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們每一個人檢查自己的身心狀況,談用功,要降伏兩條腿這已經相當不容易。兩條腿要完全聽你的話,要相當一段時間,這要苦練才有辦法。兩條腿慢慢熬熟了,由於它關係到我們的氣血與五髒六腑的身體健康,一熬熟了些,這四大所成的肉體就會平和些,當然就比較能坐得住。你氣血不通暢當然坐不住,所以這兩條腿好比溫度計的度數一樣,算是我們身體健康的一個標竿一樣的。但是,光這兩條腿熟了以後就夠了嗎?還不夠的。自己在個性、心性方麵是不是很調柔?這個更難。這一方麵就要以奉行普賢十大願來降伏自己、莊嚴自己了。外在環境再怎麽變動、怎麽惡劣,你的心還是如如不動,還是保持那樣的歡喜心,那樣的心平氣和,這才是更難的修行。普賢行願是要盡未來際的,並且每一項是否合乎行願的標準都時時刻刻直接跟我們的起心動念有關係。起心動念如果不好的都擺不平了,那我們更不要去談什麽見道了,你還能見什麽道?自己的情緒忽明忽暗的,有時晴朗,有時陰雨,反反覆覆的,那是掉在情緒中而已!佛法的修行免談。我們的心地要能夠像太陽一樣常明太不容易了,心像太陽常明常照,那就要能夠做到萬裏無雲萬裏天的不鬧情緒的境界。一切難就難在我們的情緒,情緒的對象離不開人跟事,這個一定的。所以修行必須藉助奉行普賢十大行願來對佛對眾生,時時以之為警策,在日常生活中把我們這個心磨練到幹幹淨淨、服服貼貼。你有棱有角的地方都要磨掉,磨得非常圓融,什麽人跟你來往,你都一一能夠與他處得非常融洽,言語態度你都隨時予人有如春風撫麵的感覺,能夠磨到這個程度,那差不多了。這個修行的重點是不分男眾、女眾,不分出家眾、在家眾的,也跟年紀的大小無關。你修行或出家或在家,這是個人的因緣環境和意願的不同。但這個心都一樣要使之純善清淨,不因為你是什麽身份。所以佛法就是那樣地平等,人人有份,隻要你肯用功,肯走普賢行願的路子,佛法不是什麽人的專利品,那個人插頭插對了,那個人就成就了,那個人的心量打開了,那個人就成就了。看法與做法關係到我們解脫不解脫,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除了要行普賢十大願外,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員善知識的公案也很值得我們學習。別人的長處就是我們的善知識,能夠謙虛到這個程度,那你的吸收能力更強了,把每個人的長處你都吸收過來,那你的見地、你的智慧、你的福德就不得了。普賢行願是你做法方麵,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屬建立見地的看法方麵。修行要解行並重,要修練到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包天包地的,那心胸氣度就不同了。所以普賢行願品中給我們很重要的兩句話:“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在任何境界裏頭,都不會被黏著,不會被幹擾而煩惱,自心清淨美妙,自由自在,這是多麽實際的解脫境界。
3大部分人都隨著自己的情緒、好惡,跟著外境走,當然這樣是墮落的。學佛修道要有一個清楚目標,有了目標,看著目標,情緒好也好,壞也好,環境好也好,不好也好,都要記得堅持以目標為主,這是一種願力的展現,並且願力要堅固,這樣才不會隨著情緒起伏而被外境拉著走。我們凡夫順著情緒被外境拉著走叫流轉門,在生死中輪回。我們修道,看準目標之後,再怎麽艱難都要熬下去,所以修道是反其道而行,這叫還滅門。還,回到我們生命的本家,這叫還,回來了,不去流浪,讓我們的生滅心,“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達到清淨無為,這是我們修道的一個目標。一個人順著情緒走,那沒完沒了,隻有永遠在那邊生生滅滅,但隻要回到修道的路線,便可逐漸回轉來接近不生不滅的心地,依之而得到解脫。我多年來的觀察,真正夠得上法器的不太多,因為一般凡夫是凡夫,總順著自己的情緒走,大家若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法器,學佛修道的法器,那關鍵處很簡單明了,不被情緒的習氣拉去便是,不被外境一個風吹草動卷去便是。隻是一般人不明白這點,明白了又耐不住,兒女一來看,本來好好在禪堂用功,兩三下就跟著兒女下山去了,不但度不了自己的兒女,反而被兒女度去了。我們修行不管出家在家都一樣,出了家更要注意情緒會障礙一個人佛法的慧命,良馬見鞭影而馳,就這麽簡單,大家都應該一點就醒悟啊!
4這是一個不斷薰陶的過程,像一個禮拜短期的佛法講座夏令營,乃至三年、五年的佛學院課程你讀下來,往往也還是理論上麵的探討而已。整個佛法的重心,是在怎麽把所有佛學、佛法的理論,回歸到我們身心上麵來,如果不回歸到我們身心上麵來,那些理論變一個空洞。所以古德告訴我們,這叫說食不飽、畫餅充饑,講得那麽多,這東西多好吃、多好吃,結果你一口也吃不到,滋味嚐不到,肚子還是那麽餓。從這一點來看,信心蠻重要的。你具備了信心,道理雖然你還不一定了解多少,但好比說你因為有信心而就聽善知識叫你老實念佛,老實持準提咒,你隻要念了,在心中好好念,那就會有相當的效果,這總比光談理論好。所以實踐太重要了,而隻要你有了信心那就好辦,就可去做去行了。拿了一個地瓜說:“某人,這地瓜味道不錯,可以充饑喔!”他相信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它吃下去了,吃了果然好吃,吃了果然會飽,這不就是所謂信心的力量嗎!講了老半天、聽了一輩子還吃不到,多冤枉!這是老生常談,但往往說食不飽、畫餅充饑不都是老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