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抗美援朝中的中國人民誌願軍
(2013-07-31 11:26:08)
下一個
(
還記得“一把炒麵一把雪”嗎?中國人民誌願軍以他鋼鐵般的戰鬥意誌,同朝鮮人民軍一道,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精銳部隊從鴨綠江口打過三八線,迫使他們不得不坐下來簽訂停戰協議。讓我們的後人永遠牢記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生命的誌願軍烈士們!讓我們的後人永遠牢記,如果沒有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那一段氣壯山河、血染戰旗的曆史,就絕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穩定和輝煌!)
還記得“一把炒麵一把雪”嗎?中國人民誌願軍以他鋼鐵般的戰鬥意誌,同朝鮮人民軍一道,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精銳部隊從鴨綠江口打過三八線,迫使他們不得不坐下來簽訂停戰協議。讓我們的後人永遠牢記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生命的誌願軍烈士們!讓我們的後人永遠牢記,如果沒有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那一段氣壯山河、血染戰旗的曆史,就絕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穩定和輝煌!
抗美援朝中的中國人民誌願軍
文章及所附資料來源於網絡·子夜星網站收集整理
中國人民誌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10月25日,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方麵部隊的名稱。
誌願軍作戰簡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27日美國總統 H.S.杜魯門宣布美軍進入朝鮮半島。美國海軍進入台灣海峽,妨礙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中國領土台灣。在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下,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美國無視中國的嚴正立場,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並通過申請協助南韓的動議案,組成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7月7日至10日,中國中央軍委召開國防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根據會議決定,於7月13日組建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為主共25萬餘人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以確保中國東北邊境安全。8月下旬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分別調至津浦線、隴海線等鐵路沿線。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並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鎮。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9月30日宣布:“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可是,美國對中國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聞。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主力被截斷在“三八線”以南,遭到敵人南北夾擊,損失慘重。1950年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北進,“聯合國軍”也在做越過“三八線”的準備。
以朝鮮人民軍的力量,已不可能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而且也難以在“三八線”組織有效的防禦,在李承晚軍越過“三八線”的同一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和外務相樸憲永聯名致信毛澤東,向中國發出了出兵支援的請求,信中說:
“現在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我們朝鮮人民解放戰爭的今日戰況是,在美國侵略軍上陸仁川以前,我們的戰況不能說不利於我們,敵人在連戰連敗的情況下,被我擠入於朝鮮南端狹小的地區裏,我們有可能爭取最後決戰的勝利,美帝軍事威信極度的降低了。於是美帝國主義為挽回其威信,為實現其將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調動了駐太平洋方麵陸海空軍的差不多全部兵力,遂於9月16日(此處為朝鮮時間)以優勢兵力,在仁川登陸後繼續占領了漢城。
“目前戰況是極端嚴重了,我們人民軍雖然對於上陸的敵人進行了極頑強的抵抗,但對於前線的人民軍已經造成了很不利的情況。
“戰爭以來,敵人利用約千架的各種航空機,每天不分晝夜地任意轟炸我們的前方與後方,在對敵空軍毫無抵抗力的我們麵前,敵人則充分發揮了其空軍威力了。各戰線上敵人在其空軍掩護下,活動大量機械化部隊,我們受到的兵力與物資方麵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後方的交通運輸通信及其他設施大量地被破壞,同時我們的機動力,則更加減弱了。
“敵人登陸部隊與南部戰線的部隊已經連接一起,切斷了我們的南北部隊,結果使我們在南部戰線的人民軍,處於被敵切斷分割的不利情況裏,得不到武器彈藥,失掉聯係,甚至於有一部分部隊,則已被敵人分散包圍著。如果京城完全被敵人占領,則我們估計敵人可能繼續向 ‘三八線’以北地區進攻。如果不能急速改善我們各種不利條件,則敵人的企圖是很可能是會實現的。要保障我們的運輸,供給以及部隊之機動力,則必須具備必要的空軍,但是我們又沒有準備好的飛機師。
“敬愛的毛澤東同誌,我們一定要決心克服一切的困難,不讓敵人把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
“我們一定要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民主而鬥爭到底!
“我們正在集中全力編訓新的師團,集結在南部的十餘萬部隊於作戰上有利的地區,動員全體人民,準備長期作戰。
“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要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隻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朝鮮形勢危急,中國是否出兵參戰成了急待回答的問題。當時以美國為罪魁禍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占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並開始向鴨綠江進犯,中國的安全進一步受到了嚴重威脅。
10月8日,中國政府決定出兵朝鮮,並將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10月17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同意了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要求蘇聯方麵提供空軍掩護的請求。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誌願軍出國作戰時,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在戰爭期間,陳賡、宋時輪、楊得誌曾先後任副司令員,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員,李誌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達曾任參謀長。朝鮮停戰後,鄧華曾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得誌、楊勇曾先後任司令員,李誌民、王平曾先後任政治委員,梁必業曾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蘊瑞曾任參謀長。誌願軍入朝作戰時,共有6個軍 。兵力最多時為19個軍,連同由劉震任司令員的誌願軍空軍,以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部隊,共134萬餘人。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經曆兩個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運動戰階段,一般按戰役過程分為五次戰役。從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為陣地戰階段。戰爭期間,誌願軍於1951年5月成立後方勤務司令部,由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周純全任政治委員,統一組織指揮後方對敵鬥爭和後勤保障。誌願軍後勤部隊在空軍、高射炮兵、鐵道兵、工程兵和警衛部隊等的密切協同下,使後勤保障逐步適應作戰需要。
作戰曆史
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
第一次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集中3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
第二次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誘至預定戰場後,對其突然發起反擊的戰役。西線六個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
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發起第三次戰役。誌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托“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占領漢城。
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聯合國軍”發現誌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於1951年1月25日恢複攻勢。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主力6個軍(軍團)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實施反擊,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全線轉入運動防禦,3月14日,撤出漢城。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抗擊“聯合國軍”。
第五次戰役,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大規模反擊戰。4月22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首先集中誌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接著,誌願軍轉移兵力於東線,至6月10日,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地區。
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中央軍委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要求誌願軍作戰應與談判相配合、相適應。
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麵。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對此,中朝軍隊在反“絞殺戰”中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聯合國軍”方麵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麵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誌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係。從而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1952年秋,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2年冬,朝鮮停戰談判仍無進展。中朝人民軍隊從1952年底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準備,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
1953年發起夏季反擊戰役,迫使“聯合國軍”方麵作出妥協。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進攻作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曆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朝鮮停戰後,中方嚴格遵守和維護停戰協定,中國人民誌願軍從1958年3月15日開始撤軍,戰鬥部隊在10月26日已全部撤回,僅保留了在軍事停戰委員會內的代表。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麵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回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1994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麵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誌著中國人民誌願軍正式完成了曆史使命。
誌願軍名稱的由來
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麽名義出兵的問題,同時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見。最後命名為誌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製。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誌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誌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製地參戰。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誌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誌願軍是成建製的正規部隊,隻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繼續承認“誌願軍”這一名稱,以便將戰爭限製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誌願軍空軍
中國人民誌願軍序列內遂行空中鬥爭和支援地麵部隊作戰任務的軍種。
1950年10月,誌願軍首批部隊入朝,決定組織誌願軍空軍參戰,其基本任務是:在友軍空軍和地麵防空部隊的協同下,奪取並保持重要地區的局部製空權,以掩護交通運輸線,保衛軍事和工業目標,支援地麵部隊作戰。同年12月,“聯合國軍”用在朝鮮戰場上的各種作戰飛機約1200架(其中美軍飛機1100架);美軍飛行員的飛行時間均在1000小時以上,許多人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些人是所謂“王牌駕駛員”。而誌願軍空軍隻有剛組建的2個殲擊師、2個轟炸師、1個強擊師,作戰飛機不足300架,飛行員的飛行時間平均隻有100多小時,在噴氣式飛機上隻飛過20多小時,沒有空戰經驗。
誌願軍空軍根據敵情、任務和部隊的技術水平,確定采取從實戰中鍛煉,在戰鬥中成長;積聚力量,集中使用;為地麵部隊服務的作戰方針。
誌願軍空軍受領任務後,加速組建新部隊。1950年冬~1951年夏,陸續成立8個殲擊師。由於任務緊迫,所有殲擊部隊都采取邊打邊建、邊打邊訓、以老帶新的辦法,實行輪番作戰。戰爭期間,誌願軍空軍先後有10個殲擊師(第4、第3、第2、第14、第6、第15、第17、第12、第18、第16師)和2個轟炸師(第8、第10師)的部分部隊參戰。1951年3月成立誌願軍空軍領導機關,劉震任司令員(後由聶鳳智代司令員)。
誌願軍空軍的殲擊機和強擊機的作戰半徑很短,為支援地麵前線部隊作戰,需要有前進機場,為此,在朝鮮北部搶修了一些簡易機場,但因遭到美國空軍連續轟炸而不能使用。誌願軍空軍隻能使用國內基地,因而難以對“三八線”南北地區的地麵部隊進行空中火力支援。
誌願軍空軍作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2~1951.9),為取得空軍作戰的組織指揮、空中戰鬥和地麵保障的經驗,誌願軍空軍決定先以少量部隊掩護交通運輸線,進行實戰鍛煉。1950年12月21日,誌願軍空軍第4師第10團第28大隊進駐安東(今丹東)基地,準備參戰。1951年1月21日,該大隊在清川江橋上空首次同美國空軍編隊遭遇,空戰中大隊長李漢擊傷其F—84戰鬥轟炸機1架。1月29日,在新安州地區的空戰中,李漢又擊落、擊傷F—84各1架。繼第28大隊之後,第4師的其他部隊相繼進駐安東基地參加作戰。通過實戰鍛煉,獲得了空戰經驗,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至同年9月,誌願軍空軍結束實戰鍛煉,正式參戰。
第二階段(1951.9~1952.6),配合地麵部隊進行反“絞殺戰”。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停戰談判。美軍為向朝中軍隊施加軍事壓力,於8月中旬發動大規模的以破壞鐵路為主要目標的“絞殺戰”。新安州以北清川江和大寧江上的鐵路、公路橋梁,連接著誌願軍的前方和後方,美國空軍一直將這一地區作為封鎖轟炸的重點。誌願軍空軍為配合地麵部隊進行反“絞殺戰”,從9月中旬開始增加每日出動的次數和飛機架次,在友軍空軍的協同下,采用大編隊、大機群作戰與美國空軍進行大規模的空戰。9月下旬開始,作戰雙方在清川江南北地區展開大規模空戰,以25~27日的空戰尤為激烈。美國空軍第5航空隊稱這3天的戰鬥是曆史上最長最大的噴氣機戰役。1951年秋~1952年春,美國空軍從國內選調一批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校級、“王牌飛行員”到朝鮮作戰。誌願軍空軍也陸續增調殲擊機部隊參戰。1952年2月10日,誌願軍空軍第4師大隊長張積慧在空戰中,將美國空軍少校、號稱“成績最高的噴氣式飛機王牌架駛員”G.A.戴維斯擊斃,在美國引起了震動。美國遠東空軍司令O.P.威蘭發表特別聲明,稱戴維斯被擊斃是對遠東空軍的一個悲慘的損失。
經過數月空戰的實踐,誌願軍空軍認識到高速噴氣式殲擊機不宜采用大編隊進行空戰,便總結製定了以四機編隊、多批多路、多層配置、集中一域、協同作戰的“一域多層四四製”戰術原則。至5月底,誌願軍空軍在反“絞殺戰”期間,共有殲擊機部隊18個團參戰。保障了新義州至平壤、熙川至平壤兩條鐵路幹線可以晝夜通行。至6月,美軍曆時10個月的“絞殺戰”以失敗而告終。
在反“絞殺戰”過程中,誌願軍空軍配合在西朝鮮灣進行攻島作戰。1951年11月,空軍三次出動轟炸機編隊,轟炸大和島及其附近的美軍及南朝鮮(韓國)軍艦艇。其中第三次轟炸大和島時,遭到美機數十架F—86的截擊。在空戰中,誌願軍空軍的圖2轟炸機和拉11護航殲擊機遭受重大損失,仍頑強飛抵目標上空遂行轟炸任務,並創造了低速活塞式飛機擊落高速噴氣式飛機的戰例。
第三階段(1952.6~1953.7),保衛重要目標美軍在其“絞殺戰”失敗後,從1952年夏季開始,除繼續破壞交通運輸線外,將空中突擊的重點轉向工業的、農業的和軍事的設施,連續組織大規模的空中戰役,破壞朝鮮北部的水力發電係統、水利灌溉係統和軍隊補給係統。1952年6月23日,美國空軍和海軍聯合出動500多架戰鬥轟炸機,在100餘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對鴨綠江上的拉古哨(水豐)發電站和朝鮮境內的赴戰、長津、虛川等水力發電廠同時進行轟炸,並在隨後的一周內每日出動300~600架次繼續轟炸發電係統和交通樞紐。誌願軍空軍在友軍空軍的協同下,與地麵防空部隊配合,積極保衛清川江以北的重要目標和交通運輸線,並將戰術性掩護作戰過渡到戰役性防空作戰。迫使其戰鬥轟炸機將活動範圍收縮到平壤以南空域。
1952年秋,美國空軍調來新式的F—86F型戰鬥機,誌願軍空軍亦改裝了米格—15比斯殲擊機,雙方飛機都有改進,作戰能力都有提高。美國空軍為恢複其在清川江以北的“空中優勢”,頻繁組織大機群北上,由於誌願軍空軍積極進行反擊,使美軍企圖未能得逞。
1952年冬,誌願軍空軍組織部隊進行輪番作戰,要求將空中戰線推進到清川江以南,以減輕美國空軍對誌願軍地麵部隊的壓力。空軍參戰部隊在“一域多層四四製”的原則指導下,靈活變換戰術。采取提前起飛,以小編隊、多層次、多批路出動,運用引誘、迂回、夾擊以及打大機群與打小機群穿插或結合的戰術,頻頻越過F—86的“阻擊屏幕”,攻擊戰鬥轟炸機。11月2日,誌願軍空軍一部運用誘敵戰術,從西路插到宣川,吸引60多架F—86飛機,掩護友軍空軍擊落偷襲拉占哨發電站的美國空軍戰鬥轟炸機14架。1952年冬和1953年春,美國空軍將F—86飛機增加到300餘架,並組織一次新的封鎖交通線戰役和派飛機越過鴨綠江偷襲誌願軍空軍返航的飛機。誌願軍空軍不斷出動多梯隊小機群連續進至清川江以南截擊美機。4月7日,誌願軍空軍第15師年輕的飛行員韓德彩,在反擊美機偷襲基地的戰鬥中,將美國空軍上尉小隊長、號稱“雙料王牌駕駛員”H.E.費席爾的飛機擊落,費席爾被生俘。從5月13日開始一連數日,美軍出動大量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誌願軍空軍每日出動大量的飛機同其進行大規模的空戰,這場空中交戰一直持續到停戰前夕。
在第三階段作戰中,誌願軍空軍在作戰規模、空地指揮、空中戰術和地麵保障等方麵,都有較大的改進和發展,獲得了新的經驗,並訓練出在晝間複雜氣象和夜間一般氣象條件下都能作戰的部隊。
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沿著“從實戰中鍛煉,在戰鬥中成長”的道路,由不會打空戰到學會打空戰,由能打小規模的空戰到能打大規模的空戰,由於誌願軍空軍在總體上處於劣勢,因而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作戰中,誌願軍空軍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開展立功運動,湧現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名,立集體三等功以上的單位300多個。其中立集體一等功的單位6個,立集體二等功的單位2個;特等功臣16名,一等功臣68名,其中有21人獲得英雄模範稱號。王海、劉玉堤、孫生祿、趙寶桐、張積慧、魯瑉為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
誌願軍空軍在現代空戰中經受了考驗和鍛煉,並迅速成長壯大。在戰爭中,培養了大批的空勤人員和地勤人員、指揮幹部和專業幹部。
誌願軍海軍
誌願軍海軍解放軍海軍出現在朝鮮戰場是戰場形勢已到對峙階段。中央分析反登陸作戰是當時一個重要任務。1952年12月9日,總參召開了特種兵首長會議。海軍首長肖勁光、王宏坤、劉道生、周希漢研究了中央關於反登陸作戰的指示。不久,軍委批準了海軍的計劃,海軍總部作出決定,派出魚雷艇部隊、布設水雷部隊、岸炮部隊入朝,參加西海岸的防守。海軍參戰部隊由誌願軍西海岸指揮部領導,海軍設前線指揮所,由魚雷快艇學校政委朱軍負責。1953年1月上旬首先進入朝鮮是海司海道測量部派出的測量隊,有陸上、海上兩個測量隊。1953年1月9日,海軍淞滬基地參謀長孫公飛帶領部分布雷部隊人員到達朝鮮,布雷隊主要人員3月到達。岸炮部隊3月23日到達朝鮮,共兩個連,是青島基地的一個岸炮連和淞滬基地的岸炮第8連。兩個連4月20日分別進入培山和煙台山陣地。構建了130mm、100mm、37mm炮複合陣地。預備參戰的快艇部隊是魚雷快艇31大隊(轄1、2、3中隊共18艘魚雷快艇和預備中隊),由於在朝鮮沒有補給設施,沒有實際赴朝,在青島備戰。在丹東大東溝修建了船池艇台。在龍岩浦修建了窯洞三口和碼頭一座。
誌願軍炮兵
中國人民誌願軍序列內以火力遂行作戰任務的兵種。炮兵,按其戰鬥使命分為地麵炮兵和高射炮兵。誌願軍炮兵,通常指地麵炮兵。它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對地麵目標實施火力突擊的骨幹力量。
1950年10月誌願軍入朝時,預備炮兵僅有炮兵第1、第2、第8師共9個團,裝備日本、美國製造的舊式火炮284門,且多由騾馬牽引;隊屬炮兵主要裝備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徑迫擊炮,由騾馬馱載或人力背負,其建製多為連、營。為適應戰爭的迫切需要,1951~1952年,以步兵為基礎陸續新建火箭炮兵第21、第22師(裝備蘇製M—13火箭炮)和防坦克炮兵第31、第32、第33師(裝備蘇製76.2毫米口徑和57毫米口徑加農炮),並對炮兵第1、第2、第8師及第3、第7師部分部隊進行換裝(裝備蘇製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彈炮)。至1953年7月朝鮮停戰前,預備炮兵已發展到10個師共46個團,配有1855門火炮。隊屬炮兵,1952年步兵師屬山炮營改裝擴編為炮兵團,轄122毫米榴彈炮營、76.2毫米加農炮營、76毫米山炮營和12.7毫米高射機槍連;步兵團屬炮兵,有120毫米迫擊炮連、75毫米無坐力炮連和12.7毫米高射機槍連。
誌願軍炮兵指揮機構,隨首批參戰部隊入朝。開始為炮兵司令部,萬毅任司令員(未到職)、邱創成任政治委員。1951年2月,改為炮兵指揮所,匡裕民任主任。隨著炮兵的增多,1953年炮兵指揮所設司令部、政治部、幹部部,高存信任主任、劉何任政治委員。隊屬炮兵,也於1952年4月在兵團、軍、師建立炮兵室。
誌願軍炮兵作戰,經曆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0~1951.6),支援步兵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驅逐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在作戰雙方炮兵數量和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誌願軍炮兵采取集中使用的原則,在主要方向和主要地段集中兵力、火力,爭取局部優勢;以抵近射擊和直接瞄準射擊為主,提高命中率。首批入朝的預備炮兵9個團,在第一次戰役中以2個團另1個營支援第39軍進攻雲山,由於兵力集中,火力突然、猛烈,使步兵順利突入縱深,直取雲山,將美軍騎兵第1師(機械化師)第8團大部殲滅。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采取迂回包圍、穿插分割、速戰速決的戰法,隊屬炮兵及時支援步兵作戰,而預備炮兵團受道路條件限製,多數未能跟上步兵的前進速度。第三次戰役中,預備炮兵以7個團(野炮和榴彈炮共106門)支援步兵突破“聯合國軍”既設陣地防禦,發揮了很大作用。第116師突破臨津江時,炮兵在5公裏正麵上集中73門火炮,以45門火炮開辟通路,以28門火炮壓製南朝鮮軍縱深陣地上的發射點和炮火,經20分鍾炮火準備,將敵前沿工事摧毀80%,並打開兩個突破口,保障步兵迅速渡過臨津江,完成突破任務。
經過前三次戰役的作戰,誌願軍炮兵部隊減員較多,武器裝備損失較大。為增強炮兵力量,部分部隊回國整補換裝,同時在國內加緊組建新的炮兵部隊。第四次戰役後期和第五次戰役中,新建和換裝的預備炮兵有4個師共10個團相繼入朝,隊屬炮兵大量增加。1951年4月15日,誌願軍炮兵指揮所召開第一次炮兵會議,強調炮兵作戰必須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於主要方向,貫徹“火力集中,陣地適當分散”的原則,重視白天作戰和協同作戰,加強對空防護和偽裝。第五次戰役中,參戰的火炮達700餘門,其中野炮、榴彈炮500餘門,有力地支援步兵突破“聯合國軍”防禦。在戰役後期的機動防禦作戰中,新組建的防坦克炮兵第31師大膽實施近戰,以側射、斜射火力組織交叉火力網,擊毀“聯合國軍”坦克25輛。從第一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誌願軍預備炮兵由9個團增加到16個團,其中包括野炮、榴彈炮、火箭炮和防坦克炮部隊;隊屬炮兵也大量增多,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第二階段(1951.6~1953.7),支援步兵作戰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1951年7月,誌願軍炮兵指揮所召開第二次炮兵會議,要求部隊樹立長期作戰思想,利用戰鬥間隙進行軍政訓練,積極主動地支援步兵作戰,大量殺傷和消耗敵人。
在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炮兵集中兵力、火力於“聯合國軍”重點進攻地段,配合步兵實施堅守性防禦。10月3日,美軍集中9個團的兵力,在坦克200餘輛、火炮300餘門及大量飛機的支援下,向誌願軍第64、第47軍防守的高旺山、馬良山、天德山等陣地進攻。炮兵組織15個野炮、榴彈炮兵連進行壓製與攔阻射擊,支援步兵擊退“聯合國軍”35次衝擊。雙方激戰七晝夜,誌願軍斃傷敵6000餘人。在大德山方向,炮兵火力殺傷的敵人占該方向殲敵總數的1/3以上。10月10口,誌願軍火箭炮1個團對添木洞以東美軍集結的部隊行2次齊放,斃傷其500餘人。在誌願軍第67、第68軍防禦正麵,炮兵支援步兵粉碎美軍的“坦克劈入戰”。10月28日,美軍坦克42輛沿金城川向金城方向運動,炮兵以2個連的火力對其集中射擊,毀傷坦克16輛。在秋季防禦作戰中,誌願軍炮兵共擊毀擊傷“聯合國軍”坦克76輛、汽車80輛、火炮33門。
從秋季防禦戰役結束到1952年4月,誌願軍在第一線陣地大規模地構築坑道工事。炮兵在此期間,構築了大量的掩蓋火炮重型工事及部分指揮坑道。6月以後,全線炮兵對“聯合國軍”炮兵進行多次大規模的炮戰,迫使其炮陣地大部後撤,誌願軍的炮陣地則普遍向前推進,增大了火力控製縱深。與此同時,廣泛開展遊動炮射擊活動,以單炮或火炮排占領臨時發射陣地,突然開火,完成任務後即行轉移。第39軍在8月下半月,有44門火炮擔任遊動炮,共射擊283次,擊毀擊傷“聯合國軍”坦克44輛、汽車45輛、火炮5門,破壞地堡74個,斃傷敵830餘人。
9月18日~10月底,誌願軍在全線展開戰術反擊作戰,有大量炮兵配合作戰。步兵進行1次反擊,平均得到31門火炮支援;反擊1個敵軍連的戰鬥,平均有36門火炮參戰。反擊開始前,炮兵對“聯合國軍”主要防禦工事進行破壞射擊,為步兵開辟通路;反擊中,炮兵以短促、、猛烈的火力壓製“聯合國軍”炮兵、迫擊炮和火力點,掩護步兵衝擊或撤退。在攻擊的57個目標中,被炮兵摧毀的火力點與地堡平均達總數的70%。射擊精度有很大提高,間接瞄準射擊時平均20~30發炮彈即可破壞一個地堡;迫擊炮平均200~300發炮彈即可在鐵絲網中開辟一條6~8米寬、60~100米縱深的通路。在上甘嶺戰役中,炮兵通過適時機動,迅速增強火力。戰役開始,僅有82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27門,平均每公裏正麵有10門。戰役中,第15軍沿正麵機動82毫米以上的火炮42門,第3兵團又從縱深調來火炮89門。戰役後期參戰火炮增加到185門,平均每公裏正麵74門。1952年秋季作戰中,誌願軍第一線部隊共配屬有野炮、榴彈炮600餘門,位於第二線機動的火炮有270餘門。通過適時機動,造成局部炮火優勢,使炮兵的火力骨幹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1952年12月分析朝鮮戰局時指出:今年秋季作戰,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致勝的要素。
1953年春,誌願軍為粉碎“聯合國軍”從朝鮮北部東西海岸登陸、配合正麵進攻的企圖,在全軍進行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準備。為增強炮兵兵力,又有6個炮兵團另4個炮兵營入朝,使誌願軍的火炮增加到1.5萬餘門。在部署上將入朝時間較長、作戰經驗較多的炮兵部隊,調到東、西海岸,加強側後沿海的防禦力量,並成立東、西海岸炮兵指揮機構,編組師、團炮兵群,組織防坦克預備隊。各炮兵師、團都成立築城委員會,組織領導炮兵部隊進行工程作業。僅炮兵第1、第2師就在西海岸構築了5公裏長的坑道,修建坑道式、掘開式火炮發射掩體320個,觀察所、指揮所、掩蔽部等998個。與此同時,各炮兵部隊抓緊時間進行抗登陸軍事訓練,製訂炮火保障計劃,搶運儲備大量作戰物資和主副食,搶修火炮、器材、車輛。經過反登陸作戰準備,誌願軍炮兵的作戰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1953年5~7月,誌願軍在反登陸作戰準備的基礎上,為配合停戰談判,進行了夏季反擊戰役,先後實施3次進攻作戰。在第一次進攻作戰的科湖裏南高地戰鬥中,炮兵集中28個連(120門火炮),支援第67軍步兵5個排另2個班的攻擊。由於炮火突然、猛烈,步兵發起衝擊後,僅40分鍾就攻占南朝鮮軍防守的陣地,並打退多次反撲,斃傷敵1300餘人。在第二次進攻作戰中,炮兵在北漢江以東集中各種火炮259門,編成5個炮兵群,支援第60軍3個團攻擊南朝鮮軍第5師第27團的堅固防禦陣地。作戰中,炮兵成功地運用火力假延伸,誘敵進入塹壕,予以大量殺傷。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攻擊部隊僅用50分鍾就全殲守軍,創造了自陣地戰以來一次進攻作戰殲南朝鮮軍1個團的範例。在支援第67軍攻擊座首洞南山南朝鮮軍的團防禦陣地中,炮兵有重點地使用火力,以直接瞄準實施破壞射擊,摧毀南朝鮮軍的工事達70%,保障步兵衝擊成功。在第三次進攻作戰的金城戰役中,炮兵集中各種火炮1100餘門,在主要突擊地段上構成每公裏正麵有100~130門火炮的火力密度。經7~28分鍾的炮火準備,步兵發起衝擊,僅1小時就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的堅固防禦陣地。隨後炮兵又支援步兵擊退“聯合國軍”上千次反撲,鞏固了所占陣地。
中國人民誌願軍炮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敵15.8萬餘人,擊毀擊傷敵火炮570餘門、汽車880餘輛、坦克940餘輛,摧毀敵碉堡2490餘個,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誌願軍炮兵在戰爭中所取得的對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的經驗,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誌願軍裝甲兵
坦克兵第1師和坦克兵第2師第3團於1951年3月31日開始陸續入朝,並以坦克兵第1師師部為基礎組成誌願軍裝甲兵指揮所。該指揮所在黃鵠顯主任率領下於5月5日入朝。11月29日,獨立坦克第1團亦入朝。在戰爭中,裝甲兵完成了各次作戰任務。
誌願軍裝甲兵於1951年5月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到達戰場後運動戰階段已經結束,陣地戰階段剛剛開始,雙方均已轉入防禦。我參戰部隊初期為4個坦克團,後又相繼入朝9個團,實際參加過戰鬥的有8個團。在兩年的作戰中,誌願軍裝甲兵共出動坦克自行火炮約1000輛次,毀傷敵坦克74輛,火炮20門,摧毀工事864個,為取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
由於裝甲兵成立不久,僅僅完成了初步的技術和戰術訓練,技術、戰術水平都不高,對裝備還不夠熟悉;戰場多為山地,不便於坦克機動和大規模使用;部隊協同作戰的意識還不強,步兵對坦克的技術、戰術性能了解也不多;我軍航空兵和炮兵都較弱,不具備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的條件。因此,我誌願軍裝甲兵多分散配屬步兵,直接支援步兵戰鬥。在戰鬥中,我誌願軍裝甲兵通常采用的戰術有:防禦時配屬給第一梯隊步兵師、團,用作掩體內坦克和設伏的坦克;進攻時參加火力準備,以直接瞄準射擊支援步兵戰鬥,以火力抗擊敵人反衝擊和支援步兵鞏固既得陣地。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陣地戰階段前期,誌願軍主要進行的是野戰陣地防禦。隨著坑道工事的構築普遍完成,誌願軍開始轉入堅固陣地防禦。防禦中,誌願軍裝甲兵對坦克的運用,主要采用配置在掩體內擔任坦克發射點和以坦克設伏兩種方式。
戰爭進行到1952年底,隨著誌願軍堅固陣地防禦的日趨穩固,敵軍已不可能從正麵突破我軍防禦,我軍後方兩翼的海岸線卻處於美軍優勢的海空力量威脅下。誌願軍對美軍從兩翼實施兩棲登陸的可能性非常重視,積極準備抗擊敵可能的兩棲登陸行動。對於裝甲兵在抗登陸作戰中的運用,也做了充分的準備。由於朝鮮東海岸地形不利於登陸,誌願軍將抗登陸的重點放在西海岸,裝甲兵部隊也集中配置在西海岸便於登陸的地點附近。當時誌願軍裝甲兵裝備的坦克-自行火炮數量較少,沿西海岸防禦正麵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僅有每公裏1輛,但是通過廣泛的機動配置,在重點防禦方向正麵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達到了每公裏14輛。
戰爭後期,隨著裝備數量的增加,誌願軍開始在部分步兵軍、師增編坦克-自行火炮團,由1個坦克營、1個自行火炮營、部分炮兵和其他兵種分隊、勤務分隊編成。在師的編成內(或以第二梯隊步兵軍的坦克-自行火炮團加強給第一梯隊軍的步兵師),根據濱海地形和任務,通常是以自行火炮分隊配屬給第一梯隊步兵團(營)作為掩體內的坦克,配置在主要防禦地段基本陣地的前沿和支撐點上,以火力消滅敵人登陸艦艇、上陸工具和登陸兵。以坦克分隊作為師的坦克預備隊,配置在便於實施機動的位置,用以支援師的第二梯隊步兵團實施反衝擊,或占領預定的展開地區抗擊敵人坦克的衝擊。必要時,以部分坦克-自行火炮配屬反空降預備隊與敵空降兵作戰;或加強反坦克地域,協同反坦克殲擊炮兵抗擊敵人坦克的衝擊,阻止其連接登陸場和向我縱深擴張。誌願軍裝甲兵直屬的獨立坦克團,通常是作為步兵軍或集團軍的坦克預備隊,配置在便於機動的位置,用以協同第二梯隊實施反衝擊;或占領預定的展開地區,抗擊敵人坦克密集的衝擊和增大受威脅方向上的坦克密度。坦克師主要是作為集團軍坦克預備隊,配置在便於機動的位置,用以協同二梯隊步兵軍實施反突擊;但在個別情況下,當步兵軍沒有足夠的坦克加強時,也可以在坦克師裏抽出1至2個坦克連配屬給軍的反空降預備隊,用以消滅可能在第二防禦地帶內著陸的敵空降兵,或加強給第一梯隊主要方向上的步兵軍進行反衝擊。由於誌願軍進行了充分的抗登陸作戰準備,敵軍沒有進行 兩棲登陸的冒險,為我軍開展三次夏季反擊戰役和取得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1953年夏季,由於正麵防禦陣地的穩固和抗登陸作戰的充分準備,我誌願軍已無後顧之憂,開始放手對堅固陣地防禦之敵展開大規模進攻,先後發動了3次夏季反擊戰役,而以金城進攻戰役為高潮,直接促成了停戰協定的簽字。在進攻與抗擊敵反衝擊的作戰中,誌願軍裝甲兵主要采用在遮蔽陣地以間接瞄準射擊或直接瞄準射擊的方式支援步兵戰鬥。
對堅固陣地防禦之敵進行大規模進攻戰役時,坦克通常以連為單位配屬主要進攻方向上的第一梯隊步兵師,由師(團)直接指揮,並與擔任進攻的步兵分隊保持密切的協同動作。在炮火準備時節,坦克分隊按照協同計劃,在炮火掩護下占領發射陣地,並按照事先區分的射擊目標和被支援步兵分隊的要求實施直接瞄準射擊;當步兵占領了敵基本陣地後,坦克即被編為步兵師的坦克預備隊,沿通往敵防禦縱深的道路和山穀與師第二梯隊一起向敵縱深發展進攻。
誌願軍裝甲兵根據當時的條件,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戰術,並不斷調整、改進戰術,適應了敵情、我情、地形、天氣的變化,完成了作戰任務。
誌願軍鐵道兵
為了加強鐵路運輸,誌願軍鐵道兵第1師於1950年11月6日入朝,擔任搶修鐵路任務。其後,鐵道兵第3師、第2師於1951年2月、5月亦繼續入朝。6月20日,又以直屬橋梁團為基礎成立了第4師。此時,在朝鐵路搶修部隊已達四個師、一個團又一個援朝鐵路工程總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鐵道兵部隊在其他兄弟部隊配合下,完成了大量的鐵路工程保障任務,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鐵路上的運輸。
鐵道兵是由解放戰爭後期的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演變而來。1948年7月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1949年5月鐵道縱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1953年9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1984年1月鐵道兵並入鐵道部。編製定員最多時達43萬人,鐵道兵兵部轄3個指揮部、15個師、4個獨立團、2所院校、1個科研所、5個辦事處、9個倉庫、3所野戰醫院、15個工廠、1個農場。
1953年9月,中央軍委、政務院電複鐵道兵團、誌願軍司令部、鐵道部,同意將誌願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係統,與鐵道兵團的4個師、1個獨立團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鐵道兵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師都曾先後編入誌願軍,參加朝鮮戰爭。
誌願軍工程兵
中國人民誌願軍序列內擔負工程保障任務的兵種。
1950年10月誌願軍入朝時,獨立工兵部隊隻有1個團,隊屬工兵也很少,裝備以土木工具為主。在戰爭中,誌願軍工兵邊打邊建。戰爭後期獨立工兵部隊增加到15個團,裝備了工程機械和製式舟橋器材。1950年10月31日組成誌願軍工兵指揮所,陳正峰任主任;1952午7月,改為工兵指揮部,譚善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指揮獨立工兵團,並負責隊屬工兵部(分)隊的業務指導工作。
搶修進軍道路,保障軍隊實施運動戰(1950.10--1951.6)
1950年10月,為保障誌願軍首批部隊渡過鴨綠江,誌願軍工兵第14團在臨江、輯安(今集安)突擊搶架了低水橋和水麵下橋,第22團1個營在長甸河口架設了重型舟橋。10月24日,工兵第16團入朝,修複清水麵經朔州至昌城公路,隨後配合3個師屬工兵營搶修五嶺山急造軍路。第二次戰役中,工兵第15、第17團入朝,加寬昌城經東倉至溫井公路,搶修價川至市邊裏、定州至平壤公路。第三次戰役中,誌願軍工兵采取三路並進、逐段躍進的辦法,維護、修複新占領區的道路和橋梁,冒著美軍飛機的轟炸掃射,填平彈坑,排除障礙物,保證誌願軍作戰部隊勝利進軍。隨著戰線迅速南移,道路保障任務日益加重。第四、第五次戰役期間,工兵第3、第7、第10、第14、第18、第22團和1個重機械工兵營(後擴編為工兵第21團)入朝。此時,在朝誌願軍工兵部隊以主要力量搶修、維護道路、橋梁,保障公路幹線暢通;以一部兵力協同步兵、炮兵和裝甲兵搶修陣地道路,構築指揮所、觀察所、掩體等陣地工事,排除和設置障礙物。工兵第16團第8連在橫城、洪川之間的九伶嶺地區配合第66軍阻擊反撲之敵,利用爆炸性障礙物,炸死、炸傷南朝鮮軍200餘人,並在隨後搜捕中又生俘56人,全連無一傷亡。經過入朝8個月的實戰鍛煉,誌願軍工兵在裝備未改善的情況下,工程保障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全麵建設軍事工程,保障軍隊實施陣地戰(1951.7-1953.7)
第五次戰役後,誌願軍貫徹“積極防禦、持久作戰”的方針,由運動戰轉入陣地戰。誌願軍工兵根據作戰需要,在戰區範圍內全麵進行軍事工程建設。
參加反“絞殺戰”,維修和新建公路,改善公路交通狀況。1951年7--8月,朝鮮北部發生特大洪水,美國空軍趁機發動以封鎖破壞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後方交通運輸線為重點的“絞殺戰”。誌願軍工兵第1、第4團入朝,與在朝工兵一起投入抗洪和反“絞殺戰”鬥爭。有3個團在清川江、大寧江、大同江、臨津江和沸流江等主要渡口,漕渡人員及物資,在路斷、橋斷的情況下,保證運輸不中斷。同年9--12月,有7個工兵團與二線部隊一起,在朝鮮軍民支援下,新建5條公路,並對公路幹線、橋梁進行搶修和維護,把二、三級公路普遍提高-個等級,並在交通樞紐地區開辟多條繞行道,在各渡口架設備用橋梁,在公路沿線修建汽車待避所。
參加構築堅固陣地設防工程,修建後方倉庫、醫院。1951年秋季作戰結束後,誌願軍在全線開始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工兵部隊負責一些重點工程的施工,並擔負全軍工程作業的技術指導和物資器材的保障。在後方,配合後勤分部修建倉庫、醫院,一年內建成能容納1047節車物資的地下儲備庫和621座半地下倉庫,263個地下、半地下病房。1952年6月,誌願軍領導人決定加強東西海岸防禦,在重點地區構築永久性工事。為此,工兵第6、第9團於9月上旬入朝,並從第7、第10、第18、第21團各抽調1個營的兵力,分別配屬第42、第64、第20、第15軍在東、西海岸及平康地區構築工事,1個月即建成永備工事134個。1953年反登陸作戰準備期間,工兵又以第6、第9、第18團和第21團第2營,分別配屬第38、第64、第50軍,協助構築了長達200餘公裏的坑道工事和大量火炮工事及陣地道路。與此同時,工兵第12團入朝,改建和加寬龜城至價川公路。
直接配合步兵作戰,實施戰役戰鬥工程保障。1951年11月,工兵第3、第14、第22團各抽調一部兵力,攜帶操舟機、橡皮艇等,配屬第50軍向南朝鮮武裝特務占領的西朝鮮灣島嶼發起渡海作戰,先後占領大、小和島等10餘個島嶼。1952年上甘嶺戰役中,工兵第22團1個營為保障部隊機動,在戰區奮戰25天,搶修急造軍路44公裏。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中,獨立工兵部隊有8個營另2個連,隊屬工兵有14個營,執行戰鬥工程保障和戰區交通工程保障任務。進攻前,工兵秘密開辟通路,排除地雷、鐵絲網等障礙物,在各主要渡口架設浮橋及吊橋,在主要作戰方向構築急造軍路和隱蔽出擊的坑道、塹壕、人員掩體。進攻開始後,工兵與步兵突擊隊一道排障礙、炸地堡。占領陣地後,立即搶修陣地,設置障礙物。在新占領區,工兵部隊搶架橋梁,搶修道路,保障步兵、炮兵、坦克順利通行,起到了“開路先鋒”作用。
朝鮮停戰後,誌願軍工兵部隊積極幫助朝鮮人民群眾清除廢墟,修建房屋,排除定時炸彈等各種殘留爆炸物,修複橋梁、道路,平整土地,恢複生產。停戰後僅2個月,工兵部隊就新架半永久性橋梁32座,修複永久性橋梁18座,整修公路176公裏,新建民房2萬多間。1953年8月--1955午10月,工兵第12團承擔重建平壤的部分工程任務,共新建和修複38項較大的工程。
在抗美援朝戰爭,誌願軍工兵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思想指導下,新建道路2200多公裏,加修和維護公路9600餘公裏;新建橋梁1100餘座,總長6.3萬餘米;構築坑道的土石方量達28.5萬多立方米,構築指揮所、人員掩體和掩蔽部1.6萬多個;排除地雷和定時炸彈6.3萬餘個;修建飛機場120餘萬平方米;建造倉庫、醫院病房、營房等5.4萬餘座。工兵部隊共湧現出二級模範4人,一等功臣18人,有3000多人立二等功或三等功,200多個單位立集體功。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以“掃除部隊前進的障礙,建設偉大的軍事工程,保證交通線的暢通,修建英雄的鋼鐵陣地”四句話,讚揚誌願軍工兵的功績。
誌願軍通信兵
中國人民誌願軍序列內擔負通信保障任務的兵種。1950年10月,誌願軍領導機關有9部短波電台、1個電話隊(相當於連);每個軍有各類通信人員2500~3000人(占軍總人數的5%~6%),無線電通信機60餘部(含步談機),有線電單、總機370餘部,被覆線440餘單公裏。抗美援朝戰爭中,通信兵逐漸發展,至1953年7月,誌願軍領導機關除有短波電台、音頻電話外,還建立了無線電收發信集中台、載波電話、電傳電報及無線電接力通信等固定台站;每個軍有通信人員4400餘人(占軍總人數9%左右),無線電通信機320餘部,有線電單、總機1200餘部,被覆線1700餘單公裏,較戰爭初期分別增長3.8、2.2和2.8倍。戰爭中,戰場情況變化快,對通信聯絡的時效要求高,誌願軍通信器材數量少、質量差、型號雜,且經常遭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空中、地麵火力的襲擊。為此,誌願軍通信兵發揚勇敢頑強、準確細致的優良作風,運用以無線電為主的多種通信手段,保障作戰指揮。戰爭第一階段,誌願軍以運動戰為主,部隊機動頻繁,戰線變化大,作戰樣式轉換快,通信兵以專向通信、多級組網、越級聯絡、密語通信、兼台工作及報話結合等多種方法,充分發揮無線電通信的作用,並輔以有線電、運動通信和簡易信號通信,基本上保障了作戰指揮。第二次戰役中,向三所裏穿插迂回的部隊,實施越級密語通信,及時、準確地報告了情況,成為無線電通信保障指揮的範例。戰爭第二階段,誌願軍以陣地戰為主,通信兵在繼續發揮無線電通信作用的同時,加強有線電通信網的建設,軍及炮兵師以上單位開通有線電報通信,摸索和總結坑道通信的經驗,改進後方勤務通信和營以下通信,提高了合成軍隊作戰通信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了通信聯絡的及時性和穩定性。誌願軍通信兵廣大指戰員把搞好通信聯絡視為第一生命。在上甘嶺戰役中,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冒著敵軍炮火查修線路,身負重傷不下火線,在生命的最後一息,用自己的身體導通線路,保證戰鬥命令的及時下達。誌願軍領導機關給他追記特等功,追授二級英雄稱號。誌願軍通信兵在戰爭中邊保障邊提高,邊戰鬥邊發展,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基本上保證了指揮的順暢,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歌
麻扶搖詞 周巍峙曲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中國人民誌願軍英雄名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12名)
彭德懷 楊根思 黃繼光 伍先華 許家朋 孫占元 邱少雲 李家發 楊連第 楊春增
楊育才 胡修道 毛岸英
特級英雄稱號(2名)
楊根思 黃繼光。
一級英雄稱號(50名)
卜廣德 於泮宮 於喜田 王 海 王兆才 王學鳳 王德明 毛張苗 孔慶三 劉慶亮
劉維漢 孫占元 孫生祿 孫振錄 伍先華 李鳳林 李家發 李延年 餘新發 許家朋
沈樹根 邱少雲 張永富 張積慧 吳誌洲 貟寶山 周厚剛 陳忠德 楊寶山 楊育才
楊春增 楊連第 胡修道 趙寶桐 柴雲振 徐長富 高成山 高景灝 倪祥明 秦家彬
曹慶功 曹玉海 郭忠田 郭恩誌 曹家富 崔建國 雷寶森 魯 瑉 魏玉德 譚炳雲
毛岸英
一級模範稱號(4名)
王興紀 孫鳳钜 羅盛教 張益仁
二級英雄稱號(286名)
馬忠慶 馬新年 萬子揚 王天保 王合良 王保江 王彥林 王德福 毛國臣 鄧章德
牛保才 冉隆華 田立明 平太信 龍世昌 任誌明 劉鳳勇 劉 欽 劉俊卿 劉繼和
農廷秋 孫子明 朱友恒 朱金池 朱溶堂 安炳勳 關崇貴 呂慕祥 餘 貴 宋蘭君
李文彥 李元興 李 漢 李忠先 李經盛 李洪序 李 祥 楊國良 楊振玉 陳開茂
陳 吉 陳德生 陳治國 鄒 炎 易才學 房光超 龐殿臣 周德高 林炳遠 範萬章
歐文輝 鄭金缽 鄭 起 鄭朝元 張世秀 張蘭亭 張建明 張桃芳 張像山 張瑞臣
胡文江 胡 連 郝興文 郝誌新 高雲和 高良倫 孫誌忠 栗振林 徐天良 徐連才
徐恒祿 賈雲明 唐治平 梁振隆 閻成恩 黃醜和 黃道明 曹光景 葛英東 葛洪臣
蔣永德 蔣道平 程述中 程榮慶 韓德彩 焦景文 董克榮 董明德 彭煥新 鮑清芳
賴發均 蔡興海 潘學仕 潘昌義 穆守營 薛誌高 戴榮華 尹繼發 盧耀文 呂玉久
陳振安 張全合 張明錄 張振智 胡金華 於水林 馬一鈞 馬天明 馬玉臣 馬如華
馬壽昌 王萬夏 王雲閣 王元義 王文範 王占山 王玉生 王慶琳 王興義 王克傳
王 誌 王虎元 王學才 王保德 王鎖昌 王景洲 孔繁玉 車臣才 牛錫浩 尹東華
方 新 支全勝 葉永安 葉 君 葉樹東 史阜民 劉久恒 劉雲典 劉長嶺 劉石友
劉 四 劉光子 劉興文 劉建華 劉保成 劉根全 劉清懷 劉福海 喬永生 孫克榮
孫明芝 畢武斌 任西和 許長友 邢連富 李雲龍 李雲漢 李文生 李文柱 李太林
李玉才 李華雲 李吉武 李秀德 李青山 李英才 李國玉 李國海 李國珩 李洪全
李樹森 李家芝 李耘田 李曙荷 汪金蘭 冷樹國 蘇文俊 宋祥華 杜樹君 吳少桂
吳勝凱 沈誌宏 肖貴強 楊太忠 楊仁富 楊阿如 楊伯釗 楊錫生 楊樹華 楊道根
陳士榮 陳少清 陳啟瑤 陳 誌 陳伯悅 陳忠賢 邵鳳陽 陸廷高 陸昌榮 邱耳林
周子和 周文江 周 平 周信仁 周臘生 周景和 金克智 張萬榮 張文蘭 張來元
張希瑞 張良廣 張寶富 張振華 張渭良 張 豪 張福榮 林貴遠 範仁和 尚衍發
武在元 鄭長華 鄭定富 歐陽代炎 駱家奎 饒一世 薑世福 姚顯儒 趙在柱 趙永旺
趙柏生 趙誌恒 趙繼華 胡祖卿 段培英 高月明 高守餘 高勝德 高潤田 高殿祿
徐方斌 徐 生 徐 申 徐幫禮 柴育民 唐 雲 唐鳳喜 郭隆楷 袁孝文 錢忠勝
黃萬豐 黃在漁 黃宗德 崔長海 崔貴江 閻萬庫 閻洪全 梁 封 曹殿生 梅懷清
麻俊坤 韓發成 韓國富 韓勤忠 粟學福 謝 坤 程九齡 蔣元倫 喻忠奎 曾少才
曾平章 曾南生 傅慶祥 傅紹斌 董恒誌 褚慶然 簡海金 解法正 蔡金同 蔡朝興
漆少泉 譚朝誌 裴景善 樊金明 潘澤明 薛文德
二級模範稱號
於鳳泉 於憲桂〔女〕 於 琛 於西元 王永維 王明學 王法利 王順義 王紫龍
亓鳳巒 車書琴〔女〕 史元厚 白鶴連 劉玉祥 劉秀珍〔女〕 劉寶英 劉紹銀
劉樹德 任玉祥 任廷昌 孫夫章 伍克勤 朱重元 許景春 李小羊 李文臣 李懷道
李根葆 杜占山 杜福先 沈先宏 何柏年 宋克義 蘇誌明 陳漢文 陳達誌 陳 良
陳國鈞 楊再先 楊金生 楊明忠 楊殿超 楊瑞金 陸春無 陸善清 羅德順 嶽吉齋
苟光輝 林 波 林範洪〔女〕 範 永 張 燦 張信福 張培芝〔女〕 張耀義
趙爾雲 趙金貴 趙憲法 饒嚴昌 姚小遂 施玉南 錢良生 席 忠 黃國銑 黃明德
謝教禮 曾義寬 曾榮廷 程山堂 童家祥 路林民 靳國華 熊克恒 薛其德 耀 先
特等功稱號
於德江 王萬成 王安全 王興邦 王 英 王 榮 牛喜生 牛瑞山 文漢春 方國發
甘士良 史仁和 史朝珍 劉萬壽 劉東武 劉 岐 劉金聲 劉桃順 牟世清 許鴻斌
朱有光 孫忠國 孫敬珍 孫福祥 華龍毅 齊子英 呂學敏 蘇世英 宋文新 何家勝
肖子雲 李 飛 李 玉 李占廣 李光錄 李炳舟 李春長 李海清 李 滿 李德貴
陳仁華 陳佑甫 陳 亮 陳其昌 陳德清 邱憲章 吳儒林 楊保明 鄒天仁 金耳世
羅子周 羅滄海 鄭玉田 鄭恩喜 張廣生 張書明 張守義 張懷英 張昭義 張炳恒
張續計 趙毛臣 趙玉忠 趙先有 趙連山 侯白鎖 胡誌先 胡照春 顧洪臣 唐章洪
徐 忠 郭正喜 郭金升 隋春暖 黃德明 常同茂 崔含弼 梁慶友 逯鬆亭 彭福禮
賴永澤 滿維平 譚光煥 譚芳雲 潘正光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麵八方、五湖四海。其中:
北京市 1,438名 天津市 9,77名
河北省 10,155名 山西省 5,835名
內蒙古自治區 1,683名 遼寧省 13,374名
吉林省 18,260名 黑龍江省 8,222名
山東省 19,685名 上海市 1,634名
江蘇省 7,268名 安徽省 4,151名
浙江省 3,732名 江西省 2,162名
福建省 982名 河南省 10,673名
湖北省 5,167名 湖南省 10,687名
廣東省 3,186名 廣西壯族自治區 2,915名
陝西省 2,802名 寧夏回族自治區 461名
甘肅省 1,041名 青海省 48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61名 四川省 30,789名
貴州省 2,799名 雲南省 1,482名
這些烈士,他們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為了支援朝鮮人民抗擊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三千裏江山的和平與祖國的安寧。祖國人民將永遠懷念他們!
附:《人民日報》當時曾經發表過的戰地報道
誰是最可愛的人
本報特約記者 魏巍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它使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曆,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也許有的人在心裏隱隱約約地說:你說的就是那些“兵”嗎?他們看來是很平凡,很簡單的哩。既看不出他們有什麽高明的知識,又 看不出他們有豐盛細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說,這是由於你跟我們的戰士接觸太少,因此,你沒有能夠了解到: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讓我還是來說一段故事吧。
還是在二次戰役的時候,有一支誌願軍的部隊向敵後猛插,去切斷軍隅裏敵人的逃路。當他們趕到書堂站時,逃敵也恰恰趕到那裏,眼看就要從汽車路上開過去。這支部隊的先頭連(三連)就匆匆占領了汽車路邊一個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崗,阻住敵人,一場壯烈的搏鬥就開始了。敵人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飛機,十多輛坦克和集團衝鋒向這個連的陣地洶湧卷來。整個山頂都被打翻了。汽油彈的火焰把這個陣地燒紅了。但勇士們在這煙與火的山崗上,高喊著口號,一次又一次把敵人打死在陣地前麵。敵人的死屍像穀個子似地在山前堆滿了,血也把這山崗流紅了。可是敵人還是要拚死爭奪,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滅。這激戰整整持續了八個小時,最後,勇士們的子彈打光了。蜂湧上來的敵人,占領了山頭,把他們壓到山腳。飛機擲下的汽油彈,把他們的身上燒著了火。這時候,勇士們是仍然不會後退的呀,他們把槍一摔,身上、帽子上冒著嗚嗚的火苗向敵人撲去,把敵人抱住,讓身上的火,把要占領陣地的敵人燒死。……據這個營的營長告訴我,戰後,這個連的陣地上,槍 支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屍體,做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卡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還有一個戰士,他手裏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崩裂,塗了一地。另有一個戰士,他的嘴裏還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在掩埋烈士們遺體的時候,由於他們兩手扣著,把敵人抱得那樣緊,分都分不開,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斷了。……這個連雖然傷亡很大,但他們卻打死了三百多敵人,特別是,使我們部隊的主力趕上,聚殲了敵人。
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烈的戰鬥——鬆鼓峰戰鬥,或者叫書堂站戰鬥。假若需要立紀念碑的話,讓我把帶火撲敵及用刺刀和敵拚死在一起的烈士們的名字記下吧。他們的名字是:王金傳、邢玉堂、胡傳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趙錫傑、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張貴生、崔玉亮、李樹國。還有一個戰士已經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讓我們的烈士們千載萬世永垂不朽吧!
這個營長向我說了以上的情形,他的聲音是緩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說他在陣地上掩埋烈士的時候,他掉了眼淚。但他接著說:“你不要以為我是為他們而傷心,我是為他們而驕傲!我感覺我們的戰士是太偉大了,太可愛了,我不能不被他們感動得掉下淚來。”
朋友們,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覺得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嗎?
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的仁義,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熱情。
在漢江北岸,我遇到一個青年戰士,他今年才二十一歲,名叫馬玉祥,是黑龍江青崗縣人。他長著一幅微黑透紅的臉膛,稍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裏一株紅高粱那樣的淳樸可愛。不過因為他才從陣地上下來,顯得稍為疲勞些。眼裏的紅絲還沒有退淨。他原來是炮兵連的,在有一天夜裏,他被一陣哭聲驚醒了,出去一看,是一個朝鮮老媽媽,坐在山崗上哭。原來他的房子被炸毀了,又在山裏搭了個窩棚,但窩棚又被炸毀了。……回來,他馬上到連部要求到步兵連去,因為步兵連的需要,就批準了他。我說:“在炮兵連不是一樣打敵人嗎?”“那,不同!”他說:“離敵人越近,越覺著打得過癮,越覺著打得解恨!”
在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裏,有一天他從陣地上下來做飯。剛一進村,有幾架敵機襲過來,打了一陣機關炮,接著就扔下了兩個大燃燒彈。有幾間房子著火了,火又盛,煙又大,不敢到跟前去。這時,他聽見煙火裏有一個小孩子哇哇哭叫的聲音。他馬上穿過濃煙到近處一看,一個朝鮮的中年男人在院子裏倒著,小孩子的哭聲還在屋裏。他走到屋門口,可是屋門口的火苗呼呼地已經進不去人,門窗的紙邊已經燒著。小孩子的哭聲隨著那濃煙滾滾地傳出來,聽得真真切切。當他敘述到這裏的時候,他說:“我能夠不進去嗎?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國遇見這種情形我能夠進去,那麽在朝鮮我就可以不進去嗎?朝鮮人和我們祖國的人民不是一樣的嗎?我就用腳踹開門,撲了進去。呀!滿屋子灰洞洞的煙,隻能聽見小孩哭,看不見人。我的眼也睜不開,臉燙的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著了火沒有,我也不管它了,隻是在地上亂摸。先一摸摸著一個大人,拉了拉沒拉動,又向大人的身後摸,才摸著一個小孩腿,我就一把抓著抱起來跳出門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個小孩子呀。他穿著個小短褂兒,光著兩條小腿兒,小腿亂跳著,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誰養活你哩!’這時候,火更大了,牆上的紙也完全燒著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從那火門裏鑽進去了。一拉那個大人,她哼了一聲,再拉又不動了。湊近一看,見她臉上的血,已經把她胸前的白衣流紅了,眼睛已經閉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趕忙跑出門外,撲滅身上的火苗,抱起這個無父無母的孩子。……”
朋友,當你聽到這段事跡的時候,你的感覺又是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嗎?
誰都知道,朝鮮戰場是艱苦些。但他們是怎樣的呢?有一次,我見到一個戰士,在防空洞裏吃一口炒麵,就一口雪。我問他:“你不覺得苦嗎?”他把正送往嘴裏的一勺雪收回來,笑了笑,說:“怎麽能不覺得!咱們革命軍隊又不是個怪物!不過我們的光榮也就在這裏。”他把小勺兒幹脆放下,興奮地說:“拿吃雪來說吧。我在這裏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他們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裏,泡上一壺茶,守住個小火爐子,想吃點什麽,就做點什麽。”他又指了指狹小潮濕的防空洞說:“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悶的慌哩。眼看著外麵好好的太陽,光光的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裏蹲防空洞,祖國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們就可以在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們想騎車子也行,想走路也行,邊遛躂,邊說話也行。那是多麽幸福的呢!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裏,像總結似地說:“我在這裏流點血不算什麽,吃點苦又算什麽哩!”我又問:“你想不想祖國呀?”他笑起來:“誰不想哩,說不想那是假話。可是我不願意回去。如果回去,祖國的老百姓問:‘我們托付給你們的任務完成得怎麽樣啦?’我怎麽答對呢?我說‘朝鮮半邊紅,半邊黑,這算什麽話呢?’”我接著問:“你們經曆了這麽多危險,吃了這麽多辛苦,你們對祖國,對朝鮮有什麽要求嗎?”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我們什麽也不要。可是說心裏話,我這話可不定恰當呀。我們是想要這麽大的一個東西,”他笑著,用手指比個銅子兒大小,怕我不明白,又說:“一塊‘朝鮮解放紀念章’,我們願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們的祖國去。”
朋友們,用不著繁瑣的舉例,你已經可以了解到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麽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麽的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善良愛好和平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裏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閑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看我:“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請你們意識到這是一種幸福吧,因為隻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們的戰士在朝鮮奮不顧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經知道了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領袖,請再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吧,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人民日報》1951.04.11 〕
抗美援朝戰爭曆史不容歪曲
──訪軍事科學院著名軍事曆史學專家孟照輝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本報特約記者 包國俊
編者按:近年來,社會上有些人以獵奇的心態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甚至把歪曲黨和人民奮鬥曆史,看作是一種“學術創新”。這不是一種科學嚴謹的對待曆史的態度,更不是真正的“百家爭鳴”,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去年,某刊發表了一篇否定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真相》,在讀者中就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今天發表的專訪《抗美援朝戰爭曆史不容歪曲》,批駁了詆毀抗美援朝戰爭的一係列謬論,值得一讀。
某雜誌拋出了全麵否定抗美援朝戰爭的《真相》文章後,激起了軍事科學院幾十位軍戰史專家的憤慨。近日,筆者就此訪問了原誌願軍總部作戰處作戰科長、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研究部研究員、著名軍事曆史學專家孟照輝同誌。
孟照輝指出,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保家衛國、反對外敵入侵的正義戰爭。《真相》的作者雖然一方麵認為國外許多有關這段曆史的著作“有偏見和曲解”,掩蓋了曆史真相,另一方麵卻又很欣賞當年敵對一方的說辭,而對國內包括戰場統帥和將領的著作則抱以懷疑不信任的態度,甚至予以貶低,把軍事科學院編寫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和國防大學編寫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史簡編》等著作,統統說成是帶引號的“正史”,對抗美援朝戰爭做了極其錯誤的評論。
《真相》一文說:“從現在解密的聯合國和美國檔案得知,聯合國、美國和其西方盟國並沒有準備與中國作戰,並且在努力防止這樣的戰爭發生”,因此,作者得出結論說:“戰爭對中國並不是迫在眉睫”。事實難道真的如此嗎?
孟照輝說: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在大規模入侵朝鮮的同時,便派遣它的軍隊入侵台灣海峽,侵入我國領土台灣,用軍艦炮擊我國商船,用飛機侵犯我國東北領空,轟炸掃射我國邊境城鎮鄉村,殺傷我邊民。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行徑,任何人都會明白,這是美國對中國采取的戰爭行動。這是中國人民為什麽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基本的緣由。1951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三次會議上非常明確的指出了這一點。他說:“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國軍隊占領我國的台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能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全國人民都已明白這種必要性和正義性”。此點,就連當年英國部分國會議員也“承認中國人是有道理的” 。遺憾的是,戰爭已經過去幾十年了,《真相》作者卻還不明白“這種必要性” 。難道戰火燒到北京城才算有必要嗎?尤為令人費解的是,《真相》作者避開這一有關確定抗美援朝決策所依據的基本情況不談,卻指責我們黨和軍隊當初的決策。
美國真的不想和中國打一場大戰嗎?其實,對中國的作戰,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他們就已經考慮了。1949年李承晚提出的“韓美同盟”草案第7條就說:“雙方承認並成立諒解:如果解放戰爭(按:指美國的侵略戰爭)一定要在滿洲領土上繼續進行,以答複中國共產黨對朝鮮的侵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閣下將幫助大韓民國總統閣下把解放戰爭進行到勝利的結束。作為這種幫助的酬答,大韓民國總統除了複興大韓民國主要利益所在的北朝鮮以外,保證將滿洲與中國東部其他部分之天然資源的開發移交美國和韓國共同管理。”這一材料充分說明了他們的野心。
事實上,在戰爭實施過程中,美國決策當局,不少人也一直在把同中國作戰、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內陸作為其政策考慮的重要內容,麥克阿瑟是突出的代表。他不止一次地叫嚷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大陸,並且還要動用蔣介石的軍隊。當它的軍隊逼近中朝邊境時,狂妄地叫囂“鴨綠江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除此以外,還有些人不隻一次地叫嚷要使用原子彈,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是其中一個。這些情況,《真相》作者避而不談,卻談什麽“美國政府不準備讓美國與共產黨中國打一場大戰”。大戰確實沒有打起來,但這不能說明美國真的不準備大打,不想打,而是通過戰場上的較量,它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力量。這才是問題的實質,才是事實的真相。
《真相》作者說,是我們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才導致無限期延緩了統一台灣。
孟照輝說:人人皆知,美國決策當局,向來都是以自身利益為轉移而玩弄兩手政策的,在朝鮮戰爭上是如此,在我國台灣問題上也是如此。看一看當時美國媒體的報道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1950年6月25日,紐約《先鋒論壇報》一則東京消息,透露了上述美國對台政策的具體內容。該消息說:“據盟軍最高統帥部的意見,美國對台灣問題采取堅決立場,將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阻止共產黨對該島的侵略。……總部官員堅信,如果根據下麵的方針迅速行動的話,共產黨人可能甚至不敢發動對台灣的攻擊。美國應該發表一個措詞強硬的聲明說明:由於蘇聯之參加中國軍事準備工作,以及由於世界局勢的變遷,因此對於前屬日本的台灣的未來地位問題,必須等待對日和約的簽訂。在和約簽訂前,台灣將由美國或聯合國代管。與發表這一聲明的同時,應派遣一個大規模的軍事代表團,並供應有限度的裝備……有人建議在派軍事代表團以外,應該將海軍實力炫示一番”。
1950年6月27日《紐約郵報》一則消息則更進一步說:“在詹森(即美國防部長約翰遜)與布萊德雷(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赴日以前(注:指約翰遜與布萊德雷於1950年6月11日至24日對日本的訪問),美國聯合參謀部(即參謀長聯席會議)就同意了包括以下兩點的遠東政策:一、五年之內不和日本訂和約;二、采取防止台灣陷入共產黨之手的任何措施。”
美國報界透露的這些消息,美國當局並未站出來予以否認,而且稍後美國的這一侵台政策,也得到了麥克阿瑟的證實。1950年8月28日,麥克阿瑟在美國海外作戰軍人協會大會上說:美國認為台灣是美國太平洋前線中的“總樞紐”,是“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必須控製台灣,以便美國“用空軍控製自海參崴到新加坡的每一亞洲海港”。
這些材料充分說明了美國侵略台灣的政策早在朝鮮戰爭爆發以前就已決定了,就連實施步驟都定好了。杜魯門等人說侵台是朝鮮戰爭引起的“臨時措施”,《真相》作者則說“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才)改變了戰爭方針。”話不同,意同,都是為美國侵台辯護的。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美國報界公開透露的消息,隻是朝鮮戰爭將要爆發之際的事。其實,遠在此時的兩年前,即國民黨反動統治瀕臨崩潰之際,美對台野心便已成為其侵略政策的一部分了。據戰後美國公布的檔案透露:1948年11月24日,美國總統軍事顧問李海簽署的軍方“關於台灣戰略地位備忘錄”中,便詳細地闡明了台灣對美國在遠東戰略部署的重要性,並提出了“不便共產黨統治台灣” 的主張。1949年1月19日美國國務院起草的、後被杜魯門批準的“關於美國對台灣立場的報告”(列為美國安全委員會第37/1號文件),同意了上述軍方的意見,正式確定“美國的基本目標是不讓福摩薩和佩斯卡多爾群島(澎湖列島)落入共產黨手中”。此後,美國有關對台政策的所有文件,都以它的這一目標為準,其中的區別也隻是為達到此一目標在手段上的變換而已!《真相》作者隻抓住一點不及其餘,這不是對待曆史問題的科學態度。
記者問:《真相》作者說:“由於蘇聯代表有意退出(安理會會議),使一些不利於中國的提案在聯合國得以通過。中國被排除於聯合國達20年之久,嚴重影響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這是事實嗎?
孟照輝回答:隻要擺一下當時的實際情況,便可認定《真相》作者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第一、蘇聯代表是1950年1月為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繼續竊據中國在聯合國及安全理事會的席位,才拒絕出席安全理事會的。此時,距朝鮮戰爭爆發尚有半年之久,怎能說因朝鮮戰爭“有意”退出?
第二、1950年8月,為在聯合國內同美國的侵略行為作鬥爭,蘇聯代表又重新出席安理會。在此以前,安理會關於朝鮮問題隻通過一次重要議案,即1950年6月 27日美國利用蘇聯代表缺席之機,操縱多數通過的“關於聯合國會員國協助南朝鮮當局的決議”。以後,在通過其它議案的時候,蘇聯代表並未缺席。《真相》作者把“一些不利於中國的提案”被通過,強加在蘇聯代表缺席一事上,顯然是在有意違背事實。
第三、單就安理會通過的“關於聯合國會員國協助南朝鮮當局”一案而論,《真相》作者所議也非真相。作者之意是說,由於蘇聯代表缺席安理會,沒有行使否決權,才導致美國敢於侵朝侵台,才使中國卷入了這場戰爭。然而,我們隻要看一看美國侵朝侵台和安理會通過議案之間的時序差,便可明了其中問題所在。人人皆知,朝鮮內戰爆發第二天,美國便急不可待地派出它的軍隊投入作戰了。第三天,即6月27日正午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公開進行武裝幹涉,並入侵我國台灣和台灣海峽。為了欺騙世人,給它的侵略行為披上合法外衣,才於同日(27日)晚間,在安理會上通過上述決議,非法追認了美國武裝力量侵略朝鮮的行動(未敢提對台灣的侵略)。很明顯,美國侵朝侵台在先,安理會決議在後。美國是以既成事實強加於安理會的。當時,聯合國大會會員國多數操縱在美國手裏,它可以為所欲為。
第四、《真相》作者說,“由於蘇聯代表有意退出……中國被排除於聯合國達20年之久,嚴重影響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這一說法,是非常荒謬的,是完全不顧曆史事實的。當時的蘇聯是積極主張恢複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反對蔣介石集團繼續竊據聯合國席位的;反對恢複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支持蔣介石集團繼續竊據聯合國席位的是美國。因此影響中國同世界交往的也是美國,而且延續了很久。這是世人共知的事情。
第五、“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同樣也是美國。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就開始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禁運,阻撓中國同世界各國交往,妄想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更是加緊了它的這一罪惡活動。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不是我們不想一心一意搞建設,而是美國不讓我們順順當當搞建設。如果聽任美軍占領朝鮮,我重工業基地東北就會完全控製在美軍手上,那就談不上建設。當然,有戰爭就有損耗,縱然如此,中國人民還是照樣在前進,並未因抗美援朝戰爭而停止或減緩自己的步伐,抗美援朝戰爭中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不僅對贏得戰爭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對促進國內政治經濟建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戰爭期間,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和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生政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生產也得到了發展。據統計,在戰爭進行期間,僅財政收入一項,1950年為65.19億元,1951年為133.14億元,1952年為183.72億元,1953年為222.86億元(見《當代中國財政》),都是在成倍的增長。如果沒有美國多方麵的阻撓破壞,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會更快。在外交方麵,建國之初,隻有16個國家同我國建交,到戰爭結束後的1955年發展到23個,1965年又發展一倍多(《當代中國外交》)。這些基本事實,《真相》作者為什麽視而不見呢?
《真相》一文說:“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結束時,朝鮮北南雙方的分界線略有變化,但基本維持了戰爭開始前的格局,戰爭使分界線南北有上千萬人妻離子散,雙方的緊張對峙一直延續至今。這場戰爭中死傷了幾百萬朝鮮平民。各方作戰人員比較可靠的傷亡數字是:美國14.2萬,南朝鮮30萬,北朝鮮約52萬,中國90萬。戰爭中最可歌可泣的不是統帥、將軍,而是獻出了血肉之軀的普通軍人。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全部戰爭費用多達100億美元。中國人流了許多血,損失了很多財產,雖然通過戰爭鞏固了新政權,但客觀的外國史家都認為戰爭的消極影響要多得多。”
對於這段話,孟照輝顯得異常氣憤。他說:作者這段話,說得十分動情動聽!可惜,他曲解了事實,並不是什麽事實“真相”。
第一、朝鮮戰爭開始是內戰。由於美國進行武裝幹涉,才使戰爭起了質的變化,才使戰爭持續了三年,造成了作者所說的那種格局。
第二、《真相》作者所列出的作戰各方在戰爭中的損耗,有意擴大我方數字,縮小敵方數字。特別是無視中朝官方公布的數字,而專注於敵方和某些外國學者的談論。從作者所談美國傷亡來看,似多來自美方公布的資料,而公認的有關數字卻與《真相》作者的大不一樣:
1953年8月14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公布的戰績中記載:共計斃傷俘敵數為109萬。韓國防部編寫的《韓國戰爭史》記載:美軍損失17.98萬(美國公布14.2萬),南朝鮮損失98.84萬,總計為113萬(均不包括非戰鬥減員)。比我方公布的戰績多4萬,比《真相》作者所列美國和南朝鮮傷亡數字之和4 4.2萬多68.8萬。
1953年9月,誌願軍司令部統計:誌願軍戰鬥傷亡36萬;非戰鬥減員(包括病退、病故和事故、裁減等)38.6萬,兩項共計74.6萬,比《真相》作者所列數字少13萬(作者把我方非戰鬥減員列為戰鬥減員也是錯誤的)。另據我總參謀部統計,朝鮮人民軍傷亡為26萬,比《真相》作者所說少26萬。
關於我方軍費消耗,據1953年總參謀部統計共消耗62億元,按當時3比1比值計算,加上《真相》一文所講的還蘇債13.4億美元,合計也不足35億美元,而不是《真相》作者所說的100億美元。美國軍費消耗為830億美元,數倍於我方,作者卻避開不提。
戰爭雙方的損失,沒有絕對的準確性,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有差異是難免的,但如《真相》作者如此偏頗的傾向性尚屬少見。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作者在談到我方作戰傷亡時,說什麽“戰爭中最可歌可泣的不是統帥將軍,而是獻出了血肉之軀的普通軍人”。這是別有用心的挑撥煽動,有意破壞誌願軍的光輝形象。人人都清楚,我軍在這場戰爭中獻身的,不隻是普通軍人,高級將領也不例外。據統計,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師以上指揮員20 多人。這些多是身經百戰的老紅軍。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也犧牲在朝鮮戰場上。就是戰場統帥彭德懷也曾幾次遇險。作者難道真是不知道嗎?
第三、中國人的血白白地流了嗎?戰爭的“消極影響要多得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參戰以後,同朝鮮人民軍一起一直把美國侵略者從鴨綠江、圖們江趕回到三八線,一直打得這個世界頭號強國不得不坐下來同中朝人民談判停戰。這對國際政治形勢的影響是巨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後的新中國卻從此被世人稱作東方巨人,譽為反帝反殖的旗手,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從一定意義上說,抗美援朝戰爭奠定了當時中國崇高的國際地位。就國內來講,抗美援朝戰爭所作出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毛澤東說得好,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偉大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線,前線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沈陽、鞍山、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產。今天,我國經濟在和平建設環境裏得以飛速發展,理當不忘抗美援朝戰爭給我們打下的這一堅實基礎。
《真相》一文有兩句挑戰性的話語:“中國都做對了嗎?中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中國人是不是應該對這場過去的戰爭有新的思考,……”“我崇尚那些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戰死疆場的人們,我也為那些對戰爭真相並不清楚便死於戰場的人們感到常常的悲哀。”記者問:麵對外來侵略,中國人應該做怎麽樣的選擇?
孟照輝說:抵抗是唯一選擇,中國人沒有做錯。雖然《真相》作者沒有直接給“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作結論,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他是在全盤否定這場戰爭,侮辱了為贏得這場戰爭而光榮犧牲的烈士。他的全部論點都是在說明中國人民進行的這場戰爭是得不償失的。因而他才提出:“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當時,麵對外來侵略,隻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退讓,二是“抵抗” 。“退讓”全國人民是絕不會答應的!曆史已經做了結論:抵抗是唯一選擇,中國人沒有做錯!抗美援朝戰爭的必要性和正義性,從戰爭開始那天起便為全國人民所了解,並為之以各種方式積極投入了這場戰爭。戰爭的勝利和它的偉大貢獻,早為世人包括敵方的一些人士所承認,所歌頌。國內外也出了不少書作了專門論述,可以說都把它視為中華民族的光榮,視為中國人的驕傲。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永遠會激勵著我們勝利前進!
(解放軍報 2000年11月01日 第1版)
朝鮮戰爭雙方地麵部隊損失表
7月27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表戰績公報。公報稱:
自1950年6月25日至本日止,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共斃傷俘敵 1,093,839名,其中美軍 397,543 名,擊落擊傷和繳獲敵機 12,224 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坦克 3,064 輛,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各種炮 7,695 門,擊沉擊傷敵軍艦艇 257 艘。
其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創造的戰績為:
斃傷敵 671,954人,俘敵 46,088 人,勸降 435 人,共計 718,477 人,其中美軍 290,000 餘人;擊毀擊傷敵坦克 2,006 輛、汽車 3,165 輛、裝甲車 44 輛、飛機 10,629 架、各種炮 583 門;繳獲敵坦克 245 輛、汽車 5,256 輛、裝甲車 51 輛、飛機 11 架、各種炮 4,037 門、各種槍 73,262支(挺)。
這是一個豐碩的戰果。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果統計方麵的嚴肅性是有口碑的,即或是對手,也常有稱道之語。孟良崮戰役攻占孟良崮後,因清點戰果時發現了尚有萬餘人漏網,粟裕即令部隊重新投入戰鬥,方將蔣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八十三師一部全殲,就是一例。在軍委作戰局工作過的張清化、雷英夫等老同誌也回憶說,當時毛澤東、周恩來等軍委領導對統計的準確性非常重視、非常仔細、非常認真。
淮海大戰時曾為殲滅黃維兵團的騎兵究竟是一個營還是一個團就不厭其煩地往返電報與參謀人員反複核實。畢竟這關係到對戰場形勢的基本估計,也必須認真核實。
然而在朝鮮戰場上,雙方大多數時間都處在陣地戰狀態,任何一方絕對控製戰場或繳獲對方全部擋案的情況都很少,除俘虜人數外,對對方的殺傷數字隻能靠估計和推測。在使用遠射程攻擊武器時尤其如此,所以雙方對戰果統計數字出現誤差都是難以避免的。
筆者認為,中朝軍隊對殲滅美軍的估計數字可能偏高,美軍當時雖然先後有 120 餘萬人參戰,兵力最高時亦有 58 萬之多,但在朝保持的地麵部隊人數最高時也隻有 40 餘萬人(韓軍最高兵力達到 64 萬餘人)。而對韓軍的估計數字可能偏低,韓軍不易捕捉,敗陣後即化裝四散奔逃,往往統計數低於其實際損失數。戰爭初期尤其如此。
中國人民誌願軍也付出了重大的傷亡。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誌願軍共陣亡 114,000餘人,醫院救治戰鬥和非戰鬥負傷的傷員 383,000 餘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 21, 600 餘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複數字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鬥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鬥傷亡減員總數為 366,000 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誌願軍還有 29,000 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 21,400 餘人外,尚有 8,000 餘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共計戰鬥損失 390,000 餘人。
除戰鬥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 450,000 餘人次,其中病亡者 13,000 餘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 156,000 餘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加上朝鮮人民軍和百姓的傷、亡、失蹤數字,中朝軍隊和百姓共付出 628,000 餘人的兵員損失代價。
在戰爭中,中國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 560 萬噸,其中彈藥一項即達 25 萬噸,開支戰費 62 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共戰損坦克 9 輛、飛機 231 架、各種炮 4,371 門、各種槍 87,559 支(挺)。對於一個新生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昂貴的支出。但為了最寶貴的獨立、自主和國家安全環境,這個支出,值!
聯合國軍的數字與中朝方的統計大相徑庭,而且前後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字,稱聯合國軍方麵的傷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為 1,474,269 人,其中美軍戰鬥傷亡及失蹤人數為 144,360 人。
1957年,在朝鮮戰爭中曾擔任過美步兵第七師師長、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美國遠東戰區司令官、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萊曼·蘭尼茲爾上將曾在漢城對此說予以認同。但韓國方麵後來聲稱,這個數字包括平民的傷亡。
韓國軍隊報出的戰損數字最為混亂。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字,韓國方麵共損失 1,312,836 人,其中陣亡 415,004人,傷殘 425,868人,失蹤 459,428 人,被俘 12,536人。
而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麵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字是 1,168,160人。而韓國軍隊的損失為 984,400 餘人,其中陣亡 227,800 餘人,負傷 717,100 餘人,失蹤 43,500 餘人。
這個數字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字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細究起來,韓國方麵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鬥傷亡約為 30 餘萬人,失蹤 10 萬餘人,失蹤人數中作為戰俘遣返者僅 7,800 餘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美國軍方的數字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麵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共計陣亡 33,629 人,其他原因死亡 20,600 餘人,負傷 103,248人,被俘後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蹤,估計也隻好歸於死亡一類。共計損失 169,300 餘人。
其它國家軍隊損失情況為:
英 國:陣亡 710人,負傷 2,278 人,失蹤 1,263人,被俘 766 人,共計 5,017人。
土爾其:陣亡 717 人,負傷 2,246 人,失蹤 167 人,被俘 217 人,共計 3,349 人。
澳大利亞:陣亡 291 人,負傷 12,40 人,失蹤 39 人,被俘 21 人,共計 1,591 人。
加拿大:陣亡 309 人,負傷 1,055 人,失蹤 30 人,被俘 2 人,共計 1,396 人。
法 國:陣亡 288 人,負傷 818 人,失蹤 18 人,被俘 11 人,共計 1,135 人。
泰 國:陣亡 114 人,負傷 794 人,失蹤 5 人,共 計 913 人。
希 臘:陣亡 169人,負傷 543 人,失蹤 2 人,被俘 1 人,共計 715 人。
荷 蘭:陣亡 111 人,負傷 589 人,失蹤 4 人,共計 704 人。
哥倫比亞:陣亡 140 人,負傷 452 人,失蹤 65 人,被俘 29 人,共計 686 人。
埃塞俄比亞:陣亡 120 人,負傷 536 人,共計 656 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 299 人,失蹤 57 人,被俘 40 人,共計 488 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 97 人,負傷 350 人,失蹤 5 人,被俘 1 人,共計 453 人。
新 西 蘭:陣亡34人,負傷 80 人,被俘 1 人,共計 115 人。
南 非:陣亡20人,失蹤 16 人,被俘 6 人,共計 42 人。
日 本:陣亡數人,被俘 1 人。
以上合計,其它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為 17,200 餘人。
幾方麵數字匯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方麵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 58 萬人以上。而這個數字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占 2/3 以上,也就是 38 萬人以上。
也就是說,即使按聯合國軍方麵承認的最低統計數字,中國軍隊與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也大致相當。這在聯合國軍火力強度高於中國軍隊十多倍,技術條件又遠遠超過中國軍隊的情況下,僅就傷亡對比來看,中國軍隊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戰鬥效能,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一點,與中國軍隊交過手的美軍將領們是承認的。
聯合國軍方麵宣布在戰爭中共殺傷中朝軍隊 142,150 餘萬人,其中包括中國軍隊 92,100 餘萬人。這個數字是根據美軍戰場指揮官的觀察報告累加而得到的,水分極大,大大地高估了自身的戰果,也直接誤導了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和聯合國軍總司令對戰場形勢的基本估計。聯合國軍司令部一再低估中國軍隊前線兵員數量,結果,屢屢發起屢屢碰壁的攻勢,與此有很大關係。
其實,中國軍隊雖然前後有 190 餘萬人的建製部隊先後入朝輪戰,並在戰爭中陸續補充兵員50餘萬人,但在朝最高兵力隻是 135 萬餘人,其中還有近 2/5 的兵力是屬於傷亡概率相對來說很小的東西海岸守備部隊或後方勤務、鐵道、工程部隊。若聯合國軍方麵宣布的戰果是真實的,中國軍隊和朝鮮人民軍不可能在承受聯合國軍如此巨大的殺傷之下,還能守住一條穩固的戰線,並把進攻發展到進一步朝著聯合國軍陣地的防禦縱深,並將其打過三八線,最後迫使他們不得不坐下來簽訂停戰協議。
至於中國軍隊的被俘數字,那是經過逐個清點,還是準確的。
在戰爭中,美國軍隊共消耗作戰物資 7,500 餘萬噸,是中國軍隊的 13 倍,其中彈藥一項即達 330 噸,也是中國軍隊的 13 倍;開支戰費 200 億美元,是中國軍隊的 8 倍。這個花費,僅次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消費。
解放軍少將:中國抗美援朝犧牲18萬誌願軍
2010年6月26日下午,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在“朝鮮戰爭六十年暨半島形勢研討會”上發言。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犧牲了18萬人。
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文史參考》半月刊上撰文指出,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戰場陣亡11萬多人,加上參戰人員中傷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國方麵在戰爭中共犧牲了18萬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直至國內改革開放前,中國政府一直未對外公布過自己在朝鮮戰爭中的傷亡數字,因此外部有了一些誇大不實的數字。改革開放後,中國對曆史資料增強了公開性,在20世紀80年代曾公布誌願軍共有36萬人傷亡,這個數字隻是誌願軍司令部計算出的純減員數字(即不可重返前線者的總計)。
徐焰介紹說,根據衛生勤務部門準確的陣亡統計和醫院接收傷病員統計,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總損失數是:戰鬥和事故亡114084人;負傷383218人(因包含兩次以上負傷而存在重複統計);患病後送入院治療455199人(因包含多次住院同樣存在重複統計);戰場失蹤25621人。此外,戰爭期間根據解放軍後方衛生部門的統計,醫院中的負傷人員有21679人不治身亡,還有13214人病死。
按以上數字總計,共有148977人犧牲。但這一數字未包括失蹤人員中的死亡者,也未包括支前民工。
徐焰還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匯集全國各省市民政部門的統計,得出的烈士總數為171669人。此後,各地民政部門又陸續增報了一些抗美援朝烈士,至今紀念館的統計已增長至183108人。
徐焰表示,考慮到一些複雜現象,對抗美援朝戰爭犧牲的表述,似這樣講較為客觀——誌願軍在戰場陣亡11萬多人,加上參戰人員中傷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國方麵在戰爭中共犧牲了18萬人。(記者 楊鐵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