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兩個不同角度的報道,JPMorgan Chase 進入中國,目標國企,取代世界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2019-09-01 08:53:37) 下一個

JPMorgan Chase & Co. has vowed to take its “full force” to China, where state-run 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s not only the dominant player in the country, but also the world's biggest bank. The U.S. firm already has approval for a majority stake of its local securities joint venture, and plans to take full ownership of its China operations when rules allow—which should be by 2020.

 

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速 外資銀行加快進入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朱丹丹 兩會報道

“外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進入我國市場,它們會發揮很積極的作用,而不是帶來更大的風險。”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3月6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同時,《華夏時報》記者也注意到,從去年以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步伐加快,不僅不少外資銀行獲批籌建分行或將支行升格為分行,而且它們的業務範圍也在擴大。

比如銀保監會批準了約旦阿拉伯銀行籌建上海分行、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支行升格為分行、渣打銀行(中國)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成為首家被中國證監會授予該資格的外資銀行等等。

“一方麵,中國金融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為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麵,中國廣大的市場空間、良好的發展前景對外資銀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分析指出,“外資銀行加快進入中國或擴大在中國業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未來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郭樹清此前也表示,“雖然外資銀行本身都發展得很好,但在中國銀行業的市場份額十年來是下降的,歡迎它們更多地參與中國市場,風險我們能很好地把握。”

此外,徐承遠亦向本報記者分析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需保持合規經營,同時還要加強靈活度,提高競爭力。

外資銀行加快進入中國

去年以來,我國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的多項對外開放措施持續落地。

比如2018年10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征求意見稿)》顯示,修改後的《條例》降低了外資銀行準入門檻,即“外國銀行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時設立外商獨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或者同時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

與此同時,《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步伐加快,已有超過7家外資銀行籌建分行或將支行升格為分行。

其中,包括銀保監會批準了約旦阿拉伯銀行籌建上海分行、中國信托商業銀行籌建深圳分行、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支行升格為分行,批準彰化商業銀行在大陸的子行開業、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在大陸的子行開業,以及富邦華一銀行有限公司重慶分行與香港集友銀行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獲批籌建等等。

“子行和分行各有不同功能,在一些成熟市場,像中國香港、新加坡等,都允許外資銀行同時擁有子行和支行。” 星展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甘牛去年也曾表示,目前星展銀行正在積極研究設立分行和子行的問題。

除此之外,外資銀行在華的業務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比如2018年6月,花旗銀行獲批期貨保證金存管銀行業務資格,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期貨保證金存款賬戶服務;同年10月,渣打銀行(中國)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成為首家被中國證監會授予該資格的外資銀行。自此,渣打中國可以為本地設立的基金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資管產品在境內外投資提供托管服務等等。

對此,渣打集團行政總裁溫拓思表示,這是中國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和放寬金融市場準入的又一例證。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各種現有和籌備中的互聯互通計劃將引入更多海外投資,而被納入全球主要指數也標誌著中國作為主要金融市場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和重要性正在日益提升。

“一方麵,中國金融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為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近年來開放速度有所加快,監管層亦較為支持和鼓勵外資銀行來華開展業務、支持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外資銀行在持股比例、業務範圍、網點設立等方麵的限製均獲得了一定程度放開,為其進入中國或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奠定了基礎。”徐承遠分析指出。

他亦進一步表示,另一方麵,中國廣大的市場空間、良好的發展前景對外資銀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作為市場化的金融機構,可觀的投資收益仍是外資銀行在華開展業務的主要動力。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且經濟增速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為銀行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等的推進亦為外資銀行提供了較好的機遇。

保持合規經營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外資銀行在華設立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56家代表處,營業性經營機構總數1005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7.56%,機構數量穩步增加,資產規模穩步增長。

“整體來看,我國的金融開放仍具有較大空間,而市場不斷完善、經濟持續發展、國家戰略推進等紅利仍將繼續釋放,外資銀行加快進入中國或擴大在中國業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未來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徐承遠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

央行行長易綱在3月10日亦強調稱,對於金融業對外開放,按照“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落實。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時間表是根據中國改革開放需要決定的。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對世界有利、對中國有利、對提高金融競爭性有利、對金融更好服務老百姓有利,堅定不移按照這個時間表推進。

不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仍將要麵臨合規等方麵的問題。

“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需保持合規經營。”徐承遠表示,我國商業銀行監管體係借鑒了國際經驗,但與國外的監管體係仍存在一定差異,外資銀行一般要滿足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管標準,但在中國開展業務時,需嚴格遵守中國監管部門要求,合規經營。

他還進一步分析指出,外資銀行還要加強靈活度,提高競爭力。“中國的銀行數量眾多,競爭激烈,相比於本土銀行,外資銀行知名度不高,客戶基礎薄弱,且部分外資銀行對中國金融市場、客戶需求等方麵了解不足,業務開展亦缺乏靈活度,導致其競爭力偏弱。因此,外資銀行需深入研究市場,發揮差異化競爭優勢,並在合規範圍內提高靈活性,積極參與市場化競爭。”

對於外資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亮亦曾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用好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紅利,加強“共融型”發展;二是適應當前金融強監管的態勢,堅守“穩健型”發展,堅持底線思維、問題導向,紮實推進風險防控,持續強化審慎合規經營理念,共同維護區域金融穩定;三是打造“創新型”發展,在數字化時代找準新的增長點。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