育。

首先,很多家長問過我,學習音樂幾歲開始比較合適?我們如何啟蒙,如何開發孩子這方麵的才能?都有什麽方式方法呢?首先,就所謂的黃金期,我認為是在3-6歲。方法有很多很多種,可以有太多的變化,最簡單的我覺得可以父母跟孩子在一起以聽、唱、跳等等很多這樣的形式在家裏做一下音樂活動。這些音樂實踐活動不局限於任何音樂類別,比如說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流行音樂等等任何音樂形式都可以在家裏用的。

早學晚學有什麽差別呢?首先要關注孩子的先天身體發育,特別是聽覺上的敏銳度,比如說孩子對天生對音高的辯別,對節奏,也就是我們自身的心跳、脈搏的這種所謂的節奏韻律。3到6歲的孩子可以通過聽音樂、可以通過唱歌得以幫助他們對詞匯量的增加有起到非常大的好處,我們都知道幼兒在這個時期是個學習語言非常寶貴的時期。他們在這個時期,通過與他們對話,他們從中學到了對語言上的詞匯量的增加。在音樂方麵,音樂語言通過大量的歌唱,在歌詞當中,在邊唱當中學習到這些我們所謂的詞匯量,通過歌唱有助於孩子們在語言上的發音。我知道很多孩子可能會對有些詞的發音不是很準確,但是他們在唱歌的時候往往會可以很精準的唱出這些歌詞來。

另外,很多家長表示過,我的孩子很喜歡聽音樂,聽到音樂就跳,這個我覺得也是非常應該支持的、非常應該鼓勵的。因為聽著音樂這種身體自然的搖動、自然的擺動,也是對身體協調能力的提高,增強體格的發展,而且也是激發他內在對音樂的感受。

我覺得在技能上而言,早學與晚學可能差別不是很大,而且很多家長反饋說,我的孩子大一點學反而上手更快,我覺得這個所謂的“上手”,其實是指的一個技術層麵上的上手,也就是說,可以很輕鬆的在鍵盤當中或者在學習小提琴當中上麵能掌握琴技吧。需要強調的是,在6歲之前學習,就是通過學習器樂,通過彈比如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我們的手指得到細微能力的鍛煉,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學會寫字的時候,需要學會握筆的時候,它是以一個三腳架似的握筆形式來作為正確的握筆方式,那麽彈鋼琴也是這樣的一種原理,我們不僅僅保留在三個指頭,我們是需要五個指頭的獨立性的鍛煉和提高。

◆  

關於什麽樂器適合初學者,如何判斷孩子適合用什麽樂器來開始呢?我覺得鋼琴和小提琴可能是容易“上手”的樂器很多3歲的孩子可以開始嚐試。首先要看孩子是否可以辨別左右手;另外就是五個手指頭,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可以數數,數1、2、3、4、5;還有每個手指頭基本的獨立能力,每個手指頭的獨立能力需要通過學習器樂進一步的提高。

5歲以上的孩子除了鋼琴和小提琴以外,可以開始考慮比如說吉他、大提琴等樂器,它們的麵比較大,需要更大一點的孩子來學這些樂器。另外一點,老師的試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永遠不知道孩子對這個樂器的喜愛,那當然要看重他們跟老師的互動,跟老師試一次課或者試一兩個月的課才能看到更全麵的一種情況,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任何一種樂器是否適合他(她)。

◆  

學習音樂需要什麽樣的生理天賦?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學習音樂,人的身體發育所謂的條件不是很重要,我們每個人學習一樣樂器所用的方式方法都是因人而異的。好的老師需要通過對學生自身的了解,比如身體機能、孩子的發育周期來進行不斷的調整。

也就是說,對初學者特別是幼兒初學者不需要過多的強調比如手型、坐姿,不過國內的老師會很早很早就講述關於手型的問題,這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5歲以下的孩子,他(她)的手骨骼的發育還沒有健全,過早的要求孩子的手型隻會一點點磨滅孩子對音樂最初的喜愛。孩子對音樂的喜愛,是作為家長及老師的首要責任,這也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使音樂能夠伴隨我們的孩子們一生。初學者,我覺得老師或者家長沒必要對彈琴技能過度的要求,需要隨時提醒自己,我的孩子對音樂的喜愛是否給他(她)帶來快樂,因為我們畢竟希望音樂能夠伴隨他們一生,作為抒發情緒的一種途徑。

◆  

我們究竟如何聽音樂呢?以什麽樣的形式和類別?我們一天需要聽多長時間?我覺得聽是可以多種形式的,孩子在家玩的時候,他(她)在家吃飯的時候,我們都可以隨時隨地放著音樂。我們在家裏對孩子的音樂熏陶,應該讓他(她)感受到音樂是個無處不在的東西。他(她)不一定非得要坐在那裏很認真地聽些什麽,隻要是他(她)不抗拒就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建議家長有可能的話,每天或者每周有幾天有一些親子的時間,也就是說,父母和孩子共同做一些音樂活動。在家裏,比如可以是以唱歌(唱他們熟悉的兒童歌,或者唱童謠)的形式。聽的音樂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就像我最早提到的那樣,不要認為小孩子就該聽些什麽。有些人認為,聽歌曲真的很枯燥,或者聽某某交響樂是件很枯燥的事情。我覺得不應該以大人的思維、以我們的喜歡決定孩子應該聽與不聽什麽。就像我剛才提到的,隻要你放的音樂的類型孩子不抗拒就是好事。一些簡單的、入手的選擇,我建議聽莫紮特的鋼琴奏鳴曲、莫紮特的鋼琴小提琴協奏曲、海頓的交響樂、舒伯特的聲樂歌曲(也就是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還有德彪西的鋼琴作品,等等。我覺得這都可以是非常好的入手的,作為熏陶孩子的經典作品。在孩子慢慢熟悉家裏的音樂環境之後,可以一步步慢慢疊加不同的音樂類別,比如慢慢地在孩子大一點或者熟悉這樣的一種氛圍之後,我們可以選擇弦樂四重奏的音樂,一些室內音樂等等。

可以挖掘更多的音樂素材,而不僅僅是市麵上所謂的《月光》、《土耳其進行曲》等一些世界名曲。因為世界名曲的文件實在是太多了,這些名曲不應該是我們認為市麵上最熟悉的東西,不應該局限於這些音樂素材。我自己的個人經曆,我的兩個孩子,我會放一些爵士樂給她們聽,有時候還得放一些現代音樂,她們不抗拒,而且很多時候她們會從中挖掘自己喜愛的出乎意料的音樂素材,她們會跟著哼。

◆  

下麵聊一下唱對孩子的重要性。嗓子是我們身體最天然的樂器,唱歌幾乎不需要任何技能,每個人幾乎都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可以唱歌,孩子尤其喜愛這樣的形式。經常看到有些孩子還沒有能力去敘述一個故事,或者恨不得話還說不完整,但是他(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唱一些簡單的兒童歌曲、兒童歌謠。唱歌也是父母建立親子關係特別好的一個手段。父母可以每天或者一星期幾次跟孩子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在唱的時候不要拘泥於孩子是否唱的好聽,或者糾正他(她)唱的不準或者什麽樣子。

◆  

我們如何選擇好的老師?“好”的老師,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關注這個老師是否合適你的孩子。這個老師不一定有最一流的教育背景,當然教育背景(特別是在國內)是個很重要的前提,但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有教學靈魂、敏感度高,能跟孩子一起玩音樂、玩樂器的老師,好的老師還需要根據對孩子一步步的了解、每堂課的了解來隨時跟進和變化他的教學方式方法及教材的運用。可能老師們會選擇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較長的,比如小湯姆森、比如拜爾,傳統性的教材。

我覺得教材還是排在第二位。但是如何使用這些教材才是證明這個老師是否好的一個很重要的要素。老師可以根據對孩子的了解或者不同時期的了解和變化,對同樣的傳統性的教材進行穿插式或者跳躍式的選擇。一個好的老師留給孩子們的每一首曲子、每一首歌,他留給孩子們的功課、他的教學目的都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我指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局限於把這首曲子或者這首歌談的通暢、不出錯。

很多家長會問我,“我的孩子彈著彈著就不喜歡彈琴了,那怎麽辦呢?”大家要考慮幾個問題。

第一點,作為家長,在這一路上是否有陪伴孩子,在學習音樂上家長們是否有跟著聽課或者跟著做筆記,跟老師是否有足夠的溝通(每堂課之後的溝通),家長在家裏是否有陪練。陪練不是說盯著孩子一定要彈夠30分鍾才能下來,這種陪練是個空洞的陪練。家長需要反思的是,作為家長,是否與孩子共同在音樂這條路上學習。

還有一點,每天練琴時間是怎樣分配的,孩子練琴時間是不是過於長。家長對孩子練琴都過於最求完美、不出錯。關於練琴的時間分配,比如每天要求一定要練夠40分鍾,這40分鍾如何分配的呢?40分鍾對於小孩子來講是個非常長的時間,練琴往往是個比較枯燥、有重複性的一種活動。所以要考慮把這40分鍾分成20分鍾早上起來或者20分鍾放學後,這樣一下子感覺到時間的縮短,也許效率更提高,孩子也不會反感。如果孩子堅決要放棄,那麽是否考慮另外一門樂器呢。比如說,孩子有過學習鋼琴的基礎,現在是個十六七歲的孩子,那麽是否在此基礎上暫時的學習另外一門樂器。作為家長,都希望音樂能夠伴隨孩子終身,能使它在宣泄情緒的時候成為一個途徑。如果孩子堅決不繼續學的話,我們再考慮隨著孩子的歲數增長,他(她)的興趣的變化和疊加包括身邊的學習環境、學校環境、朋友等,來選擇其他樂器或者形式。

這邊也有一個學生,一個男孩子,非常有天賦,家長也一直跟的比較緊。後來他到初中的時候,步入青春期,他就覺得彈琴很沒有意思的,天天彈一些枯燥的古典音樂,每天重複這樣的事情。後來孩子堅決提出來說不想再學習了,我們都覺得可惜,後來我們的老師提了一個建議。這個孩子對爵士樂非常感興趣,對現代流行音樂也非常感興趣。他有一個很好的古典音樂或者彈古典鋼琴的技能和基礎,老師在他的選擇教材和選修曲目當中,對他進行了很大的調整,所以這孩子又重新恢複了對音樂的喜愛,他也在他的社交朋友圈當中通過他的鋼琴技能,和鋼琴上比如對爵士樂等多種技能,在班裏非常引入注目,交了很多新的朋友,這也是我們學音樂希望給孩子們的,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因為學音樂的孩子是特殊的、特別的,所以孩子第一天學音樂的時候,要提醒他(她)、告訴他(她),學音樂都是非常非常特殊的、特別的。

◆  

我們如何訓練孩子對音高、音準的能力呢?這個樂理知識是否重要及如何把樂理知識傳達給孩子?

首先,我們力爭在唱歌的時候唱的準,唱歌唱的準是個很好的機會,也作為時常練耳的機會,隨時隨地、活學活用的灌輸,比如我們在車裏聽流行歌曲可能孩子會跟著一起唱,那麽爸爸媽媽也跟著流行歌曲唱起來,唱的時候我們可以聽一下自己的或者提醒孩子,唱的音是否準確,他(她)可否在唱歌時對自己的音高做一下糾正。聽起來可能挺有技術的或者需要技能的,其實不用的。聽流行歌曲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歌裏麵的歌詞一共分幾句話呢,在唱幾句話的時候,我們再分析所謂的樂句,它是非常語言化的,和我們說話一樣,分逗號和句號。我們在唱歌時或彈音樂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這就是所謂的樂句。在唱歌的時候也可以問問孩子,歌的點在哪兒,這個點也就是節拍在什麽地方。我們可以邊唱邊拍著節奏,也就是拍著點子,這種活動也算是節奏性的一種練習,練節奏敏感度的一個控製,對節奏的一種把握。我們還可以在唱歌或聽完流行歌曲之後,問問孩子是否有能力把歌的旋律打下來,通過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的形式默奏出來,這種技能上可能一開始隻能彈幾個音,耳朵敏銳的孩子也許就能默彈出來,這是時常練耳、時常訓練聽力的很好的訓練機會。可能提這種要求時,孩子可能找不到準確的音在哪兒或者隻能默出幾個音來,這都不重要。如果我們每天讓他唱完一首歌或者聽完一首歌之後,都可以一點點慢慢地摸索出來,就會慢慢發現對試唱或者在唱歌的提高上是很有幫助的,同時提高他(她)對鍵盤的熟悉度。

◆  

很多家長會問我,“我們不懂音樂,怎麽在家裏幫助孩子呢?”

首先,家長應該與孩子共同學習,如果我們對孩子有期望值,把它學出來,能有這個技能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的話,首先家長要樹立個榜樣,父母共同學習是個非常好的方式。我的身邊有很多家長曉得時候有這種學習的經驗或經曆,通過自己孩子再次講起來曾經學習過的樂器,並可以共同麵對孩子練琴的困難,或者練琴的枯燥,可以設身處地與孩子在同一條船上。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看到父母對音樂帶來的喜悅。在與父母一起彈、一起唱、一起聽的時候,音樂作為情感的抒發也給父母帶來了喜悅。

很多家長跟我講,“孩子上課我一點兒都聽不懂,這些歌挺難聽的,或者是我也不喜歡古典音樂。”我覺得,這些家長首先自己要試一下,試著與孩子在音樂上麵共同成長。我建議,多帶孩子去聽、去看音樂會,去博物館參觀畫廊等等。家長不懂沒關係,可以與孩子共同學習。通過看畫、看博物館、聽音樂會,也使他們視覺上、聽覺上在藝術上產生的鳴覺,這個很重要。孩子們可以加深對抽象藝術比如音樂抽象藝術的感覺,加深他(她)對情感表現的多重表象。我建議很多孩子在學習彈琴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多地跟孩子討論他們彈得什麽,這個不僅是孩子學到一定程度上才可以做些活動,從很基礎的程度上就可以去聊一聊這個音樂背後的一些信息。這個音樂源發於什麽時期的,我們去看畫展、去博物館的時候,同一時期的畫或者同一時期的雕塑等是否有什麽的關聯,或者有什麽啟發、熏陶,跟直接與所彈的歌或者曲子產生的一些關聯。當孩子再次回到鋼琴麵前,再次彈出這首曲子的時候,心情和態度會有很大的不同。

◆  

關於陪練跟之前我說過的家長共同學習,共同走音樂學習道路是一個同樣的情況。

家長陪練不是說,你坐在那裏讓他(她)保證在每天完成多長時間練琴。家長跟孩子共同學習當中,家長也可以慢慢地辨別孩子彈琴中的不足與失誤,可以很正確地糾正。我看到一些孩子在學到一定程度之後,家長就沒什麽話語權了,孩子經常會說,“反正你也不懂,也聽不出來,我彈得好多對的、好多錯的。”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陪練就是一種空的陪練。這個就要講到音樂基礎學習對的重要性,自主學習。當然要僅限在孩子的讀譜能力,也就是識譜的快與慢,這是最基本的讀譜能力。自主學習還包括樂曲的樂感、韻律的敏銳度,能很快的抓住曲子的節奏。孩子自主性學習音樂真的太重要了,也會使我們家長們的陪伴事半功倍。如果孩子會很獨立地完成被要求的最基本的技能,能從頭到尾很獨立地完成下來,在鍵盤上掌握,可以基本上保證一定的熟悉度。或者自己獨立完成學習這些曲子或音樂素材,也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這個滿足感也就是增加他們對音樂的喜愛或者他們在音樂當中獲得的自信心。

◆  

學習音樂與學業發生衝突應該怎麽辦?

很多美國的中學生格外的活躍在校內、校外的音樂活動當中,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分配時間,同時讓孩子學習如何兼顧多種責任的能力。我看到很多孩子,中學生、高中生他們可能在讀重點中學,每天有非常繁重的功課壓力需要做,做的時間非常長。他們當中有的還需要在音樂方麵達到一定的高度,也忙於參與樂團、忙於演出,還要忙於其他一些校外的音樂活動。他們對每一分鍾都有安排,包括自己的作業時間、練琴時間。如果就隻有半小時練琴時間,如何去分配,如何最大化地達到練琴目的呢?所謂高效的練琴不僅僅以時間作為準則,比如孩子隻有練滿45分鍾才能下來,這個不是最重要的答案,而是在練琴是達到的目的作為首要關注的目的。如果孩子在15分鍾能達到半小時練琴成效的話,那麽15分鍾就可以的,不一定拘泥於一定的時間。時間的限製對將步入專業學習的孩子而言就不一定適用。

孩子能否學習各種樂器?

如果孩子有能力和時間,有家長的支持,學習兩門到三門樂器就真的是太好了。接觸除鋼琴以外的小提琴、大提琴等等,包括一些打擊樂等樂器的接觸,對小一點的孩子,或者初學者來講,如果接觸多一些樂器可能會保持興趣更高昂。比如說,我的孩子今天不想練琴了,那我說沒關係,可以敲敲小鼓作為打節奏的音樂活動,第二天可以讓她拉拉小提琴或者大提琴,體驗下弦樂帶給她的手眼協調能力的訓練。鋼琴、小提琴對身體協調能力、自身發育能力有不同的要求,還有手指細微控製能力都有截然不同的要求,所以孩子在他們音樂成長道路當中接觸一門以上的樂器,我個人認為,是個很可取的途徑。

 

當然,在接觸兩門樂器之後,慢慢會發現他(她)會對某一門樂器跟擅長,他(她)的能力更適於用其中一門樂器,那就慢慢再改進。提到樂器,我再加一句,很多家長會問,“我可不可以先買電子琴或者電子鋼琴讓他(她)開始,因為我不確定我的孩子是不是能堅持這個很大的承諾。”除非十分特殊的情況,否則我不太建議大家買電子琴或者電子鋼琴。因為從構造和原理上,孩子從一開始接觸就應該知道樂器本身是什麽樣的一種形式,以什麽樣的一種模式。觸感也跟鋼琴截然不同的,盡管設計的模擬鋼琴非常地接近或者幾乎一樣,但是我經常告訴我的學生去了解一下鋼琴本身的原理是什麽,他們也好進一步的學習如何觸鍵、如何彈琴,怎樣控製鍵盤才能發出某一種聲音,這種關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電子琴或電子鋼琴是比擬不了的。

◆  

最後,我大概分享下我的個人經曆。我自己本人不到3歲開始學琴,啟蒙老師是一位師範學院的老教授,我非常有幸能使他破格收我。小學五年級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初二時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部。之後在茱莉亞音樂學院12年,最後獲得最高演奏家的學曆。在校期間,有幸19歲的時候被邀請在卡內基舉辦個人首演,20歲獲得中國邀請比賽,之後也獲得其他一些獎項,這對我舞台經驗也是一個很幸運的開端。在求學期間,特別是後來,畢業前一兩年,我對創業特別感興趣。在畢業典禮後,96年底,我很快的就啟動了自己的學校——紐約音樂學院。紐約音樂學院的師資幾乎全部出自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在這,再次感謝大家聽我聊幼兒音樂教育。再次感謝大家!

◆  

講座提問環節

1、問:寶貝三歲,唱歌基本不在調上,是否是沒有音樂細胞的表現,是否適合學習樂器,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基本是樂盲的狀態,對音樂的敏感性極低,所以很擔心會遺傳給寶貝。

答:首先,我個人不是很想相信所謂的音樂細胞,喜歡聽音樂喜歡唱歌是孩子的天性。作為三歲的孩子,我們沒法要求保持在所謂的一個調上,但是他的一個表現就是他很想要唱,在唱就是很好的表現。每一個孩子都有能力學習樂器、學習音樂,隻要你會說話,你就會唱歌。你會唱歌的話,就可以學習任何一門樂器。

2、問:如果媽媽彈琴的時候寶寶表現出不感興趣,甚至躲避。該怎麽讓寶寶喜歡上彈琴呢?

答:我建議你要不斷地嚐試,不斷地彈給孩子聽。當孩子慢慢發現爸爸媽媽彈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能聽到的這種習慣就他而言,就是一種音樂很好的熏陶機會,也是展示爸爸媽媽對音樂的喜愛。爸爸媽媽也是作為榜樣,以音樂抒發情感,是高興啊、是不開心啊,都是抒發情感的表現。

就這個爸爸媽媽,我建議你繼續彈,並開心地彈給他聽,孩子慢慢會潛移默化地接受並互動起來。

3、問:啟蒙的幼兒手型如何把握?手型不好真的完全不去糾正嗎?

答:啟蒙要看多大的孩子。如果三四歲的孩子,初學者的手型不是特別重要,因為天生的生理機能還沒能力是手指保持在握蘋果大的形狀。對他(她)而言,彈鋼琴是很大的局限。但如果六七歲的初學者,學完基礎後就很快加入對手型的要求。所以對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答案。對手形的要求,首先保持孩子對彈鋼琴的熱情基礎上再增添,再疊加所謂的技能。如果是孩子抗拒做音樂活動、抗拒彈鋼琴,那就反思一下,增添音樂技能到底是圖什麽呢。

4、問:請問老師,我家孩子四歲,現在學習到小湯二,每天都會保證練琴,但假期也想帶孩子出去玩玩,這假期最好控製在幾天?也就是說,完全不摸琴,控製在幾天,比較合適?

答:首先,你是非常有心的。對四歲孩子來講,出去度假幾天不練琴沒有什麽大礙,旅遊回來也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退步。但是我可以建議在度假時多讓他聽一聽,比如在車裏、任何機會都可以讓孩子聽一些不同的音樂文件,這對孩子也是很好的機會。而且是在度假很愉悅的心情下,讓他可以去做。很多音樂學習實在脫離樂器基礎上來完成的,比如說在度假時沒有琴怎麽辦呢,我們可以找些音樂素材,可以跟孩子聊聊學琴感觸、學琴內容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度假時可以帶些簡單的音樂理論的小的音樂課本,可以作練習。或者把琴譜帶上,家長可以跟孩子看琴譜,脫離樂器情況下看譜子學習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可以跟孩子討論這個曲子的特征是什麽,跟其他曲子有什麽不同,譜子當中有什麽是他之前沒有接觸到的,可能孩子回去再練這首曲子時更有新鮮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荔枝100 回複 悄悄話 他說得真好,特別是有關 “音樂感受” 和 “技巧” 的方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