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發的性侵事件
提起2016年的奧斯卡獎,大多數人都會想起陪跑多年從未獲獎的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終於撇下“好戰友”村上春樹(諾貝爾文學獎陪跑)拿了奧斯卡最佳男主演的事情。但對於媒體人來說,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才是最令他們感到激動的——《聚焦》,一群記者的故事。
▲電影《聚焦》 劇照
以一個天主教牧師性騷擾教區裏的孩子為導火索,記者們循著線索一路查尋,背後的陰影漸漸浮出水麵——天主教的牧師猥褻教區兒童幾乎已成常態,而教區則對此保持沉默,每當發生了此類事件,教區便會私下賠償受害者並派人掩蓋這些罪行。記者們受到教會內外力量的掣肘,各方勢力在向他們施壓,然而記者們並未放棄,仍然執著地想要為真相發聲。
該片的分類為“劇情”和“傳記”,因為它改編自《波士頓環球報》中的一篇新聞稿,新聞稿中揭露了一位名叫約翰·吉歐根的神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30年間在6個波士頓地區的教區大肆猥褻或強奸至少130名兒童的惡行。受害者幾乎全是上小學的男孩,其中一個隻有4歲。而早就知道吉歐根這種罪行的紅衣主教,卻依然保持沉默並把他從一個教堂調職到另一個教堂,幫助他掩蓋罪行。
▲電影《聚焦》 劇照
這篇引爆了美國的報道發布於2003年,然而更令人感到膽寒的是,這篇報道顯然除了引起震動之外並沒能使天主教的一些神父警醒——2017年6月29日,梵蒂岡經濟大總管,也是天主教世界的頂尖大人物,喬治.佩爾主教在澳大利亞麵臨多項性侵指控,被性侵的受害者大多數是未成年的孩子。審判將於7月18日進行,佩爾需要像普通人一樣被傳喚回澳大利亞接受審判。
▲悉尼總教區樞機、梵蒂岡經濟大總管喬治.佩爾
如果佩爾主教被認定有罪並被判刑,他將成為曆史上少數幾位無法逃脫懲罰的神職人員。在他之前,神職人員的罪過大多都能被人們忽視或遺忘,除了一位,因為罪行太過血腥殘暴而被判處了死刑,也成為了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判死刑的天主教神父。
神父殘暴謀殺事件
1913年9月5日,新澤西州,哈德遜河。
兩個小女孩在河水中發現了一具女屍的上半截,屍體頭首分離,各個部位都被用8月31日的報紙包裹著。隨後,這具屍體的下半截在下遊三英裏外被找到了,下半身被血肉模糊地包裹在繡著字母A的枕套裏,屍塊的各個部分都綁上了一大塊灰綠色的片岩。
警方很快發現了這件分屍案的不同尋常——綁在屍體上的片岩在新澤西州極為罕見,應該是發生在其他地方的殺人分屍案件。另外,解剖屍體之後,警方發現這名女性被殺害前不久有過早產現象。
通過繡著字母的枕套,警方很快找到了生產該枕套的公司,接著又循著業務記錄,順藤摸瓜找到了這起謀殺案受害者居住的公寓。
▲發生血腥謀殺案的地點
房東告訴警方這間公寓是一位男士替受害人租下來的,接著,他帶著警方參觀了這間公寓。
公寓中是一個血腥的世界。
雖然經過了明顯的洗刷,但牆壁和地板上的濺射狀血跡依然存在。房間中有兩個行李箱,一個行李箱中藏有已經被洗去血跡的屠刀和手鋸;另一個則放著和枕套一樣繡著字母A的手帕,還有大量的信件。
這些信件是一位名叫約翰.施密特的人寄給住在這棟公寓中的受害者的,根據信件上的內容來看,約翰是一名神父。
探員很快找到了約翰,他很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但認罪卻並不等於懊悔,約翰高聲叫喊著:“我愛她!但祭祀應該在血泊中完成!”
▲左為漢斯·施密特,右為被漢斯殺死的情婦安娜·奧穆勒(Anna Aumuller)
這是一樁性質複雜的案件,受害人是一位年輕的奧地利女管家,也是約翰的情婦。1908年,她在曼哈頓的一個教堂中遇到了約翰,兩人的地下私情愈演愈烈,距離和教規都無法阻止這對戀人。1913年2月26日,施密特在一個秘密儀式上和奧穆勒結了婚。
根據教規,神父是被明令禁止結婚的,但受害人卻於1913年有了身孕。約翰意識到如果放任受害人生下孩子,但凡走漏一點風聲,他的牧師生涯就徹底完了。於是,1913年9月2日,約翰將受害人帶到了租好的公寓中,用一把大約長30厘米的屠刀割開了她的喉嚨,接著鋸掉了她的腦袋,然後殘忍地將她分屍並將屍塊扔進了河裏。
施密特被判刑後在新新懲教所被執行了電刑,成為了曆史上唯一被執行死刑的神父。但這起案件遠遠沒有結束,因為罪犯的神父身份和他血腥的手段之間的反差令人們對神職人員產生了恐慌。每一家媒體都想從這樁聳人聽聞的案件中得到點什麽消息,於是施密特的各種黑曆史被媒體們扒的一幹二淨。
從他童年時陰森無比的愛好——花上一整個下午,欣賞當地的加工屠宰場屠殺牛和豬;到他公寓中正在打印假鈔的印刷機——施密特正計劃與曼哈頓的牙醫合作進行一係列謀殺,並尋求通過人壽保險索賠;再到另一樁女童謀殺案——一名九歲女童被肢解的屍體被發現在聖約翰教區的地下室中,這具屍體被肢解的方法很像約翰肢解他情婦的手法……
▲ 新新懲教所的電椅,綽號“老火花”。自啟用起已處決了總共614位罪犯。
遺憾的是,這些黑曆史起底都發生在約翰已經被執行電刑之後,真實與否已經無從得知。但約翰殺死情婦的血腥手法確實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極其惡劣的醜聞使得人們對教會的印象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幾乎演變成一場反天主教運動,甚至是信仰的危機。
天主教的沉默羔羊
不管是電影《聚焦》中被曝光的性侵兒童的神父,梵蒂岡被指控的主教,還是被判死刑的約翰,他們引起的信仰危機都暴露了一個核心的問題——公眾對於教會的過度信賴。
在電影中,記者們遇到的一個大難題是缺乏受害者作證,有一些孩子遇到性侵之後曾想過要報警,但要麽是不被相信,要麽幹脆被人以“你想毀了教會”或“不要給教會添麻煩”為由製止。由於教區中大部分家庭都要去教堂做禮拜,這也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社交,沒人願意成為質疑教會的那個“black sheep”(害群之馬)。
▲電影《聚焦》 劇照
而現實世界甚至比電影中展現的情節更為殘酷。在梵蒂岡佩爾主教性侵案之前,澳洲的神父性侵兒童事件就已經屢見不鮮。根據澳洲皇家委員會的數據,從1950年到2010年,澳大利亞有7%的神父性侵過兒童。從1980年到2015年,有超過4000人稱自己是性侵案受害者,其中男孩平均年齡為11.5歲,女孩為10.5歲。在一些天主教男生學院中,有至少30人在被性侵後自殺。然而作為澳洲最高級別的佩爾主教,在發言中冷酷地表示:“這是個悲傷的故事,但我對它完全沒有興趣。”
▲圖片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到今天為止,仍有很多人對於佩爾主教涉嫌性侵案完全不了解,因為天主教世界仍在平穩的“運行”著,幾千名受害者引起的震蕩泛起的波紋甚至不足以維持一星期以上。個別神父的惡行也許是不能代表整個天主教,但麵對這些案件我們仍不禁想要發問:信徒的敬畏之心到底是給予了不可知的神還是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