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樂園

這家夥很懶,什麽都沒有留下!!!!
正文

北京當局\'清網\'初步成功

(2013-12-01 17:55:06) 下一個
 
 

中國政府宣稱打擊所謂“網絡謠言”運動獲得成功,而批評人士則認為這一行動旨在壓製針對政府和中共的批評意見。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政府今年夏天啟動打擊"網絡謠言"的專項整治運動,此後針對網絡言論的管製力度日益加強。其中包括逮捕數十名據稱"散布謠言"的網民;公布"網絡誹謗刑事案量化入罪標準",規定"網絡謠言"被轉發500次者可被判刑;召集網絡名人召開會議要求他們"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與此同時,各級政府機構在網絡平台上的活躍度增強,試圖控製網絡話語權。

美聯社報道稱,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在本周與外國媒體記者會談時表示:"如果說我們過去的網絡環境是魚龍混雜的話,現在網絡空間的天空已經變得晴朗,因為我們打擊了網絡謠言。"

網絡輿論顯"寒蟬效應"

此前,中共黨報《人民日報》下屬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調查結果顯示,今年8月到10月之間,被選作調查樣本的100位意見領袖的發帖量減少了將近25%,活躍程度不及政府控製的大量官方微博賬號。

觀察家認為,打擊行動在壓製異議和導致自我審查方麵"成效顯著",使得越來越多的自由派網絡意見領袖"噤若寒蟬"。

甚至連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秘書長祝華新在發布調查結果的時候都認為,相關打擊行動可能有些過頭。他舉例說,今年10月初浙江餘姚發生洪災之後,網民在轉發有關當地政府救災措施不力的消息和評論時顯得非常克製。而一年前北京暴雨成災的時候,網民們還曾連篇累牘地抨擊首都排水係統"不給力"。祝華新認為,這提醒政府方麵要注意在打擊網絡謠言和保障信息流通方麵拿捏平衡。

民怨無處泄 北京恐"引火燒身"

一些批評人士認為,相關舉措將導致公眾的不滿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疏解,北京政府最終可能"引火燒身"。

"如果公眾無法表達不滿,他們就可能走上街頭,"曆史學家、政論人士章立凡對美聯社表示。他本人的網絡賬戶最近遭到封殺,原因很可能是他在上麵分享了一些令中共感到不快的曆史事實。

"政府本可以從公眾意見中感受社會脈搏,但如果沒有人說話,他們(政府)就會陷入一片黑暗中,"章立凡表示,"他們堵塞視聽的做法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中國互聯網的崛起過程中,北京政府始終試圖將其納入控製。而近年來社交媒體,尤其是微博的爆炸式發展則是他們所麵臨的最新挑戰。言論自由的倡導者認為,新技術為他們的主張帶來了巨大動力。

負責互聯網事務的中國官員任賢良透露,今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超過3億3000萬,微信也擁有超過3億用戶,並表示這一增長勢頭"令人出乎意料"。

北京政論家陳子明表示,中國政府在控製社交媒體方麵所獲得的"顯著成就"對於言論自由則是一個巨大打擊。

"他們一直都控製著報紙、廣播和電視台,但是互聯網中有一些漏洞,而微博則曾經是最後一個這樣的漏洞,"陳子明對美聯社表示,"他們已經達到了目的。如果10%的賬戶被封,就會有其他20%到30%的用戶不再發言。"

北京當局在最近幾個月內逮捕了一些微博博主,指責他們散布謠言或擾亂公共秩序。其中包括16歲少年楊輝因為對一起謀殺案提出質疑而遭到警方拘捕。許多知識分子、作家和記者的博客和微博被"人間蒸發"。網絡名人、美籍華人薛蠻子被當局以"嫖娼"罪名逮捕,此後國家電視台更是公布其"采訪認罪"的視頻,試圖進一步打擊其形象。

美聯社評論認為,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在中國宣傳官員眼中,它們都是加強國家統治的重要工具,決不允許出現"雜音"。

任賢良在與外媒記者交談時大力宣揚對公共話語進行"良好管理"的好處,"網絡公共輿論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這為黨和政府總體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公權蠻橫難敵民間創意

但是,曆史學者章立凡則認為,北京政府在封殺那些恪守法規的批評性博客賬戶時並未按章辦事。"他們認為批評就是反對,(封殺賬戶)這是很愚蠢的行為"。

盡管聲稱在網絡管製方麵取得了初步勝利,但北京當局依然可能繼續推出其他的管控措施。在涉及今後5到10年的一份指導性文件中,中國高層領導人明確指出國家必須通過"積極引導"和"管理"的方式,確定網絡輿論的基調,政府應該對網絡通訊的發展進行"標準化"。

政治分析人士預測,北京方麵將繼續對網絡言論實施強力壓製。"他們在'維穩'方麵已經相當緊張,"英國諾丁漢大學政治學者曾銳生(Steve Tsang)對美聯社表示,"有鑒於當前政治環境,我不認為會出現任何寬鬆。"

香港中文大學學者林和立(Willy Lam)則表示,盡管如此,中國網民在對付言論審查時曆來不乏創意。"我認為貓抓老鼠的遊戲將繼續下去。人們也許現在會有些害怕,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從前的模式又會卷土重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