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欲望下的罪惡

(2016-02-29 18:06:48) 下一個
 

  人類與生俱來就是一種具有強烈欲望的動物。在澳大利亞著名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小說家休.麥凱看來,人類之所以從其產生開始就有信仰,是因為“在非物質領域,人類有著強烈地信奉某物的願望。”他在《欲望心理學》一書援引克利福德.格爾慈的話說:“迷惑、痛苦和道德雋語的存在,是驅使人們信奉神靈、魔鬼、精靈、圖騰道義的原因之一。”

  縱觀世界上的邪教,正是利用,或者說抓住了人們在“迷惑、痛苦和道德”等方麵存在的“精神欲望”,自編自導出供人們“信奉”的“神靈”來。而這個“神靈”不是正統宗教人們信奉“神靈”——上帝、神,而是創立邪教組織、教義的那個人。

  .麥凱同時還認為,人類無論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都需要某種信仰,也具有某種信仰。因為信仰“對於那些被悲傷所麻痹的人,或因懷疑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嚴重受挫的人,或因為在世間存在的脆弱性而感到焦慮並為此受傷的人來說,它就如同一個安慰、慰藉和鼓舞的源泉。有時安慰、慰藉和鼓舞來自於宗教信仰本身,有時來自於有組織的宗教儀式和傳統活動。”在當下,很多邪教組織以宗教麵目出現,這也使得人們在尋求精神“安慰、慰藉和鼓舞”時難以辨別,從而誤入邪教而難以自拔。

  我們在分析邪教罪惡時往往用到“難以自拔”一詞。這與人們的欲望和邪教的洗腦是分不開的。

  首先,人們是帶著某種欲望,有的還是十分強烈的欲望,有的是在邪教教主的鼓動、教唆下產生出來的某種強烈欲望而習練某種功法的。這種欲望促使人們對所信仰的東西堅信不移、堅定不移。人們都相信“信則有”這句話。心理學家認為,有時候人們的精神欲望比物質欲望更為強烈,更為堅定。某些人之所以能夠堅持一生做某一件事、實現某一個目標,就是有一種強烈的精神欲望在起作用。進入邪教組織的那些信徒,他們/她們並不在乎這個組織是什麽,而在於他們/她們已經找到了“安慰、慰藉和鼓舞的源泉”。在所謂的“源泉”的催化下,信徒的欲望會隨著邪教教主的引導更加強烈、更加膨脹、更加有持無恐、更加無法無天。

  其次,邪教的洗腦強化了信徒的欲望。邪教與宗教除了所信仰的“神靈”有明顯區別之外,還更在於傳播教義的方式不同。邪教采取的是“洗腦”方式。這種“洗腦”方式最明顯的特點是“排他性”的,即隻能接受邪教教義,排斥外界任何其他東西;外界的東西全是壞的,邪教組織及邪教教義都是好的;隻有絕對地相信和忠實於邪教組織、邪教教主才能得福報、才會圓滿,反對、排斥邪教組織的都是魔、將被淘汰、清除;修煉了某某功,不僅青春永駐,還能“一人練功,全家受益”……這樣的邪教說教,遠比正統宗教帶給人們的欲望多得多。而且在時間上,邪教更是注重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把信徒每時每刻都牢牢地掌控在教主的手上。這就給那些本來就需要“安慰、慰藉和鼓舞”的人們強化了欲望,或者說增加了新的欲望。如有的人本來是為了治病修練某些功法的,結果在邪教教主的教唆下,滋生了“上層次”、“圓滿”等新的欲望。

  從心理學角度講,欲望不全是壞東西。但一旦欲望走偏了,脫離了人們和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法律底線,就會害人害己。而那些想在邪教人實現自己欲望的人,同樣是害人害己——這或是就是邪教利用人們欲望產生的罪惡吧!

  如果說人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那就必須掌握好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在尋找“安慰、慰藉和鼓舞的源泉”時信馬由韁,不分青紅棗白、不分好與壞。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在尋求“安慰、慰藉和鼓舞的源泉”時,還需要理性,以免誤入歧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