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年了,終於沒有放棄日語,還在斷斷續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學著。這要得益於幾個要素,第一當然是課程簡單有趣,英語教學,再不濟我也練習了英文不是?第二是降低標準,學到難處就止步,找簡單的學。隻要不放棄就有希望。第三就要歸功於咱中文的功底了,得天獨厚。開始為了知道如何發音,我總是選擇看平假名(課文可以選擇漢字,平假名還是英文顯示),後來隨著課文的長度不斷增加,我發現顯示漢字更容易明白內容,至於怎麽念出來,明白了意思再說。第四點後麵講。
作為中國人,日語裏的漢字和我們知道的中文含義大都相同,連蒙帶猜八九不離十,特別適合考筆試。至於發音,也有很多詞非常相近,很像某一種方言。比如圖書館,天氣,電話等單詞,去查一下日語發音就知道有多接近中文的發音了。還有語法,很多地方也和中文的習慣一樣。比如數字的堆砌,越是大數字,越和中文的讀法一樣。中文以萬,千,百,十為數字單位,日語也是。中文讀23,就是二十三。日語也是,讀出來就是2,10和3的直接堆砌。這一點對於英文背景的人就困難多了。就好比我表達英文數字時就很困難,大數字總是以千為單位,然後就上百萬了。每次說英文數字的時候我都要在腦子裏很艱難地做一番中譯英。
還有一種課是專門講日本文化的(當然每一課都有日本文化),這裏有很多都是從中國來的。比如節日,民間遊戲(石頭剪子布),動物的象征,料理的習慣和來源等,聽起來異常親切。很多中華傳統我們都斷了,卻在日本保存了下來。這種課我是當休閑娛樂聽的,不一定記住很多,但非常享受輕鬆,幽默和愉快的過程,比起昏天黑地刷電視劇好多了。既有利於身心健康,也學到了異國文化。每當聽到課程裏提到這個是從中國來的,我就感到自豪。可惜很多東西我自己卻從未聽說過,慚愧。
前麵提到的第四點就是懂英語的好處了。日語中有太多外來語,其實就是來自英語的詞。很多新詞,現代詞大都來源於英文單詞。比如咖啡,信用卡,人名地名等都是直接用片假名注音,不像中文那樣把英文翻譯成中文,不易配對。片假名很難記,看到了也很難念出來。但如果訓練一下,記住其中常用的和好記的,見到片假名單詞就很容易猜出來讀音和意思,畢竟有英文的背景做後盾。
日語的語法順序很多時候也和中文相同,當然日語更喜歡省略主語和一些禮貌用語,尤其是在朋友和家人之間。但句子的排列大都很中國,從中文角度我還是很習慣的。但隻說英語的就麻煩了,翻譯成英文後總是顛三倒四的。我因為跟了英語教日語,有時候自己也糊塗了。其實用中文去理解根本不算事。比如陳述句加一個字就變成了疑問句,不就是中文裏的“嗎”?但英文的陳述句和問句就完全不是同一個動物了。
除了課文教授的內容,課文的編輯也很重要。我喜歡這種每一套課程就是一個小故事的編法。主人公們帶著我們做學生的從頭走到尾,每一課都是連貫的。有時候我為了知道後麵發生了什麽,就逼著自己趕快接著學下去。學到結尾處往往有一種戀戀不舍的感覺,仿佛真的看到自己相處多日的朋友坐飛機離開了。
邊學邊忘是學語言的特點,尤其是上了歲數以後。不進則退,退比進快,也容易。不過我學的日語教程屬於美式教學,每一套教程都包括最簡單的語法和單詞短句,然後循序漸進,一直到最後。我一般可以順利完成一套教學,二十幾到一百個短課程。如果碰上太難的,我就暫停,過一段時間靠簡易課程鞏固了基本單詞和語法以後再回來接著學,反而沒那麽難了。完整地學完一套課程後我都會有成就感,然後開始新的一套以後發現前幾課都是學過的內容,講解不同而已。倍兒感輕鬆。等哪天我把最基礎,最簡單的課程都學懂了以後,就可以晉級到下一個水平了,非常期待。
說完好處,該說到日語的難處了。這可是中文和英文都沒有的,那就是禮貌的級別和詞的變格。日語的交流才真的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們隻講究(中文和英文)如何交流,用詞,語氣等等。日語卻很不同,基本上的原則就是越是親近的人說話越簡單,越是正式的場合說話越囉嗦。這裏還包括年齡的差別,性別的不同,社會地位的懸殊等等,陌生人之間直接用敬語。這麽多麻煩事我肯定記不住,隻好給自己定一個原則,禮多人不怪,咱盡量禮貌一些,囉嗦一些吧。
日語動詞的變格我可以理解,英語也有。但形容詞的變格好麻煩,經常變得麵目全非,很難認出來。形容詞除了特殊的以外還分以i結尾的和以na結尾的,變格又不一樣,每次學到這裏基本就是我放棄的時候了。等到下一次又會碰到,希望多碰幾次壁就會了。另外現在時肯定,現在時否定,過去時肯定和過去時否定都不一樣,學著學著就一個頭十五個大了。
不過我還有一個終極武器。語法實在太難了就不學了,隻學常用的,旅行需要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句子。我們當年學英語時的《英語九百句》不就是救命稻草式的教程嗎?如果真的知道九百句如何運用,到時能立馬拿出來用,也能蒙不少人不是嗎?
再降低一點標準,學語言就是為了練腦子,學總比不學好。這樣一想就沒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