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局】美軍三番五次在南海挑釁,意欲何為?
意料之中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5月10日,美軍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威廉·勞倫斯號闖入中國南沙群島永暑礁12海裏領海。這是自2015年10月以來,美國第三次針對中國的”航行自由宣示行動”(FONOP)。
中國方麵自然也不甘示弱——國防部發言就稱,“中國軍隊當即采取應對行動,海軍航空兵2架殲-11戰鬥機、1架運-8警戒機緊急升空,赴相關海域巡邏警戒,’廣州’號導彈驅逐艦、‘綿陽’號導彈護衛艦和‘臨汾’號護衛艦迅即對美軍艦進行識別查證,並予以警告驅離。
殲-11戰鬥機
說辭
美國在南海的軍事行動總是打著冠冕堂皇的理由,諸如維護地區穩定和國際法權威、防範某些國家“暴力改變現狀”,保障南海的航行自由等。而美軍的航行自由宣示行動更是標榜維護國際公義,挑戰任何擴大的、不符合國際法的海洋主張。
不得不承認,這些說辭有很大的迷惑性,因此有一大幫國內外專家自覺不自覺地為美國行為“洗地”。
比如,2015年10月27日美軍軍艦闖入渚碧礁後,很多專家認為美國之所以來挑戰,是因為“中國的海洋主張比較模糊”,美國希望通過此類行動,逼迫中國澄清相關利益訴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渚碧礁是低潮高地,美國進其12海裏沒有法律問題;更有人稱,領海內不受限製的“無害通過”是國際大勢所趨,中國亟待修改領海通過製度,況且中國也在美國阿留申群島領海進行過沒有通報的“無害通過”(實際上中國使用的是“過境通航”權利)。
而2015年1月30日,美軍軍艦闖入西沙群島中建島12海裏後,又有評論說,這主要是為了“挑戰中國在西沙的直線基線製度”。
這些說法,怎麽說呢,就好比一個人被別人無緣無故打了一頓,警察不去追求打人者的責任,卻要求被打的人去整容。邏輯似乎是長得醜,就該被打。
當然,上述理由有些確有一定道理,但都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島叔一開始就將美軍的這些行動定性為政治軍事挑釁,遭到不少同仁狂忿,還因此被不少人扣上“鷹派”的帽子。
但我們不妨想想:美國到底為什麽頻繁闖入中國島礁的12海裏領海?
目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國的總體南海政策。
冷戰結束至今,美國的南海政策經曆了一個從積極中立、到相對中立、再到完全“選邊站“,最後發展到今天的直接挑起中美地緣戰略對抗的危險遊戲。2009年,美國決定“重返亞太”,在南海問題上開始不斷含沙射影地指責中國,逐漸偏離之前的“中立”立場。
美國南海政策的轉變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南海力量對比急劇變化背景下的戰略焦慮。
比如,發生在南海的黃岩島、中建南等事件就使美國意識到,南海的力量平衡正在發生變化,菲、越等國已無力阻擋中國,美國正失去“離岸平衡”的政策空間,不得不親自上陣。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將南海當成是與中國“掰手腕”的重要區域,極不願意看到中國在南海有所作為。美國極端論調似乎認為,“要保世界主導地位,則必須保亞太;要保亞太,則必須保南海”,“因為多米諾骨牌很可能首先在南海倒下”。
資料圖:美軍航母戰鬥群
基於這種認知,美國逐漸在南海針對中國,實施著一種“成本強加”的戰略,即動用政治、外交、輿論、軍事等各類手段,增加我南海行動的成本,迫使我後退,以期在不發生武裝衝突的情況下製止我所謂的“南海擴張”。
美國清醒地認識到,即便其軍事力量獨步天下,但在南海發生與中國的武裝對抗或衝突隻能是最後選項。
這是因為,一方麵,美國承擔不起中美武裝衝突的代價和後果,現在如果兩國大打出手,雖然中國也許不占上風,但美國必然也離崩潰不遠。另一方麵,兩國在許多方麵已然互相深度融入、相互依賴程度很深,大佬間的直接PK茲事體大,在江湖上,但凡有一點理性的掌舵者,都會極力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換句話說,美國既不能開打,又不甘心拱手讓出部分權力;在南海搞基礎設施建設、搞經濟開發,那是中國的比較優勢,真的搞和平競賽,美國絕對沒戲,過不了幾年,中國很可能在南海的綜合影響力超越美國。
在這種兩難政策困境中,“成本強加”戰略遂成為選項,希望通過增加中國的成本,消耗中國的戰略資源,牽製或迫使中國知難而退。
所以,所謂航行自由宣示行動,本質上是過來“打臉”並“恐嚇”中國。
所謂“打臉”,意在政治上讓中國難堪,意圖在媒體日益開放多元的今天,通過輿論造勢,放大軍事行動的政治效應,讓媒體、學者、官員等廣泛參與到對行動的議論之中,給中國政府施加更大政治輿論壓力。同時,通過此類行動羞辱中國,以加劇中國管控輿論、保持戰略定力的困難;
所謂“恐嚇”,則意在威懾,防止中國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畢竟,中國在南海的維權工具很多,而美國卻沒有相應的綜合實力去PK,菲律賓、越南等國更是無法望中國項背。
換句話說,美國軍事行動的主要目的在於威懾,以攻為守,對中國進行威懾恐嚇,以促使中國保持克製,不要再進行新的行動。
南沙巡邏官兵
博弈
美國的算盤打得是不錯的,可問題是中國人民不是嚇大的。這種行動可能沒有任何實質的作用,改變不了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主權的事實。當今的中國不可能因為美國開著一艘NB的戰艦過來,就馬上妥協,與美國簽署城下之盟。
美國實際上在為自己製造一個敵人,這恐怕是最大的負麵影響。中美當前在南海尚屬局部摩擦對抗,兩國整體關係雖受到一定影響,但總體可控。可如果美國非得上綱上線,不斷過來挑釁,中國也將被迫從更大的高度看待中美關係,並重新評估對美政策。
對於中國而言,必然要承受一定的壓力。美國既然要在南海耗下去,中國也隻能熬住。由於美國在南海特別是中南部有較大的相對軍事優勢,所以場麵上中國未必會時時主動,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較為難看的局麵。而且,較陸權控製而言,海上防禦縱深和難度要大很多,除非開火,否則禦敵於12海裏外並不現實,美國在維係鬥而不破的情況下,肯定會不斷在南海島礁周圍耀武揚威,並放大中國的難堪。
在這種博弈遊戲之下,中國不會有實質的損失,但可能損失一定的威信,國內部分輿論可能會因此質疑中國軍隊和政府抵禦外侮的能力。
“綿陽”號導彈護衛艦
同樣,中美南海的競爭與博弈必然也會大量消耗中國的外交資源,各國對南海問題的立場將成為中國對外工作的一大重點。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盟友夥伴眾多,相較中國而言,其外交實力更強、工具更多、規則更熟悉。因此,設若中美南海博弈繼續延續下去,中國將付出較大的外交成本,承受很大的外交壓力。
但在這場戰略博弈中,中國很可能會收獲實利。如若美國不加收斂,中美南海戰略競爭正在成為中國戰略設計的最大需求牽引,美國介入南海、南海危機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戰略磨刀石,中國的戰略運籌能力、政策操盤水平和軍隊戰鬥力都會在這種危機狀態下得到質的飛躍。
比如,對於中國軍隊而言,有美國老大陪著練練兵,未嚐不是一件壞事。中國軍隊正在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標準深化改革,美軍來得越多、越頻繁,中國軍隊的技戰術水平就會提高得越快。危機狀態下最能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中國軍隊自然會在與美軍不斷的對峙較量中成長。
這種效果實際上已在開始顯現。美軍此次進永暑礁,國防部發言人罕見的公布了應對細節,中國派三機三艦對美艦進行了查證和驅離。從中不難看出,與前兩次相比,無論是現場處置還是媒體應對,能力、速度都有了明顯提升。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利益或回報都是要有付出的,對中美而言都是如此。究竟怎麽辦,關鍵看要的是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