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一直以為是錢,後來發現不是。再缺錢,也吃過油條,油炸糕,各式烙餅,餃子。好像也沒怎麽穿帶補丁的衣服。每年冬天,老媽都會給買一雙皮鞋,她手笨,不會做鞋,所以我總羨慕別人孩子腳上的暖棉鞋,納很厚底兒的那種。
後來以為是缺愛。爸媽從不說愛你,長大一點就再也不抱你,還打過你,罵過你,說你是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可是,心裏明白,他們愛自己,爸爸講過的呼延慶上墳,媽媽講過的黑白石頭打架,高興的時間還是很多的。越大越發現,其實他們很愛自己,隻是方式不一樣而已。
再後來以為是缺少溝通,其實最主要的是自己作為孩子跟父母的溝通。老爸一直願意跟我聊天,所以我跟爸爸關係特別親,老媽情感相對比較粗線條,很多年母女關係都不甚親密,直到我20歲母親跟我說很多她的心裏話。
錯過了太多跟父母分享我的世界的機會,從小就沒有,到大以後更沒有,直到他們去世。
多年前認識的一個朋友43歲就生癌去世了。我給她寫追悼詞,因為了解不多,隻好跟她先生和她父母詢問。她先生說的很淺,幾句話就說完了。她父母則不同,給我講了各種關於她的故事,我邊聽邊做速記。一個人開筆寫的時候,忍不住痛哭失聲。她跟我那麽象,本來可以做很好的朋友,可是種種原因居然錯過了。
最主要的,她父母對她的詳細了解,到了高中嘎然而至。比如他們說她高中逃課,為什麽逃課?他們不知道。在此之後,基本就斷了線索。
我已經永遠失去了跟父母分享我世界的機會。剩下的,就是盡量延長跟孩子分享生活的時間了,我希望可以盡量陪他多走一些,他未必知道他很需要我,但我知道,我很需要他,不管是聊學習,還是送他各種活動,都是高質量的相處時間。
有朋友訴苦說,高中生實在太恐怖了,趕緊送去上大學吧。我可以理解他們的痛苦,但更願意多學習怎麽跟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世界。臉書也上,微博也織,與時俱進可以看到很多新事物,跟孩子說話盡量能找到話題。比如上周末他不甚喜歡的blue devil的樂隊在DCI比賽中獲得99.65的高分,創DCI曆史紀錄。這個很不容易,我對外界事物真正感興趣的時段是15到30歲之間,聽音樂,看電影,讀小說。到了後來,愈發懶惰,恨不得隻顧吃喝二字,其他的全拋腦後了。
但是,怎麽能滿足於過豬一樣的生活呢?雖然很幸福,很知足,也總要有點突破吧。
所以,把缺的遺憾給補回來,讓快樂盡量延長。孩子說離家就離家了,得在他們走之前把日子都織好,少吵架,多高興,少頂牛,多讚美,嗯,想想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