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幾天去華人超市,正埋頭撿橘子,有另外一隻手伸過來,伴隨著甜美的女聲:“這種好吃嗎?”我挺樂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推薦給別人,頭也沒抬,告訴她我曾經買過,特別好,現在是二次回購了。女聲說她試試,就挨在我旁邊,也開始撿橘子。到現在為止,一切正常。
安靜了兩秒鍾,她說,“你普通話講得真好。你是香港人吧?”
這個違背常識的邏輯好奇怪。我疑惑地抬頭看她,白白淨淨,四十多歲,短款米色風衣,慈眉善目。不知道她是不是想靠恭維套近乎,但我太平淡無奇,無從下嘴,所以來了這麽莫名其妙的一句。
“香港人普通話不好吧。”
“那你一定是北京人,特別標準好聽。我是吉林的。”
我最近沒有跟陌生人聊天的興致,哦一聲繼續撿橘子。
“大姐,你來多久了?都挺好的?”她到底想說什麽呢?
“我剛來兩個月,還沒適應呢。……大姐,你有信仰嗎?” 我有點發懵,挑橘子怎麽挑出了信仰。我又抬頭看看她,不知道說啥好。說有信仰,她可能會深聊;說沒有,她可能會傳教。我曾經領略過某些傳教人粘人功力,所以權衡一下,吭吭哧哧地,“算有吧。”
“一看大姐就是有信仰的人,”如果是微信聊天,她應該此時給我送了一個讚的表情符,“什麽教呢?”她滿臉帶笑。“上帝。”“基督教!我也是。”她飛快地從衣領裏拽出一個十字架項鏈墜給我看。如果我說信佛,她會不會手心裏還攥著個玉觀音,應該總有辦法證明是同一個戰壕的。
我覺得這次偶遇該結束了,跟她點個頭,推著購物車離開了橘子堆。沒想到,她跟過來了。“姐,你們平時在哪裏聚會呢?”我覺得自己在家冥想也算一種信仰,就回答,“在家。”
“是家庭聚會嗎?我在某某,” 她說了一個當地著名華人教會的名字,“我剛來,不認識什麽人。”
我不想繼續被盤問,就推著購物車往人多地方走,她繼續跟著。“某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我能加入你們那裏嗎?”
我開始有點怕她,不敢再抬眼看,“不方便吧。”“沒關係,很方便,這種小型的最好了,大家都是朋友。”這麽一會兒功夫,怎麽就發展成朋友了。我忽然意識到,她剛才跟我搭訕時,什麽普通話香港人是故意設計的漏洞,誰多嘴去彌補,顯示自己是個大聰明,——比如說我,誰就上鉤了。
我掉轉頭,從側麵變成背對著她,同時加快腳步,她還跟著,自己嘚啵,“給個地址就行,我自己去。你們有好幾家吧?誰家的都行。如果不方便,就給我你家的吧。”
我堅決不回頭,快步走到人最多的一個位置,停下來回頭正想斥責,發現尾巴已經不在了。往遠處看,她已經走到貨架走廊的另一端,手裏隻拎著幾個橘子,沒有購物車。
回想一下這小小的“驚魂”過程,如果一開始我挑橘子的時候她問橘子好不好吃,我回答不好吃,自己搶先做違背常理的事,她就沒話說了吧。
她,究竟意欲何為呢?
真是有點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