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宗法師---略談居士學佛(下)

(2013-09-12 11:03:56) 下一個
 不妄語與子女教育

    前幾天有個老居士帶小孫子來看我,非要小孩子給我頂禮。小孩子玩得正高興,哪裏有那心啊,扭著身子不拜——其實小孩子到寺院裏來,一派天真的,挺好,“本源自性天真佛”,作大人的沒必要非得教孩子懂那規矩,學那禮儀的——這老居士有點不好意思,就對小孩子說,快給師父頂禮,出門奶奶給你買糖葫蘆吃。小孩子一聽立刻趴地上拜了。我笑著說,看來這糖葫蘆比師父的法力強。這是開個玩笑。不過臨老居士出門時,我還是千叮嚀萬囑咐地,讓她一定別忘了給孩子買個糖葫蘆吃。大家不要認為我這小題大做。其實我們在小孩子身上的教育之所以起作用,關鍵就在這點點滴滴地言傳身教中,最重要地就在這身體力行地潛移默化上。絕不要認為我們這不過是隨口說的,哪能就放到心上呢?事實證明,小孩子還確確實實地把大人的這些話放在心上。這是成長的需要,也就是一種學習,要不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啊。

我記得有一位老師給我說,我算知道我們班某某學生為什麽老是撒謊了。我問怎麽了。這位老師說,他到學生家去家訪,進門說,聽說某某生病了,兩天也沒去學校,我來看看身體怎麽樣了,是不是好些了。那學生家長聽了後,臉上明顯是吃了一驚,卻隨即又笑眯眯地說,哎呀,你看,真麻煩老師了,孩子生病了還讓你這麽費心。不過問題不大,明天孩子就能上學了。這個老師還沒說什麽呢,門就咣當一聲撞開了,那個學生邊進門邊大喊,今天上課真累啊,爸爸,快給我倒水。一抬頭卻看到老師在屋裏坐著,當下就嚇得站那兒了。老師一下子明白過來,擺明這是孩子撒謊逃學去了。那家長也滿臉尷尬,當老師的隻有趕快找借口走了,考慮到走後的事情,還一再對這位家長講,千萬不要打孩子,要好好教育。這家長也不住地點頭。但這個老師說,實際上這家長根本沒聽進去。因為老師把自己的手套忘學生家了,沒走幾步想起來,回去取,誰知剛走到門口就聽到裏麵啪啪地打小孩,還聽那家長邊打邊說,你這個混蛋,早不回來晚不回來,偏偏這時候回來,讓我在你老師麵前替你圓謊都圓不了,丟這麽大的人,你叫我以後怎麽見你老師?你說。啪啪啪,接著打。這個老師一聽,心說,我還進去做什麽啊。扭頭就走了。

    我們說,有這樣的家長,孩子又怎麽能教育好呢?由此可看出,我們佛教講的五戒十善確實是人生最基本的原則和標準。像我現在所講的這個“不妄語”,如果我們居士們都能在家庭中始終堅持貫徹,我相信對下一代的的教育就不會一塌糊塗。孩子的心靈就是一張白紙,如果作大人的都說話不算,不講信用,那麽孩子小的時候形成這印象,長大了就很難再教育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認真地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真正在家中做到不妄語。當然需要指明的是,這個不妄語,不僅僅是指不說假話,還要包括其它幾個方麵。如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等。

    關於不惡口,我簡單說一下,如果有“棍棒出孝子,打罵成人才”思想認識的居士一定要好好注意,常見到聽到一些人在孩子犯了錯時又打又罵的,說些什麽“早知如此還不如早把你掐死”“沒長腦袋不長記性是頭豬”之類的話,這都是惡口。打罵不是教育,現在孩子小,你打你罵,他可能還聽,等到他大了,甚至比你都高都壯,你還有能力打他罵他?恐怕到時候小孩還手都是有可能的,這方麵的新聞報道不是少數。真正的教育是講理的,作家長的要講理才有真正的說服力,真正的教育資格。

    關於不兩舌,如果婆媳關係不好的,一定要考慮考慮自己有沒有犯這方麵的戒。有個年輕的女居士曾給我講她婆婆的一些事,說她婆婆也不知怎麽回事,無論她如何做也看不上她,經常在她兒子那兒說她壞話,開始她丈夫還不相信,可說得多了,也是半信半疑的了,弄得她有口難辨,苦不堪言。碰到這種婆婆確實是麻煩,我們居士們中可不要做這樣的人。有一個叫“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講關於婆婆怎麽講媳婦壞話的,結果逼得夫妻二人隻好離婚,可感情實在很好,怎麽辦,兩個人相約還是下輩子再做夫妻吧,於是一個投河,一個上吊,都自殺了。

    不綺語是我們在家居士們也容易犯的一條。它有兩個內涵,一個是指不說不寫誨盜誨淫,叫人做壞事的話或文章;一個是指不講不合時宜的話。前麵一個我們不大容易去犯,後麵這個就難說了。前麵我講的那個逼全家人都要吃素的老居士,每當她家裏的其他人吃葷的時候,她就在一邊說,吃吃吃,今生你吃雞,下輩子雞吃你。氣得老伴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還有一個老居士,看到兒子結婚了,和媳婦親親熱熱地,心裏不知怎麽搞的,猛然間就變得不是滋味,於是在她兒子給媳婦夾菜時,她就說什麽“娶了新娘忘老娘”。這都是不合時宜的綺語,說這個沒一句招人喜歡,隻能壞事。如果一個居士在家總是說這樣的話,辦這樣的事,這能算是一個守戒持戒的居士所應該做的?這樣做家庭關係會好?所以大家要好好反省才是。

    還有一個事也要說一下,我前麵講,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句“阿彌陀佛”,這表麵看好象是修行真精進,實際上也是不合時宜,犯了不綺語戒。到哪山上唱哪山歌,在什麽場合說什麽場合的話。這都是老俗話。這不是教人圓滑,而是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做人修行就是要如此才能通達無礙。要隨緣不變,而又不變隨緣。如果一味地認為念佛是好事,我為什麽非要去適應你們!那麽,這樣的居士要注意,你這樣做已經是有違佛教的圓融慈悲了。華嚴經上不講嗎?能隨順眾生者,即是隨順供養諸佛如來;能對眾生尊重承事者,即是尊重承事諸佛如來;能令眾生生歡喜者,即是令一切諸佛如來歡喜。為什麽?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故。慈悲啊!學佛就是要學活的佛,絕不是死學的道。其實,這些問題佛在世時也批評過多次的。經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講弟兄兩個到一個國家去做生意。這個國家有個習慣,都不穿衣服,是個裸人國。弟弟說,入鄉隨俗,我們也不穿衣服了,做生意嘛,不會有什麽問題的。哥哥卻說,什麽?讓我們也要不穿衣服?太無恥了,我們是什麽地方來的?啊,他們不講禮儀,我們卻不能丟掉祖宗家風!弟弟說,身正不怕影斜,雖然我們的外在形體有所變化,但隻要行為正直,也是戒律所允許的。哥哥說,不行,我絕不那麽做。弟弟無法,隻好弟兄兩個分家,自己做自己的了。結果,弟弟因為學裸人國人的樣子受到熱烈歡迎,關係非常融洽,國王還用多十倍的價錢把弟弟的貨物全包了,走的時候全城的人都來給弟弟送行。可哥哥呢,雖然也來做生意,但是滿口仁義道德,處處表現得和人不一個樣,引起人裸人國全國人的反感與憤怒。大家把哥哥抓起來狠狠揍了一頓,並把他的貨物全部沒收了,要不是弟弟說情,怕是哥哥的命都保不住了。這個故事很發人深省,大家不可不認真記取。我們學佛關鍵是學佛的實質,至於形式問題一定要隨緣任運,絕不能一味地執著。我以前講課時曾多次強調過,我覺得最好的居士,應該是學佛學到一點也不像個居士的“居士”。什麽意思?就是說,不要因為學佛就什麽都貼上個標簽兒,處處一副我和你不一樣,我是居士,你不是居士的態度。和其他法師說話時,我曾開玩笑說,這是典型地自絕於黨和人民。為什麽?因為別人還沒怎麽著,他自己就先把自己孤立起來了,沒有和群眾打成一片。我們學佛目的是做心髒手術,是換我們的凡心為佛心,並不是非要我們做什麽拉皮抽脂的美容手術,對於居士來說,外形像不像所謂的居士,實在是個次要問題,想一想,這就好比穿衣服,無論你穿什麽衣服也都不會把你這個人給換了,“形跡雖變道常存”,有佛心才是如一的。所以我們學佛也要明白此理,做父親的就是父親,而不是居士父親;做廠長的就是廠長,而不是居士廠長;開會就是開會,而不是居士開會。要考慮到我們佛教居士畢竟還是社會的少數派,還被許多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學佛學到不貼標簽,而是注重把握實質,這不僅是保護自己的問題,更是一個便於我們“打入敵人內部”,順利“策反”的問題。方便度人啊!學過菩薩四攝法的居士,其實也能明白,這就是佛陀所講的四攝法中“同事”一法的妙意所在。(法華經上窮子認父的故事可講講)所以說,在座的居士們一定要好好考慮啊,千萬不要固執己見,認定我學佛是好事憑什麽非要附合你們!要想到,我們靈活地順俗不是為了流俗,而是為了更好地化俗才行。“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嘛。

    另外,這裏還牽連到一個怎麽理解“念佛”的問題,它是不是就要理解成“念佛號”,我看還是要仔細斟酌。“即心即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佛言祖語告訴我們,似乎僅僅是理解成“念佛號”還是有些狹獈的。老實念佛本質上還是老實做人。

    好了,講到這裏大家也許會講,我說來說去的,這不也就是講五戒和十善業嘛,在家這樣做就能得到福德?那是當然。我們可想一想啊,我們如果能在家中篤行五戒十善,家庭能會不幸福美滿?一個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人能不是叫作有福報?再想一想,如果一個能真正篤行五戒十善的話,他能不算是有德行?

《吉凶經》上講“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 《十善業道經》也講,“修十善者,可得無量功德,乃至能令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皆得圓滿。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大地而得生長。此十善業亦複如是,一切諸法、菩薩行皆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所以說,我希望我們大家一定要守好五戒,力行十善。要做到什麽呢?不光在社會上,在單位上要能按照五戒十善的標準來做,就是在家中也不能因為是自己家裏就什麽都不注意了,而是也要首先做到同樣能實行五戒十善。當然,就現在來說,我更希望大家能認真聽我接著往下講完五戒十善。

    不飲酒和家庭應酬

    每次講課的時候,總有居士問,師父,我們在家居士總免不了應酬接待的,有時候不喝酒真過不去,可一想到是個居士,我們又不敢,這可怎麽辦啊?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不講了……有,那我告訴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那麽麻煩幹嗎?你就喝。

這下好嘍,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經在高興了,為什麽?反正法師講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麽,對這種人,我必要再說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業,喝了就受報應。為什麽?因為你還沒有聽我仔細地講明,為什麽能喝,怎樣才喝。第一,不飲酒是什麽戒。是遮戒,前麵四個是性戒。不一樣的。所謂性戒,也就無論受不受戒,誰做了都是造業,都要受報;而遮戒,是說本性上並不是惡,不過是因為它容易遮蔽我們的本性,讓我們造惡,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對那些雖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沒有酒的意義的,你但喝無妨,如酒釀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對確實是酒,而且,我也沒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麽辦?有時候逃不過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時的喝不是因為你很想喝,也是就說不是因為心饞,而是因為現實情況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會喝糊裏糊塗,忘了東西南北,能時刻保持清醒才行。絕不能死抱著戒條不知變通,結果搞得自己麻煩,別人也難過。當然了,如果人家對方本來很支持你學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這時候如果你再打著靈活變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拚一拚的話,那你實在是多此一舉,隻能是屬於哼哼一類了。哼哼是什麽?大家想吧。

    在這裏,我要強調一下,學佛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鬆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麽,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有毛病,那麽我更要告訴大家,在這時你就千萬不要去學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沒事去逛逛馬路,到公園裏“嘭嚓嚓”吧,否則,再學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學佛關鍵在會活學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養智慧的大腦,實現智慧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學來學去隻學成一腦門的條條框框,無論做什麽事,都得看看條條再說,就像過去有人看黃曆出門似的,什麽都要看書上寫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寧肯耽誤事也不出門,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這樣,啊呀,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學佛的好,因為太累,別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百喻經上的故事:傻子看門。)

    不過,話又說回來,能學成智慧的生活的又能有幾人呢?所以我今天才講,怎樣做一個居士,怎樣把握“居”的特點,怎樣學成一個有福德智慧的“士”。求福德我們講了那麽多,現在我就再說說智慧從何而來。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不要擔心,我不是考大家,最多算是給大家提個醒吧。大家想想,你學佛到底是為了什麽啊?

    ……為了能了生死,往生到極樂世界。唔,這是關心死的問題,是希望自己能死得瀟灑,死得安祥,不受罪。……啊,你是想能度人度自己,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好,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噢,想得神通。也行,好好修行,我保證你即使到不了孫悟空的層次,起碼也能到白骨精的水平。……下麵我來做個總結。我們學佛的動機與目的對不對,行不行,好不好?我說,都好。為什麽?因為經上講了,“一稱南無佛,即可成佛道”啊,所以我說,不管你什麽目的,何種動機,隻要能吃透佛法精神,把握佛教本質,認真按佛講的修行,注意啊,是認真按佛講的修行,你就肯定能達到目標,實現理想。有的居士可能會說,不對吧,不是說發心不正不行嗎?實話實說,發心不正也能成佛,就是一個早晚問題,可能我們發正心學佛的成佛了,他還會在三惡道裏做夢,但因緣到了,夢醒了,他也還是能成佛。

    第二個問題。佛陀當年在兜率天上過得挺好的,為什麽非要乘白象下到人間呢?按經上講是為“一大事因緣”,那麽,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麽因緣?

    是為了能給眾生開、示、悟、入佛智佛見,使大家都成佛。好,既然佛是為這個目的來人間的,可我們大家又是為上麵那幾個目的來學佛的,這不是兩下差了嗎?我們這樣學佛還能和佛對上暗號嗎?

    應該說,還是能的,隻不過我們發出的電波和信號有強弱不同罷了。打個比方吧。佛陀看我們眾生營養不良,怪可憐的,就跑來說,我教你們做豆腐吧,吃豆腐會讓大家身體健康的。我們一聽,也很高興,就老老實實地跟著佛陀學做豆腐。結果,豆腐做出來了,豆腐渣也做出來了,我們呢,先嚐到豆腐渣,猛然覺得這豆腐渣也不錯嘛,所以等我們再吃豆腐的時候,就忘記了仔細品品豆腐的美味。我們大多數人學佛就是這個樣。倒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而是光記著豆腐渣的味,卻忘了豆腐的香。所以說,希望大家注意,學佛關鍵是學成佛的智慧,做佛一樣的人,其它的什麽了生死啊、求神通啊,、現世的快樂啊,隻不過是副產品,有了佛智慧,肯定是“麵包會有的,什麽都會有的。”

    這是講智慧的重要性。那麽怎樣才能得到佛的智慧,怎樣才能成佛呢?

    這個問題看來最好回答,因為太虛大師的那個偈子太有名了,稍稍學過佛法的人都知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說,這問題我們就不要再討論了,反正大家都明白了嗬。就老實做人吧。

    不過,可真要就這樣結束了,我覺得我這是不是在哄大家開心啊,因為太虛大師的這個偈子內容太豐富,太豐富到又太籠統,太籠統到我們雖然明白完成人格是成佛之道,可人格怎麽個完成法我們依舊是霧裏看花,似懂非懂,智慧怎麽個得來法也是迷迷糊糊,不明不白。所以,浪費大家的時間,我再多饒點舌。智慧怎麽來呢?

    第一,智慧的寶庫需要我們用感恩心來開啟。我們在社會上經常講,認識別人叫聰明,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可怎麽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呢?毫無疑問,隻有學佛,因為佛法能夠引導我們挖掘潛力,明了自性,能夠讓我們徹底地知曉自己的本來麵目,明白其它學問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如“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人生的這個我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更能夠讓我們真正地擺脫六道輪回之苦,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魯迅不說嘛,“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地啟示了,真是大哲。”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研究佛教後也說“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要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教是一切科學的源動力。”不但現在如此,其實早在古代,我們唐朝時候有名的女皇武則天就讚歎過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隻可惜這麽智慧的佛法,這麽精妙的學問,眾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為什麽?因為我們還是六道輪回中的業障凡夫啊,慧力太淺,機緣不大,對佛法並不是人人都能聽聞到,更不是人人都能一聽到就可深信不疑。這不是因為什麽末法不末法的,“法無正末,隱顯由人”。佛陀沒有示現入滅的時候,當時也是三千人從佛受教,三千人隻聞佛名字,更有三千人連佛是誰都不知道。這事放到現在,當然更不好說了,中國13億人口又會有幾個億人就一點佛法也根本聞不到呢!我們在座的自然因緣殊勝了,能聞到佛法,能夠通過種種機緣接觸到佛教,站到佛法寶庫的大門前。而隻有站到了佛法寶庫的大門前,我們才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可能。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珍惜這個緣,我們要真誠地感謝佛陀,沒有佛陀的遺教,我們恐怕還會在黑暗中摸索;要感謝父母,沒有父母這個緣,我們到不了人道,就談不上什麽修行了,因為佛從人道出,其他道的眾生如果要成佛的話,也必要投生到人道才能修成;要感謝國家,感謝國家的長治久安,穩定繁榮,給我們提供了學佛的好環境,想想,我們要是生在伊拉克,連命都難保,我們還顧得上修行嗎?當然最後也要感謝眾生,無量劫來眾生都是互為父母,即如現世,眾生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讓我們獲得生活的必要條件。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沒有司機師傅開汽車,大家今天還能不能坐到這裏聽課?……你走過來……你年輕還行啊,年紀大的呢?再說,工人師傅不蓋房子,我們現在恐怕也隻能風吹日曬了。所以我們要對生活有一個感恩的心,報佛恩、國恩、父母師長眾生恩這四恩。而感恩心也正是我們打開佛法智慧寶庫大門的鑰匙,是我們順利在佛法智慧的大海中遨遊的資糧,這是得智慧的第一步。

    需要說明地是,這個感恩心實際也就是菩提心,但因為人們理解菩提心總是以為那是高高在上地悲天憫人式地救贖,是要度人,因而很多人往往是因此而對菩提心產生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覺得自己還沒有道行,哪有能力度人啊,還是自己先管自己修行吧,於是就成了自私自利;一種是學了沒幾天就憋不住了,他也度人心切喲,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見人多的地方就上,看有人的地方就拉,說東說西,總之是別人這也不行,那也不對,什麽都是他最清楚,搞得別人煩死他,他卻還自得其樂。所以相較之下,我傾向於感恩心更能體現學佛的宗旨和意趣,學佛是“看別人都是菩薩,唯自己是凡夫”的過程,是自下而上的報答與服務,是對方需要什麽我就盡可能地去提供什麽,絕不是想當然的我想給你什麽,你就得要什麽,那樣可就全反了。所以用比較時髦的說法來說,感恩心就是全心全意地為眾生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眾生的根本利益。

再一點是個感慨。我們現在有很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對生活多的是牢騷、抱怨和索取,少的是感恩和服務,就像是一個笑話中的乞丐。說,有一個人啊,每次走到這個乞丐前時總是掏錢給他,不多不少,整一百。可這天這個人辦完事走到乞丐麵前時,一摸包,隻有八十塊錢了,於是這個人就把這八十塊錢給了乞丐。這個乞丐很奇怪,問,你每次都是給一百的,今天怎麽就給八十了呢?這人解釋說,因為辦事花得就隻有八十了。乞丐很生氣,說,你怎麽拿我的錢去辦事呢!大家不要笑話這個乞丐,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生活中很多應該感恩的事,因為經曆多了,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就沒有了那份感恩。比如說,天天走路,可沒見幾個人感謝修路工人;日日吃飯,也沒見誰對種地的農民格外感恩;還有常見的,連報紙上都講城市建設離不了民工,可城市人見民工差不多又都是什麽態度?等等現象全是我們缺少感恩心的明證。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人,他不光沒有了感恩,更可怕地是,反而還以為生活虧欠他太多太多,看這不順眼,看那不咋樣,動不動就端起碗來喝酒,放下碗來罵娘,整天就覺得自己是屈原、杜十娘、竇娥(冤啊),人人都對不起他似的。像這樣沒有感恩之心的人,誰會喜歡?又怎麽會有智慧呢?我們學佛人不能做這樣的人!

    稍帶著我再給大家提個事兒,什麽叫成功?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在中科院作報告時說啊,很多人認為我很成功,那麽我就把我成功的經驗給大家說一下,供大家參考。什麽叫成功?成功第一要有肚量,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實;成功第二要有勇氣,有勇氣去改變那些你能改變的事實;成功第三要有智慧,有智慧去分辯上述這兩種事實。我也提供給大家參考,說明感恩心的重要性,說明智慧的重要性。

    第二、佛法的智慧需要我們用平等心來體會。有一個居士和我挺熟。有一天和我說話時,他問我,師父,你說現在還有沒有濟公、布袋和尚之類的出家人?我說,你怎麽問起這個問題來了?他說,師父們要是有神通該多好啊,大家都學兩手,不光對弘揚佛法大有好處,就是我們這些做弟子的也會信心更堅定,能早日成就啊。這個居士對神通特別有感情。聽他這麽講,我就說,就憑你的這個心理,就是濟公和布袋和尚站到你麵前,你也不會理他。他說為什麽呢?我說,因為你的分別心太重。什麽叫神通?是不是隻有騰雲駕霧、七十二變之類的才叫神通,而不會這些的就不叫神通?這個問題恐怕很多求神通的居士並不明白。其實這個問題古時候的那些高僧大德在沒開悟前也是不明白。馬祖大師大家都知道吧?馬祖大師有七十二得法弟子,其中一個叫麻穀寶徹的,也是很了不起。有一次他和師兄弟五人出去參學,路上口渴了,看到路邊有一個茶水攤,就去討茶水喝。賣茶水的是一個老太太,看到幾位師父來討茶水,非常歡喜,就趕快倒了五杯。麻穀等人很高興,心說,看來也是修佛法的老菩薩啊,知道供養師父,就伸手去端茶杯。沒想到老太太卻說,慢,我這老婆子有個要求。什麽要求呢?你們五位師父都是修行人,一定要露一手神通,有神通,這茶我白送;沒神通,對不起了,你們就還是旁邊渴去吧,老婆子我不奉陪。麻穀等人一聽都想,完了,這茶水喝不上了。因為他們雖然修行這麽多年,可還沒有騰雲駕霧的本領啊。麻穀他們也認為隻有那個才叫神通。幾個人就垂頭喪氣,覺得真丟人。老太太一看這樣子,就明白了,於是就說,你們沒神通吧,這樣吧,還是看我老婆子給你們露一手神通吧。麻穀幾個很驚訝,就瞪大了眼睛看老太太。隻見老太太伸出手來,一杯,一杯,一杯地就把五杯水全喝光了。然後說,明白了吧,這就是神通!麻穀等人當下就醒悟了。大家聽了這故事醒悟沒有?……它就是破我們對神通的分別和執著啊,不要認為騰雲駕霧之類的才叫神通,搬柴運水,無一不是神通妙用啊。為什麽呢?大家要明白,“莫測” 為神,“無礙” 為通。一般人都以為變化多端,無拘無束而又讓人搞不清是怎麽一回事的,那就是神通,打下比方說,這個房間門窗都關著呢,可我們一眨眼,哎,怎麽某某法師就站在房間裏了,我們明明沒見他開門進來嘛,怎麽想也猜不透他到底是怎麽進來的。於是我們會說,噢,某某法師肯定有神通。可這隻是旁人對神通的認識,而對真正有神通的人來說,他之所以有神通,其實關鍵還在於他“通”在“莫測”、“不測”,什麽意思?也就是說他不像我們一樣,有事沒事地在那裏動心眼兒,使個勁兒地尋思這,尋思那,比方說,讓我們去穿牆,還沒去呢,我們心裏就已經嘀咕了,喲,我是人,那是牆,不是一回事啊,我怎麽能過去呢?讓我去穿牆,輕則頭破血流,重則當場斃命,那不是叫我去找死嗎!你看,事還沒做,我們就已經把自己判了死刑,當然結果我們肯定也就過不去了。這就是我們怎麽也“通”不過去,“神”不了的地方,有分別心!可那些真有神通的人呢,他根本就是不動心不起念想的,他已經是“無心合道”的境界了,我們知道,道是無處不在的,保持這種“無心”的人,無論是穿牆入壁也好,吃飯睡覺也好,搬柴運水也好,不管做什麽事情,都是時時處處和道融為一體的,從來就不曾分開,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麽出啊入啊,通不通的,這才是真正的大神通妙用!我們凡夫一般認為的神通和這比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沒法提了。(大耳三藏和慧忠國師的故事可講講)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對比較奇幻的神通一直是持不讚同態度的。佛一再告誡,這種神通抵不過業力——目鍵連神通第一,最終還是業力現前,被人砸成肉泥而死——為佛弟子絕不能輕現神通,如果現了,就是犯越法戒,得惡作罪,要受處罰的,像賓頭盧羅漢為得到一隻掛在空中的缽,在俗人麵前顯了神通,立刻被佛陀訶責一頓,而且讓他永住世間不得入滅。當然了,如果是為度眾生而現神通,那情況又有不同,一種是明顯示現,現了就必須要入滅的。像鄧隱峰禪師,為避免兩軍交戰,現了神足通後,立即入滅了;一種是很隱秘地顯現,普通人根本看不出來,他現了也和沒現一樣,要不然的話,濟公和尚那麽厲害,為什麽在世的時候動不動還被遷單?經常顯示神異,為什麽也不見有人拜他作師父,傳下一支半支的法?還有布袋和尚,度人一輩子,圓寂時卻感歎,“時時示世人,世人總不識”!為什麽?原因也就在於我們的這個分別心!有這個分別心,別說濟公和布袋和尚站到麵前,就是跑過來對我們說,看,我就是濟公或布袋和尚,我們也不會相信,你說你是濟公,布袋和尚?我還是如來佛祖呢!即使不說這個,我們恐怕也會繞著走,我們會想啊:哎喲,這不是瘋子吧,這哪像個出家人啊,你看,不是瘦得瘦死,就是胖得走不動,而且還髒兮兮地,邋裏邋遢,啊,那一個還喝酒吃肉,這不是假和尚嘛。於是都跑了。所以我說就是現在再有濟公、布袋和尚一類的師父站在臉前,我們也會照舊認不清!分別心讓我們眼睛裏長了白內障啊!居士們可能會講了——以前我也這樣問過,佛祖也真是的,為什麽不能使用神通呢?真要露一手,得度多少人啊。對此,在增阿含上有講到。說有一年大饑荒,大家沒得吃。有神通的弟子們就想利用神通出去化緣,但佛陀不讓,佛說了,眾生根性低劣,分別心重,喜歡奇奇怪怪的,你看法師講佛法,不過來幾百個人,人們還說多呢,可假如要說是美國著名的魔術大師大衛啊,丹尼斯什麽的來表演,你再看,恐怕幾萬人都不止,再大的房子也肯定“爆棚”!所以你們不能顯神通,再一顯神通,不光會使他們看不起那沒發神通的弟子,因而造業,而且還會使眾生因此隻羨慕修神通而耽誤了法身慧命,因為“由禪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獲無為際,還墮五欲中,而智慧最為上,無憂無所慮,久畢獲等見,斷於生死有。”所以說,我們學佛關鍵還是要修智慧,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啊。這就是學佛的正見,由這正見才有正信,由正信才有正行,由正行才有正法住世!但可惜的是,因為這個分別心,佛陀的種種告誡,我們眾生到現在也沒做到!

    因為分別心確實太難除!就說我自己,你看我雖然都懂得神通的道理了,可要讓我真去穿牆什麽的,我也照樣會撞得頭破血流,因為我也有分別心,也發不了神通。周圍的人我就更不用再說了。可見,分別心真是我們修行的大敵。但問題是,我們如果想修得智慧還必須要去除這個分別心,怎麽辦?難道我們學佛修智慧就沒什麽希望了?那倒也不對。我們佛法中有八萬四千法門啊,實際上,每一種法門都是去除我們的分別心,讓我們實證佛智佛見的。在這裏我不多說,隻提一點兒,那就是在我們的生活要時刻保持一份平等心。

什麽是平等心?說多了那就是三藏十二部,整個佛法都是講平等心。但我現在隻能找最簡單的,和我們生活聯係最密切的那一點來講。理解平等心我們必須把握兩個方麵,一個是對內;一個是對外——看,這一對內對外又是分別心啊,但為了便於理解,我隻有這麽講。對內是指我們居士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有一顆平等心。我在前麵不是講嗎?有的居士因為吃葷不吃葷的鬧得家裏矛盾重重、怨聲載道。原因在什麽地方?是不是因為這些居士沒有理解五戒十善?答案絕對不是,因為他要講起來恐怕比我還如黃河之水濤濤不絕。鬧矛盾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缺少一顆平等心!平等,最起碼的含義就是要讓我們去尊重他人的個性、愛好以及宗教信仰等。雖然彼此擁有血緣關係,可這隻能說明今生的緣份更深,更近而己,卻並不能成為我們去粗暴地幹涉他人,甚至強迫、剝奪他人發展個性、愛好以及宗教信仰等權利的理由!當然了,吃不吃葷僅僅是家庭生活的一個方麵,我聽到的和我看到的家庭生活中的種種不平等的地方還多得是,像現在在家裏誰掙得錢多誰就是老大,不管說什麽別人都要聽他的;在家裏誰在社會上做的官最大誰就是老太爺,別人就得圍著他轉;在家裏做父母的信什麽教,做孩子的就要信什麽教,他要不信就認為是不孝,甚至於做媳婦的隻要能生個胖小子,也立馬長了威風,家裏人誰見誰都要低三下四的,更不要提現在常見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盡一切辦法逼孩子去繼承自己“未竟”的理想、願望和事業……你說,這些都至於嗎?可這還確實是生活中的實情!當然了,話又說回來,我這可不是因為自己是出家人,沒有小家庭,或者說,是不是我受了什麽家庭不幸的刺激,才這樣說!我俗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而且,以前我父母並不信佛,但受我的影響,現在他們都信了佛,還經常到家裏附近的寺院去。我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正是由於我們很多人缺少一顆平等心,我們就不由自主地把很多屬於社會上的一些不正常的東西帶進了家庭,搞得本來應該是溫暖、和睦、快樂的家庭,也一步步地異化成我們爭強好勝,甚至勾心鬥角的名利場!讓我們好好思索一下吧,有多少人的家庭已經不再是輕鬆的話題,舒心的享受,而是沉重的負擔和無法麵對的難題?

    平等心的另一個方麵是對外。怎麽個對外?按經上的說法,我們要視一切眾生為父母。可我們做不到啊,要說是對家裏的人吧,那還有可能;要說是對外麵的,別說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就是你家老媽,我怎麽看也看不成是我家老媽啊!分別心啊!怎麽辦?沒關係。我們在生活中承認分別心,承認你家老媽怎麽著也不是我家老媽,承認俗話說的,“孩子自己的好,媳婦別人的強。”但在承認有分別的同時,我們無論如何也可以做到給所有老人應有的尊重,對所有小孩子力所能及的愛護,和所有同齡人保持兄弟姐妹般的親切的關係吧,這些並不難,隻要我們能在生活中真正保持一顆平等心。自己的老媽知道尊重,其他人的老媽也需要尊重啊,不同樣是老人嗎?自己的孩子自己是百般疼愛,其他人的小孩子不也同樣是需要人疼愛的心肝寶貝嗎?自己的兄弟姐妹親親熱熱好不開心,和其他的同齡人保有這種關係,不是更值得開心?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古人們一再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保持平等心還有一個對待親疏遠近的問題。人生在世,誰都有幾個特別合得來的,也有一堆特別合不來的,但無論合得來合不來,對於我們學佛人來說,我們也都應該一律平等對待,不能因為特別合得來,我就什麽都多給一些,假如你有這權利的話;也不能因為合不來,就什麽該給他的也千方百計地不給、少給。想想,我們在寺院裏發東西,還有做功課占拜凳什麽的,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不平等的事時時處處,而能平等的,也是就在我們身邊啊。

    第三、懺悔心是我們得到佛法智慧的必要條件。和居士們接觸多了,我發現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特別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現象。什麽現象呢?就是我們居士們一碰到困難、挫折、打擊什麽的,幾乎都會說:我業障重喲。然後就似乎什麽事也沒了,想幹啥就幹啥去了。可實際上呢,什麽問題都沒解決,困難還是困難,挫折還是挫折,打擊還是打擊,什麽都沒改變,下次碰上了,隻好又是一句“我業障重喲”,周而複始,一回又一回。我們學佛人的這種行為,很容易讓人想起魯迅先生描寫的阿Q,別人打了自己,自己打不過別人,就在沒有人的時候,偷偷說一句:兒子打老子。於是就好像真的是兒子打了老子一樣,高興起來,忘了疼,還哼著歌,什麽事也不存在了。這就是典型的精神勝利法,被眾多有識之士大加批判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我們學佛人如果學佛學來學去的,就學成這劣根性,那實在是讓我們佛祖蒙羞,給我們佛法抺黑。為什麽?因為智慧的佛法讓我們這些歪嘴的和尚居士們都學成了糊塗法,學成了自己哄自己開心,自己和自己過家家玩兒的小把戲。結果,自己是當局者迷,旁人可是旁觀者清,正是因為我們學佛人如此如此,許多不明真相的人就以為我們佛法果真是什麽鴉片、麻醉劑,果真隻是暫時性的讓我們忘記痛苦罷了,至於身上的傷口,還是照樣張開著。天哪,我們讓別人這樣的誤解佛法,我們不是造大業又是什麽呢!所以說,我也得感歎一句:我們真是業深障重喲!天天口口聲聲地說學佛,可實際上又天天在敗佛、壞佛!我們不能不問,這個問題究竟出在什麽地方?為什麽會成了這種情況?我告訴大家,這個問題出就出在我們很多人缺少真正的懺悔心!我們知道,佛法的核心,就是我們佛教所講的緣起法,即因果法,用大俗話來說,也就是凡事都有個來頭,什麽都有個前前後後。這是我們佛法最精華,最不同於其它宗教和學說的地方。我們學佛,這是最起碼要記住的。這世界上哪有什麽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啊!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打擊也都是各有各的原因和條件。而提倡懺悔心,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深入地思惟、反省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和條件。絕不能產生問題了,簡簡單單地來一句“我業障重喲”,看似發心懺悔,實則卻是輕輕鬆鬆地把自己的一切責任都推出去了,拒絕承認錯誤。做人一定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麽業障重?我到底做錯了什麽讓我受這個業障?我以後該怎樣做才會避免再受這樣的業障?每天就這樣多問問自己,這也就是修行,也就是完成人格之道。我記得過去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一個道德行為都能夠堪稱模範的人,就必須要注意“日三省乎吾身”,也就是每天都能夠拿出時間好好地反省自己,問問自己,今天我和人說話是不是沒講信用,是不是答應人家的事我沒辦到,是不是該我做的事我沒有完成等等。這實際上也就是每天檢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一個社會上的普通人尚且如此要求自己,那麽,作為學佛人,我們更要如此嚴格要求,發生問題,就一定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出曜經》上不講嗎?“慚愧之人,智慧成就”。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慚愧的人是很難得到智慧的。說到這裏我倒想起一個小笑話。說有一對青年男女談戀愛談掰了,女的對男的說,你這人不老實,我要跟你散夥。男的說,我怎麽不老實了?你想散就散,幹什麽還要冤枉我?女的說,誰冤枉你?你自己說,剛開始時你對我說什麽?你說你爸爸在單位管一千多人,可我一調查,你爸爸不過是單位上一個燒鍋爐的!你不是騙人是什麽?男的一聽,還在那兒說,我沒騙你,我爸爸就是管一千多人……管一千多人喝開水!大家覺得很好笑,可笑過之後,我們要想想,其實,我們自己也不是同樣可笑嗎?我們在發生問題後,不也常常是這樣強辭奪理,煮熟的鴨子嘴硬?就像我在前麵提到的,不少居士學佛學得家庭反感,鬧意見,怎麽辦?說自己業障重那還是好點兒的,不也是有人說家人是他的業障嗎?為什麽不承認自己的毛病呢?所以說,什麽叫懺悔心?懺悔心首先就是能勇於承認錯誤,然後再深挖思想根源,積極尋找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永不再犯。這是我們體悟佛法智慧的必要條件,沒它不行。古人講,知恥近乎勇。學佛是大丈夫所為,大丈夫就是要勇於知恥,勇於改正,這樣才會無所畏懼,算得上一個大丈夫,所以古人又講,知恥而後勇。不知道改正錯誤,總是自欺欺人,自己糊弄自己的,學佛永遠無法成就。所以《法句經》上也講,學佛就要“常內自省”。隻有經常地自省,深入地反思,反思到我們不是是自己學佛學錯了,是不是學成了自以為是的佛,這樣才能改正修行,贏得他人的支持和認可,獲得佛法的智慧。

     [補]超越自我

    近來心情非常不好。共同生活了近十年的老婆離我而去。原本就不能稱為事業的事業也放棄不做了。整天閑置在家,感覺很是苦悶。於是內心不由得常生怨恨。怨天怨地怨人。雖也看書卻是與內心格格不入。終日隻是胡思亂想,為自己的一切找理由,找借口。希望可以安心。有一天讀孟子,看到一段話。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讀了這段話,我受到極大的震動。似乎我變成了將接受大任之人。於是內心的傷感少了幾分,勇氣和力量似乎增加了幾分。我興衝衝地把這種感受說給一個朋友聽,誰知他卻無情的澆了我一頭冷水。他第一句話就說:“你別臭美了。”我一下子楞住了。忍不住問他:“我怎麽臭美了?”他接下來說出了下麵的話:“世上的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阻礙。如果其他的人這樣想,倒也沒什麽。但如果你也這麽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你平時讀了許多古聖先賢的書籍,難道不能理解聖賢的真實義理嗎?要知道,這是上天對你的懲罰。應該慶幸老天爺非常仁慈,沒有對你施加更大的罪罰!”“有的人偷了東西,政府將他關進監獄。在獄中他說:“這是上天要降大任於我呀!”如此下去,他不但不會悔過,而且還會自以為是,將來會有更大的禍患降臨在他頭上。豈不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這個人是不是也很可憐呢?因為他愚癡,迷惑,思想顛倒錯亂。你所受的與這個人表麵似乎有所不同。實質上有什麽區別呢?本質上完全一樣的呀!”“你所遭受到的一切都是由於你的過錯帶來的後果。對這一切你應該安心順受,而不應該怨天尤人,更不能給自己帶高帽,要知道,孟子說的這段話是有前提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傳說舉於板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孟子所說的這幾個人,無不是大聖大賢,他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是在努力的做聖做賢。他們是用聖賢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警惕自己,鞭策自己。因此,世人眼中所見的苦惱,痛苦,他們是食之如飴的。並不會為此而煩惱。更不會自以為是的以為自己是在接受上天的考驗。因為他們並不在意生活的好壞,他們隻是注重自身的修養。隻是惟恐自己的德行有汙點,有瑕疵。就如春秋時期的蘧伯玉“欲寡其過而不能”隻有如此之人,隻有有如此的胸襟,才可堪當大任,否則想都不要想。與這些先輩相比,你又具備了什麽呢?”“有句格言說:凡夫總不見有過。聖人總不見有德。不見有過,是以過如山積。不見有德,是以德比天高。凡聖的差別即在於此。如今你先存一個慢心,自以為堪受大任,已經是堵塞了進步的道路。即或有所收獲,也如鏡花雪月,終是華而不實,歸於虛無。總不如返躬自省,謙虛謹慎來得殷實。所以,千萬不可再存這種想法。以此勸人可以,萬不可以此瞞己。隻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的超越自我。”

    “而超越自我,亦離此別無他法”

    我聽了以上的話,真是羞愧難當。初時以為找到進身之路,誰知卻是逐漸走向深淵。自以為撥雲見日,誰料想卻是找來了烏雲蓋天。朋友的話雖不多,卻是句句中肯,發自肺腑。我受益良多,也願與大家共勉,真正的象樣的活一回,好好的在人間走一遭,而且要活的有意義。也不枉來此一回!

 

    第四、勇猛精進心是體證佛法智慧的根本保證。在和居士們接觸的過程中,經常有居士這樣問我,師父,我讀這本經書行不行啊?師父,這本經書我讀好不好啊?對於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基本上都是回答不行或者不好。這是為什麽呢?是不是這樣會打擊人家學佛的一腔熱情?對此,我樂意和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一個是,我這樣回答實在是因為我看到居士們中間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規律,注意啊,是比較普遍,而不是絕對的。什麽規律?就是但凡是看佛經看得多的,記佛言祖語記得多的,基本上都是貢高我慢,鼻孔朝天,時時處處,他都是一副“大家風範”——那我們就隻好是“小家風範”嘍。所以,我想,與其你學佛學得,讀經讀得如此這般討人嫌——我們沒有專門就喜歡人家看不起我們的吧?——那還不如不學佛,不讀經,所以,我很少主張居士們讀經。再一個是,我發現的另一個規律是:但凡拿著經書這樣問我的居士們,基本上對該不該讀,能不能讀,讀了好不好等等,他實際上是早已有了答案,他問我不過是希望從我嘴裏再對他說兩句好聽的話,比方說,你好精進啊,你厲害啊,能讀這樣的書了不起啊之類。我對這種人比較不客氣,所以,對此問題我就毫不例外地說,不好,不行。

    對照我講的這兩個規律,在座的居士們可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是不是有這樣的情形,有這樣的人?這種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你如果問他讀經之類的問題時,他總會對你大加讚揚,而且還會興致勃勃地給你背上一兩句經文,生怕你不知道他是讀過的。

    我這樣說,可能有的居士會覺得太過份了。好,如果你覺得我說話太過份的話,那麽,下麵的,希望你能更仔細地聽。我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是希望大家能注意,注意什麽?注意想想,我們為什麽讀經?換句話說,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麽學佛!記得我在前麵講過,我們學佛不僅僅是為了死得時候能瀟灑,不僅僅是為了活著活得能快樂,也不僅僅是為了求一身的神通,這些都副產品,學佛最根本目的是要得到佛祖的智慧,有了智慧,其它的什麽也都有了。但是,再進一步說,我們學佛無論是哪一種目的,最關鍵地,也還在於我們是不是能夠親身實踐,身體力行。就像我們求往生,光懂得那麽多的往生道理有什麽用呢?能不能往生還是要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信、願、行”,老實念佛啊。過去我們佛教的一位大祖師洞山禪師曾經對此慨歎:學者洹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裏步。什麽意思?也就是批評我們太多的學佛人不過都是在說說大白話,唱唱高調,並沒有老老實實地腳踏實地地去修行啊!即所謂,說道者多,行道者少!

    在這裏我對大家多交待幾句,實際上,說道者多,行道者少,光說不練假把式這樣的事,也並不是隻是居士們才有這樣的情形,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我也做過居士啊。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看人家這居士,啊,嘰哩咕嚕,見人就是一大串地佛言祖語,看那居士,啊,也是嘰哩咕嚕地,見人又是一串佛言祖語,我心裏那個羨慕,那個眼紅啊,就別提了。於是我就使勁地找書看,讀啊背的,終於也記下了不少,於是我見人也是嘰哩咕嚕地大串大串地佛言祖語,而且還專找人多的地方擠,說得比誰都多、準、快,因為我畢竟年輕,又有文化功底啊,所以每次看到好多的老居士眼神中透出的那種羨慕,我就心裏那個美啊,唉,那簡直可以說是,比豬八戒吃了人參果還舒服啊!那個時候就那樣,甚至哪怕是我遠遠地看到有居士對我指指點點地,我也不管人家到底是在誇我還是在罵我,我也一律自廂情願地認為人家是讚揚我,於是不由自主地胸脯就高了,眼睛就上天了。現在想來,那個時候是真傻啊,但沒辦法,那個時候人就那樣,就以為能多背背多說說佛經,那就算是熬出頭了,修出正果了。至於什麽老實做人,真修實證,早就不知扔哪兒去了!這種情形一直到我出家後,才在我師父的教育下猛然警醒。所以今天我和大家談居士修行問題,我也不怕慚愧,講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的確,佛法如大海,唯信乃能入,但如果你不把握住老實做人,真修實證這個關鍵,你跳進去也是“咕咚”一聲就淹到底,出也出不來。所以,我講證得佛法智慧要靠勇猛精進心,那麽,這個勇猛精進心的最基本層次,就是我們一定要理論聯係實際,老老實實地用佛法來指導我們做人。學佛不在你讀了多少經,不在你磕了多少頭。經者徑也,每一部經其實都是告訴我們人生道路的一種走法,告訴我們完成人格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讀經後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不能沿著經典指出的這條道路前進,那麽,我們就是把頭磕破,把膝蓋磨爛,也到不了極樂世界,也成不了佛。這是一個大問題,希望我們在座的居士們都要好好思考一下,

勇猛精進心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堅持二字。我們學佛人常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論是哪一種修行方法,坐禪也好,念佛也好,隻要你能堅持,都是好方法,最終都能使你有所成就,怕就怕你沒有一門深入,堅持到底的勁頭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什麽都有一搭沒一搭的,那就什麽也完了,決定不會有成功的那一天。這和女士們減肥一個道理。為什麽有的人一減就輕,而有的人卻減多少次也還是瘋長依舊?區別就在於是不是能堅持到底。前幾天我還遇到一個很胖的居士,在寺院裏住了老長時間了,對我講,她在家減肥減了好幾回了,可就是減不下來,真是愁死了,問我佛教中有沒有特殊的減肥法門。這真是有病亂投醫,虧她竟然想到佛教頭上。我是又好氣又好笑,就故意說,有啊,不過現在不能輕易告訴你。這樣吧,隻要你能天天爬一趟佛頂山,一個月下來,我必定傾囊傳授。這位胖居士一聽就咧嘴了,佛頂山那麽高,一天一趟,想想她就腿發軟了,哪還有心去爬啊。我看那泄氣的樣子就知道她這肥一輩子也別想減了,就幹脆告訴她,這世界上哪有什麽特殊的減肥法門啊,無論什麽事不都靠個堅持二字?能“堅持就是勝利”,能堅持也就是大福德,大智慧。減肥如此,學佛修行,完成人格也同樣如此啊。就像我今天講居士的修行的福德與智慧問題,講五戒十善和家庭生活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不是說我說說,你聽聽,我講講,你笑笑,就沒事了的,如果覺得有用卻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果覺得有用而不能堅持運用到底,那我們這不是在這裏白費時間嘛。居士戒本上講,“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一者智慧。”“若能具足二莊嚴,則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則成佛必定無疑。

    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居士們:一、把握居士修行的特點,在家人不做出家人的事;二、認真持好五戒十善,福德必然如影隨形,心想事成;三、始終抱有一顆感恩心、平等心、懺悔心和勇猛精進心,現世快樂,後世安康,成佛決無可疑。最後,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讓我們一同努力,誓將修行成佛進行到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