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43)
2015 (515)
2016 (460)
2017 (448)
2018 (272)
2019 (135)
2022 (1)
朱元璋創立大明後,稱帝的洪武元年正月,就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性格仁慈寬厚,深受朱元璋喜愛和諸王的擁戴,卻沒想到年紀輕輕病逝,失去了這個最中意的接班人,朱元璋又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
這本是一場正常的皇位更迭,卻早就引起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滿,立孫子都不肯立我為太子,在父皇的眼中我的存在感就這麽低?這種不滿趁著朱允炆削藩順便發作,起兵反抗,這就是“靖難之役”。
從參戰雙方情況來看,朱允炆已經登基為帝,正是順應民心,而朱棣雖打的是“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卻不過是他想奪取皇位的一個借口罷了,如此一來,他就是叛臣;而且作為一個藩王,兵力與朝廷也無法相比。這樣一比較,這一仗朱允炆的勝算還是很大,但如果仔細分析幾個細節,就知道其實建文帝輸定了。
一、建文帝太嫩
首先,燕王起兵後,建文帝就下令“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皇帝的旨意誰敢不聽?萬一把人殺了皇帝秋後算帳怎麽辦?而且堂堂一個藩王,皇帝的叔叔,將士又不敢將其活捉,結果就是這道禦旨反倒成了朱棣的殺手鐧,明目張膽前往南軍陣營刺探軍情,或是一會衝在前,一會殿後,在南軍隊伍裏橫衝直撞,誰也奈何不得。
比如在東昌一戰中,朱棣本已被圍在陣中,火器轟隆,卻不敢向朱棣發去,竟讓他從陣中脫逃;槁城之戰中,大量燕軍都被火器、箭弩所傷,朱棣的帥旗也被射得如同篩子一般,而朱棣卻毫發無損,這不能不說浪費了太多殺死朱棣的好機會。
不想殺死叔叔背負罪名,朱允炆顯然是婦人之仁,當皇帝沒有一點狠勁怎麽行?當年唐太宗不也是親手殺了兄弟、侄子才順利登上皇位的,這並不影響他作為明君的聲望。其實,有幾個皇帝手上沒有一點血債啊?!
二、爺爺功臣殺太多
創建大明後,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導致“靖難之役”一起,朱允炆手裏竟沒有好牌,不得已隻好請出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沒想到頭一場就打敗了。不過勝負乃兵家常事,敗一次還說明不了什麽,怎奈朱允炆求勝心切,立刻就用李景隆換掉了耿炳文。
這李景隆不過是喜讀兵書卻無實戰經驗的草包一個,與朱棣交手兩次都大敗,輜重丟棄無數,將士損失幾十萬人,在燕軍圍向濟南時,李景隆更是丟盔棄甲一路南逃,推薦人黃子澄非常後悔,上書請建文帝殺了李景隆,建文帝不聽,結果留下禍根。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到南京城下時,正是李景隆帶頭打開了金川門,迎朱棣進城。
三、外交官慫
夾河、槁城兩戰,南軍損失慘重,建文帝罷免齊泰、黃子澄。朱棣聽說後,給侄子上書:“聽說奸臣被貶,本應該休兵就藩的,但吳傑、平安這些奸臣還在,不敢撤兵啊。”這把自己說得妥妥的忠臣一個。朱允炆找方孝儒商議,方孝儒認為正可借此機會拖延時間,懈怠燕軍軍心,再令遼東等軍隊攻其後方,到時兩麵夾擊不怕不把朱棣做成“漢堡包”。
於是,建文帝就派出大理寺少卿薛嵓(音同‘岩’)去見朱棣,一方麵安撫朱棣,一方麵向燕軍內部散布相關消息,以擾亂軍心。這位薛嵓見到朱棣,勸其罷兵:“朝廷言殿下旦釋甲,暮即旋師。”朱棣冷笑兩聲答道:“這話怕是連三尺小兒也騙不過。”一句話就把薛嵓懟得無話可說,當場認慫,建文帝的一點小心思隨即“胎死腹中”。
隻能說這外交官薛嵓太慫,若是來一個晏嬰、蘇秦這樣的外交官,能言善辯口若懸河軟硬兼施把朱棣說到口服心服,那麽建文帝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四、亂刮的風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亂刮的風。燕軍與南軍在白溝河激戰時,燕軍一開始並沒占到什麽便宜,朱棣還差點被大將平安所傷。但是當瞿能引眾攻上,高呼“滅燕”,燕軍形勢危急之時,一股旋風詭異地刮起,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朱棣趁勢跑到南軍後方放火,導致南軍慘敗,瞿能父子也同時陣亡。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夾河之戰時,剛一交戰,燕軍就損失了大將譚淵,次日再戰時,南軍在西南方向,燕軍在東北方向,雙方打得難分勝負,三、四個時辰後,一股強烈的東北風突起,刮得沙塵蔽日,南軍頂著大風毫無戰鬥力,而燕軍則趁著風勢左右開弓,殺得南軍大敗,損失數萬人。
到槁城之戰時,怪風再現,南軍力不能支,再次大敗,燕軍四麵圍攻,斬首級6萬餘。這亂刮的風,如果按古時人們的思維來說,正是天命所在,老天爺的意思,這就不是人力所能為了。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看來此言不虛。經“靖難之役”, 朱允炆輸得一敗塗地,不僅丟了爺爺留給自己的皇位,最後還不知所蹤,成為曆史一大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