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高興的殺傷力

(2014-12-04 18:45:04) 下一個

周末在麥當勞,吃飯前去洗手。

當時人很多,一對母子正好排在我前麵,好不容易輪到他們,小男孩卻沒心思洗手,反而對牆上的紙巾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張一張抽個沒完。站在一旁的母親明顯很尷尬,大聲嗬斥了幾遍也不管用,就指著不遠處的清潔工阿姨惡狠狠地說:“你再抽,那阿姨不高興了,就不讓你在這裏吃飯了!”

結果,那孩子吐吐舌頭,乖乖回座位去了。

 

看到這一幕,我莫名其妙笑了一笑,胸口卻感到微微一緊。突然想起了很多小時候的事情。在我的記憶中,類似“誰誰不高興了”這樣的咒語,是大人們特有的一項重型武器。它很恐怖,很有殺傷力。緊隨其後的,即使沒有現實的懲罰,也一定是一段極其難熬的時光,常常會讓我渾身僵硬,呼吸無力。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個熱鬧的大年初一。家裏來了很多叔叔阿姨,每個人似乎都很開心,一個接一個地捏我的小臉蛋。其中有個叔叔的手勁兒特別大,疼得我一下子哭了出來。別的阿姨立刻蹲下來哄我,奚落那個叔叔沒輕沒重。而正在廚房裏忙活的媽媽聽到了,卻趕緊出來嘻嘻哈哈地跟大家說“沒事,沒事”,然後低下頭朝我撇撇嘴:“別哭了,大過年的。你再哭,媽媽可不高興了啊!”然後我就不哭了。

真的,一點都不傷心了,像個奇跡。

可是,很多年過去之後,我卻突然在一個恍惚的清晨對這一切有所懷疑——為什麽啊?為什麽為了避免別人的“不高興”,就可以完全不管不顧自己是不是“不高興”?難道別人的情緒就比我們自己的願望更重要?更值得尊重?惹得媽媽不高興的孩子,就一定不是個好孩子嗎?媽媽會不會有些時候也是不正確、不妥當的呢?還是,相對於別人來說,我,是不重要的?

之後,我開始漸漸明白了自己為什麽經常善良得有些懦弱,甚至無害得接近無能。

“讓我們回頭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麽,而不是在評判誰對誰錯。”谘詢過程中我經常會用這句話鼓勵來訪者回顧他們的童年。同樣的道理,今天寫下這樣的文字,也不是因為對媽媽還心存不滿。我相信,包括母親在內,絕大部分習慣了如此對待孩子的母親們,她們的心中都沒有惡意,也並不了解這樣的管教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怎樣的傷害。她們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她們不知道還有別的方法。她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接觸過,當然也就沒有機會可以習得其他更好的方法。她們自己就是這樣被她們的父母帶大的,還有她們的父母也一樣。

 

更何況這個方法通常還十分有效。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聽到媽媽的一句“不高興”而高高舉起白旗,當然不是因為這句話多麽有道理,或者很公平,而是因為他們害怕——害怕被懲罰,害怕被疏離,害怕自己不再被爸爸媽媽疼愛。

一個孩子在父母麵前有多嬌弱,多無力,需要我們十分努力地去想象。而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後,雖然意識上也不會再隨便為了誰的一句“不高興”就改變想法,但稍稍留意他們在生活中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我們卻很容易就能找到這些童年經曆在他們身上留下的一絲絲痕跡。

麵對選擇,他們經常會舉棋不定,猶豫著“如果我這樣,別人會怎樣怎樣;如果我那樣,別人又會如何如何”。而這裏的別人,可能是老板、客戶、親人、朋友,也可能是個看不清、摸不著,但又時時刻刻活躍在他們頭腦裏的一個模糊印象。總之,在他們的世界裏,別人都是首先重要的,甚至連自己都不存在。

比如一個總是搞不定妻子和媽媽的好好先生,他總是受困於很多家事,永遠找不到一個讓婆媳雙方都滿意的方案。當我限定了一個具體的事件,追問他“那你覺得這件事應該怎麽處理才合理”之時,他隻是愣愣地眨眨眼睛,好半天都想不出應該如何作答。似乎在他的世界裏,什麽事都沒有是非對錯,終極目標都要讓某個重要的人感到滿意而已。

所以,今天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你們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如此一個可憐的“空心人”,就請在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之時,用溫柔而堅決的語氣為寶貝解釋清楚:麥當勞的抽紙是用來擦手的;浪費紙張是不環保的;牛奶忘記放到冰箱裏會壞掉;在床上玩水晚上就沒地方睡覺了……

在掌握有效的自我約束之前,我們的孩子確實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具體的理由,卻不應該是這句“不然,誰誰誰就要不高興了”。

轉自《中國青年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