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奶奶的故事(402)
冬至吃餃子紀念張仲景
端午吃粽子紀念楚屈原
作者:曾樂
大家幾乎都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投江,但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源於紀念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先生。今天是冬至日,讓我們紀念這位偉大的中醫學家,重溫冬至吃餃子的風俗。 據說,餃子原名為“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每到冬至,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吃,而且有些地方還配合吃羊肉,都是為了防止寒冬受寒生病和凍壞耳朵。同時,也為了紀念張仲景對於中醫作出的偉大貢獻。
南陽名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關心百姓疾苦。他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時值隆冬,見 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患上了凍瘡,有的甚至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回到家後,叫弟子在南陽東關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 張,向窮人施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袪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生薑、大蔥和一些袪寒可食的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 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吃。
人們吃下嬌耳,喝下袪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一段時間後,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施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的到來,也慶祝爛耳康複,就仿效“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晨吃。從此之後,慢慢形成風俗習慣,每年的冬至吃餃子和羊肉,初一吃餃子,以紀念偉大的醫聖張仲景開棚施藥、醫治病人。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涅陽(今河南鄧州穰東鎮)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麵,《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 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 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張仲景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 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 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 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今日冬至,天氣進入數九寒天,在我們紀念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保養自己和家人的身體,不讓寒氣侵身,防止來年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