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每5個男人裏,就有1個打光棍到死

(2020-05-20 18:28:07) 下一個

前段時間,日本政府發布白皮書,計劃通過DNA配對,來幫助男女青年找對象。

這個DNA配對,簡單地說就是,在相親前,男女雙方先進行DNA基因檢測。在相親過程中,雙方通常都戴上麵具,看不到對方的容貌,也不公開彼此的年齡、職業、收入等信息。

一切隻決定於一個數字:DNA匹配程度。

男女雙方NDA匹配程度在70分以上的,就表示匹配度較高,能夠速配。

現實中,日本已經有通過DNA配對成功而結婚的夫妻。

一輩子就完全由成千上萬年前遺傳下來的DNA來決定了。

而且,這種檢測是不是完全科學合理,還兩說。

聽起來是不是很瘋狂?

但日本真的是急了。

日本結婚率已經跌破5%,創下二戰後70年最低記錄。

低結婚率意味著低生育率。有個說法是,按照日本2018年死亡人數與出生人數44.8萬的缺口來算,283年後日本將從地球上消失,自己被自己打敗。

(東京都某大型婚介所進行DNA匹配測試)

超過1/5日本男人老死也不結婚

對日本人來說,結婚,是一個越來越沉重的字眼。

據日本政府2015年的人口普查數據,50歲以前從未結過婚的男性比例為23.37%,女性為14.06%,分別是1985年的5.8倍和3.3倍。

50歲以前從未結過婚,被定義為“終身未婚率”,也基本上意味著一輩子與婚姻隔絕了。

(日本終身未婚率比例,藍色代表男性,紅色代表女性)

與此相對應,2018年日本婚姻數量不到5.9萬對,為戰後最低,比前一年減少了2萬多人。同期,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實施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查》,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單身比例上升到了27.4%。

而今年一份關於結婚意願的調查,再次將日本人淡漠結婚的態度展露無遺。據NHK報道,日本隻有不到1/3的人認為結婚“理所應當”,68%的人覺得“可以不結婚”。

其中,30多歲的青年人是抗拒結婚的大軍:100個人中有88個接受終身不婚。

2018年底,NHK還播出了一部關於7位單身女性組團養老的紀錄片,引得不少人稱讚。這部紀錄片中的7位老人多數終身未婚,老後選擇與同性互助養老的方式,等待死亡。

(紀錄片中的七位老太太)

可見,不婚在日本早已根深蒂固,哪怕選擇晚年和同性居住,也不會為了養老而結婚。

結不結婚是個人的事,但對社會來說,卻沒有這麽簡單。

不婚主義,正在侵蝕著日本社會的根基。

低欲望的日本社會

不婚主義帶來了單身經濟的繁榮。

“貓咪經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據關西大學教授宮本勝浩所說,僅2015年,和養貓相關產業就為日本帶來了超2.32萬億日元(約1394億人民幣)的經濟價值,超過日本第一女子偶像團體AKB48。

未婚人士的增多,還催生了一個群體:禦宅族。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宅男、宅女。據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2018年的調查,禦宅族人均用於偶像的支出達到了10.3543萬日元(約6500人民幣),漫畫領域的禦宅族人數則突破了600萬。

此外,單身卡拉OK廳、單人婚紗、單人餐廳等“一人行”服務也在不斷增多,就連電影院也開始為個人客戶預定隔離位置。

(單人餐廳)

但實際上,日本受不婚主義之苦久矣。

二戰後,日本有過兩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47—1949年,每年的生育人數在260萬以上,被稱為“團塊時代”。第二次則是1970至1975年,每年的新生嬰兒超過200萬,被稱為“小團塊”時代。

這兩次嬰兒潮對日本戰後經濟的複蘇功不可沒,甚至在20世紀80、90年代直接把日本推向了世界第二號強國的寶座。

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成就了日本人口大國的身份。經曆了近10年人口衰退,日本如今還能以排名第62的國土麵積,在人口數量上排名第11,可見這兩次嬰兒潮貢獻之大。

(世界各國人口排名)

如今,團塊時代誕生的嬰兒已經老去,他們的年齡少則45歲,多則73歲,構成了日本白發浪潮的主力。

但這也是漠視結婚和生育的兩代人。

從1985年開始,每5年日本的終身未婚率就上升兩三個百分點。同時,出生率下降也勢不可擋。

2018年日本隻有91.8萬個嬰兒出生,為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人口紅利向少子老齡,甚至無子老齡的轉變,帶來一係列經濟災難。

首先,是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不可避免的衰敗。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估算,自2030年起,日本所有都道府縣的人口都將減少。到2045年,7成市區町村的人口減少率(與2015年相比)將超過20%,成為實質意義上的“鬼城”“鬼村”。

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台政策,免費贈送過剩鄉村房屋,但收效甚微。

其次,日本正在滑入低欲望的深淵,整個社會變得無欲無求,與此相對應的是消費的持續低迷。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為此寫了一本書,名為《低欲望社會》,以“胸無大誌”4個字概括了日本麵臨的尷尬處境: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想消費,沒有物欲,整個日本經濟萎靡不振。

(《低欲望社會》一書封麵)

清心寡欲,在日本表現得淋漓盡致。

哪怕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如今日本20年及以上房貸利率約為1.3%,可以0首付),30歲前購房者依舊逐年下降;消費者對奢侈品嗤之以鼻,就拿2000年時火遍日本的LV包來說,2005年後已不見蹤影;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草草解決……

當然,更嚴重的是日本將陷入老無所養的結局。一方麵,未婚人士晚年之後,沒有子女照顧,甚至會老死家中無人知。

據報道,日本每年有4.7萬人孤獨死(沒有人來收屍送終),由此催生了一個新職業——孤獨死現場清潔員。

另一方麵,青壯年勞動力的減少,使得養老金缺口不斷加大,沒有積蓄的老人注定淒涼。

今年6月,日本金融廳發布了一份報告稱,一對日本夫婦晚年僅靠養老金的話,每月將產生5萬日元(約人民幣3200元)的缺口。

這還催生了一個群體:下流老人(在社會底層掙紮的老年人)。

有報道,日本在商店偷東西被抓的人,65歲以上老人占了1/3。僅在2018年,就有8萬人。

這些老人偷盜的往往是三明治、飯團等果腹的事物。

其中,一些老人是故意為之,就是為了被抓,到監獄養老。

請結婚,並為國家生個孩子

種種困境,日本政府也很著急,早已開啟了和低結婚率的戰爭,隻是一直收效寥寥。

一放一收,就是日本政府的兩隻拳頭。

所謂放,指的是日本政府斥資鼓勵結婚、生育。為了減輕年輕人士結婚後的煩惱,日本政府不僅提供適齡兒童免費上幼兒園的機會,還出台了育兒休假補貼、低收入家庭免費享受日托服務、低收入家庭大學生減免學費等政策。

比如說,日本政府每個月都會發放一筆“兒童工資”:1-3歲兒童1000元人民幣,4-16歲兒童約700人民幣。為了“催婚”、“催育”,日本政府可謂煞費苦心。

那巨額的財政支出從哪來呢?政府把目光轉向了單身人士,即所謂的收。

今年10月份,日本時隔5年半後將消費稅率從8%上調至10%,所得財政收入將向育兒家庭傾斜。

據測算,增稅後,日本單身群體每月平均支出將增加3600日元(約240人民幣),被外界認為是變相的單身稅。

此外,日本呼籲國民激發結婚熱情的影視劇也逐漸多了起來。2012至2015年每年的催婚劇為1-3部,2016年增加至6部,2017年再次增加到8部。像《倒數第二次戀愛》《我命中注定的人》《結婚大作戰》等都是近幾年開播的催婚劇。

就連日本前兩年推出的《旅行青蛙》遊戲,也被認為帶上了催婚色彩。

更重要的是,日本緊跟時代前沿,將高科技應用於“催婚”。

愛媛縣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婚姻促進中心,曾利用大數據對注冊會員的個人信息和學曆背景等基本信息匹配,將男女雙方見麵率從13%提高到了29%,在2015—2016年間促成了228對夫婦。

另外,像機器人代人相親、機器人助人脫宅等高科技逼婚方式,在日本也逐漸普及。

(日本一家婚介機構的DNA匹配結婚廣告)

是經濟病了

盡管日本政府由上至下出台了不少催婚措施,但顯而易見,收效甚微。

因為,病因在於經濟。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崩盤,從此進入了二十餘年的衰退期和徘徊期。表現在個人上,則是收入減少、工作壓力加大、找工作難度上升等。

傳統的日本家庭,為單職工家庭,即男主外女主內,女性一旦結婚,就要退出職場,相夫教子。在經濟崩盤前,日本人對未來前景普遍樂觀,許多日本女性認為就算男性現在收入不高,未來也會變好,對男性要求反而不高。

當經濟進入衰退期後,民眾對未來變得悲觀。

女性為了保證後半生生活,對男性經濟要求提高了很多。

但是,在經濟衰退期,日本職員工預期收入下降,工作也變得不穩定,難以滿足女性不斷拔高的要求,雙方自然也就喪失了組成家庭的機會。

日本女性普遍認為男性年收入在400萬日元(約25萬人民幣)以上,才會考慮結婚。

而實際情況上,日本有74.9%的單身男性年收入低於400萬日元。就這一個條件,就將大部分單身男性拒之門外。

去年,NHK一項對3980名20—40歲、希望結婚的男女進行調查,其中,26.6%表示,沒有足夠的錢,不敢結婚。

而隨著女性不斷進入職場和經濟獨立,要想讓她們放棄事業,選擇結婚、家庭,機會成本無疑加大了很多。東京一家出版商負責人鬆井美樹就表示:女性結婚的原因之一是想獲得經濟上的穩定,我不必出於經濟原因選擇結婚。

所以,除非男性收入很高,工作也很穩定,才有可能讓女性放棄事業,投身家庭。如果男性的經濟條件沒有達標,女性更多會選擇繼續自己的事業,反正一個人也衣食不愁。

經濟泡沫崩潰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非正式員工增加,公司福利降低。

據統計,近些年來日本男性非正式員工的比例超過了50%。這些員工頻繁變換工作,收入也不穩定,照顧自己已屬不易,更別說來維持和另一半的感情了。

在NHK紀錄片《結婚難:無法阻止的未婚化》裏,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位於長野市的一家軟件開發公司,二三十年前經常有公司內部男女結婚。

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這家公司經營舉步維艱,很難再拿出大量資金舉辦職員旅行等福利性活動,公司內結婚很少再有了。

同樣,遠超996的工作強度也阻礙了日本人的結婚進程。對於許多公司員工來說,每天上下班2個小時以上,還要時不時地加班到深夜,家與公司兩點一線,這樣的生活很難有機會去培養感情。

據調查顯示,有50%的日本男性,40%的日本女性將不結婚的理由歸於“遇不到理想的另一半”。

在頻繁變換工作、時不時加班到深夜的環境下,想要遇到理想的另一半,可以說是個運氣活。

(很多日本人轉向充氣娃娃需求慰藉)

結婚與生育是人的天賦權利,政府要做的自然不是拿著刀架在民眾脖子上,逼他們早早結婚生子。

政府唯一能做的,不過是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罷了。

但是,在來勢洶洶的不婚主義氛圍籠罩下,政府真的盡力在營造一個適合結婚生育的環境嗎?

而這貌似是一個惡性循環:不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少子化、老齡化→拖累經濟→工作生活壓力加大→不婚率上升……

一旦陷入其中,就很難跳出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