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老中醫奶奶的故事三九九

(2014-12-10 14:26:24) 下一個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399)

虛熱實寒致頭皮屑多發

冬季人體失衡易生內火

作者:曾樂

 

 許多人常常以為,夏天人體會火氣大,其實不然,因為夏天盡管天氣炎熱,但因為出汗,人體對於熱量的調節反而非常容易。而冬天卻不然,人的體表因為感受到寒冷,不易出汗,反而會導致“寒包火”,這種寒包火,常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即使有人在冬季一動就出汗,也不是好事,因為天氣嚴寒,出汗之後,人體降溫過快,又會導致中醫所說的“閃汗”,寒借助擴張的毛孔迅速侵入人體,積於皮下經絡之中,阻塞經絡,極易導致感冒。所以,冬季保健,防止由寒氣致內熱猶為重要。

    奶奶說,寒包肺火易感冒。冬季嚴寒,北方室內開始取暖,溫度一般會在二十度左右,非常溫暖,加上天氣幹燥,人在燥熱的房間裏呆得時間久了,若不注意喝水補 水,出門遇上嚴寒,就會出現冷熱交加,而發生感冒,表麵受了寒,可全身卻怕冷發熱,出現口臭、便秘、咽喉腫痛、咳黃痰等上火症狀。這就是寒包肺火了,這種 感冒症狀較重,不好治。治宜宣肺解表,解熱鎮痛。早期發汗法是對付這種感冒的良方。

    冬季氣候幹燥,有人喜在冬天進補或是喜食辛辣食物以驅寒,但要注意的是,若是進補不得當,或過度食辣,則會導致心火旺而致口舌生瘡和口腔潰瘍,出現牙齦腫 痛、心煩易怒、失眠等症。出現口腔潰瘍怎麽辦?一是吳茱萸敷腳底湧泉穴引火歸元。每次吳茱萸12克,用醋或茶水調成糊狀,睡前敷在腳心(湧泉穴)處,第二 天早晨取下,連敷三到五天。二是外塗患處。將石榴皮燒成煆炭後研成粉末兒,加青黛共為細末兒塗患處。三是按摩或針灸合穀穴。合穀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要 穴,由於大腸經從手走到頭,所以凡是頭麵上的症狀,象咽喉腫痛、頭痛、口幹、及五官疾病,都可以針灸此穴來進行調理。經常按摩此穴,可有效預防口腔疾病的 發生。當然,也有一些口腔潰瘍是由別的原因引起,這就要辨明原因來施治了,不是所有的口腔潰瘍,都能用這些方法。

    很多人在冬季會頭暈眼幹,急躁易怒、或是兩眼發紅,有血紅絲等,這些都是肝火太旺所致。凡是夜間暖氣太足而致失眠煩躁等,都容易引發肝火過旺。還有熬夜和 睡眠不足,也都會使肝髒得不到合理的調節,肝髒和脾髒、腎髒都是人體的過濾解毒器官,也是人體清理血液的器官,對於血液的質量的好壞,肝、腎、脾這些消化 過濾清血器官的作用,都至關重要。肝髒活動旺盛時,往往人處睡眠之中最好,如果夜裏10點至淩晨3點人還沒有睡著休息,肝髒的正常活動就會受到幹擾,長此 以往,就會麵色難看,血液的質量也會嚴重下降,生病將會是接下來的一個結果了。

    而冬季胃火盛的人,則會發生口苦便秘,甚至會有羊糞球便,而濕熱食滯則會造成胃火旺盛,導致上腹部不適、口幹口苦、大便幹結、便秘,如果此時還不進行合理的調理,接下來則會發生頭痛、牙痛、口臭、臉上長痘等反應。

    奶奶說,中醫養生,講究矛盾對立統一的辨證法,寒極則生熱,熱極大汗之後反生寒,這是身體對於寒熱作出反應後的一些狀況,為了對抗外界的寒,身體會進行調 節,加大熱量釋放,從而引起內熱過盛,便會產生以上所列的各種疾病症狀。所以,冬季養生,在補充熱量的同時,還要適當滅火,維持身體內的冷熱平衡,隻有這 樣才不會生病。為了防止被寒所襲而致病,就要提前保持身體的冷熱平衡,冬季泡腳,不失為一種極為有效的提前預防寒冷傷害的好方法。

    秋冬季節,身體常常通過毛發的毛孔向外排寒毒,因此冬季頭皮屑便會更多,而虛熱實寒的人,更甚。凡是這樣的頭皮屑,用生薑水加少量食醋來洗頭,效果較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