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為此留下了一首千古佳詩,雖過去千年,我們至今依然會想起這一首《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先生在詩中並沒有明確指明這些“欲斷魂”的行人,是去掃墓。但是,他還是告訴了我們,在大唐時,已有“清明放假”的習俗。
清明節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紀念晉國忠義之臣介子推的“寒食節”。但是,真正把“寒食節”整成上墳祭祖習俗的,是在唐朝。唐玄宗在開元24年(736年)2月21日頒旨:“寒食、清明,四日為假”,以解決官吏們回鄉掃墓的時間問題。
日本學習中國文化最積極的歲月,當數唐朝。遣唐使、留學生們冒著生命危險飄洋過海來到大唐朝貢學習,幾乎把中國當時所有的典章文化和科學技術都搬到了日本。
但是,很奇怪,“清明節”這一習俗,沒在日本流行開來。
為什麽日本不學中國的“清明節”?
我查了許多的資料,也沒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說法。
也許,當時的日本人認為,介子推的忠義故事雖然感人,但是晉文公火燒綿山的做法實在是太過愚蠢與殘暴,不值得以此理由推廣這一節日,況且介子推與日本沒有淵源。
但是,日本人也得祭祖啊!於是,日本人選了另外一個日子,作為上墳祭祖的“清明節”,那就是佛教中的盂蘭盆節,我們中國民間叫“鬼節”,在每年的8月中旬。
雖然“盂蘭盆節”不是一個法定的節日,但是,在日本,它比法定的節日還牛,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員工,均輪流放假一周,時間由各單位自己調整。
所以,從8月上旬到中旬,是日本人回老家上墳祭祖的日子。在全國各地的子孫們,都會利用這一約定俗成的假期回到家鄉,祭拜先祖。各地也燃放煙火,舉辦各種民俗文化節,來迎送先祖靈魂的回歸。
雖然,日本在4月份沒有“清明節”,但是,日本有一個地方,卻和中國一樣,在4月5日前後,舉行隆重的“清明祭”,祭奠先祖。這個地方,就是衝繩。
衝繩以前是“琉球王國”,也是中國的朝貢國,不僅學習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同時也得到中國朝廷的同意,聘請了一批福建沿海的能工巧匠到琉球落戶,幫助琉球王國的發展。因此,琉球保留了許許多多中國的傳統習俗和典章製度。即使後來被日本侵吞,也沒有抹去中國的色彩。
所以,這幾天,衝繩到處可見上墳燒香的人群,即使祖墳在美軍基地內,美軍也允許衝繩人在這一天破例進入基地祭拜先祖。
“清明祭”是衝繩一年中三大祭日之一。我去衝繩的時候,發現山坡上建的墳墓,每一座都十分豪華,不僅用大理石,而且每一座墳墓前,必有一個“庭院”。問了衝繩人,為何墳墓前需要建這麽大的一個“庭院”?他們回答說,是為了清明祭時,家族成員可以聚在一起,在墓前與先祖一起敬酒歡宴。家族越大,庭院也就越大。
我不知道現在的福建,是否還保留著這種清明節在先祖的墳墓前喝酒歡宴的習俗?但是,衝繩的墓的構造與形狀,與福建民間的墳墓卻十分的相似。過去幾百年,雖然滄海桑田,但是,文化之脈終究無法割裂。
今早起來,突然有一個想法,在清明節祭奠故去的親人固然重要,但是,我們更需要關愛健在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