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愛明中醫師

職業中醫師。 出生中國福建省,畢業於福建中醫學院。 原七七級學生,現定居紐約。
正文

中藥煎煮二,銀翹散------修治的另一極端

(2022-04-03 08:52:35) 下一個

銀翹散方: 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上杵為散,每服六錢。 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濃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這六錢一次服,用水300毫升夠了。燒開就10-12分鍾。再過2分鍾就香氣大出了,總共不會超過15分鍾,與前文提及的桂枝湯修治用時相去甚遠。 矛盾嗎?不矛盾。 仲景桂枝湯是湯劑,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都是相對厚重藥品,偌大的大棗隻是掰開,總體用量大得多得多,求的是渾厚雄猛的濃湯液。 而銀翹散是粉末或粗末,藥效煎出得更快,所用都是質輕芳香之品,煎煮太久反而導致藥效流失。

問題來了。 當溫病學盛行3-4百年後,許多群眾,乃至於多數行內中醫人都遵從這近世顯學。 以銀翹散的知名度,吳瑭的修治指導可謂深入尋常百姓家。“煎煮水開後10分鍾就夠了”?本人親耳聽聞過相當多的群眾有這種煎藥習慣,為此,每一次方藥給出中藥都必定附有詳盡的煎煮服用指導。

撫今追古,感歎萬千。《傷寒論》雖被戴上“臨症第一書”桂冠,張仲景本人被尊為獨一無二的醫聖,所記載的113方也是無與倫比的“經方”,實際上後人根本看不懂《傷寒論》。 在傷寒及其背景六節藏象經典中醫學殿堂外,彷徨徘徊大約1400年後,中醫大軍終於無奈而繞道別行。 明末清初“劃時代”地提出別有一種戾氣、溫邪上受,引出了欲與傷寒試比高的溫病學。 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千多年不解傷寒後的不滿爆發和學術新探索,聚集一時俊秀,當然也整出了些東西,著名的就有吳瑭的“辛涼平劑銀翹散”,此方雖以辛涼命名,方中的荊芥穗桔梗豆豉並非寒涼藥,一改傷寒方渾厚雄猛之風,別做散劑。 矯枉過正,本是常識。然而,不解太陽而提出“上受”,過分強調輕清的思維,必然把學術乃至於民眾引入歧途。

從吳瑭製散劑及其煎煮法上看,在細節上還是有仲景“思精”血統。 可惜啊,鞠通,您的《溫病條辨》雖把桂枝湯放在您的銀翹散之前,您不解傷寒而另辟蹊徑的努力,給後人很不好的榜樣,而您治上焦如羽的思維,更嚴重誤導了後人的中藥修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