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個人資料
一點即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疲勞到癌症僅需四步!最便宜的防癌處方

(2014-11-11 17:34:51) 下一個
 
瞬間感覺自己膝蓋已中萬箭有木有!別以為這是小事,按照中醫的看法,這是因過勞而造成體內器官陰陽失調,就是體內器官起內訌,互相打架,最後會造成器官衰竭而死。

你以為“晚睡晚起”就能補回來?錯!“晚睡晚起”也是一種病,它都學名叫睡眠相位後移綜合症。感覺自己已經病得不輕了……

你造嗎,世間最科學的休息時刻表示醬紫噠↓

▌晚上9-11點為免疫係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晚間11-淩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淩晨1-3點,膽的排毒,亦同。
▌淩晨3-5點,肺的排毒。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不宜用止咳藥,以免抑製廢積物的排除。
▌淩晨5-7點,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早上7-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半前,養生者在7點半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9、10點吃都比不吃好。
▌半夜至淩晨4點為脊椎造血時段,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如果經常熬夜,時間久了,身體是會抗議的哦~

1、輕度疲勞
這時吸入的氧氣量減少,血液中氧氣濃度與血糖值下降,於是身體發出報警信號,如頻繁打嗬欠等。

應對方案:深呼吸,吃塊糖。要消除這種疲勞,隻需要花上5分鍾即可。大約進行5次深度深呼吸,並吃少量甜食,狀況就能有所改善。

2、渾身乏力
這個階段的疲勞會使身體感覺到有些沉甸甸的,血液中的氧氣濃度與血糖值持續下降,會有渾身乏力的感覺。

應對方案:除了深呼吸之外,此時應該做一些輕度體操,讓僵硬或者沉重的部位獲得伸展,以便使血液循環恢複正常,時間持續10~20分鍾才有效果。

3、情緒焦躁
在此階段,會覺得全身精疲力竭,肌肉或內髒等器官含氧量降低與營養不足的狀況更加嚴重,已經踏進即使輕度運動也無法恢複體力的階段。

情緒會顯得焦躁、易怒;皮膚顏色暗沉,甚至臉部等處長出一顆顆的小疹子;頸、肩、背、腰部的僵硬感越發嚴重;睡覺時輾轉難眠,容易落枕,躺在床上還會腰痛,睡覺時會鼾聲大作,或出現磨牙現象。

應對方案:可以想辦法讓身體變暖,如泡個熱水澡,同時保持充足睡眠,會讓體力逐漸恢複;再加上舒緩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就會慢慢消除疲勞。盡量不要經常吃各種止痛藥或安眠藥,經常性用藥會讓交感神經越來越興奮,疲勞、僵硬或疼痛,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4、內部變異
身體的變化包括肩、背、腰等部位的疼痛,伴隨青春痘、口腔潰瘍、牙周病、胃炎、便秘與食欲不振等症狀,各種各樣的毛病不斷出現,甚至還會在精神上出現輕度憂鬱症。

應對方案:切記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睡眠,使身體暖和,做些和緩輕鬆的體操,這樣的生活達1周左右才可能有用,一步一步開始重拾生活步調,讓身體恢複原有的健康狀態。

如果小夥伴們不重視疲勞進程的4個狀態,過於操勞,不好好保養身體,40歲以後,大病就會不時纏身,癌症就會潛伏在體內。一旦踏入這個階段,輕者需要幾個月,重者需要幾年的休養生息。因此,一定要在疲勞進程達到第三階段之前消除疲勞哦~

最廉價的防癌方法

每個人都可能患上癌症,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原癌基因”,假如受到外因刺激,就有可能被激活。這種外因,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生活。以下是10種堪稱世界上最便宜的防癌處方,快收藏↓

喝豆漿可防“女性癌”。


豆漿中有一種很像雌激素的物質,叫“大豆異黃酮”,它對所有和雌激素有關的癌症都有預防作用,比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和前列腺癌。但已經患有這些癌症的人,最好不要喝豆漿,以免對癌細胞形成刺激。此外,患有消化性潰瘍、胃炎、痛風的人也要少喝。

每天走路1小時。


每天飯後散步30分鍾,或者每周散步四小時,能使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一半。因為胰腺癌和身體熱量過高有關,走路可以消耗熱量。此外,運動後出汗可使體內的鉛、鍶等致癌物質隨汗水排出體外,從而起到防癌作用。

每天喝6杯水。


每天喝6杯水(每杯240克)的男性,患膀胱癌風險將減少一半,女性患結腸癌風險將降低45%。通過喝水增加排便次數,把其中可能刺激膀胱黏膜、結腸的有害物質,如尿素、尿酸等排出體外。

就著蔥蒜來吃飯。


多吃大蒜的人得胃癌的風險會降低60%。但最好將大蒜碾碎生吃,或剁成蒜泥放在涼拌菜中。

曬15分鍾太陽。


不用任何花費,就能通過增加人體維生素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為避免暴曬增加皮膚癌風險,每天隻要曬15分鍾太陽就足夠了。

每天四杯綠茶。


對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錯的預防作用。最佳飲茶溫度應該是60攝氏度左右,茶水浸泡5分鍾後,其中有效成分才能溶在水裏。

最少開窗半小時。





少吃點糖。


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糖。每天隻要喝兩杯甜飲料,患胰腺癌的風險就會比不喝的人高出90%。最好少吃或不吃含糖食品。國際上一般認為,每人每天糖的攝入量應在50克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小紹興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很奇怪,朱姐怎麽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的呢?她陽奉陰違麽。
小紹興 回複 悄悄話 很奇怪,朱姐為啥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的呢?
小紹興 回複 悄悄話 很奇怪,朱姐怎麽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出書的呢?這明顯是共軍陽奉陰違啊!她到底是那一夥的人馬?
一點即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霏霏2013' 的評論 :


中醫中藥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曆史,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所以中醫的效用不是你這樣三言兩語的謬論就能抹殺的。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麵的。但是到了現代,隨著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學者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藥罐子”煎藥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隨著科學進步和人們思維觀念的不斷更新,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廢除中醫。在近現代革命的曆史中,中醫也不止一次受到過質疑。比如以下事例: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通過了《廢除舊醫以掃除衛生事業之障礙案》。他在“廢止中醫案”中提出了6項逐步消滅中醫的具體辦法。一、處置現有舊醫;二、對已登記的舊醫實行補充教育;三、不準中醫診治法定傳染病和出具死亡診斷書;四、禁止新聞雜誌進行非科學醫學之宣傳;六、禁止成立舊醫學校。
2006年,中南大學張功耀教授在《醫學與哲學》雜誌上公開發表了《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使中醫存費之爭進入高潮。在麵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醫學的價值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技術和理論的科學性將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顯現出來。因而複興傳統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在這種爭鳴中,各種主張下的學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醫學與所有學科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端倪。
中醫的五個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別是:1、堅持傳統,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醫。2、堅決辯證施治,一切辯證施治,走新中國學院派的道路。3、走中西醫相結合道路。4、中醫現代化:用現代醫學來理解和解釋中醫,甚至解釋經絡。5、現代中醫學:用中醫方法分析各種醫學資料,努力解除疾病。所有的學科都在分化,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中醫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變的形式,而追求解決問題,也許更好一些。
但如今的中醫是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麵向當代,這已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成為全世界關注中醫學的依據。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霏霏2013' 的評論 : 真相大白,還要信嗎?
霏霏201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中醫業內人士都以為祖國醫學是經過幾千年實踐經驗所證明了的,掛在口邊經常說的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中醫是經驗科學”的老生常談。明明是針灸、吃中藥在先,康複在後,那麽康複過程就是針灸、吃藥所致,就是中醫的療效,且“存在就是合理”並“不可替代”,咋就不科學?不真理了呢?
長期以來,由於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是經驗科學”的誤讀,因而產生所謂“實踐就是真理”、“經驗就是科學”的錯誤聯想和判斷。其實,實踐並不是真理,經驗也不是科學,真理有真理標準,科學有科學範式。
因此,從根本上強調“實踐不是真理”、“經驗不是科學”,既符合真理和科學本質特征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中醫的本質屬性。對中醫粉絲,尤其是中醫學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提醒和警示,也是現代人所必備的基本常識,免得不斷產生諸多毫無意義和永無休止的辯爭。
中醫的實踐隻是個人或少數人的“自我實踐”,既不是“人類實踐的總和”,也不是“億萬人相同的實踐”,所以,根本就無法邁向真理的門檻。中醫的經驗也隻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所謂“直接經驗”,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人的相同經驗”,更不是經過科學方法所驗證過的,因此,難以進入科學的殿堂。
別以為“中醫理論”關於“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等等陳述,就是“實踐”檢驗出的“真理”?就是“經驗”所總結出來的“科學”?那“環跳穴”、“長強穴”就當真是石頭戳在屁股上所留下的“記憶”!其實不然!且不說盤古及三皇五帝,也不說巫彭、巫鹹、醫和、醫緩、扁鵲、倉公和張仲景的故事,更不必查遍二十五史及各大類書、叢書。請看宋代官修《聖濟總錄》一書中對神仙聖人診病治病情景所作的描繪:“……閉目內視,五髒曆曆分明,知其所處,然後五髒可安……視表如裏,亦能驅五髒之神,為人治病。”明人李時珍在其《奇經八脈考》一書中也曾寫道:“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察照之。”說的是人體的“髒腑內景”和“經絡隧道”隻有修煉氣功、禪宗靜坐的古聖先賢,才能“返觀”或“內視”,才能體察和認識到所謂“髒腑經絡之氣”,才能“視表如裏……為人治病”。可見“實踐”既沒經過“檢驗”,“經驗”也沒通過“總結”,而是在神仙聖人“煉氣化神,入神出化”的“六通境界”下所能看到聽到想到並記錄下來的,是神仙聖人“冥思遐想”的“望而知之”,是古聖先賢“先知先覺”的“一氣嗬成”,所謂“心明便是天理!”而不是凡夫俗子的“檢驗”與“總結”,更不是科學的“實驗”與“驗證”!
寥寥數語將“中醫理論”的產生,從源頭上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向世人昭示了其前世今生。還有那“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的“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等學說,亦如其然,不必贅言。
時下的“中醫泰鬥”、“國醫大師”、“中醫專家、教授”們鮮有嫻於此道者,可謂望塵莫及!由此看來,那“中醫科學家”們試圖根據“中醫理論”去尋覓和證明中醫所謂“五髒六腑”、“十二經脈”、“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等的客觀存在、功能實質及其相互聯係,以期求對人體及其疾病的真正認識,隻能是枉費心機!
殊不知,2000多年前“中醫理論”對“生命現象”的“陰陽說”、“五行說”、“髒腑說”、“經絡說”、“諸氣說”、“氣化說”以及對“疾病現象”的“六淫說”、“六經說”、“邪正說”等等認識與解釋,猶如300多年前史塔爾等西方化學家們對“燃燒現象”所作的“燃素說”解釋一樣。自1777年法國人拉瓦錫發現“氧氣”之後,“燃素說”就被徹底拋棄了,為“氧化說”所完全代替。在人類文明進步史、科技史及醫學史的發展軌跡上,不乏此類案例。例如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相互間一直在較量著,直到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暴露“托勒密體係”的錯誤、開普勒以橢圓軌道取代園形軌道修正了“日心說”之後,“日心說”才在與“地心說”的競爭中取得了真正的勝利,時下連“日心說”也遭到了質疑。又如人身上的事,從蓋倫的“肝髒血液流動中心說”直到哈維才確立了“心髒血液循環說”,如今的“心髒血液循環說”論說得更加精細,而且有了更為精確的技術操作,“君主之官”也敢拿來換換玩玩的。還有那發現吞噬細胞的苦悶、無人問津的遺傳性疾病及人體解剖學誕生的曲折等等事例。而在中國直到晚清才有人敢於進行“醫林改錯”,且還留下不少“改錯之錯”,民初雖有人提出“參西”,但仍要堅持“衷中”在先的“舍不得”。說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發展的,也是在不斷糾正謬誤的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所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不少。究其原因,無外乎傳統觀念的束縛與扼殺;習慣勢力的阻礙與幹擾;學術權威的譏諷與壓製;認識水平的有限與製約;錯誤哲學的誤導與支配……。所以,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首先必須擺脫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的束縛與阻撓,破除對權威的過分迷信,提高認識,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不斷創新。無論人類如何自以為是,最終都不得不否定那些以為天經地義實則認識局限的斷言。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勉強為之,是為了還要更好,而不斷地否定之否定。
同樣的,當現代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因學、病理學、生物檢測技術及藥理學等等學科對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代謝過程、發病原因、病理變化及對藥物的藥理作用等等有了更為深刻的科學揭示和解讀之後,中醫那虛無飄渺的“經典理論”和“各家學說”理所當然地也會被淘汰和拋棄,為現代醫學理論所取而代之。世界人民無不行合趨同,隻是國人囿於“民族情結”和“中醫糾葛”,始終抱殘守缺,因循守舊,不願放棄,非得置外於世界民族之林,人家的橋早就造好了,而且證明是成功的,何須我們再去“摸著石頭過河”呢?!中國人活得確實不容易!
其實,中醫並非世界上唯一的傳統醫學,跟世界各民族所曾擁有過的傳統醫學一樣,由於曆史的原因都具有認識膚淺和主觀想象的基本特征。用現代醫學的眼光來看,其理論與方法顯得十分可愛又無知,療效也乏善可陳。縱觀世界醫學的發展曆史及各民族的傳統醫學,像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阿拉伯、古希臘—羅馬的傳統醫學,無論其曆史之悠久,還是理論之完備以及成就之斐然,都勝出中醫一籌而令其遜色,中醫並非“曆史悠久”與“博大精深”的出類拔萃。但是人家的傳統醫學最終還是紛紛舍棄了傳統而走上以古希臘—羅馬的實證代替想象為基礎的實證醫學之路,打開了科學醫學的大門,共同造就了近、現代主流醫學的輝煌!
人類對客觀世界包括對自身及其疾病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永無止境的,所以,中醫的事兒,弄清“真相”往往比“真理”和“科學”更為重要,因為,弄清“真相”才是我們認真討論中醫是否“真理”、是否“科學”的切入點,也是獲得“真理”和“科學”的前提。
霏霏2013 回複 悄悄話 早在民國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著名中醫專家、上海國醫學院教務長陸淵雷先生就在其《整理中醫學說芻議》一文中說道:“《素》、《靈》、《八十一難》等理論之書,多出於古人之懸揣,不合生理、解剖、病理。時醫不察,尊奉之,以為醫學之根柢,自招物議,引起廢止中醫之危機,此大不智也。”
隨後先生還在《內經學說之由來》一文中說道:“《內經》這部書,隻好做醫學上研究的參考資料,若是學醫從《內經》開手,那就是用力多而成功少,還怕一輩子不得清楚,白白地把自己頭腦弄得顢顢頇頇了完事。可笑有個醫學校,劈頭就是《內經》課,要教上一兩年。在教者的意思,無非仰仗黃帝、歧伯的威名,敷衍過幾年,就算完了教授的責任。詎奈現時代的青年很不馴良,遇到懷疑的地方,便不管黃帝、歧伯,七嘴八舌質問起來,教室鬧得煙舞氣漲。辦學的人沒法,死活拉不佞去擔任《內經》課,不佞就老實不客氣,把那些五運六氣駁得過淋漓暢快。”
這種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相悖逆的教育簡直就是荒誕虛偽至極!如果這種教育能把莘莘學子培養成隻相信中醫不相信其他繼承傳統的接班人未嚐不可,但事實恰恰相反,大多數學子在校學習期間就看出了這種教育的虛偽性。礙於學業的完成,也是為了將來的飯碗問題,隻好敷衍經旨,應對考試,鸚哥學舌,葫蘆畫瓢。逐漸養成了言行不符表裏不一的習慣,練就了說的是一套,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見神講神話,見鬼講鬼話,見人不說話的本領,更何況將來離開學校步入複雜社會之後?哪有不煉就一身“見了羊是狼,見了狼是羊”的德性!
敢問當今天底下的“中醫泰鬥”、“國醫大師”、“中醫專家、教授”及“中醫科學家”們,居廟堂之高的教育部、衛生部的老爺們,既然“不合生理、解剖、病理”,非“為醫學之根柢”,隻不過是“古人之懸揣”而已,緣何“不察”?“不智”?至今仍然執迷不悟“尊奉之”?非要“仰仗黃帝、歧伯的威名”“敷衍”莘莘學子?將自己都似懂非懂咀嚼不了的“經典”拿來塞給後學,把他們的“頭腦弄得顢顢頇頇”?硬要給他們灌輸那些連灌輸者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豈不是自欺欺人誤人子弟?為什麽不虛心向陸淵雷老先生學習學習?“老實不客氣,把那些五運六氣駁得過淋漓暢快”!
究竟要把他們培養成什麽樣的人?這是關涉到整個社會如何理解和思考這個世界,如何記憶和傳承曆史、文化與知識,如何培育年青一代的大問題。是接受科學的訓練,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為偏見所束縛,不為權勢所屈服,熱愛科學,追求真理,堅持科學精神的現代公民,實現人的現代化,還是將他們豢養成隻會盲從迷信,思想禁錮,自以為是,故弄玄虛的“知識騙子”和“愛國賊”!
其實,整個中醫理論體係都是由直觀人體、人天關係以及 “冥思遐想”和“推理清談”所構築而成的,是 “坐而論道”與“述而不作”的產物。其中包含了不少猜測、臆度、穿鑿附會和玄誕荒謬的東西,甚至有的還與鬼神迷信混雜在一起,畢竟是2000多年前的認知。業內人士大多心知肚明,隻是裝睡而已,裝睡的人是無法叫醒的。隻要國人的國民性不改變,對中醫的認識仍然模糊不清,隻要這裏邊還有市場有利益,中醫美麗的傳說與故事將永遠屬於那些有傳說有故事的人們,尤其是在麵對生老病死這些無法抗拒的焦慮與恐懼時,所有曾經發生過的,都不會輕易消失。一個個性很弱的社會,是分不清是非真假的,中國人所信奉的是隻要“活下去”就好,不管是“三八二十三”,還是“三八二十四”!
中醫理論家們自稱所運用的是整體性、直觀性的所謂古代哲學思辨方法,實際上是恩格斯早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所論說和批判過的,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聯係來代替尚未知道的現實的聯係,用臆想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想象來填補現實的空白”。對生命的奧秘,國人生、老、病、死的問題,隻是從“哲學”層麵進行解讀,但是古往今來的“哲學”往往缺乏實證研究和邏輯分析過程。所以延續了2000多年的“中醫思維”慣勢,至今仍然是希望通過普及中國古聖先賢先知先覺的所謂“精英思想”來實現遠大目標,來濟世救人,期盼著奇跡的出現,“扁鵲重生”和“華佗再世”,而不是通過實證研究和邏輯分析來獲取真正的醫學科學知識,以教育喚醒人民。
哲學思辨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主要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影響科學的發展,並非杜林先生所定義的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更不是什麽“科學之科學”,所能提供的隻不過是一種聲音而已。何況一千個哲學家就會有一千門哲學,哲學是多元的可不是萬能的哦。所以,想靠哲學直接演繹出科學的企圖往往是要失敗的。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就是一個很好的失敗例子,時下中國的“自然國學家”、“中醫泰鬥”及“中醫專家、教授”乃至“中醫科學家”們也都不會例外。因為從現象和規律上升為哲學思維是一種認識上的飛躍,在這中間要舍棄掉許許多多非本質和本質的東西,此外還要作進一步的抽象和虛擬。所以想從哲學出發,逆向演繹出符合現實的東西來一般是不會成功的。想要從“古代哲學”,轉過來重新演繹出當時的所謂“古代科學”乃至“現代科學”來,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何況“中醫理論”中的所謂“古代哲學”思想多是些“神學”與“玄學”的東西,由於在認識世界的路徑上有著本質的曆史差距,其與後來的科學根本毫無關係。
殊不知,“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形而上”的哲學理論解決不了“形而下”的具體實際的“生老病死”問題,“天馬行空”終須腳踏實地。隻有當曆史和文化等等傳統的東西接受了辯證法則和科學審視之後,一切哲學垃圾,才會成為多餘的東西,在實證科學中消失。
霏霏2013 回複 悄悄話 那“中醫經典著作”曆朝曆代的修訂、整理、重刋、評注者誰不想假古聖先賢流芳千古,美名永傳於後世。後來所洐生的所謂諸多醫案、醫話、醫論及“各家學說”,不都是個人的創業史、傳記史、英雄史,誰不撿好的說、好的寫。過五關斬六將是自己的風采,得大寫特寫大書特書;失荊州、走麥城都是人家的過錯,懶得也沒有必要再提起。隱惡揚善,歌功頌德,上下相隱,親親相隱,自欺欺人,立德、立功、立言、帽子票子房子妻子兒子“出有車,食有魚”……光宗耀祖而已。即便是自己的經曆、經驗,也會有不少“盲點”的。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實,聽到的多是些傳說與故事,沒看到沒聽到的何嚐又不是虛假的,寫下記下的並不等於臨床實踐中已經做到做好了的,可謂“講就天下無敵,做則無能為力”。神仙聖人也難免不失之於偏頗矣!

有人說,一切曆史都是“勝利者的曆史”,也是一幕幕的現代史、現代的思想史、戲劇演出史。誰控製了現在誰就控製了過去和未來的話語權,這就是曆史與權力的關係,“成王敗寇”是之謂也。也有人說,曆史隻不過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統治需要而寫成的。還有人打趣地說,曆史隻不過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有人直言不諱地說,滿本曆史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所謂“以史為鑒”其實就是為了讓統治者及其家族、帝師、謀士們“知興替,明得失”,吸取經驗教訓,是站在王朝和統治者的立場來總結和解讀曆史,無非是說所寫所做的如何更有利於他們自己,使一家皇權江山社稷千秋萬代永存下去。可見,以往的曆史不見得就是事實,隻是對事實不同的解讀、闡釋與引申。

所以,都鑒史不如沒史,盡信書不如無書!後來的人們隻能從 “中醫理論”和“中醫經典著作”,從“中醫學史”和“中國曆史”乃至“中國文學著作”及“中國文學史”的衣襟下去尋覓曆史的細節,從蛛絲馬跡中發現破綻,認得其“偽”,識得其“真”,以疑古而辨偽。用自己的頭腦按常識和邏輯去思考問題,用真實為曆史啟蒙揭蔽,用信史為曆史驅魑除魅,讓曆史的本真撥去被權力所掩飾了的迷霧,還原曆史的真實。往者雖已逝,來者猶可追。

不認真尋覓曆史的細節,就不懂得國學大師們緣何要否定和反對中醫;就不懂得《黃帝內經》在漢季早已亡失,時下的《素問》和《靈樞》並非《黃帝內經》,隻不過是後人的瞎掰而已;也不懂得倉公治病多用湯藥,而《素問》辨證講的隻不過是按照“陰陽學說”所推演出來陰陽失調而致的所謂陰病陽病、寒熱虛盛和“陰陽妙合而成五行”的生克、製化、勝複、乘侮的幾條“規矩”,論治卻常以“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等為方法,雖強調“藥治其內,針治其外”,其實用藥僅有“十三方”;那“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運氣七篇大論”還是唐人王冰後來所補入的!就不懂得兩漢時由於帝位“德運”的不同因而五行配屬五髒有所差異,西漢人的配行方式是為“心屬土”,而東漢人才是“心屬火”,到底是“心屬火”還是“心屬土”?誰也說不清、道不明,是東是西,該聽誰的?就不懂得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和晚清樸學大師孫仲容在注釋《周禮·醫師章》時早就提出了疾病的“不治自愈”問題!也不懂得張仲景是否真有其人?王粲又是怎樣死的?華佗卻是來自印度、波斯的!而《針灸甲乙經》及其《序》並非出自皇甫謐之手筆!那藥王孫真人可是“乞長生求久視”與“玩陰陽弄釆補”的主兒,其著作中不乏大量“印度醫學”的內容!就不懂得《老子》真經隻有千餘文,且隻論“道”沒說“德”,那“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等等多出的三千多字隻不過是後人的妄加妄改,並非真經!不懂得“老子”又是誰?到底是“老萊子”還是“老聃”都還是個謎!更不懂得還有“六經皆史”、“‘史記’亦經”、“經中有史”、“史中有經”的說辭!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不是“卑賤者”的“聰明”所創造的……

不對曆史做認真的考究,就不懂得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本質是什麽。就不懂得寫下中醫“經典著作”的多是些“述而不作”、“想當然”、“眼高手低”的“空頭理論家”,是“坐而論道”、不甘為“下九流”、“恥於行醫”的“文抄公”。也不懂得理學大師朱熹曾經說“等而下之,如醫技養生家之說,皆不離陰陽二者”而已。就不曉得魯迅先生早在1926年就曾說過“尊孔,崇儒,讀經,複古,可以救中國,這種調子,近來越唱越高了。其實呢,過去凡是主張讀經的人,多是別有用心的。他們要人們讀經,成為孝子順民,成為烈女節婦,而自己則可以得意恣誌,高高騎在人民頭上。他們常常以讀經自負,以中國古文化自誇。但是,他們可曾用《論語》感化過製造‘五卅’慘案的日本兵,可曾用《易經》咒沉了‘三·一八’慘案前夕炮轟大沽口的八國聯軍的戰艦?”……

還原曆史,最難的不是曆史場景的重現,而是捉刀史家們的心態,心態的真實揭示,往往才是更為本質的東西。

古今多少事,應付細讀中?!
一點即通 回複 悄悄話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係。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髒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係統論、控製論,分形論和信息論內容。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等則也被稱為民族醫學。
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中醫治療的積極麵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複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麵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

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采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係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係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複蘇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麵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棱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辯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1996年,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和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信息-能量-物質’的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係統-暨心係統、肝係統、脾係統、肺係統、腎係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係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係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運氣學說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用來推算、預測來年的天象、氣候、疾病發生流行的規律,並提供預防、養生的方法。
精氣學說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製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係的兩個對立麵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
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範疇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係,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鄧宇等的現代陰陽概念與定義)。
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由陰陽二部分組成,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麵,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係。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係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髒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髒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髒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髒六腑間的功能聯係以及髒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髒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係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係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係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係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製化、勝複、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髒、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髒,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髒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指各腑髒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並能滲注於血脈,起著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於骨節、腑髒、腦髓等組織,起著濡養作用。
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髒、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於腑髒、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氣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髒、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髒腑學說

髒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髒(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藏:指人體內的五髒六腑、奇恒之府,通稱為髒腑。象:一指“形象”,即髒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征象”,即髒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髒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髒”。
“髒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髒: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髒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參見:針灸學及腧穴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髒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係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經脈學說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髒腑相互關係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係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髒腑疾病。
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複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體質、情誌、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病機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裏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髒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元氣學說

中醫認為,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後天脾胃來濡養,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布並彌散全身。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按照中醫的看法....."
樓主有沒有想過,中醫的看法是如何得來的呢? 根據什麽呢?


"你說我是共軍,我就是共軍. 那你就當著三爺和各位老大的麵,把我這個共軍的來曆談一談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