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太上皇與太上皇帝是兩碼事

(2015-01-14 16:44:31) 下一個
 
古代君主退位後,就成了比皇帝說話還算數的太上皇帝,但事實上,退位皇帝並非人人皆稱“太上皇帝”,絕大多數皇帝退位後變成了“太上皇”。“太上皇”與“太上皇帝”,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卻有相當大的區別,涉及擔任者秉政掌權是否名正言順的重大政治問題。
 
乾隆也當過太上皇(資料圖 圖源網絡)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自稱皇帝,建立了最初的皇帝製度。他將業已去世的父親、原秦國莊襄王追尊為太上皇,是為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也是第一位享有此尊稱的逝者。

秦始皇的做法為後來的漢高祖劉邦所傳襲。劉邦稱帝後,尊父親劉太公為漢帝國的太上皇。劉邦尊父親為“皇”而非“皇帝”,符合兩點傳統觀念:

其一,“天亡二日,土亡二王”,在國家統治權力的架構上,中國古代君主從來都是拒絕二元化領導體製的。“一山不容二虎”,哪怕這兩隻“虎”是父子關係。

其二,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三皇無為,五帝有事”,尊稱為“皇”,僅僅意味著地位尊崇,卻並無治理國家的權力,隻有冠之以“帝”,方才達到位尊而有權的境界,劉太公沒有治理天下之實,所以不曰“帝”。正如顏師古所言:“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政治,故不曰帝也。 ”

而太上皇帝手中握有掌權“資格證”,能統禦軍國大政。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以“雅薄時務,常有遺世之心”為借口,傳位給年僅五歲的皇太子拓拔宏,是為孝文帝。當時,南北政權對峙,北魏國內外政治、軍事形勢嚴峻,單單憑借太皇太後馮氏和五歲的小皇帝,不足以震懾天下,護佑臣民。於是滿朝文武聯合上奏孝文帝說:“今皇帝幼衝,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太上皇帝。”有了“帝”這個“資格證”,獻文帝算是離位不離權,擁有了繼續掌握皇權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史書上說他“國之大事,鹹以聞 ”。

北齊帝國武成帝高湛登基五年後的一天,“太史奏,天文有變,其占當有易王”。高湛聽信太史之言,決定禪讓皇位給皇太子高緯。此後,高湛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繼續統領北齊帝國,而高緯隻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唐睿宗李旦有幸在“武周革命”後第二次登上皇位,完全有賴於第三子李隆基的軍事扶助。712年,唐睿宗李旦傳位給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李旦決定把兒子“扶上馬”後再“送一程”,故“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對於父子倆的分工,《新唐書》簡而言之曰:玄宗“聽小事”,而睿宗“ 聽大事”。睿宗也算是曆史上一位名副其實的太上皇帝。

還有一些時候,出現了“太上皇帝”稱號的錯誤運用,如趙佶、趙構、趙惇三位宋皇在退位後皆稱“太上皇帝”,但從實際來看,他們都沒有繼續理政。因此,三人全都應為事實上的“太上皇”。但宋廷為這三位上“太上皇帝”稱號,乃是對退位皇帝進行精神安慰的表現,因而這一誤稱也得到了普遍的理解與認可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