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

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正文

遊記:馬耳他印象

(2017-02-24 10:00:29) 下一個

英國的冬天陰冷潮濕,久而久之覺得人都要發黴。恰好女兒學校期中放假一周,跟夫人一商量,決定找個暖和的地方去度假。看看旅遊公司網站裏玲琅滿目的目的地,一時反倒決定不了去哪裏。正好有個朋友提到馬耳他是個不錯的旅遊度假地點,不禁有些好奇。去TripAdvisor上看了一下介紹和遊客評價,決定就選這裏。

我們的客機清晨從倫敦蓋特威克機場起飛,越過英吉利海峽,由北向南飛越法國全境,然後沿意大利西部海岸線一路向南飛行進入地中海,飛機舷窗外的陸地被蔚藍的大海取代。距離起飛大約三個小時之後,機長通知即將抵達馬耳他。向舷窗外望去,一片土黃色的陸地出現在前方。隨著飛機逐漸降低高度,地麵上的景觀也逐漸清晰。島上基本看不到農田,隻有大片密密麻麻的住宅區,和猶如蜘蛛網一般的道路。

飛機很快降落在馬耳他國際機場。這是島上唯一的客運機場,隻有一座不大的航站樓,也沒有登機廊橋,所有的飛機都停在距離航站不遠的停機坪,然後乘擺渡車前往航站樓。停機坪上看不到大型寬體客機,都是737和空客320一類的雙發單通道飛機,滿載著來自歐洲各地的遊客。

下了飛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熱。盡管還是二月寒冬,當天的氣溫仍然在攝氏16度。我們早上從家裏出來都裹著厚厚的防寒服,在這裏根本穿不住。難怪歐洲人都喜歡來這裏度假,抬頭就是藍天白雲,低頭就是清澈見底的淺海,實乃人間仙境。

當地的旅遊公司安排了車輛送我們前往酒店。派來的小巴又髒又破,很像十多年前中國城市裏到處可見的個體運營小巴。好在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窗外的景色,倒也沒有在介意。去酒店要橫穿首都瓦萊塔,城裏堵車挺嚴重,走走停停將近一個小時才到。

馬耳他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全部國土麵積隻有316平方公裏,排世界第212位。全國由五個小島組成,其中馬耳他島、戈佐、科米諾三個島有人居住。麵積最大的馬耳他島,大約245平方公裏。全國人口45萬多,排世界第171名,人口密度達到1282人每平方公裏,排到世界第七位。人均GDP大約3萬7千美元。旅遊業、服務業和金融業是主要支柱產業,每年要接待160萬人次的遊客,是本國人口的四倍。

別看這個國家不大,卻地處地中海咽喉的戰略要衝,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島上有記載的曆史長達兩千多年,從公元前10世紀(中國周朝初期)起,馬耳他先後被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和古羅馬統治。從公元9世紀(中國唐朝中後期)起,馬耳他受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諾曼人的統治。

公元1523年(中國明朝中葉),來自歐洲大陸的聖約翰騎士團自羅德島移到此地,在此成立馬耳他騎士團 。1565年在這裏發生了赫赫有名的馬耳他圍城之役,幾千馬耳他騎士和當地居民一道擋住了阿拉伯奧托曼帝國數萬大軍的圍攻,從而成功阻擋了阿拉伯伊斯蘭教勢力向西歐的擴張。從此騎士團在此紮下根來,稱為一個事實上的國家。

經曆了兩個多世紀的和平之後,公元1798年,拿破侖率領法軍占領了馬耳他,把馬耳他騎士團逐出。島上的教堂和修道院被法軍洗劫一空(跟後來在圓明園一個操行),從而遭到馬耳他人的痛恨,僅僅兩年之後,法軍就被英國人驅逐出島。1814年馬耳他島正式成為大英帝國殖民地。

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裏,馬耳他在英國統治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二次世界大戰中,馬耳他跟盟軍一道英勇地同軸心國作戰。二戰結束後, 馬耳他於1964年宣布獨立。1974年再次修改憲法,改為共和製,設立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2004年,馬耳他加入歐盟。2008年,馬耳他加入歐元。

數個世紀來不同國家和文明的交替統治,讓馬耳他文化成為數個不同文化相互接觸融合的產物。走在島上,可以感覺到鮮明的地中海和南歐文化對當地建築、飲食、語言、風俗、宗教等方麵的影響。而這裏的政治製度和社會治理,卻帶有鮮明的英式特色。英語和馬耳他語是並列的官方語言,馬耳他也是歐洲極少數采用靠左行駛道路的國家。將近90%的馬耳他國民會講英語,66%的人會講意大利語。

在馬耳他一周的時間裏,我們遊覽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地方,包括首都瓦萊塔(Valletta),塔卡利民俗文化村(Ta' Qali Village),古城麥地那(Mdina),和位於聖保羅灣的馬耳他國家水族館(Malta National Aquarium)。

塔卡利村位於馬耳他島中部,以前是英國皇家空軍位於地中海的一個空軍基地。五十年代英軍撤離之後,這裏修建起國家體育場,國家公園,和一個集貿市場。 2011年,美國駐馬耳他大使館也從城裏搬到坐落在這裏的新館址。當地人傳說,大使館裏有很多秘密設施,是美國人控製地中海的大本營。

當年基地的兵營被保留了下來,如今被改建成製作出售當地手工藝品的工廠和商店。和國內的旅遊團一樣,我們也免不了被導遊帶到這裏“被消費”。先參觀了當地著名的玻璃工藝品工廠,然後又觀看手工銀首飾的製作過程,最後被帶進紀念品商店。我們隨便挑了幾樣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價格不算便宜,但也算是留個紀念吧。

當年英軍兵營改建的旅遊紀念品商店

旅遊紀念品商店內的玻璃工藝品

大多數馬耳他人都信奉羅馬天主教,並且以虔誠而聞名。一個小小的島國竟然有365座教堂。我們參觀了位於莫斯塔的圓頂大教堂(Rotunda of Mosta)。教堂的無支撐圓頂號稱歐洲最大,世界第四。二戰中這裏遭受德軍飛機轟炸,其中一枚炸彈擊穿教堂圓頂落進室內,在地麵反彈起來又擊穿圓頂的另一邊,最後落到教堂外的廣場。教堂裏當時有兩百多人正在做禮拜,但是萬幸炸彈竟然沒有引爆。當地人都堅信這是天主的保佑。導遊還特地指給我們看圓頂上兩個彈孔修複後的痕跡,比周圍原來的瓷磚顏色淺一些。

如果說莫斯塔圓頂大教堂隻是有個壯觀的屋頂,那位於首都瓦萊塔的聖約翰大教堂就隻能用金壁輝煌來形容了。這個大教堂於1565年圍城之役結束後開始建造。外部樸素平淡,內部裝飾卻是極其華麗,到處都是雕梁畫柱,連地麵都是用石頭拚成的圖案。教堂內除了主堂之外,還設有八個小堂,分別供奉當年聖約翰騎士團的八支力量的主保聖人。

說到宗教,就不能不提當年統治馬耳他兩個多世紀的聖約翰騎士團,也叫馬耳他騎士團或者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它是最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騎士會之一,也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另外兩個是聖殿騎士團(看過小說和電影《達芬奇密碼》的應該都知道)和條頓騎士團。

聖約翰騎士團最初由一名法國貴族和他的同伴成立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本來的是在耶路撒冷為照料朝聖者和傷病員的一個慈善組織(所以也叫醫院騎士團),後來逐漸演變成天主教會駐紮在聖地耶路撒冷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騎士團的口號是“守衛信仰,援助苦難”(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在巴勒斯坦被阿拉伯人擊敗之後,騎士團於1291年撤往塞浦路斯,隨後駐紮在位於希臘愛琴海的羅德島,繼續抗擊向歐洲擴張的阿拉伯穆斯林勢力。1522年,來自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十萬大軍西征羅德島,島上七千騎士團成員堅持抵抗了六個月,最後與土耳其人達成協議,撤回歐洲。

1530年,奉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命令,聖約翰騎士團來到馬耳他島,在這裏建立了馬耳他主權騎士團(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簡稱S.M.O.M)。此後數年,騎士團與奧斯曼帝國數次交戰,最終在歐洲援軍的支援下在海戰中徹底擊敗奧斯曼帝國。從此馬耳他騎士團在地中海橫行無阻,象征騎士團八支力量的馬耳他八角十字也成為讓敵軍聞風喪膽的標誌。

1798年,馬耳他被拿破侖率領的法軍占領之後,騎士團被迫從島上撤離,從此在歐洲四處流亡,最後到達俄羅斯投靠沙皇保羅一世。拿破侖戰爭結束後,騎士團沒有被允許回到已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馬耳他。1834年,騎士團把總部遷移到羅馬,建在那裏的馬耳他宮成為這個組織最後唯一的合法領土。騎士團也不再是一個軍事組織,而是專心經營慈善事業。今天,馬耳他騎士團在聯合國仍然享有永久觀察員的地位,作為一個準國家繼續存在。

古城麥地那,又稱寂靜之城(City of Silence),當年馬耳他騎士團統治時的首都

首都瓦萊塔的街道

馬耳他政府大樓

St Julian市區夜景

短短幾天時間,我已經完全被這個地中海的明珠所征服,不論是它溫暖的氣候,豐富多彩的文化,引人入勝的古跡,源遠流長的曆史,還是誘人的美食,都讓我留戀不已。在飛回倫敦的飛機上自己暗暗決定,今後有機會一定要再次造訪這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harebear 回複 悄悄話 喜歡瓦萊塔的街道的那張圖片,狹長起伏,兩邊都是訴說著曆史的建築,直通蔚藍的大海,夏天在那裏走走,呼吸著清新的海風一定很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