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二十三對奇跡
紅葉 作品
第十八章 心理醫生 (5)
家中的小兒子劉曉龍。
在劉凱璿看來,劉曉龍在兒時則相當受母親寵愛,但他成長過程中也並不快樂,長
大成人後也不感恩父母。
在旁人的眼中,劉曉龍的性格倔強孤僻,滿懷抱怨,心高氣傲,自命不凡,因此他
從小到大也沒有什麽要好的知心朋友。
後來陶燕淩想方設法出了國,以為移居美國之後就能過得好,殊不知這種想法仍然
過於天真,人生地不熟,赤手空拳在美國這樣一個各民族混雜的地方從頭開始打拚,
更加艱難。
對兒子又抱有過多的幻想,認為劉曉龍一踏上美國的土地, 一喝洋墨水就得會變成
傑出人物。但是,在美國年輕人的世界同樣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留學生想要嶄露
頭角,需付出加倍的努力,談何容易。
陶燕淩對劉曉龍的學業並無多少匡扶,她沒有能力替他繳學費,需要他自己辛勤打
工籌得。遇見功課上的難題,他徹夜未眠苦苦思索,她也無法對他提供任何幫助。
相反的,她總是對他沒完沒了地挑剔、抱怨和指責,這更加重了他的心理負擔。
很多人以為年紀輕吃點苦無所謂,就拿打餐館工來說,一天盤子端下來,雙臂酸痛,
鞋底幾天就走破了,虧得年輕才能撐得住。讀書和打工兼顧的辛苦,非親身體驗過
不知其艱辛。
劉凱璿親身體驗過,她深知。
而劉曉龍就讀的醫學院學業漫長繁重更是難中之難,沒有家底,被人認為自不量力,
學費幾年下來無以為繼,又不甘心半途放棄,隻得咬牙死撐。最終一日壓力過大,
支撐不住,轟然倒塌。
悲劇發生後旁人隻會指責劉曉龍不孝,對他所經受的一切苦難卻無法感同身受。有
句諺語說:“ 不要輕易批評別人,你自己背上他的十字架, 走上一裏地試試看。”
劉凱璿不知弟弟和母親為何最後會勢同水火,但她深知母親陶燕淩不是一個容易相
處的人,往往一言不合,便大發雷霆,吵鬧不休,誓要將對方徹底壓垮為止。
劉凱璿記得上初中時有次陶燕淩為了一件小事同她嘔氣,竟然有整整兩年不理她,
不同她說話,都是通過劉曉龍來傳話的。
有次劉凱璿來洛杉磯看望母親弟弟,開車帶陶燕淩出去購物,駛在一條高速公路上,
母親命令她:“ 從這個出口出去。”
劉凱璿知道陶燕淩沒有任何的方向感,即使在一個地方居住多年,但是一出三兩條
街必然迷路,但偏偏又喜歡瞎指揮。
“ 還沒到呢,我知道路線。” 劉凱璿不肯聽從。
陶燕淩頓時大怒,在高速公路上居然來搶劉凱璿的方向盤。車身大幅度搖擺,差點
失控被旁邊的車撞上,司機急按喇叭表達不滿。多虧劉凱璿全力控製,才將車子穩
住。她隻覺嚇出了一身冷汗,好險沒有造成車禍。
後來的事實證明陶燕淩確實指錯了路。錯,當然也絕不認錯,永遠的偉大光榮正確。
陶燕淩要的是兒女對她俯首帖耳,無條件的唯命是從。即使指錯了路,仍然得順從
她在錯誤的路上前進。
劉曉龍也許繼承了母親陶燕淩性格中的某些遺傳因子,同樣的倔強好勝,愛走極端。
他不像父親那般軟弱可欺,陶燕淩卻想處處控製他,但她忘了劉曉龍也是一個人,
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
許多悲劇也許就是這樣發生的吧,看似一時衝動,但絕對不會是一時的怨恨造成的。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幾年,十幾年, 甚至幾十年的積怨,一朝爆發。
劉曉龍沒有精神病,家族也沒有精神病史,事發時他的神智完全清醒,但他那時的
心理卻肯定是處於病態的。
劉凱璿並不完全讚同童年陰影說,一個人童年有過黑暗經曆,成年後心理留有陰影
傷痕,這並不代表他就會犯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好學上進,勤奮工作,有獨
立謀生的能力。
她不清楚劉曉龍的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但她希望他能認識到,他的不幸並非全
是父母帶給他的,因為他無法選擇父母,卻可以掌握自己。
隻要他認識到了這一點,一切還都來得及補救。當她再次見到他時,她一定要告訴
他。
劉凱璿也同情母親陶燕淩,她是一個可憐的女人,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沒得到過
母愛又如何能給予?想要一份理想的婚姻卻終生無法獲得,她的一生很不幸福。
忽然,劉凱璿嗅到一陣梔子花香,柔柔浮動在空氣中。潔白的花瓣,雖無鮮豔的色
彩,但甜美的芬芳氣息卻沁人心脾。
窗台上的那盆梔子花養了兩年了,嬌貴矜持,愛陽光卻不喜強光,須常澆水但又不
能過濕。有時花骨朵明明結得好好的,卻拒絕開花,最終枯黃凋落。
但今晚那兩朵含苞欲放的蓓蕾居然在不知不覺之中盛開了。
“ 看,你看,梔子花開了。”
劉凱璿卻發現何焱早已睡著,頭歪在枕邊,發出輕微的鼾聲。
她微笑,忽然想起一句話:走遍千山萬水,最後發現幸福原來在自家裏的窗台上。
月色如水,清雅的梔子花香點綴了夜的溫馨。抬頭看天,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夜空
中的花朵,也在幽幽地盛開著。
上一篇: 二十三對奇跡 (73)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3269/202508/5797.html
下一篇: 二十三對奇跡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