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本東洋經濟網2017年4月12日發表了一篇關於精神控製的文章,文章從心理角度出發,剖析精神控製中誘導術的心理原理,並詳細解說了邪教精神控製的典型模式。
認為自己不會被騙的人可能反倒容易受騙
※ 為什麽會被精神控製?
被精神控製的人,其人格往往會發生巨大轉變。
在世界上,作為“狂熱的宗教團體”,邪教對人精神控製的事例屢見不鮮。例如,原本和父母、朋友關係不錯的人突然不與他們開口說話或者變得經常謾罵他們。如果我們沒有和這樣的人接觸過的話,會覺得這樣的行為難以理解,但這些事例在現實生活中確有發生。
所謂精神控製,就是自己以外的人或者組織通過誘導術使個體的思考方式偏離常識,並使之無意識的狀態下強烈形成另外一種態度或者思想、信念,然後對其加以支配,最後對其身體、精神、金錢方麵造成危害。
美國社會心理學者西奧迪尼博士(Cialdini)對邪教迫害的救濟問題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是世界權威人士之一。
銷售員、募捐籌集人、廣告人等職業的從業人員在勸誘方麵都可以說是專家,西奧迪尼博士深入他們的行業中觀察,弄清了他們在勸誘方麵的技巧,雖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這些表現形式可以歸納為六個心理原理。
這六個心理原理是根據引導人類行動的基本心理學原理形成的。
※ 6個心理原理
(1)回報性
原理:“接受別人的恩惠後,一般人心裏都會過意不去,想著必須回報給他點什麽。”例如,賣保險的銷售員送了一些花的種子給你,還幫你扔垃圾,甚至還給你揉揉肩膀。為了回報他,你會給他倒茶喝,但是你會覺得僅僅這樣還不足以還他的人情。於是,你就會買他推薦的保險,以此作為回報。
(2)承諾和一貫性
原理:“自己做了某件事,之後也會和之前做法保持一致,(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一貫性)。”例如,從保險銷售員小孫處買了保險,之後再買保險時,就會選擇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位銷售員。如果換其他保險公司的話,就意味著自己上次的選擇有問題。
“承諾”意味著責任約束,伴隨著一貫性,使人很難改變已經決定好的事情或者已經約定好的事情。精神控製通過他人的推動,迫使個體一次次地做決斷。伴隨著“承諾和一貫性”,漸漸地,改變就變得困難起來。
(3)社會性證明
原理:“人往往會根據他人的是非觀去判斷事物正確與否。”例如,賣保險的銷售員說:“附近的某某也買了。”雖然這位附近的某某不是專家,但是聽了他這樣說了後你也會跟著一起買。
(4)好意
原理:“人容易接受對自己懷有好意的人的請求。”例如,銷售員讚美了你養的花,你會覺得“這個人眼光不錯,和自己誌趣相投。”有時,他還會幫你揉揉肩膀,這時就會更加感受到他對你的好意。所以,當這樣的人對自己提出請求時,便會欣然接受。
(5)權威
原理:“人在權威麵前比較弱小,往往對權威者的命令或指示不加思考便聽從了。”銷售員的產品介紹中,登著著名演員的照片。這個公司又經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股價也很高。這些手段都是在提升公司的權威。權威人士、權威公司推薦的生命保險,理所當然會放心的購買。
(6)稀少性
原理:“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越是覺得它珍貴。”例如,賣保險的銷售員說:“這次優惠活動還有最後5天就結束了。”於是你不想錯過這次機會,覺得不買的話就是自己的損失,然後匆忙地辦了購買手續。諸如此類,商場的打折活動、限時銷售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
除此之外,實際上,有能力的銷售員會使用“被拒絕後就讓步”的技巧(在被拒絕前提出一個大的要求,被拒絕後就讓步提出一個小的要求,這樣,就容易接受得多。)其實這就是“知覺的對比”原理(給客戶看高價的東西之後立刻給他們看便宜的東西,這樣,客戶就會覺得便宜得多)。例如,進入洋裝店,買不起高價的洋裝,但是一些小東西卻經常會賣光。另外,在不動產和汽車的銷售中,給客戶看非常昂貴的商品,那麽一些小貴的商品就會看起來比較便宜。
在電視廣告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廣告詞,“從現在起限時十分鍾接受電話訂購”、“限定300套”、網絡銷售“清倉大甩賣”、“還剩最後五個”、“限時銷售截止至深夜零點”等等。這些都是利用了稀少性原理。有時,銷售員會說:“因為包裝箱破損所以便宜賣,質量是沒有問題的,現在還剩最後十個。”聽到他這麽說,雖然這些商品對自己來說可有可無,但是也會想買。不過說不定是商家故意把包裝箱弄破的呢。
擅長精神控製的人和邪教團體會更加巧妙地利用心理誘導術。也許你根本無法察覺到接近你的那些看上去很親切的人其實是邪教團體的一員。
他們在靈感商法中推銷某樣東西的時候,和普通銷售員一樣,利用稀少性原理。
例如,他們想拉攏你去某個道場聽課,就會說:“這次正好是著名的某某老師來講課。如果錯過今天的話,下次就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來。正好你的病情也可以趁這次機會聽聽他的意見。”這就是稀少性原理。
※ “6個心理原理”無論何時何地都有效嗎?
邪教團體的精神控製手法並不一定100%對所有人都有效。不過在十個人中對7~8個人是有效的,對不同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作為基本原則,一開始應該對對方說好聽的話,但是,根據不同的人,有時說一些令對方討厭的話把他逼到絕境也會奏效。例如,一開始就不問情由地怒罵:“你的生活方式完全不行!你到底在幹些什麽!”這樣反而更有效。
也就是說,根據對象的不同,做法也不同。擅長精神控製的人有能力看透應該對對方使用什麽方法。
因此,精神控製的手法會根據對方的性格、思考方式、心情等變化。當對方的狀態和使用的手法相符的時候,那麽精神控製也就在逐步加深。
※ 邪教團體使用的“強迫觀念”植入手法
在運用精神控製手法的時候,受害者就會出現“強迫觀念”。這裏的“強迫觀念”與動力很像。
例如,運用心理技巧,受害人被欺騙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這是由於強迫觀念致使他去行動的結果。
其實,要將精神控製和“行動”結合起來,必須要有強迫觀念。例如,熱衷教育的媽媽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努力學習的話,就會……,如果你不進入一個好的大學的話,就會……”這些話就會成為孩子的強迫觀念。在各位讀者之中,應該也有父母整天會說:“如果你不進入一個好的大學的話,就會像爸爸一樣拿著低工資。”那麽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不努力學習的話……,如果不上一個好的大學的話……”這種想法就成了強迫觀念,促使他們去行動。
事實上,人們如果沒有某種程度上的強迫觀念的話,就很難持續行動。在學習、工作、運動上都是如此。
考試落榜了怎麽辦,沒有升職怎麽辦,這些令人不安的想法都是人努力的動力。所以不能斷言強迫觀念都是不健康的。
這裏所說的強迫觀念要與精神疾病上的強迫觀念區分開來,強迫症病人被不合理且沒有意義的強迫觀念所困擾,想擺脫這種困擾就出現強迫行為(例如不斷地重複洗手、不斷重複擺正桌子上物品的位置等),這就是精神疾病上的強迫症,與這裏所說的精神控製中的強迫觀念並不是一回事。
※ 故意製造煩惱,激發內心不安感和恐懼感
在邪教團體的精神控製中,經常看到把強迫觀念植入受害者的例子。正確地來說,先找到受害人的強迫觀念,然後使之變得更為強烈。如果找不到的話,就從外部植入。
例如,“你有什麽煩惱的事情嗎?”“沒有”“不,這就是問題。作為人卻沒有煩惱不是很奇怪嗎?”他們就是這樣故意製造煩惱。然後,利用精神控製的手法,放大和強化煩惱。最後,引導受害者入會,說:“要谘詢或者解決你的煩惱的話,可以加入我們教團,或者皈依、敬奉我們教主。”
在這個過程中,灌輸毫無根據的事情激發內心不安感,說煩惱的原因是被先祖的靈魂纏住了,這樣下去會結不了婚,一定會生病的……
植入強迫觀念並把它放大,激發內心不安感和恐懼感。這就是精神控製的典型模式。
作者簡介
紀藤正樹
57歲,日本山口縣人。大阪大學法學專業畢業,法學研究生。
擔任聯合綜合法律事務所所長、網絡消費者權益受損對策律師團團長、全國靈感商法對策律師聯絡會事務局代局長、地鐵沙林事件被害者律師團事務局局長、近未來通信受害對策律師團團長、神世界事件對策律師團團長、第二東京律師會律師等多個職務,領導多個詐欺事件受害者對策律師團。從市民的立場出發,處理一般的消費者權益受損和網絡消費者問題。有多本關於不良商法的著作。熟知邪教、宗教相關事件、消費者問題、網絡犯罪等。另外,在統一教會集體婚禮備受關注的時候,曾上電視公開講述被害者的實情;也參與了統一教會綁架監禁問題的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