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新春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現在立春時節的習俗都是踏青、吃青團子、吃春卷,農村可能還保留一些跟農桑有關的習俗,諸如打春牛、祭灶之類的。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原本立春是一個非常很重要的節日,重要到皇帝要親自出麵,代表朝廷和人類世界向一位神靈祈福。這位神靈就是芒神。打字軟件裏都沒有這個固定詞匯的“芒神”,由此可見這是一隻被遺忘的神仙。
農諺講“春打六九頭”,“立春”之日即從冬至日開始數九,到第六個九日便是立春。這個時日一般在農曆臘月底前後。立春含義表明春天開始了。可古人不知道那是地球自轉造成了,他們認為春天那是芒神在掌控著。
1、周禮東迎芒神
春天象征著萬物生發,一冬的沉寂即將結束,因此“立春”是農時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記載:“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為什麽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芒神,居住在東方。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也是主宰農業生產之神。在各種文獻詩賦中有不少關於芒神的記載。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
《劄記?月令》:“其帝大眸。其神勾芒。”
唐代詩人閻朝隱有詩曰:“句芒人麵乘兩龍,道是春神衛九重。”對於句芒這個神,微詞都沒有,妥妥的正向啊。
2、芒神的具象化
既然芒神這樣重要,那很多不知道的人就要問了,芒神到底是什麽樣子啊?
最具像的是通過春牛圖來體現的。春牛圖是中國古代一種依據幹支、五行預測當年氣象、降雨量、農作物收成乃至社會風氣等情況的圖鑒,按照六十甲子順序排列,周而複始。現在很多農曆書都參合了廣告,所以第一頁不再是春牛圖,也就見不到這位芒神。
《春牛圖》也叫《芒神圖》,年畫裏,畫了一頭牛,還有一個牽牛的小孩子,其實他就是“芒神”。古時,立春這天,地方官要舉行迎春大典,親自鞭策春牛,表示春耕即將開始,所謂“鞭春牛”。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長八尺,象征農耕八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長一尺二寸,象征一年有十二個月。春牛圖裏的牧童,就是“芒神”,又叫“句芒神”,掌管農作物及草木,因此以芒神為春牛圖的代表人物。芒神怎麽會是個小牧童呢?其實這是慢慢擬人化演變來的。
最初的芒神似乎與鳥圖騰有關。那他是長什麽樣子的呢?我們來看一下《山海經》。《山海經?海外東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麵,乘兩龍。”郭璞注:“木神也,方麵素服。”這就是芒神為鳥首人身、騎龍的形象。在有些芒神形象中,還持規矩,主春事。如果說最早的芒神是人獸化的鳥首人身形象,那麽後來就擬人化了,芒神是一個男人形象,在民間年畫中,則成了笑眯眯的赤腳男孩的形象。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別小看了小孩子,他也可以神仙,也可以妖怪,一旦這樣就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孫悟空不就被紅孩兒打得沒有脾氣隻好找觀音幫忙嗎?
3、農業神叫句芒
可別小看這幅春牛圖和句芒,其實和《推背圖》一樣有強大的預測功能。古代老百姓都是根據芒神所示,來安排一年之農事。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也是主宰農業生產之神。
他身長三尺六寸五分,也就一米多點,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裏的鞭子長二尺四寸,象征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芒神所站的位置也以陰陽年確定,陽年芒神站在春牛左邊,陰年站在右邊;立春日距正月初一之前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前,距正月初一後五日之外,芒神站在牛後,如果立春日在正月初前、後五日內,芒神則與春牛並列。
這也就算了,芒神的全身裝束還有更深的意味,一般人根本不懂。這其實可看作這一年的天氣預報。當他沒穿鞋,褲管束得高時,就代表該年多雨水;褲管束得越高,表示水災越嚴重;相反,如果他雙足都穿草鞋,則代表該年幹旱。
又假如他一隻腳光腳,另一隻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雨量適中。芒神的衣色、帶色視立春日而定,地支,衣色用克,帶色用生。芒神的綁腿、鞋、褲,視立春日納音,水俱全,火無,土隻有褲,金木俱全,但綁腿位置不一,金左綁腿掛腰帶上,木右綁腿掛在腰帶上。乖乖裏個隆地洞,全身都有寓意啊,所以《春牛圖》可不是隨便畫,隨便印的。
古時,有金、木、水、火、土五種神,金神叫“蓐收”、木神叫“句芒”、水神叫“玄冥”、火神叫“祝融”、土神叫“句龍”。句芒和句龍是不是親戚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現在這五行神,也就是祝融有點名氣,玄冥嘛,多見於水係功法,被很多文人用來忽悠人。
1、五行都有大神仙
“五行”之說涉及到中國的方方麵麵,堪輿、風水、玄學、天為學、建築學都有用到。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我們人生的每一分鍾每一秒鍾都有神靈在關注著,其中有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候是被句芒看著的。再者我們也是知道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就是水神和火神打架弄塌的,這兩位可以比句芒要高調的多。很多玄幻書裏提到古神,這五位就是古得不能再古的神靈了。
兩漢緯書《河圖》記載:“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葉光紀,水帝也”。五行可以是皇帝或者天帝的屬性,由此可見五行那都是大神。
2、句芒居然是大拿
據《墨子?明鬼下》記載:
春秋時候,秦穆公是個賢王,能夠任用賢臣,曾經拿了五張羊皮把百裏奚從楚國人手裏贖回來,委托他擔當了國家的重任;又能厚愛百姓,曾經赦免了三百個把他逃跑的好馬殺來吃的歧下野人,後來這班人感念他的恩德,幫助他打敗了晉國的軍隊,俘虜了晉國的國君夷吾。秦穆公就去祖廟告慰先祖,這個時候有個怪物進入廟門,向左麵走,鳥身,臉是方的。秦穆公嚇得逃跑。那鳥人說:“不用怕,天帝因你有德行,給你報賞,派我賜你十九年壽命,使你的國家興盛,多子孫,不會失掉秦國。”秦穆公再拜叩頭問:“敢問大神名字。”鳥人答道:“我是句芒。”
居然可以延長一位王的壽命,由此可見句芒很牛掰,還是個牛掰的“鳥人”。有傳說: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要是這樣算,句芒可以稱得上不折不扣的大拿,就是神仙裏也是頂尖的,然而我們現在為什麽幾乎聽不到句芒這個神仙隻言片語呢?
3、神也站隊也下崗
其實神仙也有競爭的。
由於民族、地域、神係的不同,在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春神不獨句芒一位,還有簡狄。不過,簡狄屬於殷人神話中的角色。與句芒不同的是,她是一位女神。已故神話學家丁山認為:“簡狄即愛神,亦即春神。春風時至,草木皆蘇,春神有促進生殖的能力,也就被大眾重視為生殖大神了。簡狄神格,頗似埃及古代的埃西。”
《楚辭》中的東君,也被認為是楚國的春神。宋代詞人李邴《漢宮春》:“瀟灑江梅,向竹梢疏處,橫兩三枝。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霜欺。無情燕子,怕春寒、輕失花期。卻是有、年年塞雁,歸來曾見開時。”
不過正宗的春神還是句芒,他長著人的臉,鳥的身子,穿一件白顏色衣裳,駕了兩條龍。這形象真夠可以的,按照現在的說法那就是非主流。他是怎麽混上去的呢?原本春神應為青帝伏羲,又稱為太昊伏羲。東方天帝又稱為青帝,而青帝又被稱為主管春天的神。句芒名叫“重”,伏羲的屬臣。站隊成功,自然是扶搖直上,也混成了句芒木神。
至於現在為什麽找不到蹤跡,我們要這樣看,句芒所在的這個大白皋部落在哪裏呢?
答案是東南邊,在扶桑東南。扶桑?那不是日本嗎?扶桑東南豈不是茫茫大海?其實不然,有人考證扶桑應該是墨西哥區域內的印第安部落。據記載中國南北朝時期和尚慧深曾去過扶桑國和與其相鄰的女國。女性氏族“亞馬遜”部落恰恰是在墨西哥的東南方,與《梁書》所記載一致。而印第安人的服飾重要裝飾正是鳥的羽毛。所以,句芒其實就是南美的印第安人,他下崗之後頂多也就是在南美洲種土豆、玉米、紅薯和番茄。
芒神在神仙體係中得不到重視,其實和他主管的內容有關係,他是木神,主管發芽、生長之類的,等到了結果收獲的時候呢,好嘛,跟他沒有什麽關係了,他等於是農業神仙體係中的技術員和育種師,並不討好,屬於被埋沒的實幹家。
1、折射對農業的淡漠
其實立春這個節氣還是挺受重視,很多的習俗,比如“咬春”。“咬春”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盛行,大詩人杜甫在《立春》一詩中說:“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詩中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菜傳纖手送青絲”等句就是描述當時立春日咬春的習俗。主要是吃素,一是嚐嚐春天的第一茬綠色蔬菜,二是不能傷害牲畜和自然界中的動物,休養生息的意思。
再比如“搶春”和“打春”主要是針對耕牛。搶春是指搶奪“紙牛”體內的五穀和糖果還有土,也有搶個好兆頭的意義,打牛則是鞭打耕牛,寓意是督促人和耕牛都要勤勞。然而卻沒有芒神啥事。這說明人們更關注的是牲畜,和產出。恐怕很多人連《春牛圖》中牧童是芒童,是芒神化身都不知道。
對於立春芒神的忽視,一方麵有芒神本身不討喜,鳥人誰喜歡,於是不斷改良,擬人化。到了現如今這種手段已經失去了意義。現代人對於傳統神靈的敬畏其實僅限於財神、關公、觀音、閻王等等少數幾個,像芒神這樣古老的農業大神已經很難再現輝煌,其實這也折射出人們對農業的淡漠,尤其是對傳統農業的淡漠。
2、農業神仙沒了市場
句芒這樣一座大神,現在的地位遠遠不及耍刀的關公,現存唯一的供奉之地就是梧桐祖殿。梧桐祖殿作為供奉木神(春神)的專門寺廟,在浙西及至全國仍屬罕見。衢州民間將祭祀木神(春神)的場所和儀式,以天文節氣為計時方法保存下來,這是衢州一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舊時衢州有立春踏春之習俗,市民趕到梧桐祖殿,祭拜春神,感受春光,謂之“探春”。采集冬青樹枝、鬆柏及野菜,謂之“采春”。將采集的鬆枝、翠竹、各種樹枝插在門上,謂之“插春”。早餐和午餐必須吃青菜,謂之“嚐青”。將柳枝、竹枝編成環狀帶在小孩頭上,以為能保四季清健,謂之“帶春”。
除此之外地方,句芒神好像已經是過氣明星一樣,再沒有任何的祭祀活動,就連《春牛圖》裏,一般人也都以為隻有那隻憨態可掬,可耕地,可騎乘,可殺之吃肉的牛是主角。
3、說比做好敬神歪了
句芒神被老百姓近乎遺忘了,與之相反的是西方的神仙轟轟烈烈的登場了,這些神仙,要麽是聖誕節“耶穌”那樣十字架上也釘不死,啦啦叨叨個沒完,要麽是個老頭神叨叨的非法入侵家宅,用襪子裝玩具和糖果白送人,要麽抱個嬰兒袒胸露乳又不喂奶,還有就是出來殺個人也是囂張跋扈高調的很,非要扛著大鐮刀。在印象裏,洋神仙都是有很多話說,而像句芒這樣,從來不多話的自然也就沒有粉絲。
即使是國產神仙裏,也是說的多的上位,說的少的下崗。敬神先要看品行,年複一年,春暖花開,老樹新芽,可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句芒神還在那裏忙活的時候,人們已經將他忘幹淨了,盡等著秋天的收獲,也沒聽說句芒神有怨念。
財神呢?世上發財的有幾個是幹幹淨淨的老實人?一百萬人裏又有幾個是發了財的?由此可見多說少做的神仙才吃得開啊。
再說關公,做生意的拜他,社團混社會的拜他,據說小偷也拜的是他,為什麽?這人講義氣嗎?還行,可是講義氣的人多了去,他靠什麽出的名,一把大刀,一張紅臉,兩個兄弟,還有就是得不到就殺掉的一個女人,典型的家暴分子,社團首腦,武力值其實他還不如趙雲,可是沒人拜趙雲啊,帶兵打仗更是連呂布都不及,也沒有人拜呂布,就是因為吹捧他的人多,原因無他,長得帥啊。
句芒神這樣的大神最後還不如門神,還不如牛,隻能說他隻知道埋頭苦幹,不知道自我宣傳,更不知道與時俱進。人家都在大棚蔬菜、無土栽培,玩高科技了,你還指望農民能看你的衣飾服裝,靠著天吃飯嗎?孰是孰非,是對是錯,也許不是那麽重要的,人們敬神要看結果,財神能帶來很低的幾率發財,關公能讓你找到傻缺兄弟,自然要比鼓勵勤勉,提倡自然,追求萬物生機的芒神顯得高大上和現代化。
中國是農業大國,周禮為什麽對芒神非常看中,是因為他是名副其實的農業神,中國正經曆的是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的過程,然而農業是國之根本。這隻被遺忘的農業大神,估計在角落裏哭泣著,但願他隻是被遺忘,而不是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