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3)
2015 (255)
2016 (128)
2017 (95)
2018 (70)
2021 (46)
2022 (50)
1
2
3
4
5
6
7
8
9
薑曄
1.1905年創建的進和商會舊址。
2.1947年7月,鍛鋼生產場麵。
3.1948年,大連金屬製造工廠製釘生產線。
4.1954年4月,大連鋼廠在冶煉碳結鋼時,最早采用了氧氣吹氧助熔新技術,開創了我國使用氧氣煉鋼的先例,這是技術小組在調試新組裝的600製氧機。
5.1958年,廠部決定將第一煉鋼車間4號爐命名為“紅旗青年爐”。照片為青年爐爐長趙更在召開班前會,布置當日工作計劃。
6.1961年,興建了我國第一個精密合金基地——七五二研究所,這是原七五二車間自耗爐。
7.原第三軋鋼生產車間。
8.冶煉車間4號爐工人在觀看班組經濟消耗指標。
9.1972年,廠部命名冶煉車間6號爐為“三八爐”,成立了3個班組,共20多名青年女工成為新一代煉鋼工人。三八爐長李桂鳳和女煉鋼工們召開班前會,研究當日生產情況。
大連鋼廠(今東北特鋼集團大連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現廠址坐落於大連市金普新區登沙河臨港工業區)舊址坐落在大連市甘井子區中部。300多年前,這裏僅有幾戶人家,是一個依山傍海的小村落,一片片花椒樹在房前屋後叢生,因而得名椒樹房,簡稱椒房。上世紀30年代,大連鋼廠的前身搬遷至此;新中國成立後,在這裏壯大並成為中國特鋼的搖籃。
曆史沿革:
始建於1905年
大連鋼廠的前身為進和商會、大華電氣冶金株式會社。
進和商會是1905年由日本人高田友吉和矢田部善輔二人出資創立的,主要經營鋼材和五金商品的銷售。1917年8月,在指定的工業區大連千代田町33番地(現大連市春徳街)設立了工廠。1935年,進和商會千代田町工廠遷到甘井子椒房屯633號(原西廠)。1936年6月搬遷完畢,對外營業。
大華電氣冶金株式會社,始建於1918年4月,由日本人上島慶篤與中國人李直之(李鴻章後代)等人共同出資創建,廠址設在大連榮華困2番地(現大連火車站西)。主要從事特殊鋼的研究和生產。1938年,因建設大連火車站,大華電氣冶金株式會社遷至甘井子椒房屯(原東廠)。1939年,更名為大華礦業株式會社。
1945年8月27日,進和商會和大華礦業株式會社被蘇軍接管;1947年7月1日,移交我方,歸屬東北軍工部大連建新公司領導,進和商會改名為大連金屬製造工廠,大華礦業株式會社改名為大連煉鋼工廠。1948年10月31日,大連金屬製造工廠與大連煉鋼工廠合並,改名為大連鋼鐵工廠。1953年6月,改稱大連鋼廠。大連鋼廠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創業,不斷發展壯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業績。
中方接管:
填補我國冶金史空白
我方正式接管時,工廠主要設備大部分受到損失,設備嚴重不足,恢複生產非常困難。在大連建新公司的領導下,工廠樹立了“千方百計搞好軍工生產,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思想,工人們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入到“恢複生產,盡快和產出軍工產品”的戰鬥中。
日本撤退時把大量煤炭扔到海裏和埋入地下。1947年6月,兩廠領導發動老工人“動腦筋,想辦法”,開展“拾焦炭”活動。300多名工人下班後,紛紛來到海邊,跳進齊腰深的海水裏撈煤炭,僅2個小時,就撈出近3噸煤炭。一部分職工還利用業餘時間,在煤氣站的大院裏,一次就挖出20多噸煤炭,為恢複生產作出了貢獻。在開展“獻工具,獻設備”活動中,職工從日本廠主窩藏設備的一個北山山洞裏拉出了10多台50~100馬力的電動機以及撥絲機、減速器和聯接器等重要生產設備。
從1948年3月開始,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工人們克服困難,僅二機械車間就生產了196451枚炮彈頭。
從1947年3月至1951年1月,大連鋼鐵廠共冶煉了28736噸鋼;鍛造出生產炮彈頭用的圓坯4128噸;軋製出生產炮彈頭用的圓鋼6172噸;直接生產了部分炮彈頭和“九二步兵炮”彈簧等重要軍工產品;首次成功地冶煉出鋁鉻合金、鎳銅合金和硬質合金,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為全國解放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支援全國:從邊遠省份到內地建設
大連鋼廠在不斷開拓前進的過程中,為發展祖國的鋼鐵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從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間,曾先後調出過大批人員、設備和技術資料支援大冶鋼廠、北滿鋼廠、西安五二廠、貴陽鋼廠、山東沂蒙山區新城鋼廠的建設。
1950年11月8日,大連鋼鐵工廠奉中央重工業部命令和東北工業部通知,將特殊鋼部分的電弧爐、鍛錘、壓延機、機械設備、硬質合金設備、耐火磚設備、拔絲機、物理和化學試驗分析儀器等1600噸設備,遷往河北省黃石市華中鋼鐵公司。廠長李振南、第二副廠長楊森培隨同調往大冶鋼廠,隨遷職工達670人。
1964年11月初,為促進邊遠省份貴州各項事業的發展,冶金工業部決定從大連鋼廠成建製地內遷5噸電爐2座、人員172名,支援貴陽鋼廠。這批內遷人員到了貴陽鋼廠後,艱苦創業,白手起家,為開拓貴州省的鋼鐵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加速內地建設,冶金部於1965年決定將大連鋼廠鋼絲車間一分為二,七五二車間大部分遷往西安,合建一個五二廠。在人員的支援上,優先滿足了新廠的需要,提出了要多少給多少,要誰給誰,什麽時候要什麽時候到的口號;在設備支援上,堅決支援最新、最好的;在設備安裝上,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嚴”字當頭,精益求精;在生產準備上,從一切有利於內地建設出發,凡是新廠生產需要做的工作或供應的物資,一定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滿足要求。經過一年的努力,搬遷工作順利完成。支援各種人員1501名,搬遷設備1119項、1607噸。
1950年之後:創造出無數個第一
1950年,支援河北後的大連鋼鐵工廠隻剩下1409人。1951年,為了把大連鋼鐵工廠重新恢複起來,廣大幹部、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吃住在廠,全力投入到恢複生產的工作中去,有時甚至夜以繼日地奮戰在車間。沒有設計自己搞、沒有圖紙自己畫、沒有模型自己造,人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1954年4月,大連鋼廠在冶煉碳結鋼時,最早采用了氧氣吹氧助熔新技術,開創了我國使用氧氣煉鋼的先例。1959年,大連鋼廠形成了我國第一份精密合金技術標準,1961年興建了我國第一個精密合金基地——七五二研究所。
在新中國的曆史上,大連鋼廠創造出無數個第一:生產出我國第一爐不鏽鋼、第一爐高速工具鋼、第一爐高溫合金、第一爐精密合金、第一爐高強鋼和第一爐超高強鋼等。為我國研製第一枚導彈,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嫦娥”號探月飛船,殲10戰鬥機等提供了大量關鍵材料。
對一座城市來說,都會留存有許多珍貴的記憶。每一段城市的記憶,終將留存於在這裏生活過的每一個人的心中,而這座城市留給一個人內心的光榮,也許會被深埋,但永遠不會消失。
作者係大連工業遺產調查組負責人、大連現代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
我的另一篇博客《2016年中國特鋼行業分析報告》中有詳細的特種鋼分類和中國的特鋼現狀。雖然中國鋼產量達8.2億噸/年,但是特種鋼中高檔鋼還是大量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