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本文為我局的第81篇觀察文章,今天我們講講不丹這個國家。
當2008年的金融海嘯動搖了人們對西方主流發展模式的信心之後,不丹的以“國民幸福總值”為核心的另類發展模式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一時間,“幸福指數”成為熱詞,不丹被描繪成喜馬拉雅群山中的幸福香格裏拉。
但是後來,又出現了不少質疑和批評不丹的文章。有的說,不丹隻講幸福,不搞GDP發展,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有的說,不丹根本不幸福,失業率很高;有的說,不丹的幸福是封閉的幸福,政府不讓人民自由地看外麵的世界,讓人自以為幸福……
進入不丹,仿佛進入了桃花源,古樸的農舍,淳厚的民風,不僅自然環境沒有被工業化汙染,社會環境也沒有染上常見的現代化疾病。不丹走了一條“另類”的現代化道路,不以GDP增長為中心,而是追求“國民幸福總值”。
這是在不丹常見到的景色,層層疊疊的梯田,方方正正的房舍,穿著傳統服裝的不丹人。
筆者去過不丹,和不丹朋友討論過“幸福”,也通過數據分析過與“幸福”相關的問題。根據筆者的經驗,可以對不丹的幸福作些釋疑。
中印之間的尼泊爾和不丹
中印之間的尼泊爾和不丹——地形圖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不丹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嗎?
不丹曾經屬於貧窮國家之列,但在2006年左右“脫貧”,進入了“低中收入國家”的行列,因此已經多年不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不丹能夠脫貧,是因為其較高速的GDP增長。
雖然強調國民幸福總值,不丹的GDP增長並不遜色,從下麵圖表的數字中可以看到,不丹的GDP增長是優於印度的,隻是比中國稍差一點。正是由於良好的GDP增長,不丹才能夠比印度更早脫貧。和印度相比,不丹的現代化發展起點更差,在1960年代之前,不丹還處於中世紀狀態,還是農奴製社會,沒有現代學校(隻有寺廟學校),沒有現代公路(印度總理訪問不丹隻能騎馬走崎嶇山路),更遑論現代工業。但不丹的追趕速度很快,而且是用了一種很另類的追趕方法。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這是寺院學校裏的學生。不丹的現代化學校是六十年代才起步開辦的,以前不丹隻有寺院學校,現在也仍有10%左右的孩子在寺院學校裏接受更為傳統的教育。
細看不丹的GDP增速,就可以感覺到另類的蹊蹺。譬如,2007年不丹的GDP增速高達18%,而2006年隻有7%,2008年更低為5%。是什麽樣的發展模式,使不丹的GDP增速如此奇特?如此奇特的增速是因為不丹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產業作為其GDP的發展支柱,而這個選擇是根據追求國民幸福總值的原則。不丹是 1960年代跨出中世紀的門檻,1961年製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走向現代化。對於如何利用自然資源稟賦來發展現代化的經濟,不丹有幾個可供選擇的產業。不丹主要有三個自然資源優勢:森林、礦產、水電。
利用森林資源可以發展木材工業,林業出口可以短平快地增加GDP,不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也不需要什麽高級技術,但是很可能引發濫伐森林和毀壞環境的問題。
不丹的計劃否決了這種選擇,而且為了防止人們在“計劃外”自發地砍伐森林,不丹還在1969年頒布了森林法,該法律改革了森林資源的產權,把所有的森林資源都國有化,連私人土地上的林木,政府也擁有了絕對的所有權,法律授權政府林業官員保護、管理和控製所有森林,嚴格禁止私自買賣或物物交易木材,違規者將受處罰。從現代化起步之初,不丹就動用法律嚴格限製了木材工業的發展。
第二個可供經濟發展的選擇是利用礦產資源,但發展采礦業對環境也有負麵的影響,而且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存在資源耗竭的不可持續性問題,因此不丹政府也沒有選擇采礦業為支柱產業。
青藏高原——水能充沛的不丹——恒河流域
不丹政府選擇了水電作支柱產業,因為水電是再生性能源,沒有資源耗竭的問題,而且設計良好的水電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是很小的。不過,水電雖然在環保方麵具有這些優點,但在資金需求和建設周期方麵卻有許多短處,因為水電是資本密集產業,建設周期特別長,不能短平快地獲取利潤,是長貴慢的建設項目。
麵對水電的優點和短處,根據國民幸福總值的原則,不丹政府決定不追求短平快的急功近利,而要更為重視群體的長遠幸福。不丹的發展計劃選擇了水電,而且為了把水電的環境影響最小化,它還選擇了地下水電,那是比地上水電更長貴慢的建設項目。地上水電站需要修建大型水庫,對環境會有一定的影響,地下水電站對環境的影響則幾乎為零。
從不丹山中湧向印度的大河
不丹的地下水電站是引水式水電站,用修建地下壓力隧洞等引水建築物來集中河流的落差,形成發電的水頭,不需要很高大的水壩,也不需要大型的蓄水庫,它進水口所需的水壩較小,主要工程是挖掘地下壓力隧洞。和地上的大壩式水電站相比,地下的引水式水電站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對環境幾乎沒有影響,二是無需進行庫區移民。但是也有兩大缺點:一是所需資金多,二是建設周期長。
在不丹的山野中,常常可以看到輸送水電的高壓電線。出於保護環境的長遠戰略考慮,不丹選擇水電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因為水電是低碳的、是可再生的。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不丹還把水電站都修建在地下,所以,在不丹可以看到許多高壓電線,但是看不到水庫。
楚克哈是不丹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1975年開始修建,1988年才全部竣工。1970年代水電站開工建設的時候,不丹還處於非常貧困的階段,無論是製定計劃者,還是普通老百姓,都需要勒緊褲帶,忍受消費品匱乏的貧困。如果當時采取了市場主導、消費拉動的發展戰略,人們很可能湧去砍伐森林,賺取短平快的利潤,享受及時的消費滿足。
不丹鄰近的很多其它國家就采取了這樣的發展戰略,譬如泰國,從1960年代開始,泰國推行了強化型、出口型的農業發展模式,砍伐森林,出口林木,擴大種植麵積,這樣的經濟政策帶動了GDP的高速增長,但也使泰國的森林退化速度位於亞洲最高之列,它的森林覆蓋率曾在50%以上,1998年卻落到25%。
在雲霧繚繞的山上,也可以看到高壓電線,不丹生產的電力,大部分賣給印度。水電的出口給不丹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政府利用這些收入為全民提供了免費的教育醫療福利。
帶動不丹GDP增長的主要是水電,第一個大型水電站楚克哈建成之後,就大大提高了不丹的GDP,其生產的電力大部分出口,賣給印度,市場和收入都很穩定。這項收入不僅使政府歲入增加了百分之五六十,還使政府可以降低國內的電價,給依賴電力的產業更好的發展機會。此後,不丹又興建了另外三個大型水電站,其中最大的塔拉水電站是2006年建成的,它的發電能力是楚克哈的三倍,絕大部分電力也是出口。還有比塔拉更大的水電站正在興建之中,等到這些更大的水電站投產發電之後,可以預見不丹的GDP將會有更大的跳躍式增加。
水電對GDP增長的貢獻往往是跳躍式的, 因為水電工程周期長,在未完工之前對GDP的貢獻很小,一旦建成投產就會有一次GDP增長的跳躍,2006年建成塔拉水電站,2007年GDP的增速高達18%,所以不丹的GDP增速才會有如此奇特的現象。
不丹的失業率有多高?
前幾年關於不丹失業問題的報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因此也使人質疑不丹的經濟發展模式。不丹的失業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2008年和2009年是不丹失業率最高的兩年,都是稍高於4%,這實在算不上嚴重。不過如果細看不同群體的失業狀況,就可以看到在年輕人,尤其是城市青年中,失業問題也還是比較嚴重的。 譬如,2013年雖然全國的失業率隻有2.2%, 但15-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是7.7%,城市青年的失業率更是高達13.5%。
為什麽不丹會有這種失業現象呢?答案也和水電相關。
水電是資本密集行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很少。修建水電工程的時候會需要一些勞動力,但建成投產之後就不需要很多人了。另外,在國民幸福總值原則的指導下,水電的成功還給不丹帶來了一個始料不及的後果。不丹政府得到了大量的水電收入,根據國民幸福總值原則,政府把這些收入投入了醫療教育,讓全民享有免費的醫療教育福利。結果是,受了教育的青年人希望得到適合他們教育水平的就業機會,而不願意再去從事他們無文化的父輩所從事的農業勞動,也不願意去從事修築公路等技術含量很低的辛苦工作。
在不丹看不到貧民窟,也看不到超級豪災,首都廷布城裏的房屋,多數是這樣有著傳統建築色彩的公寓樓。不丹的國民幸福總值發展戰略主張“公平共享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
不丹全民享受免費醫療福利,這是廷布的一家醫院。
這就使得不丹就業市場的失業問題出現了“中間大、兩頭空”的怪現象:“中間大”是指失業率最高的人群是15至24歲的年青人;“兩頭空”是指不丹缺乏低端和高端的勞動力,低端是從事低層辛苦工作的勞力(譬如建築工人),高端是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目前這低端高端的兩類勞力都需要依賴進口,不丹建築工地上充斥著來自孟加拉和印度的外勞,他們是低端的典型代表。
不丹許多公司中的高級技術管理職位,很多是由高端的印度外勞占據的,這些崗位的工作不是剛剛畢業的不丹年輕人就可以擔當的,需要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印度有很多這類的人才,因為印度的現代化教育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就開始了,印度人在各種公司機構中工作的曆史也很悠久,所以有工作經驗的人很多。
不丹的醫院多數有兩個大部門,一個是西醫部,一個是傳統醫學部。不丹的傳統醫學源自藏醫,和中醫也有不少相似之處,譬如都用針灸。這是不丹醫院裏的針灸穴位圖,帶有點兒佛教的靈氣。
不丹人在醫院裏等候取藥。
不丹政府正在努力解決年輕人的失業問題,筆者訪問不丹的時候,就聽到不少相關的討論,還有各種各樣的設想和提議。譬如要提高建築工作的機械化程度,這一方麵可以減少建築工人的辛苦,另一方麵可以增加工作的技術含量,因此可以吸引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建築工人的隊伍。還有些計劃是要發展高科技行業,尤其是IT業和醫藥業。這些計劃究竟能夠產生什麽樣的結果,還需要繼續觀察。
就經濟發展而言,不丹有幾個不利的條件。第一,它的人口很少(隻有七十多萬),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第二,它是內陸國家,沒有港口,而且多山,交通運輸很不方便。
這是筆者在不丹山村碰到的幾個學生,他們說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不丹多山,人口又分散,學校一般都離家很遠,許多學生還需要住校,學校要給學生提供免費的食宿。
幾個不丹學生早上翻山越嶺去上學,他們正走過路邊的祈福幡旗。
多山的不丹
首都、最大城市——廷布
山中小城——辛貝
不過,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中,不丹克服了這些不利因素,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發展成果。其成果不僅表現在GDP的增長方麵,還表現在民眾的教育健康水平提高方麵。比較不丹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數據可以看到(見圖表),其預期壽命大大提高,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大大降低,小學完成率和中學入學率改善巨大。不丹的這種改進增速遠優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從GDP、環保、教育、健康等等的數據來看,不丹的發展是均衡的,沒有因為GDP而犧牲環境,也沒有隻重視物質消費而忽略了教育健康方麵的素質。不丹能夠取得這種物質和精神兼顧的均衡發展,是因為它堅守了以“國民幸福總值”為發展目標的原則理念。在不丹的發展模式中,“幸福”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有堅實的四大支柱,由這四大支柱構建不丹的幸福。這四大支柱的具體政策是:
(1)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
(2)實行公平共享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
(3)施行有責任感的、有人民參與的優良治理製度。
(4)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
不丹的幸福是源於封閉嗎?
“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是不丹模式中的一條重要政策原則。這條原則是不丹模式中最有特色的亮點,給不丹的發展帶來了極有特色的成果,不過也給不丹帶來了麻煩。
在搞“國民幸福總值”現代化發展的時候,不丹經常引用佛教的傳統觀念來進行配合。譬如,搞“公平共享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它使用了“慈悲”的傳統觀念;搞“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它使用了“萬物有情”的傳統觀念;搞優良治理、反貪腐,它使用了“業報輪回”的傳統觀念。這些傳統觀念深植於不丹人心中,能夠很有效地配合相關的發展。
城裏的現代化房屋都披上了傳統建築的裝飾,國民幸福總值的發展戰略強調“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規定房屋建築必須保持不丹的傳統風格。全球化給這所不丹的小樓帶來了意大利批薩店和中國水泥公司,但它並沒有喪失傳統風格。
這是不丹的機場大廈,也建成了傳統式樣,候機室的大窗戶,被改造成“不丹式”的精美小窗。
為了使這些傳統觀念能夠持久地保持在不丹人心中,不丹政府采取了措施來防止現代化對傳統觀念的衝擊。它尤其擔憂電視的影響會敗壞它的傳統文化,會使凝聚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消蝕衰亡。不丹是直到1999年才引進電視的,遠遠遲於引進公路、汽車、水電站等其它“物質性”的現代化東西。
不丹遲遲不願意開放電視,是因為它觀察到了電視在其周邊國家產生的社會影響力,知道電視具有的洪水猛獸般的力量。但是它也知道,在現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小小的不丹是無法和這洪水猛獸正麵對抗的。因此,它采取了有計劃、有準備的策略來引進電視,它的一大準備是製作自己的影視節目,利用這洪水猛獸來傳播傳統價值觀,來抵禦衝擊。
不丹的第一部電影是1989年製作的,恰是引進電視前的十年,是民間傳說劇,據說質量不行。但是筆者看過的幾個不丹後來拍的電視電影,質量都不錯,很貼近現實生活,又巧妙地融入了傳統倫理價值,譬如電影《行者與術士》(Travelers and Magicians)。
了保存文化傳統,不丹政府要求國人在許多場合穿傳統服裝,男人穿幗袍,女人穿旗拉。尤其是進入宗廈,男人不僅必須穿幗袍,還要披白長巾。這是幾個在宗廈裏看節日演出的男人,最右邊那個男人的容貌很像是不丹的尼泊爾人,他也穿著幗袍。關於讓尼泊爾人穿幗袍的問題,曾經引起過軒然大波。
闍初節是不丹最重要的宗教節日,首都廷布的塔希朝宗廈的闍初節慶典享譽全國,各地的人都趕來參加。清早,人們穿著盛裝,排隊等候進入塔希朝宗廈。
闍初節跳舞的喇嘛們事先要靜修,要在身心方麵作許多準備,他們跳舞的時候,目光內斂,像是沉入在凝思冥想之中。
“黑帽舞”是闍初節慶典中的驅魔舞,和刺殺朗達摩的曆史有關。
不過,這樣的影視作品的數量還不是很多。在維護文化傳統的生存大戰中,年輕的不丹電視麵對的是四十幾個好萊塢、寶萊塢頻道。雖然不丹竭盡全力用自己影視作品的“軟實力”來和好萊塢們抗衡,但在抵擋不住時也會使用“硬實力”,譬如封閉一些外來的影視頻道。
有一個體育頻道被封閉,因為那個頻道的摔跤節目讓很多男孩子瘋魔,他們都模仿摔跤來打架鬥毆。有個時裝頻道也被封了,據說是因為節目宣揚的價值違背了不丹的佛教傳統。不丹還封閉了其它幾個頻道,理由是“使文化頹敗退化”、“顛覆不丹的文化價值”、“誘惑學生不努力學習”。
不丹政府的這些管製大眾傳媒的做法遭到外界的許多批評,被指責為違背保障新聞自由的普世價值。同時也有人認為,管製傳媒造成了信息封閉,使不丹人不了解外麵的世界。
不過,根據筆者和不丹人的接觸,可以看到不丹人對外部世界還是相當了解的,他們的信息並不封閉。不丹有很多學生到外國留學,近的到印度,遠的到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筆者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就遇到過不丹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絲毫沒有“封閉”的表現,都對外部世界非常了解,而且他們完成學業後絕大多數都返回不丹,把他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帶回國,把信息傳播給國內的人。
普那卡宗廈是統一不丹的阿旺納姆加喇嘛在十七世紀修建的,坐落在兩條河交匯的地方。這裏曾經是不丹的首都,阿旺納姆加喇嘛在普那卡宗廈裏統管全國,後來也在這個宗廈裏去世。當時正是不丹建國初期,政治形勢還不穩定,因為怕引起動蕩,他的死訊一直被隱瞞,隻說他在宗廈裏靜修,直到幾十年後才宣布。
在曆史上,不丹曾經實行政教二元化的沙布隆體製,那時宗廈是“教”的中心,也是“政”的中心。沙布隆時代結束後,新的世俗政府的一些機構仍然在宗廈裏辦公,這是帕羅宗廈裏的法院,現代機構融入了曆史的傳統。這種安排反映了不丹發展模式中的“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的特點。
不丹留學生返國率遠高於其它發展中國家。統計數字顯示,在西方國家留學的不丹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畢業後都返回不丹,無論他們能否在西方得到收入優厚的工作,也無論西方國家的物質生活水平比不丹高多少,他們都選擇回國。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畢業後都是千方百計想法留在發達國家,不丹留學生的行為令西方國家的教育機構感到驚異。
究竟是什麽原因使不丹的留學生不留在發達的西方、卻要回到尚不發達的不丹呢?筆者問過幾個不丹的留學生,為什麽他們要回去?一個說:“回到不丹,我覺得心裏更舒服。”另一個說:“不丹是一個小國,如果我們都不回來,我們的文化就要消失了。我們不像你們中國,或者印度,你們有那麽多人口,回不回來都沒關係。”一個在不丹的教育機構工作了很多年的加拿大人對筆者說:“不丹社會的人際關係特別親近,西方社會人際關係疏離,不丹留學生總是很想回到他們親密的社會中來。”
從這些留學生的返國表現來看,他們大概是覺得在不丹更“幸福”,而他們的這種幸福感並非源於“封閉”,他們是了解外部世界的。
不丹城市中的商店,都保持了傳統的特色,沒有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失去自我。這是帕羅市區的商店。
鄉村的商店更有傳統特色,這間商店的牆上畫了紮著飄帶的陽具,不丹人相信陽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夠驅除妖魔。
“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的政策除了帶來了“封閉”的批評之聲,還給不丹造成了一個更大的麻煩——不丹人和尼泊爾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不丹境內有尼泊爾人,他們不願意“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這個矛盾後來激化,最後釀成“驅逐尼泊爾人出境”“不許尼泊爾難民返回”的事件,引起國際反應。
這個事件非常複雜,在筆者拙作《在世界邊緣的沉思》一書中有詳細闡述,書中還分析了不丹和尼泊爾不同的發展模式,不丹和尼泊爾本是自然環境和曆史條件很相似的國家,但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它們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從經濟政策、外交政策,到政治體製都不相同,對比和分析它們的發展曆史,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尤其是對於如何追求長遠的“幸福”的啟示。
不丹選擇了一條很獨特的追求幸福的道路,雖然有些缺點,但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