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當年在牧區插隊隻有一年多,見識有限,說說見到的牧民家奶製品製做。
一家專業牧羊戶擁有150-200隻羊,全部是母羊。我們大隊是定居牧業隊,又稱小牧區。一年的放牧範圍隻在家園附近和山裏(烏拉山)牧場之間,隻“倒場”一次。因此,可以比較從容地獲得奶製品。
每天清晨天剛剛亮,牧民就要起床擠養奶。擠羊奶是個技術活兒,通常是女人幹。人家的女主人擠奶又快又多,羊兒們感覺很舒服,發出嚒嚒的叫聲。其他牧民也可以勝任,但是初來乍到的知青幹不了這個活兒。我們隻能擠一點羊奶燒個奶茶什麽的。
每個牧場房子裏有兩個像壇子一樣的大缸,擠來的鮮奶倒入缸裏麵發孝。發孝到一定程度時,把壇子用木蓋子封好,用一個底大上小的木槌上下左右攪拌。幾百幾千下地攪拌,離心作用使酸奶分解。漂在上麵的奶油(白油)舀出來,放在鍋裏熬,水分蒸發的差不多了以後,漂在上麵的黃黃的油脂就是“黃油”(牛油?),沉在鍋底的就是酥油渣。
黃油是奶製品中的精品,它熱量高,可以直接食用和烹製其它食品。保持較長時間兒不變質。酥油渣也可以食用,喂豬,但在山裏牧民把它們倒掉了,實為可惜。
離心後留在缸裏的大部分酸奶,用紗布擠幹(也有用模子做成各種形狀的),放在簾子上晾曬,就成了奶酪,又稱奶豆腐。當然不提取黃油的酸奶製做的奶酪,更軟更好吃。製做奶酪時可以加糖加鹽和其它補料,我所見到的奶酪是原始的什麽也不加入。
山裏晾曬奶酪時最讓人鬧心的是,老鼠鬆鼠都跑出來偷吃,需要時時防範。
奶製品是牧業生產的很小一部分,產品收入歸放牧人家所有。羊奶擠則有,不擠則無。牧羊戶的女主人是否勤快能幹,可以從奶製品中立見高下。大隊要求每家牧羊戶給集體交出一定數量的奶製品,以便適當分給非牧羊戶的人家一些。
遊牧的“大牧區”的牧民通常把酸奶桶放在馬背,駱駝背上。邊走邊晃蕩,達到了離心作用,用以製做黃油。當年匈奴部落的遠征和遷徒都是這樣的。
煉製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