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戀愛,自然就有失戀。
其實在孩子戀愛過程中,父母可以查看自己跟孩子的情感溝通是否親密。
即便對孩子身心健康很關注的我,兒子初中時曾經一個人默默忍受傷心六個月之久居然一點也不知道。雖然那不算什麽約會,他跟女孩子也隻是比普通朋友好一點的關係,但帶給他的痛苦並不少。
我問他如何熬過那幾個月,他說,上學的路上撿到一本《聖經》,他每天都把那本書放兜裏,沒事就讀,因為他覺得上帝知道他的難過。那段日子,他熱烈推薦我讀《crazy love》,我讀完之後立刻傻了,這孩子在信仰方麵難道比我走得更遠嗎?
那時候我不在他旁邊,但他說上帝一直都與他同在。
父母總有疏忽的時候。孩子如果有信仰,他會強大很多。
我強調的“天”養娃就是這個意思。
在教會裏,他有很多朋友,也會安慰到他。
不過我還是告訴兒子,媽媽希望在他最難過的時候可以陪著他,不見得做什麽,但至少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
到了高中兒子正式約會基本都會跟我報備,包括後來兩個人分手。
這一次他沒有隱藏自己的憂傷。
我和老公都有介入,當然是在得到他允許的前提下。
這一下就可以看出男人跟女人處理問題的不同了。
老公屬於典型尋找結論型。首先問他問題在哪裏,兒子說了幾件事,比如因為數學題答案是哪個兩個人爭得麵紅耳赤,到後來女孩兒很生氣認為他不讓著她。老公說:“象數學題這種事答案是固定的,一定一個錯,一個對,所以當時爭論沒有必要。更何況對錯不重要,你應該讓步哄哄她,男子漢有些事不能太較真。以後類似的爭吵,不管跟誰都盡量退讓,不必在意一時輸贏。”
兒子點頭。不管女孩子還是女人,有時看起來好像強詞奪理,其實心裏在乎的是對方愛不愛自己,印證的方式看起來有些無厘頭,但如果男人真的看清了本質,很多事大可一笑而過,不必較真。
當然,他分析別人是一回事,輪到自己跟我較真就是另一回事啦,當事者迷呀。
其他種種老公也一一跟他分析。
我發現一點,不管是孩子談戀愛,還是大人過日子,很多事情背後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孩子麵對的問題看起來好象是一道數學題,一次你沒陪我我陪你了那麽瑣碎,後麵的成因都差不多:“你愛我夠不夠?”“你尊重我夠不夠?”
所以,我從不敢忽略兒子問我的任何一個問題。
最後老公問他:“要不要追回來?”
兒子說:“要。”
於是老公又給出了一兩個招,兒子象被打了強心針,眼睛一下亮了起來。
如果說老公是團長,那麽我就屬於指導員了。
一個告訴他前途是光明的,一個告訴他曲折的道路中有人陪伴。
每天接兒子回家,總要問一問孩子各方麵情況。這時候,父母一定要贏得孩子信任,不責備孩子,不論斷任何一個人,隻就事論事,幫他分析情況,幫他疏導情緒,至於如何解決,有時孩子自己就可以找到方法。
其實具體怎麽個過程不重要。
他的每一個問題,如果父母很重視,把他當成人來看,認真給與解答,那麽其實就在幫助孩子成熟長大。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有些地方,真的純粹就是對方做事不好,讓自己孩子很難過,當父母的看著孩子受傷,要說心裏不生氣那是假的。那時候,我跟兒子說:“媽媽聽了也很生氣,但你要學會原諒她。你知道,媽媽也做過不少錯事,比這個女孩的多多了,也大多了,但你還是很愛媽媽,也原諒媽媽傷害你的地方。我們沒法都做完美的,如果人人都完美,事事都有理,耶穌就不用替人死了,我們人真的很可憐的,所以,原諒她,好嗎?我相信,有很多地方,她也需要原諒你。”
在整個談話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孩子的觀察一點都不淺。
比如他發現有的女孩兒一旦發現有男孩兒喜歡她,如果她自己不喜歡人家,立刻冷顏以對;而有的女孩兒,就喜歡玩曖昧,讓所有喜歡她的人都誤認為別人都喜歡她。
我說:“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都不一樣。都那麽小,才十五六歲,碰到別人喜歡她做不周全很正常。有人特別渴望愛和關注,所以希望所有喜歡她的人都圍著她。有人不懂得如何周全地拒絕,隻好冷顏以對,畢竟社會閱曆淺啊。”
有時說著說著,我告訴他:“兒子,歡迎來到成人世界。這些問題,父母一生都在麵對,戀愛很短,但相處是一輩子的事,不管大人孩子,都在麵對自己的難題。”
跳過對人的種種論斷,而隻分析現象,讓孩子很放鬆,因為他不擔心被責備,也相信父母可以讓他看到現象背後的真實。
誰說父母易為?
那段日子,我讀書充電,希望可以利用自己年長的優勢給兒子多一點的人生經驗分享。
母子是連心的,孩子痛苦,母親跟著孩子一樣在心疼。
母親那種心疼,其實不用說,孩子都感覺得到。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是在他/她失敗或者跌倒的時候,雪中給他送的應該是碳,而不是大棒加上種種責備,更不是說你看看你談戀愛多影響學習啊之類的話。我們不希望影響孩子學習,當然也是因為愛孩子。既然處處為孩子好,何必非得拿學業做文章,而不去關注孩子本身的成長呢?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尤其是男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是完全正常的。男孩子的傾訴欲望沒有那麽強,他有的是問題,希望找到的是答案,甚至有時候他連問題都沒有,隻是希望父母不說話安靜地陪陪他。一頓他愛吃的飯,一個小小的笑話給孩子發過去讓他笑上一笑,暫時忘掉煩惱,移情一下都是好辦法。
運動,音樂,朋友,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可以讓孩子從情緒低穀裏走出來。
沒有一模一樣的模式,自家的孩子自己了解,什麽時候該給什麽樣的幫助,甚至根本不需要給予過度關注都可以。
要掌握的是大方向。
1:孩子最重要,學習成績下降了可以追回來,關注他的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遠遠重於他的學業。其實讓孩子學習好不就是希望孩子好嗎。這裏學習環境相對寬鬆,不是一錘定音高考模式,所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把山砍得七零八落,那可真的就雞飛蛋打了。
2:不是非得分個是是非非,要不就是自己孩子不對,要不就是對方不對。我們不是法官,沒法判案。我們教給孩子的,是一種觀察事物和人的觀點和角度,送給他漁具要好過給他一條魚。
3:有的孩子需要傾訴,有的孩子需要自己獨處,隻要關心的那顆心在,沒有固定模式。
4:父母的心理穩定度很重要。如果遇到事情,父母首先慌神,生氣,傷心,那麽給孩子帶來的不安定感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所以首先要自己先學會從容麵對,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運籌帷幄,士氣會受鼓舞。
5:放下包袱,父母不是萬能。情感傷害是孩子必須學會麵對的功課,沒有挫折就沒有成長,完全的無風無浪是不可能的。父母沒法止住孩子周圍的所有風暴,能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麵對風暴,最主要的是,止住自己心靈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