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唇亡齒寒”背後的深仇大恨

(2016-11-07 17:22:35) 下一個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滅掉虢國,但晉虢之間隔著虞國,晉國便決定向虞國借道。最終,晉國成功借道伐虢,但回師途中,卻把相助的虞國又順便滅了。由此,便誕生了“假途滅虢”、“唇亡齒寒”等成語。

 

  (春秋初期晉國、虞國、虢國地理位置圖)

  有人說,晉國之所以不先攻打臨近的虞國,而要借道先打虢國,其實是在耍計謀,為的是能出其不意把虞國也一起滅掉。但這話看似有理,卻難以徹底釋疑。

  想想看,能在滅虢回來的路上捎帶手就把虞國滅了,說明虞國的戰鬥力也不怎麽樣。而且,此時的晉國已經非常強大,如果強攻,恐怕虢虞聯合都難是其對手。所以,晉國根本不必如此大費周章的耍計謀。

  事實上,晉國之所以隔著虞國還要伸手打虢國,是因為晉國與虢國有世仇。這麽看來,虞國被滅,其實頗有點“躺槍”的味道。

  那麽,晉虢之間,到底有什麽深仇大恨呢?

  晉國初亂,虢國奉命首出兵

  要說起兩國之間的世仇,還得從晉國的內亂說起。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姬伯一即位,就把他的叔叔成師封到了曲沃,稱為桓叔。

 

  也許是當事者迷,這一分封,在昭侯看來沒什麽,可在晉國國人看來,這將埋下晉國內亂的禍根。

  為什麽?

  一,這一年成師已經58歲,他不僅崇尚道德,深得民心,而且政治鬥爭經驗非常豐富;

  二,曲沃曾經是晉國的都城,經過晉國君臣幾代人的經營,曲沃的規模比當時晉國都城翼還要大。

  於是,晉國的有識之士就預言:末大於本並且深得民心,危機近在咫尺。晉國的動亂就在曲沃了。

  果然,時間剛過了7年,這話就應驗了。

  公元前739年,晉國的大臣潘父殺死了昭侯,要迎接曲沃的桓叔來當國君。潘父的邀請正中桓叔下懷,他便欣然前往。

  自此,桓叔要當晉國掌權者的蓄謀已久之野心,徹底暴露。

  可令桓叔想不到的是,雖然他具有一定威望,但晉人並不買他的帳,他剛想去晉都,晉人就發兵攻打他。

  由於桓叔此時的勢力還小,無奈之下,他隻得又退回到曲沃,蟄伏起來等待時機。

  可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桓叔已跟晉國的當權派展露取代之心了,就再也沒有什麽必要遮掩。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姬鱔、即曆史上有名的曲沃莊伯,子承父業,繼續和晉國的當權派對峙。公元前725年,莊伯在國都翼殺死了晉國國君晉孝侯。

  就在莊伯像他的父親一樣做著當上晉國國君的美夢時,晉人不僅又一次把他打回了老家曲沃,而且還又立了孝侯的兒子郤為國君,這就是晉鄂侯。

  雖然莊伯這次弑君篡位的行動失敗了,可他並沒有氣餒,而仍是繼續在尋找機會。

  公元前718年,當了6年晉國國君的鄂侯去世了。莊伯一得知這一消息,便興兵真奔晉都,想一舉上位。

  可就在晉國的這次內亂中,虢國出場了,並從此與晉國結下梁子。

  原來,周平王得知莊伯要篡位的消息後,便行使起“周天子召集諸侯征討逆反”的權利來,征召虢公帶領軍隊去討伐莊伯。

  本來莊伯連晉人都打不過,如今雪上加霜,又來了虢國的軍隊,莊伯如何是對手,隻得灰溜溜逃回了曲沃。

  這是虢國第一次出兵晉國,也是兩國結怨的開始。

  晉國再亂,虢國仗義屢出兵

  莊伯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稱即位,這就是曲沃武公。

  武公時時想著如何完成祖父和父親的遺願,他一邊苦心經營,使曲沃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一邊想著如何早日殺回都城、榮登帝位。

 

  武公先是在公元前709年,用計俘虜、殺死了晉哀侯,隨後又在公元前706年殺死了小子侯。

  此時的周王室是周桓王當政,他聽說武公殺死小子侯後,也怒不可遏,於是派虢仲帶兵討伐武公。

  此時的武公,雖勢力大的連整個晉國都奈何不了他,可架不住晉國與虢國聯手。

  終於,武公在晉國與虢國的聯手打擊下,被逼逃回了曲沃。這是虢國第二次出兵晉國。

  武公逃回曲沃後,並不甘心失敗,而是繼續韜光養晦,使曲沃的實力慢慢強大起來。

  20多年後,也就是公元前679年,武公公然發兵攻打晉侯緡,並一舉奪取了晉國的政權。

  這次發兵,武公汲取了以前不注重外交、從而招致周王室幹涉的教訓。在滅了晉侯緡後,他把晉國的寶器全部送給了周王室,用來賄賂周僖王。

  一見有利可圖,周僖王眉開眼笑,全然不顧武公的上位符不符合道義,立馬正式任命武公為晉國國君,並列為諸侯。

  至此,武公完成了家族三代人的願望——擁有整個晉國的天下。

  打抱不平,惹火上身終被滅

  晉武公死後,他的兒子晉獻公繼位。公元前670年,晉大夫士蒍對晉獻公說:“咱們晉國有那麽多的公子,不殺死他們是不是會發生動亂呢?”

  晉獻公一聽,士蒍說得對,父親和自己之所以能曆盡艱險當上晉國國君,還不是靠整個家族以普通公子的身份、慢慢坐大,才一舉擁有整個晉天下的嗎?可不能讓曆史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於是,獻公決定就此斬斷一切危險因素,把晉國所有的公子都殺死。

 

  兄弟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些晉國的公子在晉獻公的打擊下,死的死,逃的逃,有的還逃到了虢國。

  虢國不僅收留了他們,而且麵對晉獻公的不義之舉,還義憤填膺興兵討伐起晉國來。

  可此時在晉國當政的曲沃這一支力量,已遠非偏居一隅時那樣好欺負了,虢國首次在晉國嚐到了敗仗的滋味。

  麵對虢國的進攻,晉獻公十分惱火,當下就想發兵滅虢。可士蒍卻認為時機不到,勸晉獻公“且待其亂”。於是,晉獻公忍了下來。

  又過了將近10年,也就是公元前659年,晉獻公終於忍不住了,對大臣們說:“當初我的先人打天下,虢國就常常阻撓甚至入侵我國,現在他又藏匿晉國逃跑的公子,如果再次作亂,那還了得。不如現在就滅虢,省得給子孫留下禍患。”

  這句肺腑之言,既是晉國滅虢的誓師之詞,也同時講清了晉國為什麽要隔著虞國先滅掉虢國的真正原因。於是,這才有了晉國開始運作向虞國借路的事。

  假途滅虢,真相值得後人思

  其實,晉國共向虞國借了兩次路。第一次是公元前659年,這一次,晉國隻是試探性地打了一下,攻下虢國的下陽後就班師回國了。第二次是公元前656年,晉國在一舉滅了虢國後,回軍時又順勢滅了虞國。

 

  2000多年來,這一曆史事件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可是,人們大多隻關注了“假途滅虢”這一事件本身和其中“唇亡齒寒”的人生智慧,卻忽略了背後晉國與虢國的曆史恩怨和它帶給我們的啟迪——

  晉國內亂,虢國先後三次出兵討伐,前兩次是奉周王室之命,本無過錯;後一次,晉獻公要殺盡晉國公子,虢國出兵,也合乎道義。可以說,虢國三次出兵援助都名正言順,是正義之舉。

  隻可惜,虢國太弱小,不堪擔此重任,引來了晉國的報複,以至被滅國。但麵對強國,敢於伸張正義、堅持原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著實令人欽佩。

  國如此,人又何嚐不是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