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老中醫奶奶的故事四七三

(2016-08-16 23:45:25) 下一個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473)

學醫學到了精華

就不怕千變萬化

作者:曾樂

  星期天,有時間與奶奶聊起中醫,我問奶奶,中醫千古不傳之秘,是不是就是用藥的劑量變化?奶奶說,其實,用藥的劑量變化,是根據人的病情變化來變化的,同 時考察病人的體質情況。為什麽中藥不喜歡搞千人一藥,萬人一方呢?為什麽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呢?根本原因就是每一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同樣一個人不同階段的 體質也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根據當時麵診所掌握到的情況,來對症用藥,達到調和陰陽,促使平衡,達到人體的健康狀態——動態平衡,就是恢複人體自我修複身體 機能的功能。

中醫所謂千古不傳之秘既在量,更在陰陽和動態用藥水平。這才是中醫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學中醫如果能夠學到隨證用藥,精準用藥,掌握了人體變化規律和用 藥的變化規律,那就是一個真正的中醫了,若不如此,就是假中醫,為什麽連德國人都知道中國現在培養了一大批假中醫?原因就在此。奶奶說,用藥用得準,四兩 撥千斤,就會藥效如神,反之,則是害人甚至會加重病情。

 我說,奶奶,請舉例說明,這樣更容易理解。

奶奶說,好,先說人體吧,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當一個人的體溫是36.8度,你給他一杯水,如果水溫低於18.4度,這水就是趨於陰性的水,陰則向下, 向裏,你喝下去就會覺得肚子很涼快,那水對你來說,就是淡味兒的涼藥,為什麽是淡味兒的呢?這是與你的身體的酸堿度對比而言的。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 以上的熱水,那水就是趨於陽性的水,陽則上行,趨於表,你喝下去一會兒就會出汗,那水對你來說就是淡味兒的熱藥了。為什麽夏天中國人反而要求孩子們喝熱 水,就是通過向上向外,將人體內的熱量排掉,以免熱於內而得熱病,西方人和現在中國人的糖尿病人增多,就是這個原因,糖尿病其實就是熱病,除了飲食熱量過 高,平時熱氣得不到及時發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體瘦且素食又得糖尿病的人。

 同樣是水,同樣是一個人,溫度變了,藥的陰陽屬性就變了。其實中醫很簡單,其實內經中講的“藥”也就是參照點的改變,一樣藥在不同人身上藥性不同就是這個 道理,中醫難嗎?若沒有這樣的辨證思維,很難。不懂這個原則,光研究藥,那你研究去吧,這一輩子,未必能精通幾味藥,因人因病因狀態而用藥,因變而變,這 是精髓。

再說藥性,陰陽各有不同的運動規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應因性而辨,因辨而用。如味之薄者為清陽,清陽出上竅,味之厚者為濁陰,濁陰出下竅。氣之厚者為陽,氣之薄者為陰。舉例來看,因為氣之薄者為陰,所以就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陰陽也是相互轉變的,陰陽不在藥性而在用藥,用之為陽者則陽,用之為陰者則陰。為什麽曆史上滋陰寒涼一派,與火神一派,用藥有天壤之別,卻都能各自取效, 而後輩仿之則不效而多出偏呢?原因就是沒有得到精髓真傳,沒有因人因時因病而變,沒有掌握最根本的東西,沒有掌握陰陽變化規律。

 再說藥量,就說黃芪吧,黃芪藥量在20克以內,則利尿作用明顯,30克以上反而趨向抑製,若是用於利尿,則量不能夠用多,用多則藥性相反。黃芪對於血壓的 作用,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則降低血壓。有氣虛症狀的,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的,則用生黃芪。同樣的藥,量不同,則藥性不同甚至相反。

 再比如白術,常用量可以健脾止瀉,但大劑量用到40到60克,則能夠益氣通便。我的師傅原來治療因氣弱而便秘者,喜用白術一味,每每都能夠收到良效,我不解,仔細問之,方知此中緣由。

再比如紅花,有人說,配方陳艾絨裏有紅花,紅花是活血破血的,女的不能用,還有的人提出,為什麽配方陳艾絨裏不能夠多放一些紅花,是不是考慮到成本?這都 是些不懂中藥的人提出的問題。配方陳艾絨裏的紅花用量很少,為什麽?這裏的紅花是起養血作用的,因為紅花用量小,養血,用量稍多就活血,再多則破血。

柴胡的用量有差別,則藥性有差別,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這是為了能夠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這是為了起到疏解肝鬱的作用,在補中益氣丸中為佐藥,用量極小,這是為了升舉清陽。

 奶奶說,為什麽過去中醫帶徒,總是先讓抄方抓藥,就是讓徒弟在抄方抓藥中領悟用藥的要旨和規律、掌握藥性的變化規律。奶奶說,學醫學到了精華,就不怕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