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印度電影都這樣嗎

(2017-08-15 17:44:10) 下一個

 

 

  印度電影為什麽這麽愛唱歌跳舞?是因為印度人民自古以來就有歌舞傳統嗎?答案遠不是這麽簡單。

  從老一代觀眾熟悉的《大篷車》,到近年大受歡迎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印度電影似乎總是充滿了歌舞場麵。

  除了原本就以歌舞見長的寶萊塢大片,相對嚴肅的印度電影也不乏歌舞內容。

  2015 年大受好評的史詩巨作《巴霍巴利王》,歌舞場麵同樣突出:

  探討族群關係的話題之作《我的名字叫可汗》,也有相對克製的歌舞戲:

  甚至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傳記片《靈魂奔跑者》,主角也動不動就帶著一群人扭動起來。

  以至於今年有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院線大熱後,很多觀眾竟對片中居然隻有一段情節中的歌舞而大感意外。紅遍網絡的《誤殺瞞天記》,也招來了無數「原來印度電影可以不跳舞」的短評。 

  

 《摔跤吧,爸爸》與《誤殺瞞天記》海報

  印度電影這種一言不合就要唱歌跳舞的傳統,到底是如何出現,又從何時開始的?

  與印度教無關

  作為代表印度電影最高水平,占據了絕大部分國內外市場的寶萊塢電影,確實一開始就和歌舞結合在一起。早在1931年,寶萊塢誕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阿拉姆·阿拉》,就包含了 7 首歌曲以及多場舞蹈場麵。

  有很多印度電影研究者以為,寶萊塢電影的歌舞傳統可能源自對印度教最重要神祇之一的濕婆的崇拜,是印度人對「舞蹈之王」虔誠信仰的反映。

 

  舞王濕婆像

  然而,《阿拉姆·阿拉》中的歌舞卻和我們想象中的印度教文化有很大偏差。

  電影中的第一首歌名為《以真主的名義賜給我愛情》,其演唱者瓦茲爾·穆罕穆德·汗,姓名一看便知是穆斯林。最早跳起舞來的女主角是一名穆斯林公主,而電影的整個故事,更是由取材於《一千零一夜》的波斯戲劇改編。

 

  電影《阿拉姆·阿拉》的劇照 

  為什麽印度電影最先展現的題材居然不是《摩訶婆羅多》這樣的印度史詩,而會是《一千零一夜》呢?

  這要從印度的波斯裔群體和波斯劇場講起。

  在有聲電影產生之前,印度最普遍的戲劇娛樂形式,就是在波斯劇場裏看戲。如今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源頭,就在這些波斯人開設的劇場裏。

  印度的波斯裔大多並非穆斯林,而是瑣羅亞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的教眾。為躲避征服波斯的阿拉伯人的迫害,他們在 8 至10世紀從波斯遷徙到印度,至今還保持著瑣羅亞斯德教的信仰。

 

  孟買「寂靜之塔」,波斯裔瑣羅亞斯德教信徒為逝者實行「鳥葬」之地

  對教育的重視、對經商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印度各地語言的掌握,使得這些波斯人在商業上如魚得水,其統治力一直延續到今天。

 

  今天著名的印度塔塔集團,其創始人即為印度的波斯裔

  波斯人還曾在在東西方貿易上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早在 17世紀中期,繞過好望角開辟新航線的葡萄牙人就曾委派他們負責處理當地商務。從18世紀開始,波斯人更受到占據了孟買的英國人的信任,不僅掌控了印度波斯之間的商貿,還逐漸開拓了印度與中國的貿易。

  19 世紀 30 年代後,在中國運營的 42 家公司中,有 20 家由這些波斯人完全掌握。而在1852年,孟買的波斯人就已經在上海擁有了 8 家洋行,同期美法兩國在上海一共也隻有 6 家。

  這些波斯人的洋行,在早期均屬於鴉片販運商,他們用從販賣鴉片與商貿中積累來的資本在印度投資設廠,並在出版、鐵路、通訊等印度經濟的方方麵麵取得領先地位。

  波斯劇場也在這一時期出現,並將深刻地影響印度電影後來的形態。

 

 

  來中國的帕西(波斯裔)商人繪製的油畫 

  來自莎士比亞的波斯劇場

  波斯劇場最大的特點,在於分為「深幕」和「淺幕」兩個場景,「深幕」之上畫的大多是宮殿或花園這樣肅穆的場景,而「淺幕」懸掛的則是熱鬧的街景。

  戲劇的主要劇情都在「深幕」中演出,而「淺幕」裏則會有許多甚至從未在劇情中出場的人群湧現,並且盡情地舞蹈或誇張地表演。

 

  Bombay: The ReportersPress,1871

 

  1927年孟買,在波斯劇場深幕前表演的演員

  波斯劇場「深幕」與「淺幕」的劃分,最明顯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市場,吸引印度不同階層盡可能多的觀眾進入劇場。

  波斯人如此重視擴大市場、吸引觀眾,因為印度的波斯劇場,最開始是波斯人 19 世紀初期從英國人手中陸續買下的,後者雖說早在18世紀末就在孟買開設了劇場,但由於其戲劇僅服務於英國觀眾,一直經營不善。在掌控劇場之後,由於本族人數有限,為了讓印度使用不同語言的各族民眾都能進入劇場看戲,開設劇場的波斯人絞盡腦汁。

  對於識字的印度中上層觀眾,掌控了孟買印刷行業的波斯人,會向各族觀眾分發劇本,以便他們了解劇情。比方說,如果他們選擇用馬拉地語演出一部劇目,他們就會向其他民族的觀眾們散發烏爾都語或者印地語等印度主要語言的劇本。

  而對於不識字、語言又不通的印度平民大眾來說,節奏歡快的印度歌舞,與一些看似誇張但表現力強的表演,便成了讓印度使用各種語言的民眾都喜聞樂見並能盡情地欣賞的段落,成為了跨越語言,溝通所有觀眾的紐帶。

  特別是 19 世紀70年代之後,一些波斯劇場由印度大城市走向鄉鎮等更廣泛的地域,由固定的城市劇場發展為巡回劇場,在設備條件不足的狀況下,更需要用誇張的動作和熱鬧的音樂來吸引觀眾的注意。

 

  當年的波斯戲劇公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世事滄桑 回複 悄悄話 不錯。學到了很多。
一點即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山韭菜' 的評論 : 上麵介紹的幾部電影都還不錯,可以看看。
山韭菜 回複 悄悄話 很久沒有看印度電影了,感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