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哀歌 * 火種-- 譚 家 橋 戰 鬥

(2013-07-30 22:59:58) 下一個
哀歌 * 火種
   -- 譚 家 橋 戰 鬥
-- 作者:streams
   "不編不散,一編就散"朱總司令曾經這樣痛心地評價紅10軍團的的失敗。的確紅10軍團這支8000多人馬的隊伍,從1934年11月編成到1935年1月覆滅隻存在了短短兩個月。
  譚家橋一戰便是轉折點。
   1934年11月初,奉命執行"調敵"任務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第7軍團,從中央蘇區長驅3200餘華裏,進入贛東北根據地與紅10軍會合。11月上旬,根據中革軍委的電示,這兩支部隊整編為紅10軍團,方誌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軍團政委,參謀長粟裕(後任),下轄2個師。原紅7軍團縮編為第19師,師長尋淮洲;原紅10軍縮編為第20師,師長劉疇西兼任。
  紅10軍團改編不久,先遣第19師赴浙西、皖南遊擊,爾後軍團部率領第20師也趕到皖南。12月11日,全軍團在黃山東南的湯口合兵一處,首戰譚家橋,始成敗局。
  當時敵情是浙江保安縱隊、第7師第21旅、第49師、補充第1旅等部,正分三路合圍皖南。鑒於追敵左右兩翼相互靠攏很緊,唯有補充第一旅孤立突出,判斷其與中央縱隊主力第49師至少有8小時路途。該旅第2團曾經被紅19師在分水縣附近擊潰過,勞師疲憊。紅軍攻擊此手下敗將,心理上居有優勢,而且預設戰場地形也非常有利。從烏泥關到譚家橋兩側都是山地和森林,便於部隊隱蔽。紅軍如果能打掉補充第1旅,不但能補充大量匱乏的物資裝備,而且能挫滅敵人的氣焰,真正在皖南立足。
  紅10軍團的作戰部署是在烏泥關到譚家橋一帶10華裏處設伏,以軍團教導隊和土地雷隊在公路兩側布設地雷,如敵未發現紅軍,則待其進入火網內,再采取一致動作予以殺傷,否則需等主力部隊打響後,才自正麵展開迎頭堵擊。在伏擊地域右翼以第20師2個團和第19師第56團埋伏在譚家橋以南至石門崗北端一線高地密林,擔任正麵攻擊,待公路上的地雷爆炸後,3個團同時出擊,抑製敵於公路上麵,將其擠壓消滅在黃山腳下。在伏擊地域左翼埋伏了第19師的2個團,待主攻方向打響後,越過麻川河,從石門崗以東向烏泥關穿插,全力截斷敵後路。
  這場戰鬥的立意是很積極的,但尋淮洲和粟裕對於具體作戰部署是有異議的。他們認為第19師野戰經驗豐富,作風頑強;第20師是新隊伍,組建時間不長,擔任主攻略顯不足。劉疇西卻相當自信,以為他的老部隊沒什麽問題。他的自信是很有資本的。其本人的經曆就極具傳奇色彩:1922年入黨;參加過五四運動;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警衛;黃埔一期,在第一次東征的棉湖之役------奠定黃埔黨軍赫赫威名的關鍵一戰中,奮不顧身失掉左臂;照樣日後參加南昌起義,又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此等經曆國共陣營中幾人能及。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敵人。
  補充第1旅名為補充其實並不屬二流,是在1933年冬由保安編練處的3個補充團改編。裝備好,素質高,軍官多是軍校畢業,士兵多是北方人,戰鬥力不弱。旅長王耀武,在劉疇西眼裏也許隻是黃埔三期的後進生,早年在上海站櫃台的小夥計。但當年南下堵截南昌起義的有王耀武;四次"圍剿"中堅守戰略要地宜黃24天未被紅軍攻破,被蔣介石譽為奇跡的是王耀武;日後練出國軍精銳第74軍,在抗戰沙場上八麵威風的是王耀武。
   12月14日,補充第1旅以第2團附浙保第3團第3營為前衛,其餘按直屬隊、第3團、第1團的順序,經烏泥關、譚家橋向太平縣方向追擊前進。7時許,旅本隊抵達烏泥關,見到這一帶地勢險要,為防不測留下第1團防守烏泥關及其東西附近高地,其餘人馬繼續前進。紅軍隱蔽地很好,敵人未發現任何蹤跡,隊伍浩浩蕩蕩前進。9時許,敵前衛團行至譚家橋以南約3公裏處時,由於設伏部隊槍走火,敵人立即警覺起來,發現了有紅軍埋伏,馬上開始搶占路邊高地,並派人向後飛報情況。這場伏擊戰瞬間變成了攻堅戰。
  敵"追剿隊"指揮官俞濟時立即下達了作戰命令:"補充旅(王旅)附浙保陳營,應以一團以上之兵力,占領烏泥關至譚家橋間汽車路東端一帶高地,以防敵人襲我側背,並相機抄襲匪之側背。另以兩營以上兵力占領譚家橋西南、正南一帶高地,向匪之正麵攻擊,並警戒我左側。其餘為預備隊,應控置於515高地西南端待命。"接令後,王耀武當即命令前衛第2團附浙保1個營展開於譚家橋西南端一帶高地堅守待命,令第3團迅速搶占515高地及其西北亙東南一帶各要點,令第1團為預備隊策應各方。自己親率旅部特務連到前衛團督戰。
  戰鬥初起時,紅軍攻擊猛烈,使敵第2團前衛營陷入混亂之中,敵團長、團副均負傷。但敵第3團第1營搶先攻占了515高地,直接支援第2團作戰,另以工兵連、特務連攻占515高地西北小高地。敵集中了2個團的大部分兵力反撲譚家橋,盡占烏泥關以及譚家橋以東一帶高地,由此戰場主動權易位。反觀紅20師打硬仗的經驗和思想準備不足,不擅野戰,雖攻勢很猛,甚至白刃格鬥,最終潰敗。
  當紅20師方麵戰鬥一打響時,紅19師即按作戰計劃向南出動,尚未通過前方高山地帶時,紅20師已經潰敗。軍團首長隨即改變作戰計劃,令紅19師回援,共同突擊敵前衛,但未調得動部隊。甚至"方誌敏寫信去調,又沒調來。" 紅19師仍按原計劃遠出石門崗、烏泥關方向,"單獨自打一方"。此時敵第3團已派出一個營占領了石門崗的製高點,俯瞰北麵低地,將穿插行進中的紅19師隔斷在石門崗以東、以北懸崖峭壁之下。紅19師隊伍施展不開,被敵人火力壓製在狹窄的山溝裏,情況萬分危急。該師隻能被迫返回,改從石門崗西北發起進攻。尋淮洲親自帶隊衝鋒,雖然幾經反複最後奪回了製高點,然而部隊已喪失了攻擊銳氣,更不幸的是尋淮洲右下腹部中彈負了重傷。同時,紅20師方麵情況更加惡化,部隊幾次仰攻公路上的敵軍均被打退,而且各處陣地反而被敵衝垮,多名高級指揮員傷亡。
  下午2時左右,在站穩腳跟後,王耀武下達出擊命令。紅軍也在作最後一搏,515高地成了爭奪的焦點。敵第3團在高地右翼穀地的森林裏布置了兩挺重機槍,以猛烈火力阻擊紅19師的進攻。紅軍"雖死傷甚大,亦猛撲不已。"下午3時,敵正麵出擊部隊在優勢火力掩護下,突破了紅20師最後阻擊陣地,一部自左翼猛插紅20師右翼,渡麻川河,攻抵軍團指揮所附近,大有包抄之勢。軍團政委樂少華雖帶隊奮力反擊,終不能挽回敗局,自己右胸負重傷而退。傍晚5時許,紅軍敗勢已定,被迫撤出戰鬥。由於匆忙撤退,犧牲在陣地上的官兵屍體都來不及掩埋。絕大多數重傷員隻能就地安置,後都被敵人搜出。個別擔任警戒的小分隊也來不及收攏,失去聯係。
  戰後,補充第1旅的戰報稱:"是役也,為本旅各次剿匪戰役中最猛烈之戰爭","然予匪以重創,亦此次為最"。紅軍傷亡300餘人,被俘百餘人,多名高級指揮員傷,部隊士氣嚴重受挫。補充旅負傷軍官8人(第2團6人,第3團2人),士兵134人(第2團85人、第3團49人),合計142人;陣亡軍官4人(第2、3團各2人),士兵51人(第2團30人,第3團21人),合計55人。浙保第3團第3營傷軍官1人、士兵14人,合計15人;陣亡軍官3人、士兵5人,合計8人。總計傷亡220人。該敵戰報還稱俘虜紅軍139人(含軍官7人),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5挺、步槍72支、軍馬2匹、軍旗1麵、關防印1顆。
  此戰一敗,紅軍無法在皖南立,隻能在寒冷的山區風餐露宿,靠兜圈子避敵,逢敵必戰,逢戰必退,部隊戰鬥意誌大大削弱。特別是劉疇西變得優柔寡斷,行動遲緩。1935年1月,紅10軍團輾轉至閩浙贛蘇區邊緣時,周圍軍情已非常危急。粟裕要求連夜突破封鎖線,但劉疇西認為部隊過於疲勞,當晚最好休息一下。方誌敏後來讓粟裕帶領先頭部隊先走,他留下來等劉疇西一起行動。。粟裕帶領少數部隊,當晚堅決地衝過了封鎖線。大部隊由於耽擱,在懷玉山被敵軍14個團重兵包圍,苦戰連天,最終兵敗。方誌敏、劉疇西等相繼被俘。
  蔣介石依然記得黃埔一期的劉疇西,決定黨軍生死的棉湖之役中那個英勇的教導第1團第3連黨代表、黃埔同學會總務科長劉疇西。可以說,沒有黃埔就沒有蔣介石,沒有棉湖惡戰就沒有黃埔軍的威名。蔣介石特別囑咐駐贛綏靖公署主任顧祝同,一定要將劉疇西爭取過來。於是黃埔老同學過來探望,黃埔教官顧祝同也親自來了三次。劉疇西麵對死亡和友情、爵祿毫不為之所動。世人可以責怪他在戰鬥中的驕傲輕敵,猶豫不決,但他堅強的革命意誌令人欽佩。方誌敏在《可愛的中國》一書中,曾用"田壽"這個名字,記敘了他在獄中的不屈鬥爭。
  方誌敏在獄中以《可愛的中國》、《清貧》等文字,留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情懷。1935年8月6日,他和劉疇西並肩走向了刑場。
  尋淮洲在部隊撤退轉移的途中因擔架顛簸,造成失血過多不幸犧牲。由於當時環境緊急,被草草地埋葬在茂林。一般都認為25歲的林彪是紅軍中最年輕的軍團長,其實當上紅7軍團長的尋淮洲時年還未滿22歲。他長期在紅4軍名將伍中豪手下工作進步很快,19歲當師長,20歲當軍長。四次反"圍剿"時率紅21軍直插敵第52師後路,為全殲該敵創造了有利條件。尋淮洲為此獲得了二等紅星獎章。受到了中革軍委的嘉獎。後根據俘虜的口供,王耀武找到了他的屍體,割首照相。
  紅10軍團8000多人馬,隻有粟裕帶著1個無炮彈的迫擊炮連、無槍彈的機槍連、1個步兵連和部分傷病員、機關人員,共計400餘人衝出了重圍。他們雖是殘兵,但更是火種,日後發展成為閩浙軍區獨立師、新四軍第2支隊、華野第4縱隊、第23軍,轉戰大江南北,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革命的意誌、理想薪火相傳,終於成為燎原大火。
  鬥轉星移,1948年9月16日華野發動了濟南戰役,國共決戰的序幕拉開了。
  率領15個縱隊共32萬大軍攻城的是華野代司令、代政委,當年血戰譚家橋的幸存者紅10軍團參謀長粟裕。
  率領14個旅共10萬人防禦濟南的是山東省主席、第2綏靖區司令,當年的補充第1旅旅長王耀武。
  粟裕親擬了作戰口號:"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中秋夜,奪城夜。9月24日,濟南全部解放。化妝出逃的王耀武在壽光縣被民兵抓獲。
  也許此時,粟裕想起了14年前譚家橋的生死之戰;想起了在南昌被槍殺的方誌敏、劉疇西;在茂林匆匆掩埋的尋淮洲;在皖南山麓中戰鬥到最後一息的好兄弟;想起了老戰友陳毅的那句激昂的詩句"捷報飛來當紙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