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遊歐雜記*雜感

(2015-01-31 15:52:47) 下一個
近年來屢屢拜讀繼紅賢妹所寫旅遊博客,才女動筆,圖文並茂,妙筆生花,讓人讀後有身曆其境之感,遂起"山寨"之心。今旅歐歸來,亦成一篇。繼紅賢妹大作珠玉呈美於前,本仿寫博客磚瓦獻醜於後。效顰處處,斧鑿斑斑。因是初寫博客,用橄欖油分類法,本博客是屬"extra
virgin class"的。既是新鳳初啼之作,亦為厚積薄發所得。唯願諸君讀後有會心一笑,於願足矣。(此所以本博客版主名為"博客一笑")

本人因旅歐時差 顛倒,一過 淩晨二點,即夜不能寐,雖欲效古人先賢聞雞起舞之風範,然歐洲牛馬皆有人養,唯獨不見人養雞,故此效賢之心隻能作罷。隻好眼觀天花板,抱著與廣大勞苦大眾一起盼星星,盼太陽,盼著天明得解放的心情,渡此暗夜。人在床上,卻一時心思故國,一時神遊萬裏,文思泉湧,欲罷不能,拿起iPod,寫下一段blog,每夜如此,卻也湊下這篇雜記,純為無心插柳之舉。不過每當寫完一段blog,情感既得發泄,心情也放鬆不少,眼皮即感沉重,故倒頭蒙被重睡,第二天又成龍精虎猛一好漢。所以發現寫blog乃對付失眠之良方,既不影響枕邊人,也絕無藥物常見之付作用,後遺症。此乃這次遊歐之得一也。

雜感既要成文,就需組織安排一下。不然他人讀之,不免以癡人說夢看待, 既無章法,又不知所雲,這不浪費他人時間嗎?但要安排一下,又有問題了。因美式文章通常要求是把最重要部分放在最前麵,故美文風格是開門見山,高屋建 瓴。而中式文章通常是把最重要部分放在最後麵,講究的是層層鋪墊,戛然而止。本人"學貫中西",一時美式思維,一時中式思維,再加上又是半夜"蒙察察"之時的思慮,所以你若要求本文前後呼應,一以貫之,那就"逼"人太甚,強人所難了。同時本文又不想被寫成流水賬,"第一天我們到巴黎,...,第二天我們到達米蘭,...,"。所以本文就以衣食住行,風土人情,曆史隨想,宗教情懷為主題來安排,和各位分享本人逰歐所思所感所得。


說起衣服,全家老小是T恤短褲,一付逰客打扮。但去歐洲旅逰,其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是進教堂參觀。在歐洲,尤其是在意大利,大大小小的教堂是遍步全地,其乎全是天主教堂,真是"教堂多過米舖"。你若逢堂必進,則你須在羅馬逗留一月不止。反之你若任何教堂都不進入,則遊羅馬八小時足夠有餘。一般來講,遊玩意大利,通常會去在米蘭的米蘭大教堂,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在梵蒂崗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西斯汀大教堂。然欲進教堂參觀,須遵從教堂製定的服裝規定,即"上不能露肩,下不能露膝"。但本團中有二位來自俄國的年輕女性,平時穿著頗為暴露,俗稱"辣妹"者也。不過也不能怪她們穿著暴露,實在是烈日當空,酷暑難耐。本人也想暴露一番,無奈沒有本錢。若是暴露街頭,則花和尚魯智深活現米蘭,羅馬矣。(在京劇舞台上,魯智深通常是以袒胸露腹形象出現。有興趣者可搜索中央電影紀錄片廠當年拍攝的舞台紀錄片"野豬林",袁世海老先生在其中扮演魯智深。若能找到此片,當可知我意指何為)所以在各大教堂門口,有小販出售紗巾,專為女性逰客滿足教堂"dress
code"服務,從中牟取小利。兩歐元一條紗巾,買上兩條,肩頭腰間一圍,就可直入大門,無人過問了。而這種紗巾薄如蟬翼,圍上後若隱若現,更添誘惑,不如不圍。但教會懷抱鴕鳥心態,視若無睹,欺己欺人欺神,徒增笑柄。試想教會既自甘墮落,把敬拜的殿變成旅遊熱點,又怎能要求遊客懷崇仰敬拜之心,著裝端莊整潔而入?主耶穌當年在聖殿前掀翻小販桌子,怒斥猶太宗教領袖把禱告敬拜的殿變成"賊窩"了,
言猶在耳,梵蒂崗袞袞諸公竟忘了嗎?更有甚者,因聖彼得大教堂和西斯汀大教堂乃熱點中的熱點,沒進過這兩處就被算成沒到過梵蒂崗。故這兩處門口是遊客排隊如龍,烈日之下蜿蜿而動,非花上兩小時不得其門而入,很是辛苦。故有當地旅行社推出special
package, 付45歐元即可參加,無需排隊,從邊門vip通道而入。至於這旅行社是否是"大祭司"親戚所開,或梵蒂崗政府直接有股,就不得而知了。各大教堂內部確實是美輪美奐,繪畫彫塑建築無一不美,粍費人力物力不知凡幾,但人內其中,直覺是入一博物館,而非敬拜神的聖所。再加上天主教會又立偶像處處,全是所謂聖徒。我內人評論一語中的:"怎麽這教堂像廟,到處都是菩薩?"本來我還想和她解釋一下聖徒和菩薩的區別,後來一想,不提也罷。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這些彫塑和偶像也沒有什麽區別。凡此種種,天主教會做得真還不如摩門教會。最起碼人家還能堅持非摩門教徒不能入鹽湖城的摩門大教堂。由此看來,天主教需從內部革新,已是迫在眉睫之事了。何去何從,讓我們多為天主教的弟兄姐妹祈禱吧。


米蘭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再說一件與衣有關的趣事。法國尼斯素以陽光海灘聞名。此地海灘上隻見遮陽傘林林總總,如雨後林中蘑菇勃發。但此地海灘是"容許無上裝海灘",所以有相當一部份女性泳客take
 this advantage, 使我們這些外來人員很是"觸目驚心"。我內人初入貴境,一見"蠻夷之人"做出如此傷風敗俗之事,心中大為緊張,趕忙叫我家兩兒"非禮勿視"。我勸內人切勿如此大驚小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矣。"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人家坦蕩蕩地向你直麵走來,你的戚戚之心到也就蕩然無存了。況且海灘上這麽多法國男孩子在玩,人家從小在這環境中長大,也未見個個法國男人全成強奸犯。太太在我勸說之下,終於從最初的culture shock中恢複過來,驚悚之心略見平複。我對內人玩笑建議是否也入鄉隨俗一下,"呸,去你個老十三點"。她終於還是"著象"了。其實想深一層,亞當夏娃當初在伊甸園中遵守上帝誡命而活時,雖赤身裸體,但在上帝眼中"看著甚好"。後來當他們違背上帝誡命,偷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後,起了羞恥之心,懂得要用無花果樹葉遮蔽身體,上帝卻大為憤怒,把他們趕出伊甸園。可見得上帝喜悅或憤怒並不在乎身上的一件衣服,而在於是否遵守上帝之誡命。我們今天在追求信仰的路上,是否也多多少少做過這些舍本逐末之事呢?


注:我在上文中全用"海灘"一詞,而未用"沙灘"一詞,實乃因尼斯海灘粒沙全無,全都是雞蛋般大的鵝卵石,腳踩上去咯得腳生痛,可能起剌激?底穴位,足療的作用。要說沙灘之美,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獨步天下,無處能出其右。近十公裏長的沙灘,一眼望不到頭。藍天綠水黃沙,顏色竟成絕配。特別是沙,幼滑如同麵粉,
腳踩其上直覺無物。再加上灘大人稀,不象尼斯海灘人滿為患,在黃金海岸各人的自由空間較大,更覺賞心悅目。各位若有機會,可到此處一遊。


旅遊途經巴黎米蘭,巴黎是世界時尚之都,米蘭則是執世界時裝設計之牛耳,領導世界新潮流的地方。奧巴馬總統若不是穿意大利手工定製西裝,派頭風采可能就稍遜一二。在巴黎米蘭及法意其它城市,時裝店櫥窗美輪美奐,令人一歎。內人更是看得兩眼冒光,恨不得盡收囊中。不過這些華服美則美矣,須不食人間煙火之人才能穿得。穿上這些美服,出得庁堂是毫無問題,但要入得廚房則難也。考慮到生活現實,回歸老土才是我們的本分。



時裝店櫥窗: 1 ,因玻璃反光的關係,圖片質量較差,隻能意思意思。



 時裝店櫥窗: 2



時裝店櫥窗: 3

要說女人時尚風采,法國女人盛名久矣,如雷貫耳。但巴黎街頭所見,也未見其盛裝美服,唯整潔得體耳。實是求是講,巴黎街頭癡肥臃腫女人比起美國要少得多。這"衣架子"一好,三分服裝也能穿出七分風采來。而且巴黎女性在服裝之外,更有一種說不出的神韻,唯暫以"優雅"二字形容之。這是一種集知性,自信,性感,精致,從容為一身的表現,非一張相片所能表現,乃是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釋放出來的,是一種動態之美。這種韻味可意會,不可言傳也。


再說一些題外話,本人出於滬申。"粵人善吃,滬人善穿"這句話,全中國可能沒有人不會不同意。敢與法女爭奇鬥豔者,唯滬上女郞者。當年文革全國一片藍海洋之際,上海女孩子也人身一衣藍布正裝,實在是沒有"行頭"可翻("翻行頭"乃滬上俗語,意指換花樣),唯一可變化處就是那露出來的襯衣領子。有這方寸變化之處,上海女孩子就硬是能在一片藍海洋中穿出"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境來。從顏色論,有白、粉、黃,綠、絳,五采紛呈,n種顏色不等。從形狀論,有方、園、尖、三角,斜方,m種模式並存,排列組合總數計為n*m款式。更有甚者,在領子外圍還能用鉤針鉤出一圈仿蕾絲花邊。如此一來,變化總數更是不知凡幾,無法計算了。文革期間,海外電影絕跡,唯有一二部來自於"歐洲的唯一一盞社會主義明燈"阿爾巴尼亞的電影。有一次一部電影中女主角身穿一件絨線大衣,款式別致,花式新穎。在上海電影首映三日後,同樣款式絨線大衣已穿在滬上時髦女郎身上,巡廻於大街巷弄之間了。一時之間上海女孩子若沒有一件"阿爾巴尼亞大衣",那是出不了門的。更妙的是這全是自力更生之作,憑著二根竹針,一團絨線,靠著看電影後的腦中印象,口中念念有詞"三針上,二針下,挑一針,放一針"之類,一件"阿爾巴尼亞大衣"就被"山寨"出來了。任何知識產權、商業專利在此強大模仿能力之下全部蕩然無存,中國"山寨"工業於此起步。有誌於編篡中國工業史之人,當於此記上一筆。比起上海女人,上海男人在服裝上的講究也不遑多讓。昔有文豪(曹禹?鬱達夫?)如此描寫上海灘上潦到文人:身居享子間,雖以鹹菜泡飯渡日,亦偶有不繼。然每夜入睡前,一條西褲一定要折得整整齊齊,壓在枕頭底下過夜。第二天穿上,二條褲線猶如二把利刃,掛在腿上,"亦步亦趨"方可出門見人。本人當年也曾是滬上少年,故時有追隨前輩風範之念,但被老妻一聲嬌????:"髒兮兮的褲子拿上床來幹什麽?"之後,追隨前輩風範之念頭立刻被扼殺於搖籃之中,獅吼一聲,雄心寸斷,令人至今想來仍扼腕歎息不止。悲夫!

這次遊歐之旅,也是一次美食之旅。各國?食有各國的特點,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日三歺,先從早歺說起。歐洲的牛奶比美國的要美味得多了。雖然歐洲的月亮不比美國的圓,但歐洲的牛奶絕對比美國的香。一奶入口,奶香四溢,更有一種甜甜的滋味在舌間廻旋。若飲熱奶,此種感覺猶甚。在家裏,出於健康原因,全家喝的都是non-fat牛奶。每天早晨拿起那杯淡如水不知還能不能算奶的牛奶,心中黙念三遍"良藥苦口",一口把它當水灌下,真是"牛奶當水飲"了。對比之下,在歐洲,每天的早餐就已是一席盛宴了。因為奶好,所以奶製品也就好了。無論是牛油,起司,還是冰淇淋,都比美國的同類產品要更香滑可口,奶味濃鬱。怪不得聽說美國的高級歺館中搽麵包的牛油都是從歐洲進口的,想來自有幾分道理。更聽導遊介紹,用春天spring
grass feed cow所產牛奶而製成的牛油,顏色更黃,香味更濃,而且富含一種對牙齒健康有益的物質,所以歐洲的牙醫會鼓勵孩子們多吃這種牛油。活了這大半輩子,現在才知道原來歐洲女郎那一口白牙是靠吃牛油吃出來的。將來牙膏公司做廣告,可考慮放一頭奶牛在畫麵上,"本牙膏富含歐洲牛油,濃度高達5%,?"。不知用這種牙膏刷完牙後,會不會出現一嘴油的局麵?可能這就是這種牙膏久久未能麵世的技術難點所在了。


既談起牛油,又怎能不提麵包呢?無論是羊角麵包,還是長棍子麵包,或是意大利的ciabatta麵包(我說的是麵包房裏的麵包,不是旅館每天早晨continental
breakfast裏的麵包),都是香甜鬆軟,且有嚼頭。在歺館裏點完菜後,侍者送上一小籃子麵包,抹上牛油,正歺尚未上桌,味覺就已大為滿足了。同時,對聖經中的話語:"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太4:4,在聖經這處經文的上下文裏,魔鬼確實存引誘耶穌把石頭變麵包的意思 )更有體會了。原來確實有人以為單靠麵包就能過活了。


在歐洲旅遊,一般來講,隻要你的"中國胃"不是那麽堅持,則午餐和晚餐都不難解決,隻是和美國相比,較貴而已。平均大概每人每餐八歐元起碼。在高速公路旁的大型加油站裏,都有附屬歺廳。雖是"路邊攤",絕對符合衛生標準,味道也還可以,完全可以滿足充饑果腹的要求,甚至還略勝一籌。在這次旅遊過程裏,絕大部分中,晚飯都在這"路邊攤"裏解決,相當快捷方便。不過說起"中國胃",這次團裏有一對老夫婦來自大陸,可謂典型。老夫婦來歐探望求學愛女,女兒又出自孝心,送老夫婦來參加我們旅遊團,一覽歐陸風光。本是一件美事,但因老夫婦的"中國胃",使一件美事幾乎成為一件慘事。這對老夫婦有幾不吃:炸雞不吃,因怕上火。色拉不吃,因嫌生冷。pizza不吃,上有起司。pasta不吃,番茄汁太酸。三明治不吃,麵包太硬,而且又是冷的。漢堡不吃,因天生不吃牛羊肉。他們最後每頓隻好以熱水泡餅幹吃。我見他們慘得處於"半絕食"狀態,上前嗒????,詢以你們到底想吃什麽?"我們要求其實一點也不高,隻想吃一碗白粥,配一個鹹鴨蛋"。我說"你們要求是不高,隻是難"。後來筆者指點他們拿點炒雞蛋,灑上鹽和胡椒粉,拿上二片麵包,再拿一些散裝水果。這樣麵包夾雞蛋,配上水果,營養成份總比開水泡餅幹要均衡一些。總算如此旅行團裏最後才沒有增加一對"非洲難民"出來。你的"中國胃"若是像這對老夫婦,那我建議你要慎重考慮參加這類旅行團,它們不是最適合你。


雖說身處旅行團裏,自由支配時間有限,但我們還是在有限的自由支配時間裏,出去吃了一些各地的風味美食。在水城威尼斯,當地的墨魚汁pasta十分出名。其實就是把墨魚(烏賊魚)肚裏的黑烏烏的"墨汁"和入麵粉裏,以"墨汁"當水用,
加上雞蛋,把麵和好,然後把黑麵團做成pasta,
黑pasta煮熟後,以鹽,橄欖油,大蒜調味,十分香鮮可口。原來我一直以為中國人以前窮,鬧過大災荒"易子而食",所以連帶著發明了一些食物的吃法,像吃動物內髒器官啊,血啊,還有什麽皮蛋啊,臭豆腐之類的。其實現在看來意大利人也不見得"文明"到那裏,連墨魚肚裏的黑水都利用起來了。下回再見老外一說起中國人吃雞腳爪,就猶如見外星人一般,我們也大可理直氣壯地問:"
have you ever had squid ink pasta from Italy? or bloody sausage from
Germany?"。這墨魚汁pasta也是屬於好吃不好看的東西,剛端上桌,我大兒因剛修完AP English Literature課程,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比較熟悉,他脫口而出,"這是Medusa的頭發"(Medusa是希臘神話中一個著名人物。她美豔無比,但是因被人始亂終棄,所以滿懷複仇之心。複仇女神就使她頭發成為一條條毒蛇,也使她目光所及之處,一切有生命的都變成石頭)。可喜的是餐館沒有在Medusa的頭發上再放二個烏魚蛋作為她的眼睛,不然我們就變成石頭了。




“Medusa的頭發 “ Squid Ink Pasta

法國美食確實不負虛名。我們去了一家餐館,叫Le Dome。可悲的是餐牌上全是法文,無法點菜。無奈之下,把領班叫來,聲明我們需要一位會說英語的侍者。領班就為我們請來一位資深侍者。其人頭發梳理得油光水滑,"一絲不苟",金絲邊眼鏡,仁丹胡打理得幹淨整齊。說話斌斌有禮。西裝筆挻,
剪裁合身。整個人看上去那是一個侍者,簡直是大學教授(難道法國教育經費也緊張,大學教授須兼職?)。"大學教授"和我們聊了幾句,見和我們解釋菜單也是"mission
impossible", 遂建議不如我們把要求說給他聽,他幫我們點菜。我一聽正中下懷,因這家餐館是以海鮮為主,我就告訴他除了三文魚和吞拿魚之外,其他你就選當令海鮮,揀拿手的送上來就成。他說沒有問題。片刻之後,四道菜上桌,每人一道,俱色香味全隹。首先菜的美觀就令人不忍莽動刀叉,海鮮更是鮮嫩可口,絕非美國一般西人餐館中把魚煮得"木渣渣"那般。我太太因是粵人,平時自負蒸魚自有一手,對西人烹魚頗有微詞,認為是暴殄天物。但這次吃了法人烹魚,不敢再說西人不善烹魚了。在四道菜中,我們大家一致公認那道小龍蝦pasta(?)為第一。因為一般來講,蝦一大,蝦肉就老,但他那蝦,個個長過我中指,不知是"天賦異秉",還是廚師烹飪得法,甚或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那蝦鮮嫩異常,粵語中有一詞頗為傳神,稱為"彈牙"是也。再加pasta又是手工新鮮趕製,用我小兒之話形容,他從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pasta。蝦與pasta,紅花綠葉,相得益彰。晚歺上侍者為我們選得葡萄酒,也相當好,因我太太是從不喝酒之人,但那晚上,侍者請她試酒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矣",我和她兩人竟喝掉一瓶。我稱她是"三十年不喝,一喝驚人"。歺後甜品也是侍者為我們選的,又是一個"滿堂彩",法式甜品的特點"甜、香、滑"盡顯,吃後一點沒有膩口的感覺。為晚餐畫上一個句號。我想為什麽safeway,
costco不能在他們的蛋糕中少放點糖?既有益於消費者的健康,也能節省他們的成本,雙贏的事,何樂而不為?難道美國人就是"好這個調調"?要說晚餐有什麽缺點,就是太貴,四人一共花費大約二佰伍拾歐元左右。我出發時一歐元需要1.4美元兌換,換算成美元那就差不多要三佰大洋岀頭了。不過歐洲是百物昂貴。在餐館吃飯,一杯白水也需2歐元。所以我們進餐館一坐下,一人一杯白水,就8歐元不見了。真是喝水也能把人喝窮啊!


麵包加牛油



 主菜:1





主菜:2


主菜:3






主菜:4






甜品:1




甜品:2


在法國尼斯我們又吃了一個午餐,見餐館中幾乎每桌上都有一盤烤"小"魚,我們當然仿而效之,也要一盤,一問侍者,這是烤沙丁魚,原來沙丁魚是當地的特產,罐頭的沙丁魚我吃得多了,但這新鮮的一嚐,所有stereotypes全被打破,肥嫩,骨柔如無,可隨口吞下。原來沙丁魚這樣好吃。我們在尼斯也吃了煮black mussel。簡簡單單就用切碎的洋蔥,白葡萄酒,加上一點鹽,味道十分鮮美。簡便易行,人人都可做。可見隻要原材料新鮮,調味不要太離譜,做出一道隹肴並不是太難的一件事。






tata, 純生牛肉。當年蒙古騎兵攻入歐洲,打仗空隙時間,把生牛肉在馬鞍上剁碎,拌上洋蔥就食。這道菜就發明了,流傳至今。








 烤新鮮沙丁魚

法國菜中的鴨子也值得一提。中菜中的鴨子佳餚比比皆是,北京烤鴨,廣式燒鴨,南京鹽水鴨,再加上八寶鴨等等,真是百花齊放。但法式鴨子另有一功。首先鴨肉較嫩,甚至還帶點粉紅色,但鴨肉本身的鮮味一點不差。再加上廚師精心烹製的sauce,令人吃後欲罷不能,再加一盤。(附帶說一句,鴨油是一種高級烹調用油,而且比較健康。特點是即使菜冷了,油也不會結凍。是好多法式烹調的指定用油)
 
進入德國,幾樣著名的食品就湧上心頭。啤酒,豬腳,香腸是德國人聞名於世的"最愛"。中國人吃豬肉多,但按人口平均,德國才是人均消費豬肉第一的國家。啤酒暫且不談,香腸就種類繁多,大的小的,長的短的,粗的細的,紅的白的黑的棕色的,有肉腸有血腸有肝腸,為早歺的為小食的為正歺的,水煮的油煎的火烤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一種作為小食的香腸,平時就在煎?裏油汪汪中躺著,顧客一來,夾起一根,朝熱麵包裏一夾,塗上番茄醬,芥末,像極熱狗,但比熱狗好吃得多了。究其原因,一是此香腸沒有熱狗腸鹹,二是麵包好,熱,鬆有嚼頭。此等小食在大街小巷,火車站,飛機場都有賣,很平民化的食品。

德國豬腳名為豬腳,其實是誤稱了。嚴格講應是蹄?靠近踝骨的部位。不知其做法,大概是先醃後烤。總之端上桌時,是金黃色的一個靜臥盤中,任君品嚐。紅紅的肉(類似鹹肉色),脆脆的皮,粘粘的筋,配上德國酸白菜,確實鮮美。不過警告在此:胃口小的人一個豬腳吃不完,最好和他人分食。

本人由於身有痛風隱患,所以對這幾種美食都是淺嚐輒止,"戒急用忍",所以能與大家分享的也就有限了。


說起住,歐洲旅店房間都偏小,類似美國motel房間大小,絕沒有美國hotel房間的尺寸。本人由於身材尺度偏大,在其洗手間內就有東碰西撞的感覺。我當年的公司內有一位同事從得州搬到灣區,接下來當然就是house hunting,東看西看,遲遲找不到合心意的房子。一日聽其在向同事們發牢騷:"灣區房子太小,自稱四睡房,五睡房。我在得州的一間closet都比這裏的睡房大"。隻聽周圍同事們一片"oh,I see"聲,"no comments"矣。這位同事若到歐洲,不知要住那裏了。還有若幹注意事項:歐洲旅館裏的wi-fi遠遠不如美國,美國其本上都是免費上網,但歐洲全要收費,從五歐元五小時,到十六歐元廿四小時不等,你若帶孩子旅遊,現在的孩子們全是離開網就不能過日子的人,你的上網費可能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其次,在出發前一定要買好電源插座的convert,不然你所有的需充電的東西都無法充電,因美國插頭插不進歐洲插座。瑞士插座又與其他歐州國家不同。我們家中原有一個convert,出發前想到Radio Shock, Best Buy再買多一個,居然因八月是旅遊高峰期,市麵上斷貨,無奈之下,隻好帶一個convert上路。現在人出門旅遊,基本上人手三大件需充電之物:iPod或laptop,手機,相機,男士還要加上須刨。現在一家四口,隻靠一個convert, 每晚需充電之物大排長龍。本人白天是tour leader, 到晚上就成charge coordinator。每樣東西充電到50%就撥下來換一個充電。如此操作下來,到也不辱使命,一路上沒有激起民變,不過代價就是每天半夜三更要起床換充電的東西。當年生兒子不需半夜起床喂奶,現在為安撫兒子卻需半夜起身充電。可見欠兒女的債是逃不掉的。各位同仁需謹記此教訓。不過一想起歐亞美澳四處的電壓插座之不同,就令人氣結。聯合國諸公為什麽不能在這件事上為升鬥小民做些實事。電壓即使不能全世界統一,最起碼可以統一插頭,插座,燈座,電話接口之類的東西吧。在這件事上做得最好的是全球的電池廠商。在美國買的一件小電器,絕不會跑到中國會買不到相應的電池(不過不知道鈕扣電池的情形如何)。看來全球化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談完我們住的地方,現來談談人家住的地方。在由法經瑞士去意大利的路上,瑞士境內農(牧)民住宅處處,十分漂亮。座落在滿山遍野的綠草之上,紅瓦白牆,遠處教堂的尖頂高高聳立,鍾聲悠悠。白色的奶牛點綴著綠茵大地。好一幅田園風光圖,美不勝收。我也不知這些農民種什麽為生,難道是種草?蒙古新疆的牧民為了保護植被,不能在同一塊地牧養過久,需不斷遷移,所謂"逐水草而居",所以他們隻能住帳篷,但為什麽瑞士的牧民就能住房屋?而且據聞內蒙古草原退化是造成北京地區沙塵暴的罪魁禍首,為什麽瑞士的牧民定點居住長期放牧,並不見草原退化?這其中的學問可能很大,有請方家教我。

再談談建築上的審美品味。歐洲房屋的顏色和周圍環境相當和諧,渾然一體,又醒目突出。而且那房子一看就感到住在裏麵舒服,淸爽亮堂。中國人在詩詞文章上的審美情趣絕對在世界上領先,但一到音樂,建築,雕塑這些領域,中國人比歐洲人確實要落後一些。山西的喬家大院,周莊江南首富沈萬三的故居,雖雕梁畫棟,但看上去就是烏黑洞洞,住裏麵像住廟裏,怎麽會舒服?同是帝王居住所在,故宮和凡而賽宮相比,高下立判。凡而賽宮外麵那一片草坪花莆噴泉,故宮就找不到一處可與之相比。中國園林特別是江南園林,因受環境尺寸限製,講究的是"移步換形,一步一景",所以在很多地方,人為地隔斷視線,像立一塊太湖石,長廊之類。所以中國園林小巧玲瓏有餘,開朗大氣不足。要說皇家園林,北海才有皇家氣象,中南海裏可能更妙,不知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否一睹中南海裏妙景?再說皇家園林,就不能不提園明園,那才是中華園林建築顛峰之作。一想到她被毀於八國聯軍之手,我就恨不能去白金漢宮,凡而賽宮也放一把火。可惜這次去凡而賽宮身上未帶火柴,此事隻能足罷。


 
旅行,旅行,"行"是旅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談旅行怎能不談"行"呢?

我們這次遊歐是以參加旅行團的方式進行的。你問我是否會推薦這個旅行團呢?這得看你有什麽條件限製及想達到什麽程度。首先你若要攜帶老人或幼兒同行,則這個旅行團就不適合你。因為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基本日程安排是上午7點早餐,8點出發,遊玩一天,晚8點半左右到達下一個城市的旅館,然後周而複始。所以每天都在裝箱整行李,遊玩,折行李。這樣連續十幾天,老人和孩子會吃不消。其次你若追求享受的話,這個旅行團也不適合你。因為一路上住的酒店檔次較低,連Holiday Inn Express的檔次都不到,最多比motel好一些。對此你都要有思想準備。最後你若想對各地文化曆史人文要作深入了解的話,那麽你也應該放棄參加這個旅行團,因為這個旅行團在每個旅遊點都隻作短暫停留,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你根本無法作深度探討。這個旅行團的最大特點是便宜,遊覽的地方多。我們這次遊歐純粹是作"濕腳"之旅,所以這個旅行團倒是頂適合我們的。有興趣者可去網站www.goeugo.com一覽。

"行路難"其中一部分的難是如廁難。這有關input 和output的問題是每人每天都要麵對的問題。當年讀計算機課程的時候,教授反複叮嚀寫任何程序首先就是要處理好input 和output。在歐洲旅遊,input一點都不難解決,但處理output就有點難度了,特別對女性來說。造成這困難有幾個原因:首先我們旅行團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旅遊巴士,車上雖有廁所,但非緊急情況不準使用。導遊安排我們平均每二小時可以如廁一次。無論男女老幼,都需接受這個"patty training"。這也是另一個老人與幼兒不適合參加這個旅行團的原因。其次,歐洲廁所絕大部分是收費廁所,所以身上得隨時準備一把硬幣。沒有硬幣者免入。最後是男女廁所在設計上的欠缺,使女廁長期處於不勝負荷的狀態。一到"放風"時間,女廁門口立刻長隊如龍。若幹年前,NYU有一位女博士候選人,花了三年多時間,調查了一萬多個男女公共廁所,親自蹲點測量,用大量的數據證實了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結論:女廁的數量應雙倍於男廁的數量,在某些場合,甚至應該三倍。所以各位若有讀高中的兒女,特別是女兒,至今還未定將來讀大學的專業方向,不妨可引導他們讀建築,首選公共建築設計,專攻廁所設計,成為專業廁所設計師,應不難出人頭地,誰說在如廁這件小事上,不能做出一篇大文章呢?
 
這次旅行中所用到交通工具有飛機,巴士,火車,地鐵,taxi,不過最特別的是gondula。這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特有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類似於大型平底舢板,可坐六人,一人劃槳前行。坐在上頭消哉遙哉,到也有浮於紅塵之外的感覺。無奈遊客太多,小小的河道裏gondula多如過江之鯽。高聲喧嘩的,招朋呼友的,不一而足。本來一件充滿雅趣的事也就弄得有點興味索然了。gondula據說全是手工打磨製造,造價高達二萬五千歐元一艘。我想若外包給中國製造,二千五歐元封頂了。意大利人特別中意"手工製造",西裝要手工定製,皮包皮鞋也講究手工製造,甚至我還見到標榜手工擀製的pasta。看來在北京開一家"純手工擀製"的水餃店,應該是大有可為。用中、英、法、意、日五種文字作招牌,作廣告,老外就吃這套。

威尼斯是一個由118個島嶼組成的城市。全城全靠船隻與橋梁連接,沒有汽車。不過陸上有的車他們都有對應的船:水上警船,水上taxi,水上救護船,水上巴士,水上垃圾船等等,應有盡有。水鄉的橋也很有特色,全是拱橋,橋的扶手欄杆處皆雕有花紋。真是小橋流水人家,十分雅致。說起威尼斯的橋,當年還有一個著名的數學問題:能否找到一點,從其出發,遍訪每橋一次,而且隻能一次,最後回到出發點?這個問題最後是由大數學家尤拉解決的,而且在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他所發明的概念方法,成為現代拓撲學的基礎。各位有高中學生的家長們,一定要把這個思想向孩子貫輸下去:數學要處理的不是數,而是關係,數學是把概念,物體,現象之間的關係用函數,方程,矩陣,代數,幾何,數理邏輯等數學語言表達出來。高中生如果學數學還孜孜以求於數是多少,將來這個學生在大學裏數學會讀得很辛苦。

歐洲的公共交通工具十分發達,特別是火車與地鐵。其本在城內靠地鐵沒有去不了的地方,而城市間靠火車就又方便,又快捷,又舒服。一張europass在手,通行天下無阻。你若準備去歐洲租車自駕遊的話,我勸你須三思而行。第一,所有的交通標誌全都是法文,意文,或德文。英文全無,你需連估帶猜,才能得一二成的意思。這一點是比中國做得差了。中國與世界接軌,在交通標誌方麵做得還不錯,最起碼有英文。第二,歐洲的油太貴。我看了一下,歐洲汽油大概在1.7歐元一公升,換算成美元就差不多八元多美元一加侖了。怪不得四五年前奧巴馬總統的能源部長說要把美國的油價提到歐洲的水平來促進環境保護,一時輿論大嘩。也怪不得這次我們在歐州高速公路上行程過三千公裏,但幾乎沒見過有人開suv,更不見有人開"陸上行舟"型的車,如GMC Tahoe, Suburban, Yukon之類。歐洲人全開小型車,我真擔心他們若去機場接機,行李可放在哪裏?從衣食住行四方麵綜合考慮來看,在美國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房大車大油便宜,相對而言,各樣消費也低,我們實在是"泡在甜水裏,長在蜜糖中"啊,趕緊向美國政府謝恩,民主黨親,共和黨好,不能拿起刀叉吃牛排,放下刀叉罵黨。(我也過一把作美國五毛的癮)

行路難,第二可能難在語言。德國、瑞士還好,願意講英文的人蠻多的。但法意二國就差之遠矣。一個個全像聽英語是想聽外星人似的。或者是我的美式發音太重,他們恨美及我?看來下次去歐之前,要把英語900句,或靈格風的錄音帶拿出來重溫一下,一口牛津音不知會遭遇好一點?不過在各旅遊熱點,或精品店內,說中文絕無問題。因中國人出國旅遊蔚然成風,所以在這些地方,中國人成群結隊,都處都是。設想一下如下情景,停車場上大型旅遊巴士十幾輛一字排開,眼前各旅遊團的小彩旗飛舞飄揚,耳邊國、粵、滬語共嗚,鼻尖處一陣陣二手煙"香風"悠悠。我以為自己被穿越到國內春運車站了,真是"香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歐洲當杭州"了(前人有詩諷刺南宋小朝廷一味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香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洲")

參加旅行團要被帶去購物,這已成題中應有之意,旅行中不可承受之輕了。我們也被帶去購物三次。一次是去買手工製的皮包,一次是去買香水,還有一次是去買水晶玻璃。我對這些事的宗旨一向是"不賭就是贏,不買就是賺"。因每次購物前都有產品曆史介紹,我就把購物當成上課增加知識的機會了。原來香水的起源也有一段故事。當年法國生活條件相當惡劣,即使貴如皇帝大臣,一年到頭也不能洗一個熱水澡,蠻夷之人茹毛飲血,體味較重。廟廷議事,皇帝大臣共居一堂,討論一熱烈,難免有熱血沸騰之時,再被禮服一裹,不免"香汗淋漓","香氣"也就噴薄而出,用網上流行語言,就是"王霸之氣盡露"了,大家臭味相投,一時甚為不堪。於是國王懸賞要求解決這個問題,重賞之下,能人盡出,香水於是就誕生了。不知大名鼎鼎的Chanel No.5是否也是當年禦用之物?

風土人情,所見所聞
這次旅歐,途經法、瑞(士)、意、梵(蒂崗)、摩(納哥大公國)、盧(森堡)、德七國,所見所聞甚多。

首先,國力與道路清潔度相關性甚大。由瑞進意,瑞士道路淸潔,街上紙絮落葉皆不見。但一入意境,立馬就見街角處落葉打旋成堆,上麵有幾個花裏胡哨的塑料袋子隨風飄飄蕩蕩。這就是國際大城市米蘭所要給人留下的印象嗎?以後進入盧、德,街道又變得清潔整齊了。所以對做統計模型的同仁建議,若要預測道路清潔指數,可用GDP作為自變量。

途徑摩國,又聞一趣事。因摩國就在法國邊上,國防外交皆唯法國馬首是瞻。當年摩法兩國有一條約:若摩國王位沒有人承繼,則法國就會把摩國合並。所以坐摩國王位之人首要任務不是處理國計民生,乃是繁衍後代,這不但是傳宗接代之需要,也是國運江山之所托。當今在位之人是阿爾伯特王子,不知其人是因年輕時風流過度,還是當下國運所寄壓力太大,總之是年過五十,膝下猶虛。所以摩國現下前途是處於"巍巍乎,顫顫乎"的光景。據說摩法兩國法律專家正在爭論,因當年條約規定須"自然生產"之人才合乎王位繼承條件,而試管嬰兒是否符合自然生產的條件,正是當前雙方法律專家爭論之重點。閣下若有生育秘方,趕快進獻殿下,倘若秘方成功,王子殿下一索得中,後繼有人,則閣下於摩國功莫大矣,"挽狂瀾於既倒,救江山於水火",承亡繼絕,中興之臣,蒙地卡洛臨海豪華公寓中的一個單位被賜予閣下作為封地是最起碼的報酬。機會就在眼前,各位須把握。

摩,盧等國皆彈丸小國,開車不用一小時,即可橫穿全國。小國寡民,卻一個個又富得流油。在周圍大國眼中,應該皆是待宰肥羊。但奇妙的是這些小國居然一個個生存至今,實在不明白他們的生存秘訣是什麽。比如說盧森堡,應不是戰略要地,當年希特勒也就沒有駐紮重兵,同樣,盟軍也就沒有大肆轟炸這裏。所以盧森堡的絕大部分建築、古跡就被保存下來。反觀波蘭,應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四戰之地,一戰,二戰都在波蘭打得熱火朝天。可見這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是一件十分要緊之事。

談完風土,再說人情。法意兩國人民身上拉丁血液流淌,故均熱情奔放開朗浪漫。特別是在工作場所男女之間的交流實令人大開眼界。我們旅遊巴士的男司機在某一旅遊點見到另一旅遊團的女導遊,老友久別重逢,分外熱情。握手擁抱之後,居然勾肩搭背於大庭廣眾之間,眾目睽睽之下,全無顧忌,習以為常。在米蘭一餐館吃飯其間,隻見一女待者與男領班談話,說著說著,二手就搭於領班肩上,一臉幽怨之色,不知是要求下午下班早一點回家,還是要求增加工資,叫人看得是一頭霧水,還是低頭吃飯吧。在美國工作場所,男女之間若有如此肢體接觸,則一頂"性騷擾"帽子扣下來,公堂上見,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輕則名譽掃地,重則家破人亡。看來美國還是民風保守,男女大防甚嚴。

曆史隨想

旅經羅馬,角鬥場(Colosseum)是每人必去之處。這座幾乎有二千年曆史的建築,蘊含著許多建築學,工程學上的精彩絕倫的傑作。直到如今,它的排水係統還在工作。(附帶說一句,羅馬人今天喝的自來水,也還是通過二千年前的引水管道來的。因為管道中產生的礦物質和細菌,外來遊客的腸胃不能直接喝生水,一定要喝瓶裝水。)但是看著黃沙覆蓋的角鬥場地,被其所遮蔽的囚室牢房,遙想當年角鬥士,大部分出於戰俘奴隸,被從暗無天光的囚籠趨趕上角鬥場地,人獸相搏,或人人相鬥,直至一方血濺黃沙,性命盡失,為的隻是大眾娛樂,真是人間至慘之事。實難理解當年大眾居然能冷血如此,妄顧人命至如此程度,人性的墮落真令人不寒而栗。二千年一路走來,難道有絲毫進步嗎?萬人坑,屠城,集中營,毒氣室,一直到把坦克車開上長安街,用化學武器對付本國人民,等等不一而足,屠夫們一個個"青出於藍",唯恐在殺人比賽中落後。聖經上說的明明白白,"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羅1:28)。邪僻之心一起,各種惡行也就做出來了。

當年在角鬥場上相搏的有很多是被俘的基督徒。一句英文諺語"Poor Christian  faces lion  alone"不知包含著多少弟兄的鮮血,但在康斯坦丁大帝畈依基督之後,一時教會勢力大増。在教會的強力反對下,角鬥娛樂被廢止了。血腥遍地的"人間地獄"成為傳播福音的佈道場。至今十字架遺跡仍清晰可見。而最後保護角鬥場仍是教會。因曆史上有一度角鬥場淪落成為羅馬無家可歸人士的棲息地,角鬥場被破壞得一塌糊塗,火災連連,是羅馬教會的大主教大聲疾呼,動員各界力量,才把角鬥場保存下來,最後成為今日的旅遊熱點。角鬥場若是有靈,當也想不到保護自己的竟是當年被屠之人的後裔吧。








 
角鬥場:1。 今留一角,是為讓人們見到其下的囚室。當初此場地覆蓋全場。



































 角鬥場裏的十字架

一路走來,"羅馬帝國"一詞在導遊口中屢屢出現,當年羅馬帝國的疆界真是令人震驚。整個歐洲,再加上北非,中東都在其統治之下,在僅僅依靠馬車的落後交通條件下,羅馬帝國是如何保證它在這一片土地上的行政效率的,至今想來,仍有一點匪夷所思。不說橫跨地中海,單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就令人不可想象,怪不得好多羅馬士兵翻過阿爾卑斯山,由意大利進瑞士之後,就一輩子再也沒回過家鄉,成為今日瑞士人的先祖。要不是天山山脈阻擋,羅馬帝國真有可能打到中國,到時康斯坦丁大帝vs.漢武帝,大將安東尼對陣衛青、霍去病,這真比"關公戰秦瓊"好玩多了。不過好在沒有打起來,不然受苦的還是兩邊的百姓,"最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中人。"要說治下疆界遼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都遠遠不及羅馬帝國,我國曆史上唯一能與之比肩的,隻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了。不過我對把成吉思汗,滿清王朝算成"我國曆史"中的一部分,算成中華民族中的一部分,這種曆史史觀有點不敢認同。因為根據這種邏輯,隻要統治過中國達一定年數的,就是我們的祖先,那麽日本人若不是統治中國八年,而是八十年,一百八十年,難道他們也就成為中國人,難道我們的曆史教科書會這樣寫:"?天皇是我國曆史上極偉大的一位君王。雄才大略,天縱英武。在其治下,我國疆土擴展至中途島,夏威夷,西伯利亞,泰國,錫蘭,印度尼西亞等地,使我國疆土擴展一倍有餘,為中華民族在地球上休養生息立下不世之功。?"今天多少人還記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中的冤魂,更有多少人知道在元朝漢人地位低下到何種程度,僅高於牲口而已。當時每個村莊裏漢人女子的初夜權全歸蒙古人,所以當時漢人為保血統純正,媽媽都會親手殺死自己的頭生兒女。這種慘事我們都忘記了。我現在不是說我們應把蒙人,滿人趕盡殺絕,但我也要指出我們大概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會在舞台上,電視裏盡情讚美頌揚統治過自己的異族君王。什麽"一代英主忽別烈?","乾隆大帝十全武功,十全君王?"等等,不知道這是荒誕還是荒謬,抑或兼而有之?人家俄國也被成吉思汗統治過,我不知道俄國的中小學曆史教科書是如何編寫的,最起碼人家沒有封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驕",或者"?成吉思汗是我國曆史上?"什麽什麽的。今天我們對蒙人,滿人全能放過,唯獨對自己的同祖同宗的台灣同胞就是不能放過。什麽運動會也不能參加,舉什麽旗,用什麽英文譯名,全要斤斤計較,必欲全麵封殺而後快,真不知是什麽心態。"寧贈友邦,不予家奴"?

宗教情懷

佛羅倫薩,是一個非常優美的意大利城市。

當年徐誌摩先生很熱愛這個城市,給了她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譯名:裴冷翠。其實誌摩先生的翻譯更接近意大利語的發音,而佛羅倫薩一詞是從英語發音翻譯過來的。因今日在漢語外文翻譯中,英文翻譯占主導地位,裴冷翠一詞漸漸鮮有人知了。由此可見話語權的重要。佛羅倫薩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當年文藝複興的起源地。文藝複興以前,歐洲全地神本主義流行,神權政權合一,教會在社會、政治、文化各領域中占絕對主導地位。表麵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好事。其實這並不合聖經的教導。聖經中說:" 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路20:25)"。這個教導就是今日憲法中政教分離原則的基礎。在中世紀,無庸諱言,由於教會違背了聖經中這個教導,掌握絕對權力,導致一係列腐敗黑暗事件產生。而為了掌握話語權,教會竟然禁止信徒閱讀聖經。由此可見,當時的教會壓製人們思想到何種程度。而且教會也把自己牽涉到一些教會不適合的領域,特別是自然科學中的一些領域中去,像日心地心的爭論,人體血液循環的學說,等等,更惡劣的是教會動用手中的權力,把一些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爭論,上升為神學上的爭論,妄顧科學上的發現、證據,動不動就宣告對方是異端,是邪教,把人放上火刑架燒死。凡此種種,導致新教改革和文藝複興的發生。事實上,新教改革和文藝複興的先後發生,並不是兩個互不關聯的事件,而是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領域。文藝複興本著人本主義的精神,衝破了人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枷鎖,各種新的思潮,新的文藝表現形式和手法,新的科學理論和發現層出不窮。而今回首,文藝複興時期真是群星燦爛,百花齊放。但是隨著人本主義的不斷提升,發展到現代,終至出現人高於神,"人定勝天"的思想理論。今天我們把神一點一點排除出我們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本來應該"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但是現在"該撒"占據了越來越多本應屬神的領域,像是倫理,道德,良知等等。在人們心目中,是非標準越來越模糊,絕對真理被相對真理漸漸所代替,導致今天普遍人心冷漠,無望,消極。世界各國的自殺率,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自殺率不斷上升,各種惡性案件的發生,作案手法越來越殘忍,簡直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我們確實應該思考:神本耶?人本耶?求神給我們智慧,讓我們掌握平衡,不要走向偏路。

我的攝影水平是屬於"傻瓜"級的,因隻會用傻瓜相機拍照,再高級的相機到我手中也是明珠暗投,立刻進入"傻瓜"檔次。不過在歐洲那些風景優美地區,如瑞士,如萊茵河,如海德堡,如凡賽爾宮,那怕就是用傻瓜相機,隨手按按,隻要對焦準確,立馬就是一張"明信片卡"級別的照片。以至於到後來因我們整天都在風景區裏,得了"視覺審美疲勞征",居然在旅遊巴士上打盹睡覺了,即使車窗外是風景如畫,我們也視而勿見了。在旅行途中我們得了"審美疲勞",那麽我們在追求信仰的炅命旅途中,是否也得了"審美疲勞"呢?我們今天往往把神給我們的恩典,從大自然中我們所得的"禮物",弟兄姐妹們的關愛,都看成是我們理當應得的,也視而不見。感恩之心全無,貪念之心常有。感恩是我們靈命旅途上的"加油站",不懂感恩,不會感恩,不屑感恩是我們靈命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所以聖經教導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帖前5:16?18)

結尾

行文至此,時差已被調整,失眠也漸漸"失蹤",它既不來煩我,我又何需再去尋它?"相忘於江湖"也是一件美事。而且隨著旅途的結束,"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思考,漸漸也成為"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回憶。雜思雜感應該也就在此封筆了。個人逰歐的旅途可以結束,但我們每人豈不正走在一個永遠的人生旅途上嗎?旅途中的酸甜苦辣,喜樂憂愁每人各有不同。但每人在旅途中也一定有所思所想。人生存在的意義,靈魂歸宿的終點,可能是一個沉重飄渺的話題,但卻不正是這個人生旅途中,我們每人都需回答的問題嗎?隻不過我們平時沒有給予必要的關注罷了。你對"從何處來","往何處去"這兩個旅途中經常要問到的問題有答案了嗎?

今天是逰歐最後一天。古人有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此話通常有兩解。一解是指讀萬卷書猶如行萬裏路,取的是開卷有益的意思。另一解是指既要讀萬卷書,也須行萬裏路,取的是理論須結合實際的意思。今有陳氏第三解,行萬裏路勝於讀萬卷書,取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學問終在書本外的意思。粗粗一算,若把橫渡大西洋的裏程計上,這次旅程遠遠超過萬裏,途中所思所得希望也應過萬卷了吧。我要睡覺了,明天就要打道回府了,有空下次再聊 ?zz.

博客一笑的其他文章

印象最深的“美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三步兩橋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妙語連珠,讀來忍俊不已,又猶如身臨其境。衣食住行娓娓道來,溫馨提醒,非常實用非常貼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