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
2023 (79)
和電影裏的主人公們差不多的年紀,《芳華》帶著我又走了一遍當年的歲月。從《草原女民兵》的熟悉曲調開始,到《沂蒙頌》,《英雄讚歌》,《送戰友》,和最後的《絨花》。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曾經有過的風華正茂的歲月,是消逝了的簡單純淨的青春足跡。幾首記憶中永不磨滅的歌曲,幾個當年每個部隊文工團都在表演的舞蹈,把那一段美好記憶用一根無形的線串了起來。
看過幾個片段以後我就知道不管電影的細節如何,其他觀眾的評價如何,演員是否表演到位,這部片子都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劇本是我喜愛的作家寫的,導演是和我一樣有著部隊文工團記憶和情結的,內容更是我年輕時目睹過的,加上70,80年代的曆史背景,這就是為我們這一代人拍的電影。盡管沒有高大上,盡管沒有特別耀眼的明星,但我卻喜歡裏麵每一個主要演員,包括那個政委和排舞教練。
上大學以前我有過六年時間生活在有部隊文工團的大院裏。每天看他們去食堂吃飯,看他們傍晚在操場上集合乘車外出表演。女兵們經常成群結夥嘰嘰喳喳,邁著舞蹈演員特有的小八字步。樂隊的男兵經常帶著樂器來去匆匆,唱歌的一開口說話就能聽出聲音的共鳴。我家的樓下就住著一對文工團的夫婦,女的是舞蹈教練,男的是唱歌的。他們的女兒比我小不了幾歲。
在我的中學也有幾個文工團的子弟。奇怪的是我們和他們仿佛有一道界線橫在中間,基本不來往。他們幾乎每人都有個一技之長,比如唱歌,拉提琴等等,女孩往往已經是少年文工團員的樣子了,走路一律小八字,挺胸抬頭,目光直視。學校裏的宣傳隊也被他們占領了,演出時主要節目也都少不了他們。在我們擔心插隊的年代裏,他們儼然已經拿到了鐵飯碗,憑著一技之長再加上後門就可以混進一個文藝團體。那曾經是一個令人向往,令人羨慕的群體。直到高考,直到為我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生送行的慶祝會上,我才看到了他們羨慕的眼光。
影片中的歌舞都是當年異常熟悉的。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個舞蹈也是每個團必演的,那就是《艱苦歲月》。裏麵有個紅軍小戰士隻能由女兵扮男裝來跳,因為太多被托舉的動作,這個演員必須非常瘦小。記得看過幾個文工團演的這個舞蹈,我每次就盯著這個小戰士,這個女兵的水平決定了這個舞蹈的水平,因為她的動作最多,難度最大,給人印象最深。
一代芳華已經老去。感謝嚴歌苓給我們留下了這部美好的記錄,感謝馮導為我們定格了這些純潔的畫麵。瑕不掩瑜,至少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