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穿越”主角吳誌勤年輕時。
在一家康複醫院裏,吳誌勤老人坐在床邊的矮沙發上,手邊放著一個放大鏡,以備隨時閱讀桌上的報紙和書信。
現代京劇《沙家浜》劇照。
本期協辦單位 無錫市檔案館
本版撰稿
江蘇省檔案局 袁光 嵇梅
無錫市檔案局 徐傑 季誌豪
濱湖區政協文史委 富耀南
記者 陳婧
喜愛現代京劇《沙家浜》的人們,一定對於片尾的錚錚唱詞印象深刻。“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挺然屹立傲蒼穹。八千裏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 轟……俺十八個傷病員,要成為十八棵青鬆!”《沙家浜》是根據1939年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的真實抗日故事創作而成。從此,“18棵青鬆”也成了陽澄湖 畔蘆葦蕩裏,負傷頑強戰鬥的新四軍戰士的代名詞。
74年後,揚子晚報記者在無錫市檔案館查找資料時,了解到當年的“18棵青鬆”僅剩一人,他就是已經90歲高齡的吳誌勤老人。近日,在無錫一家康複醫院,老人趁打點滴的間隙,向揚子晚報記者再述當年傳奇經曆。
“沙家浜”前傳
16歲少年參軍 第一年激戰滬蘇錫
打據點、炸鐵路、攻機場,他都參加了
檔案資料中顯示,吳老1923年出生於當時的無錫縣錢橋鎮溪南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畢業於無錫縣洛社師範附屬小學。1937年末無錫淪陷後, 一家人不得不逃亡。1939年2月,吳誌勤和七八個同學結伴去武進看到傳說中的抗日隊伍,隻有16歲的他就此參加了由新四軍六團和地方抗日武裝改編的“江 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二路一連,並且成為連文化教員。
吳老還記得參軍後參加的首戰。1939年5月30日,吳誌勤所在的“江抗”部隊摸清常熟10多個日偽據點後,回師梅村到黃土塘時,正好遭遇剛清鄉掃蕩回來的日寇。激戰了半日,擊斃日軍30餘名,還包括一名大佐。
接下來他們把目標對準日軍的交通樞紐。6月24日,吳誌勤參與夜襲日軍滸墅關車站。勘察敵情後,用手榴彈猛烈轟擊酣睡的日軍,擊斃日軍20多人,焚毀車站設施、炸毀一段路軌,迫使京滬線中斷3天。
8月上旬,夜襲虹橋機場的戰鬥,吳老還曆曆在目,情緒激蕩一時仿佛又陷入戰時的緊急。當時“江抗”一部去青浦打算與另一部會和,途中遭遇一支偽軍,追擊60多裏後,發現日軍把持的虹橋飛機場,戰士們潛入後突遭四周機槍圍攻,最終擊死擊傷敵偽軍10多人後撤離。
“江抗”在無錫的幾個月時間,名氣漸大,從最初的1000多人發展到5000多人。
“沙家浜”傳奇
江陰一戰36名傷員養傷陽澄湖畔
他年紀最小,《沙家浜》裏的真實故事就此展開
《沙家浜》裏反映的真實故事發生在1939年9月初。當時“江抗”轉戰錫虞地區,在江陰顧山南麓遇到國民黨的“忠義救國軍”1000餘人襲擊。
9月24日,“忠救軍”司令胡肇漢(《沙家浜》中胡傳魁原型)又集合3000餘人與“江抗”3000戰士在九裏河一帶激戰一晝夜。之後,“江 抗”奉命轉移到江陰馬鎮湖塘裏,突遭“忠救軍”側擊,“江抗”副團長吳焜犧牲,多人受傷,其中年紀最小的吳誌勤右腿受傷嚴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江抗” 再次西撤。吳誌勤等傷員就在常熟陽澄湖畔的後方醫院留下養傷。
所謂的後方醫院就是借農民的客堂、灶間拆屋、甚至牛棚豬圈作為他們養傷的病房。“後方醫院”留有十來名“江抗”衛生隊的醫生護士。
日偽和惡霸勢力經常來搜查,吳誌勤等用卸下的門板當床鋪,敵人一來搜捕,他們就撤到幾條小船上,藏匿於河流支岔的蘆葦叢中。吳老回憶,當時實在 沒有東西可吃,除了偶爾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送去一些食物,他們就采水裏菱、藕、蘆根充饑。當時缺醫少藥,傷口化膿是很大的問題,他們就采中草藥用豬油調 膏;換藥沒有金屬鉗子,就用竹筷代替。
兩個月後,36名傷病員基本痊愈,又再次集中起來,成立新“江抗”,由夏光(《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任東路司令。
真實“18棵青鬆”傷愈再次聚集抗敵
18歲的吳誌勤帶領“尖刀排”圍剿“胡傳魁”
1941年前後,“忠救軍”高杏保部與駐青陽的日寇不停侵擾“江抗”部隊,18歲的吳誌勤當時已是一大隊黨支部書記兼副指導員,奉命殲滅高部。 1941年1月25日晚,他率領二排作為前鋒,行至江陰桐歧鎮與敵人遭遇,“打!”他一聲令下,帶著尖刀班撲向敵人。天黑雨大,衝鋒在前的吳誌勤和一敵人 單挑,“啪”的一聲,吳誌勤聽到子彈從耳邊飛過,兩人隨後展開赤膊戰,敵人身形高大,吳誌勤個頭矮小,但他死死地拽住機槍皮帶,套在脖頸上“這樣敵人開 槍,子彈也打不到我身上”。在趕上來的戰友的協助下,他們擒下這個敵人。
無錫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副會長富耀南說,1941年5月初,團黨總支書黃烽和作戰參謀方明交給吳老一個任務,“要殲滅胡肇漢,先要除去他的爪牙 黃埭鎮偽鎮長”。吳誌勤多次偵查偽鎮長的活動規律,摸清他白天大賭後,午夜常到姘婦家,屋側後有一扇門窗可破窗而入。這天晚上,他與短槍隊員守候,直衝內 屋房間,順利逮著偽鎮長。
5月中旬,圍剿胡肇漢時機終於成熟,連長指定一排為尖兵排,由吳誌勤帶領。富耀南說,胡肇漢極為狡猾,網羅一批地痞流氓充當耳目,得知消息就迅速溜掉。大約一個星期後,吳誌勤終於偵查到胡肇漢在陽澄湖畔湘城一帶,他帶領尖兵排乘小船在夜色中開進。
“拂曉時分,我站在尖兵排第一條船頭,隱約看到對岸部隊在行動”。尖兵排搶先靠岸登陸,機槍班占領麥田的有利地形,加之兩個步兵班隱蔽匍匐前 進,形成衝鋒隊形,衝向胡肇漢老巢。胡匪一下無力抵抗,向蘇州城逃竄,新四軍沿河道緊追,一路還收繳一批武器彈藥。直到下午3點,追至蘇州城下,擊潰胡肇 漢部。
胡肇漢等頭目最後在1950年全部落網。
虛實“沙家浜”>>>
《沙家浜》源於真實故事
京劇《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於1958年創作,講的是1939年秋,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鬥,未 隨大部隊撤離的18名新四軍傷員,麵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蕩”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鬥爭 事跡。
這個故事是根據本期《檔案穿越》中提到的相關真實戰事創作。
“18棵青鬆”原型是36名傷員
無錫市新四軍曆史研究會副會長富耀南介紹,實際上,《沙家浜》中唱詞為“18棵青鬆”,其實對應的真實原型共有36位傷病員,本期《檔案穿越》的采訪對象吳誌勤就是其中最小的一個。
囿於戲劇舞台與表演,劇作家在創作時不得不把36一除為二。
阿慶嫂無原型,是革命群眾代表
劇中的阿慶嫂確有其人嗎?吳老解釋,並沒有確切的原型,那時常熟各鎮的茶館就是新四軍暗中聯係站點,春來茶館老板娘阿慶嫂以及沙奶奶就是革命群眾的代表。正是他們的斡旋,才保護了36顆革命的火種。
“沙家浜”後傳
避追捕潛進糞坑
忍痛直接剜彈片
1941夏初,日偽勢力開始“清鄉”運動,在蘇州望亭的一次戰鬥中,吳誌勤右腿中彈負傷,他和一批重傷員再次留在老鄉家。吳誌勤被王祥仁村的王 三和、蔡梅玲老夫婦收留照顧。敵人大肆搜捕,一次,敵人突然包圍王祥仁村,吳誌勤因腿傷無法動彈,王三和立刻把他背到灶間柴屋。日匪已經衝進院內,情急之 下,吳誌勤躲入豬圈的糞坑,嘴裏麵咬著一根麥秸,打算敵人進來,就完全沉下,用麥秸呼吸。敵人果然搜進豬圈,沒看到人,就用刺刀刺了幾下後離開了。
敵人走後,他卻感到鑽心的痛。在糞池中,糞蛆鑽噬著他的傷口,傷勢更重,生命堪憂。他身邊的護士陳冰穿過敵崗哨巡邏封鎖,奔走十裏找到當地有名 的醫生。“他診斷我腿部有彈片,不手術,性命難保”。於是房東找來一把扡腳刀,在油燈上烤烤算消毒,充當手術刀。把他捆在凳子上按住,怕叫喊引來敵人,用 毛巾塞住他的嘴巴。
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用扡腳刀直接剜進他的肉,他一下昏迷過去。吳誌勤再現當時的場景,“因為不知彈片的準確位置,隻能一刀刀地試著挖”,等他醒過來,旁邊已是一盆血肉。
和護士扮夫妻
老鄉掩護終脫險
但敵人已經對王家起疑,術後幾天的又一次搜捕讓吳誌勤覺得要馬上轉移。當晚,蔡伯母為他趕製了一件和尚服,王伯伯為他落發,找來一串佛珠,把他 背進附近青蓮廟。至今他還記得看廟的王老二夫婦每日流淚為他禱告,“捉魚捕蝦網再密,總有隻會漏網跳出的”,以此樸實的話安慰他。但他還是被惡霸盯梢了, 吳誌勤和護士陳冰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又轉至更偏僻的鐵山寺。一個月後,他腿傷恢複了不少,但一位和尚到處打聽,敵人又開始進山搜廟。
再次轉移勢在必行。他和陳冰離開寺院,在河邊一片蘆葦地歇腳,看到河浜裏停著一隻小船,便懇求上船住一夜。船主一家靠打漁為生,還是毅然決定救 他們,“你們為百姓打鬼子負傷,我們一定要把你們送出封鎖區”。兩人假扮夫妻,經過5個晝夜與敵人的周旋,過了蕩口,到達常熟的公路邊,這是敵人封鎖的主 要關口,過往船隻必查。緊急關頭,船主趁夜裏敵人不注意,潛入水中,悄無聲息地把船推出船群,離開關口,送兩人逃出虎口。吳誌勤找到錫西地下黨,重回組 織。
後來吳誌勤又參加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之後轉至無錫市政協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