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放軍進駐西藏前的幕後較量(轉)

(2017-07-26 08:46:34) 下一個

解放軍進駐西藏前的幕後較量

來源:上海譯報 時間:2017-07-26
58 0 新中國史  字號:A-A+
分享到:1收藏  打印

 20141030-69fa20d19b01da2c_550x1300.jpg

綜合美國《軍事曆史》雜誌等媒體報道,近日,解放軍重炮部隊在西藏地區進行大規模演習。觀察人士指出,鑒於印軍近期在中印邊界實施挑釁,解放軍此時在西藏地區組織軍演,可能意在震懾印軍。曆史上,解放軍是如何進駐西藏地區的?

印度援助“藏軍”

1949年春,隨著國民黨軍事力量在大陸的潰敗和解放軍渡過長江,遠在拉薩的西藏地區統治者清楚,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權即將“失去中國大陸”,解放軍的最終勝利指曰可待。當時西藏地區的統治者產生了悲觀情緒,他們揣測:“中共部隊對西藏現有生活方式的威脅,遠遠大於國民黨軍隊。”

在此背景下,西藏地區的統治者們有了野心——他們企圖乘著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且解放軍尚未進藏的機會,搞“獨立運動”。為實現上述野心,他們開始尋找“外援”。

至1949年4月末,印度的尼赫魯政府已經預測到“解放軍進藏”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於是,他們決定向西藏當局提供軍事支持。當年6月,印度向西藏噶廈地方政府交付了一大批武器裝備,包括布倫機槍144挺,斯坦機槍168挺和1260支步槍和大量子彈。

來自印度的軍援使得西藏地區當局自認為“有了和解放軍對抗的底氣”。“藏軍”隨即開始招募新的部隊,擴充軍力——藏軍從14個代本(相當於團)擴充到17個代本,意圖阻擋解放軍的前進步伐。西方檔案顯示,西藏地區當局的暗中擴軍活動實際已持續了約30年之久。擴軍活動在進入1949年後迅速提速。

1949年7月,“藏軍”打著“防止解放軍人藏”的旗號,分三批將國民政府駐藏辦事處全體人員,其他國民政府駐藏人員及其家屬,還有一些漢族商人共130多人押解到印度邊境,迫使他們返回中國內地。實質上,此舉暴露了西藏地區當局企圖“獨立”的野心。

1949年11月,西藏地區當局向美國國務院、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以及英國政府各寄了一份信。信中叫囂:“西藏地區當局將使用所有必要的手段,以阻止解放軍進入西藏。”

西方軍事曆史專家指出,盡管印度向“藏軍”提供了一定數量的武器彈藥,並且印軍派出一批教官對“藏軍”開展了培訓,但總體而言,擁有百萬兵力的解放軍比“藏軍”強大得多:解放軍的兵力更多,裝備更好,訓練更為有素,士氣更高,而且實戰經驗也更豐富。而對於西藏地區當局而言,他們已經來不及打造一支高效、足以對抗解放軍的部隊。

“優先解放西藏”

無論新中國還是之前的國民黨政府,都強調西藏是中國的領土。1949年9月——新中國正式成立前不久,中共領導人就已經將“解放西藏”列入解放軍的優先任務之列。在當時,解放軍的優先任務包括以和平或武力手段“解放西藏”、“解放台灣島”、“解放海南島”以及“解放澎湖列島”。

鑒於西藏地區當局不願意主動放棄其統治權,1949年12月,新中國領導人下令,解放軍準備進入西藏昌都地區(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以此對西藏地區當局施壓,推動後者參加和平談判。

麵對“解放軍即將進藏”的壓力,西藏地區當局同意與中央政府協商。 

1950年3月7日,一支西藏地區當局代表團抵達噶倫堡(印度西孟加拉邦北境城市,緊鄰錫金),並在當地與新中國進行“對話”。當時相關協商工作不斷被推後,因為參與談判的新中國代表、西藏地區當局代表、印度代表以及英國代表對會談的地點有分歧:西藏地區當局希望談判在新加坡或中國香港地區舉行,英國方麵希望會談在印度舉行,而印度方麵以及新中國均希望協商工作在北京進行——事實上,當時印度和英國政府更希望“西藏地區當局不與新中國進行任何談判”。

1950年5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號召西藏政府和人民接受西藏和平解放的方案,並強調:“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西藏當局既不能阻止人民解放軍進藏,也不可能指望從英國或美國那裏得到外援。在這種情況下,西藏當局被迫派出代表去北京進行和談,這樣會避免西藏人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1950年9月16日,西藏地區當局代表團與新中國駐印度大使在印度德裏進行了會晤。當時中國駐印度大使強調:“西藏是新中國的一部分。”他還表示,“西藏和平解放”意味著解放軍將全麵接管西藏地區的防務,當地經貿與涉外接觸也都由新中國相關機構統一管理。“如果西藏當局代表拒絕接受和平解放,就會遭遇戰爭。 

西藏當局代表則堅稱:“西藏地區將維持現有的狀態,但我們願意讓新中國當西藏地區的‘親密保護人’兼‘讚助者’。此外,‘解放軍沒有必要進入西藏’,因為當地沒有英國人、美國人以及蔣介石的手下。如果西藏地區遭受印度入侵,那麽西藏地區當局會向解放軍求助。”由於分歧較大,雙方談判進展得並不順利。

先頭部隊進拉薩

鑒於持續數月的談判因雙方分歧較大而無法取得突破,西藏地區當局開始秘密尋求外部軍事與政治援助,以做長期對抗解放軍的準備,而新中國高層也意識到形勢嚴峻。10月5日,解放軍越過金沙江,進入西藏東部地區,向昌都進軍——解放軍此舉並非為了對西藏地區當局實施全麵攻擊,而是想通過一次軍事行動“敲打”後者,以推動後者盡快派遣代表團赴北京談判。

當時解放軍將領曾對“藏軍”的戰鬥力進行過預估——他們根據先前解放軍與“藏軍”的第一次軍事接觸做出評估:“解放軍曾以兩個連同敵人一個代本打了一仗,以一個排衝垮敵人一個代本,因而解放軍的戰鬥力超過‘藏軍’”。此外,當時解放軍第18軍軍長在一份實施昌都戰役的報告中認為,“藏軍”在昌都地區隻有5000-6000兵力,且駐地分散,不易相互支援。因此“使用18軍4個團又2個營,加上玉樹方麵、察隅方麵少數部隊的配合,是夠用的”。

中國官方資料顯示,渡過金沙江後,解放軍西南軍區部隊向昌都地區的“藏軍”陣地發動大舉進攻。解放軍兵分四路,形成鉗形攻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藏軍”進行包抄,準備切斷“藏軍”南部和中部兩個方向的退路。直到10月12日早晨,總部位於拉薩的西藏地區當局才得知解放軍發動昌都戰役的消息。為了避免西藏境內的恐慌和動亂,西藏地區當局決定封鎖消息。

在昌都,隨著解放軍相繼攻克崗拖渡口、讓鬆多和芒康等地,從這些地區逃跑回來的“藏軍”官兵接連不斷地帶回戰敗與傷亡的消息,昌都的形勢急轉直下。

麵對這種形勢,昌都的官員們再度懇求地方領導人與拉薩方麵聯係交涉,請求恩準他們逃往洛隆宗。

與此同時,解放軍154團和青海騎兵支隊實施外線遠距離大迂回,在高原上縱橫跨三個省區(西康、青海、西藏),穿過橫斷山脈,兩渡金沙江和瀾滄江,在甲藏卡和類烏齊等地擊潰“藏軍”。由於解放軍連續行進,許多戰馬死亡,不少騎兵變成步兵。他們終於在既定時間內到達昌都以西稱為“五路口”的恩達,完成了大迂回包圍的任務,並準備好從西往東堵擊由昌都撤出的“藏軍”。

為了不給“藏軍”喘息機會,解放軍各部隊忍受著空氣稀薄、饑寒、勞累等痛苦,日夜兼程,連續作戰,連戰皆捷。至10月16日,解放軍的兩支部隊,一支從芒康,另一支從江達向前推進,如人無人之境。這時昌都地區各“藏軍”部隊無力抵抗,準備棄城西撤。

至1950年10月19日,解放軍全麵控製昌都地區,俘虜了“藏軍”3000多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被俘的“藏軍”士兵受到了良好待遇,他們每人領到一塊“大洋”然後解甲歸田。此役,5700人規模的“藏軍”主力被徹底擊潰,隨後解放軍長驅直入,沒有遭到任何抵抗。10月22日,解放軍攻占了洛隆宗:10月27日,攻占碩般多;10月31日,解放軍攻克了邊壩宗。

昌都戰役後,西藏上層統治集團一片混亂。1951年4月,西藏地方噶廈政府派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到北京談判。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係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之後,解放軍在西藏人民支持下,順利進駐拉薩。

西方書籍曾記載解放軍首次進駐拉薩的情況:“1951年9月9日,約600名來自解放軍第18軍的官兵組成先頭部隊抵達拉薩。他們是第一批進駐拉薩的解放軍官兵。他們紀律嚴明,給當地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抵達拉薩後,解放軍軍官禮貌地拜訪當地官員,雙方相處得較融洽,鮮有人對解放軍公開抱有敵意。解放軍後續部隊——數千名官兵將隨後抵達拉薩。”▲

(陳傑/譯)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19332.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看完這篇文章心情如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