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曲青山:有群眾的支持才有解放戰爭的勝利 Zt

(2013-07-26 23:59:11) 下一個
2013年07月26日11: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人民網北京7月26日電 (萬鵬)7月25日,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紀委委員曲青山人民網“群眾路線大講堂”欄目,與網友進行交流。曲青山指出,有人民的支持,我們才有解放戰爭的勝利。

曲青山指出,解放戰爭我們打得那麽好,那麽順利,時間的進程是加快了,比我們預想的加快了,我們用一句話說,蔣介石800萬軍隊,我們是以摧枯拉朽之勢,秋風掃落葉一樣一下子很快橫掃了他幾百萬軍隊,為什麽?它的秘密、它的秘訣就在於我們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鄧小平曾經打完淮海戰役以後,自豪地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三年解放戰爭打勝了,不是靠別的,正是靠長期的群眾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實現的。我就講一講全麵內戰爆發時候的情況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況。當時全麵內戰爆發的時候,國民黨軍是200萬人,他們用於進攻解放區的160萬人,裝備先進,而人民解放軍總兵力是127萬人,裝備很差,基本上得不到外援。胡宗南的部隊進攻陝北的時候,他投入了25萬人,陝北當時留下來的部隊加上地方的民兵,加起來就是兩萬人,當時大家知道,為了便於工作和指揮作戰,中央分成前委、工委和後委,前委就是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黨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機關轉戰陝北。毛澤東提出一個想法,他說隻要我們的黨中央、我們的解放軍的總部不離開陝北,就能在戰略上牽製敵人。他隨行的部隊有多少人呢?隻有四個連,但是,我們由於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西北野戰軍在撤離延安45天後,取得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殲滅敵人兩萬多人。

他談到,為什麽這麽少的部隊我們還能打勝仗?實際上,敵人進攻陝北的時候是瞎子,是聾子,我們是順風耳、千裏眼,敵人一動,我們馬上知道他們的信息,所以這三戰三捷打得非常漂亮。當時在攻打陝北佳縣的時候,由於極度的缺糧,毛澤東把佳縣的縣長叫來,說你能不能想辦法籌集部隊三天的糧食,這個縣長就說想辦法,發動群眾。第一天把全縣所有堅壁清野的糧食挖出來、拿出來,供部隊吃,解決了一天。第二天就把還長在地裏的青苞米和穀子收割了,又解決了部隊的吃糧,吃了第二天。第三天就把全縣所有的山羊和毛驢都宰了,解決了部隊的三天吃糧。以至於這個縣在以後很長時間裏看不到毛驢,看不到山羊。後來彭德懷很感慨地說了一句話,他說,“人民恩重如山啊!”。

曲青山提到,淮海戰役結束以後,陳毅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據統計,當時淮海戰役動員了支前民工220萬人,用了大小車輛40萬輛,主要是老百姓的小推車,這個小推車上世紀70年代,在山東、河北農村裏都有,就是有一個帶子套在脖子上,然後推著一個獨輪車,兩邊放東西,一般你沒有這個技術和體力把它掌控不了。40萬輛車,有人做了一個計算,說如果首尾相連,進行兩路縱隊的排列,可以從南京排到北京。有一個電影故事片名字叫《車輪滾滾》,反映的就是群眾支前的這個曆史事情。

他說,在河北平山縣曾經流傳著一個老百姓傳唱的民謠,支前的民謠,這個支前的民謠就是對這一結論的生動詮釋,這個民謠唱到:“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衣,最後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親骨肉送他上戰場。後來在山東沂蒙老區也有這麽一個支前民謠,老百姓也唱,歌詞和它有點不一樣。沂蒙老區的歌謠是:“最後一把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親骨肉含淚送他上戰場”。就是說,老百姓把他所有的東西,吃的穿的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甚至他最後一個親骨肉,含淚送他上戰場。你說這個解放戰爭,人民這樣支持我們的軍隊,我們的軍隊還能不打勝仗嗎?

最後他說,據有關材料,當時山東沂蒙老區的人口是420萬人,參軍和支前的人是140萬人,犧牲在戰場上的人就有3萬多人。後來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成功經驗的時候,他特別強調,他說:“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他說:“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對我們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這種血肉聯係,國民黨是學不會的,也是做不到的。一個材料講,1945年,我們黨的七大開了以後,通過了七大黨章。後來國民黨蔣介石也關注我們黨開的這個會和通過的文件,蔣介石把我們的這個黨章看了,他對黨章中黨員與群眾、上級與下級這兩節特別感興趣,他說這兩節寫得太好了。後來他就在他的日記中寫到,他說:“讀了以後受益匪淺,本黨要奮起直追,否則消亡無日”。蔣介石也看到了,國民黨和共產黨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就在於與群眾的關係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