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以來就主動或被動地遷徙。主動遷徙包括開疆拓土,征服外邦的土地;被動遷徙包括並非出自自由意誌的流放,充軍,有組織的為了改變某地區人口組成而進行的移民。
在華夏曆史上,曾經有過“編戶齊民”的說法。根據維基百科:
**********
編戶齊民,始於戰國時期的秦國,指國君將國民納入紀錄,以戶為單位來掌握人民,是謂“編戶”。同時廢除過去封建體製下地方上原有的貴族、長老、族長等地方領袖,所有人通通都是國君的臣民,是謂“齊民”;所以總稱“編戶齊民”。編戶齊民製度,始於秦國,通行於秦漢,由於國家為有效掌握人民及相關資源,因此需要嚴密掌握國內戶口資料,對於人民的賦稅或徭役的征調才能有效執行。
**********
編戶齊民應該是曆史上早期的戶口管理製度。所以,戶口製並非近代的創新。這印證了《聖經》中的話:日光之下無新事。
當年本豹曾短期在陝西寶雞借讀,記得班裏同學說河南話的比操陝西關中口音的還多,絕對的大多數。 究其原因,是曆史上河南自然災害不斷,不是旱就是澇。電影《1942》就是講述河南的天災。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求生,曆年很多河南人背井離鄉西出潼關,進入陝西,也就移民紮根了。
當代在廣東福建的客家人,也是源自中原,後來才移居沿海省份的。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華人下南洋;清教徒移居美洲大陸;華工移民美國修鐵路。
到了20世紀,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自由遷徙是人類的基本人權。總之,幾十年前的大環境對於移民和遷徙是很友好的。
曾經聽過一個政治笑話,說是前總統卡特對鄧小平說,中國應該開放移民,讓人可以自由移民來美國。鄧小平回答說,你要幾億人?。。。就這樣天就給聊死了。
從20世紀二戰結束後,大量的移民在很低的門檻下就可以移居西方國家。那時世界經濟屬於黃金增長期,移民為新的國家提供了勞動力資源。來美國的新移民中前幾位的是墨西哥,印度,中國,菲律賓。到了2023-2024年,來自各國的人從中南美洲走線進入美國南方邊境。當時一旦進入邊境就被邊境巡邏人員登記收容,接著發送到各州/各城市。
進入2025年,隨著新總統上任,邊境安全成為重中之重。美國邊境嚴查嚴打,非法入境的被遣返。現在幾乎看不到有什麽走線的報道了。
不僅僅美國政策向右轉,不少傳統上移民友好的國家也提高接納移民的門檻,讓事實上的移民過程變得比從前難。諸如:
總之,在“自由遷徙是人類基本人權”盛行了幾十年後,各國終究回到了常識:地主家沒有餘糧了。各國都把自己國民或公民的權益放在繼續接受新移民之上。雖然很多人對這樣的政策持反對態度,認為這就是老移民自己上了公交車,卻嚷著要關車門開車。但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是常識。假如把每個國家當成一條船,當已經滿員後,是繼續大量接納新人登船,還是拒絕,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對於多數在船上的人來說,不讓船過載沉沒是最要緊的。
所以,世界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各國會更多地關注自身利益,而非博愛。
很重要的一點是,每一條船的選擇應該由該船上的乘客決定,而不是船外的人決定。
回到本文的主題:編戶齊民不僅僅是古代的操作。也是今天世界的現實。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自由遷徙。比如申請人需要提供詳盡的背景資料,越來越高的簽證費,越來越嚴格的法規。在技術上讓一件事情變為很難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就成為高成本,從而成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除了具有象征性意義,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
編戶齊民同時準確地寫照了世界上的國家對於所轄的民眾的嚴密管控。在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開始搜集海量信息的今天,有誰還能說自己不是編戶齊民?
曾經一位國內遊客,開著車在北美大地上馳騁。性起時,他高呼我腳踏著自由的土地,完全沒有人跡。他高呼可以在這裏撒歡,建木屋。
他這話不全對,至少在美國,腳下的土地要麽是屬於聯邦的,要麽是屬於縣的,要麽就是屬於某家私人的。無論哪一種都受到各種法律法規的約束。
這場景好似電視劇《黃石》裏的橋段。
原來編戶齊民一直都在,從未曾離開。
豹子土狼 2025勞工節前, 寫於世界某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