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古代政區的邊界是怎麽劃分的?

(2020-06-21 18:05:42) 下一個

行政區劃是指一個國家將自己的疆域領土進行有層次的劃分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命題,即政區邊界的劃分,究竟以什麽來作為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邊界?

中國著名曆史地理學家周振鶴先生曾提出過,中國行政區劃的有三個組成要素,即:幅員、邊界與層級,而邊界就是其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基於邊界這個要素,周先生又提出了中國古代的邊界劃分往往呈現“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兩種模式,它們往往是中央與地方相互博弈的結果。

中國古代統治者在劃分政區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果以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為首要原則,就應該以自然山川與河流為邊界來劃分政區。若從自身統治利益出發,為了避免造成地方割據,就應該讓有的政區跨越大山的阻隔,而這就形成了政區邊界線的犬牙交錯。

▲今天中國行政區劃圖

一、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的博弈

西漢時期,劉邦的兒子劉恒,即後來的漢文帝,在給南越王趙佗的使者的信上說:“朕欲定犬牙相入者,以問吏。”

文獻中所記載的犬牙相入,就是漢王朝為了監視獨立於嶺南的趙佗,防止南越政權形成獨立的勢力,特意在嶺南以南的地區設置了一個縣,而這個縣在行政劃分上並不屬於當時獨立的南越國,而是歸當時的長沙國,其大致的範圍相當於今天湖南湘江流域一帶。長沙國能夠跨南嶺而製,成為行政區劃犬牙相入的典型。

▲南嶺

不過,長沙國的行政區劃設置是一個特例。總體來看,漢朝繼承秦製,依然還是以自然的界限作為政區邊界的劃分依據。東漢末年,各個地方形成了具有行政實權的州牧,中央的權威也因為州牧權力的擴大而日益縮小。

董卓篡漢以後,各個諸侯都借著山川與大河的優勢獨霸一方,中央的皇權也開始變為一個空殼。這給了後來的統治者一個經驗教訓,那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勢力再次出現,就必須改變以自然界限劃分行政邊界的原則。

例如在隋代,揚州因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一躍成為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中心。隋文帝為了鞏固這個經濟中心,便在揚州設置江都郡。該郡橫跨長江南北,就是為了防止揚州在沒有長江之險的庇護下形成割據勢力。

▲今天的揚州

但是,真正讓統治者意識到行政區劃不能隨便劃,而應該遵循犬牙交錯原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的血淚教訓。安史之亂,源於地方割據勢力的做大做強,亂局平定後,中央政府普遍在地方設置方鎮,希望用犬牙交錯的方法來限製各個地方節度使的勢力。

然而,現在這麽做已經太遲了,唐王朝權利衰微,節度使根本不允許改變自己勢力範圍的邊界。這種局麵一直拖到黃巢起義,朱溫篡權,曾經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們紛紛建國,五代十國便由此開始。

二、犬牙交錯的利與弊

從秦到唐,犬牙交錯一直處於從屬地位,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的慘痛曆史,估計後世統治者還是會以山川形便來作為劃分政區邊界的原則。宋王朝充分吸取了漢唐王朝的衰敗教訓,從立國之初便大範圍調整政區的結構,絕對不讓割據勢力有萌芽生長的可能。

例如,河南府跨越黃河,管轄黃河以北的河清縣,而處於黃河以北的孟州,又管轄黃河以南的河陰縣;

例如,宋代的淮南道跨越了淮河南北;

例如,漢代時所設的豫章郡,還有唐代所設的江南西道,這兩個政區的麵積都與今天江西省的範圍相當,宋代為了防止其割據,將江西劃為了江南東路與江南西路。

元代也繼承了宋代劃分行政的原則,甚至過猶不及。統治者將環境差異大的地區拚成一個又一個行省,作為最高級別的政區單位。例如江西行省已經跨越了今天的南嶺,湖廣行省則統轄了今天的湖南、湖北與廣東等地,陝西行省更是史無前例地跨越了秦嶺,控製了一直由四川所管轄的漢中。

正如魏源在《聖武記》中記載,元代“合河南河北為一,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錢塘之險失。”

▲今天陝西省依然跨越秦嶺管轄著漢中

不過,犬牙交錯的政區劃分原則,並非完全有利無害。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了地方的割據勢力,但是卻大大阻礙了一個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導致了行政管轄成本的上升。

尤其是元代,由於省區幅員過於龐大,忽必烈不得不將每個行中書省劃分為六十個宣慰司,每個宣慰司下轄大約180個路(州)。宣慰司起著上行下達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政區的管理成本。據元史記載:“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於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

▲元代的行省圖

到了明初,完全按照犬牙交錯原則來劃分政區的做法,得到了一些改善,明代將元代的幾大行省進行了分拆,如江西省重新回到唐代時的範圍,江浙行省一分為三,讓原來的福建重新回歸唐時的政區範圍,以武夷山作為其天然的屏障。

不過,明代總體上還是堅持犬牙交錯的政區劃分原則,隻是不像元代做的那麽極端。如河南省跨越黃河以北,貴州省的遵義市則歸屬於四川,陝西省仍然沿用元代的政區劃分方式,跨越秦嶺管轄漢中。都城南京所屬的南直隸,則跨越了長江與淮河。

▲今天的江蘇就連續跨越了長江與淮河

犬牙交錯的政區劃分原則,完全是從鞏固中央勢力為出發點製定的,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割據,避免天下大亂。今天中國很多省的邊界劃分都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產物,如江蘇與安徽跨越了長江、淮河等地,陝西跨越秦嶺管轄漢中,河南跨越黃河,管轄黃河以北的鶴壁、安陽、新鄉與濮陽。

其實中國曆史上的行政區劃不是一個一刀切的命題,它需要根據統治者具體的需求來定。

三、山川形便的利與弊

即使如此,山川形便的模式也沒有被完全拋棄。“州郡有時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表明山川等自然地理分界線對於政區的重要標誌作用,不是曆代統治者可以改變的。

我們在今天的省界劃分中可以看到,黑龍江與吉林省以拉林河為分界,而新疆與西藏則是以昆侖山為分界,青海與甘肅大體是以祁連山為分界,都是典型的山川形便劃分模式。

▲黑龍江與吉林省的分界拉林河

古代統治者為何要以山川形便作為其政區模式的劃分依據呢?在中國很多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山大澤縱橫的區域之間,這些地方往往因為大山與河流的阻隔,逐漸形成不同的社會文化習慣,其經濟模式也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統治者采用山川形便的劃分原則,有利於本地區經濟與文化的交流。這個道理很簡單,相同的地理區域內的政區,交通比較便利,有利於經濟的互通有無。同時從文化屬性上來看,在一個政區區域內,語言上的障礙相對較少,這樣就可以提高彼此間溝通的效率。

▲高大的山脈阻隔了經濟的交流

高山與大河除了可能會造成地域間的差異外,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往往會成為文化傳播的自然障礙。有句話叫:“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這句話不單單形容山脈間氣候變化的無常,有時也形容山與山之間、人與人之間風俗的差異。所以以山川形便來劃分政區是目前世界各國通行的區劃原則。

中國古代政區山川形便區劃的原則與邊界的概念幾乎是同時形成的,至戰國時期,各國諸侯國之間的邊界就是以山川或者大河作為分界的。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山川形便的行政區劃非常有利於這一區域內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所以在政區開始設置之時,統治者們都會考慮將山川形便作為政區劃分的首要原則,但是後來大量地方割據勢力,占據險要的山川與大河而成為一方政權,獨霸一方與中央抗衡,這樣的勢力在中國屢見不鮮。

所以後來的統治者就意識到了山川形便的不利之處,就開始選擇另一種政區劃分方式犬牙交錯來維護自己統治。

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隻有因時製宜的選擇,這就是政區邊界劃分背後的曆史邏輯。

參考文獻

1.周振鶴、李曉傑:《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2.周振鶴:《中國曆史政治地理十六講》,商務印書館,2013年。

3.張偉然:《曆史與現代的對接:中國曆史地理學最新研究進展》,商務印書館,2016年。

4.韓茂莉:《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5.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