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警備區,要塞區,守備區曆史

(2017-04-22 15:30:36) 下一個

警備區,要塞區,守備區曆史

我軍在重要城市、戰略要地、海防要地、軍事要地曾經設有警備區(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重要城市或戰略要地設立的軍隊組織。警備區屬軍區建製。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城市警備區,同時是中共市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軍區和中共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轄警備部隊,領導區、縣人民武裝部,負責所在城市的警衛、守備和民兵、兵役、動員工作。要地警備區,轄守備部隊,主要負責戰略要地的警衛、守備。)、要塞區(在海防要地設立的軍隊組織。一般轄有守備部隊、分隊。防區築有永備工事,配備較強火力,儲備充足物資,形成獨立的防禦體係。要塞區隸屬於軍區,設有領導機關,擔負本區域的設防和堅守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起各海防要地設立要塞區。)、守備區(在某些軍事要地設立的軍隊組織。隸屬於軍區或要塞區,轄守備隊,擔負所在軍事要地的堅守和設防任務。),後來隨著曆次大裁軍,很多警備區、要塞區、守備區先後都撤銷了。

一。警備區
    (一)旅大警備區 
         旅大警備區1959年10月由第三兵團改編,兵團級。1985年6月改為正軍級,下轄外長山守備師(81562部隊)、守備1師(81540部隊)、守備2師(81551部隊)。1992年4月撤銷。 
          
         司令員:曾紹山(1959.09—1959.11) 劉轉連(1959.11—1962.06) 
             江擁輝(1962.06—1968.05) 楊俊生(1968.05—1968.05)
             鄧 嶽(1968.05—1969.08) 劉德才(1969.08—1976.10)
             張懷瑞(1976.10—1985.06) 
         政 委: 杜義德(1959.09—1959.11) 郭述申(1959.09—1966.05)
              吳   岱(1959.09—1965.01) 楊俊生(1965.01—1966.05)
              楊俊生(1968.05—1976.10) 謝福林(1964.08—1975.08) 
              袁佩爵(1967.05—1972. )  程登誌(1972. —1976.10) 
              王海廷(1975.08—1977.04) 甘渭漢(1976.10—1977.09) 
              王從周(1978.05—1983.05) 劉振華(1979.01—1982.10)
              彭仲韜(1983.05—1985.08) 
    
         旅大警備區1985年6月由兵團級降為正軍級,1992年4月撤銷。
         司令員:向孝書(1985.06—1990.04) 張德慶(1990.04—1992.04) 
         政 委:趙興元(1985.08—1990.04)  張振瀛(1990.04—1992.04) 
  
    (二)武漢警備區 
        武漢警備區1967年8月成立武漢警備區,由空降兵第15軍軍部兼該警備區機構。 
        軍長兼武漢警備區司令員:方 銘(1967.08—1974.01)
        軍政委兼武漢警備區政委:張純青(1967.08—1978.01) 
         
    (三)青島警備區  
        青島警備區1969年11月青島市人民武裝部與某守備部隊合並組建青島警備區,1970年2月正式組建青島警備區(軍級),隸屬濟南軍區。1978年與守備第三師合編,升格為正軍級單位。1985年10月,青島軍分區與青島警備區合並(並入青島警備區)組建新的青島警備區(師級),歸山東省軍區領導,執行師級權限。1959年1月,原菏澤軍分區機關大部人員調往青島,與青島市兵役局合編為青島市軍分區。1962年3月,青島市軍分區改編為青島市人民武裝部。1970年2月,青島市人民武裝部並入青島警備區。1979年5月,重新成立青島市人民武裝部。1983年12月1日,青島市人民武裝部改編為青島軍分區。 
            
       司令員:裴維增、馬連輝、陳新華、劉東起 
       政治委員:史世屏、張瑞厚、李福亭、李治亭 
                       
   (四)威海警備區            
        煙威警備區1978年4月守備5師與4師成立煙威警備區,正軍級單位,管轄一個守備第四師,三個直屬團。1985年10月煙威警備區與煙台軍分區(1958年10月,萊陽軍分區移駐煙台,改稱煙台軍分區)合並,改編為煙台警備區,歸山東省軍區領導。 
         
        司令員:劉 佐、範天恩、張棟修 
        政治委員:陳英華、吳 劍、王蘭亭。 
                 
   (五)廣州警備區                             
         廣州警備區1967年4月廣州軍分區擴編,執行副軍級權限,隸屬於廣東省軍區建製。1976年3月降為師級。
         司令員:陽 震(1967.05~1968.07)  劉雲亭(1968.07~1969.11)
                 宋文鬱(1969.11~1976.01) 
         政治委員:羅興洲(1967.05~1968.01) 張榮亭(1968.06~1970.08)
                 宋文鬱(1969.06~1969.11) 吳 潤(1969.11~1976.02)
                 孟哲民(1969.11~1976.01)

 二。要塞區
     (一)舟嵊要塞區       
           舟嵊要塞區(1958.04—1985.09)
           司令員:周誌堅(1958.05—1960.06) 張秀龍(1960.06—1962.05) 
                 廖政國(1962.11—1965.05) 黃朝天(1965.05—1969.08)
                 王景昆(1969.08—1979.11) 夏天泰(1979.11—1983.05) 
                 王保臣(1983.05—1985.08)
           政 委:張秀龍(1958.04—1960.06)   謝勝坤(1960.06—1962.06) 
                闕中一(1962.06—1963.09)   陳士法(1962.11—1964.11)
                曹思明(1963.09—1969.10)   鐵 瑛(1964.10—1973.10)
                鐵 瑛(1973.10—1978.09)    牟翰清(1973.10—1977.12)
                楊映雪(1977.12—1983.05)   慶楊(1983.05—1985.08) 

  (二)外長山要塞區        
        外長山要塞區1954年組建,1955.2改編為旅大警備區守備一師,1961(一說1960年)年2月以旅大警備區守備1師為基礎擴編為外長山要塞區,隸屬旅大警備區領導,執行軍級權限,下設廣鹿、小長山、大長山、石島、海洋、獐子等6個守備區。1983.1縮編為外長山守備師(81562部隊),1992.10改稱外長山要塞區,仍執行師級權限,由於旅大警備區撤消,改由64軍代管。1998年10月轉隸遼寧省軍區領導。
        司令員:王海廷、劉德才 
        政委:胡立聲、任茂如、楊國喜 
             
(三)內長山要塞區             
         內長山要塞區1954年10月由陸軍第26軍78師和海軍長山水警區組建海軍長山要塞區。1960年6月(一說5月)隸屬濟南軍區,正軍級單位。1961年3月改稱內長山要塞區。轄蓬萊、北長山、大欽三個守備區,80年代初期,守備區改稱守備師,下轄守備第6師、守備第7師和3個直屬守備團、1個坦克團。1985年10月內長山要塞區(正軍)縮編為內長山守備師,1993年2月恢複內長山要塞區番號(師級)。
          司令員:白 斌
          政委:李布德(1960.04—1964)任茂如 
     
 (四)萬山要塞區      
         萬山要塞區1952年6月,萬山獨立水警區與海軍虎門要塞區合並組成萬虎獨立水警區。1955年1月,改稱海軍萬虎要塞區。1960年2月改歸廣州軍區建製領導。6月改稱萬山要塞區。1980年12月,改稱廣州軍區守備第11師。1983年1月,改歸廣東省軍區建製領導。1985年10月,守備第11師與珠海市人民武裝部合並組成珠海警備區。 
        
        司令員:陳正新、楊敏、劉玲、劉存智、王景彩。
        政治委員:黎新民、肖澤泉、劉華村、韓敏。
             
(五)榆林要塞區           
         榆林要塞區1952.11組建榆林區指揮部,1955.6改稱榆林守備區,1956.8改為榆林要塞區(53612部隊),隸屬海南軍區領導,下設第一、二、三守備區。1985.10與通什軍分區合並為榆林軍分區,駐三亞市,1988年榆林軍分區改為三亞軍分區,1992年改編為三亞警備區。 
         
        榆林區指揮部司令員:餘啟龍,政委李大清;
        榆林守備區司令員:王建國,政委李大清、李鵬; 
        榆林要塞區曆任司令員:段誌清、劉遠生、紀剛、王必之(海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朱文清、劉喜斌、劉承寶;
        榆林要塞區曆任政委:李鵬(海南軍區副政委兼)、潘炳福、顧相林(海南軍區副政委兼)、辛連元、段良久。
                                
 (六)連雲港要塞區             
          連雲港要塞區1955.4組建,隸屬濟南軍區,1956.1改編為連雲港守備區,1956.12改編為濟南軍區守備18師,1978.9改稱為南京軍區守備3師,轉隸南京軍區領導,1985.10和連雲港軍分區合並。

 (七)吳淞要塞區                                 
         1949年5月成立吳淞要塞區,歸屬淞滬警備區領導。1950年9月,吳淞要塞歸屬華東軍區海軍,改稱吳淞獨立水警區,12月改稱華東軍區海軍吳淞要塞區。1952年6月改稱華東軍區海軍淞滬基地。1954年11月改編為海軍淞滬水警區。    

三。 守備區
    (一)舟嵊守備區                            
         舟嵊守備區1958年4月,二十二軍與守備十四旅合並為舟嵊要塞區(正軍級),下轄定海、普陀、岱山、衢山、嵊泗等5個守備區,1981年改編為嵊泗守備四師,岱山守備五師,桃花守備六師。1985年9月舟嵊要塞區改稱舟嵊守備區(83351部隊),下轄岱山守備五旅、桃花守備六旅。1992年12月改為浙江省軍區舟嵊要塞區(副軍級),1997年4月與舟山軍分區合並為浙江省軍區舟山警備區(正師級)。 
      
         陸軍22軍(1949.05—1958.04) 
         軍 長:孫繼先(1949.05—1950.10) 張秀龍(1950.10—1958.04) 
         政 委:丁秋生(1949.05—1950.01) 王一平(1950.01—1950.10)
             王六生(1950.10—1956.02) 方中鐸(1956.08—1958.04) 
          舟嵊守備區(1985.09—1997.04)83351部隊
          司令員:王保臣(1985.08—1988.01)  曾照喜(1988.01—1990.06)少將 
               江茂葆(1990.06—1993.12)少將  陳長明(1993.12—1997.05)大校 
          政 委:王慶楊(1985.08—1990.06)少將  翠和(1990.06—1992.09)少將
              盧匡衡(1992.09—1995.04)少將 孫榮正(1995.04—1997.05)大校 
 
   (二)赤峰守備區           
          赤峰守備區(81513部隊)1981年10月組建,正軍級。下轄守備4師(81595部隊)、守備11師(81573部隊)、守備12師(81580部隊)。1985年9月與68軍合編,1992年撤消 
          
          司令員:王秀法(1981.10—1983.05)   王有翰(1983.05—1985.09)
                黃在漁(1985.09—1990.04) 齊連運(1990.04—1992.12)
          政 委: 張春榆(1981.10—1983.05)  侯德剛(1983.05—1985.09) 
                李玉忱(1985.09—1990.04)  高殿成(1990.04—1992.12) 
             
    (三)白城守備區 
          白城守備區(81524部隊)1981年10月組建,軍級,隸屬於沈陽軍區建製。下轄守備3師(81628部隊)、守備5師(81672部隊)、守備6師(81639部隊)。守備區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和直屬部隊。l985年10月,該守備區機關奉命撤銷。守備三、六師轉隸赤峰守備區,守備五師轉隸黑龍江省軍區。
           
          司令員:郭海波(1981.10—1983.09)            
                                
   (四)廈門守備區         
        廈門守備區1970年2月,廈門軍分區與福州軍區守備師合編為廈門守備區,歸陸軍第31軍領導指揮。1985年10月,廈門市人民武裝部(師級)與原福州軍區守備第4師及炮兵第3師一部合並,成立福建省廈門警備區,歸福建省軍區建製領導。
                                
 四。 廣州警備區  詳細介紹              
     廣州軍分區(廣州警備區)  廣州警備區的曆史沿革很詳細,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廣州軍分區(1960年10月~1967年3月)           
         1960年10月1日,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1960年8月2日批示,廣州市人民武裝部與廣東省軍區步兵第三團團部合並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省廣州軍分區(以下簡稱廣州軍分區),隸屬廣東省軍區建製,受廣東省軍區和中共廣州市委的雙重領導。廣州軍分區的任務是主管廣州市民兵、兵役和警備工作。廣州軍分區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處。廣州軍分區初轄廣州市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芳村區、江村區、黃埔區、花縣、從化縣9個人民武裝部。  
             
        1961年4月,從化縣分為從化、佛岡兩縣,新建佛岡縣人民武裝部。11月,組建廣州市交通係統、高校、工業係統人民武裝部。此時,廣州軍分區共轄13個縣、區、係統人民武裝部。           
             
        1962年10月,芳村、黃埔、江村區人民武裝部合並為郊區人民武裝部,交通係統、工業係統人民武裝部合並為工交係統人民武裝處,高校人民武裝部改稱為文教係統人民武裝部。此時,廣州軍分區共轄10個縣、區、係統人民武裝部。1963年6月,佛岡縣人民武裝部移交韶關軍分區領導。1964年3月,組建廣州市財貿係統人民武裝部,工交係統人民武裝處改稱為工交係統人民武裝部。12月,組建珠江區人民武裝部;同時,廣東省軍區獨立第十三營歸廣州軍分區建製領導。此時,廣州軍分區共轄11個縣、區、係統人民武裝部和1個獨立營。 
        
         1965年5月,撤銷珠江區人民武裝部。11月10日,廣東省軍區根據廣州軍區10月19日指示,重新頒布廣州軍分區編製。 
             
        自1966年7月30日,廣州軍分區代行廣州警備區職權,機關各科改為處。司令部增設辦公室、通信處、民兵訓練處,撤銷訓練科;政治部增設秘書、文化、青年、群工處;後勤部增設戰勤、財務、軍需、營房處,撤銷供給科。同月,公安部隊改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製,廣東省公安總隊第三、五團和警衛隊以及花縣、從化縣公安中隊移交廣州軍分區領導。第三、五團分別改編為廣州軍分區獨立第七團(暫編1491人)和獨立第八團(暫編1440人)。8月8日,廣東省軍區獨立第十三營移交給廣東省軍區獨立第一師。自8月10日到9月3日,廣州軍分區一度由廣州軍區直接領導、指揮。該年9月,花縣、從化縣公安中隊分別改編為花縣中隊(編40人)和從化縣中隊(編25人)。10月10日,以獨立第八團第四營及摩托連、裝甲連為基礎,組建廣州軍分區獨立第九團,編839人。此時廣州軍分區共轄10個縣、區、係統人民武裝部和3個獨立團、2個縣中隊。 
         
         廣州軍分區領導人(1960.10~1967.3)
         司令員:劉遠生(1961.1~1964.12) 
             秦永橋(1964.12~1967.4) 
         政治委員:薛焰(1961.1~1961.11) 
              曾生(1961.11~1966.5)
                                       
    (2 ) 廣州警備區(1967年4月~1983年1月)            
        1967年4月1日,廣州軍分區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警備區(以下簡稱廣州警備區),執行軍級權限,隸屬於廣東省軍區建製,受廣東省軍區和廣州市軍管會、廣州市革命委員會(中共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  
             
         警備區機關駐廣州市沙河新編2號(現先烈中路97號),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司令部下設作訓、通信、軍務、民兵組織、民兵訓練、管理處。政治部下設秘書、組織、幹部、宣傳、文化、保衛處。後勤部下設戰勤、財務、軍需、軍械、營房、衛生處。警備區初轄廣州警備區獨立第七、八、九團,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郊區、工交係統、財貿係統、文教係統、花縣、從化縣共10個人民武裝部,另有花縣、從化縣2個縣公安中隊。1968年,縣公安中隊歸所在縣人民武裝部領導。196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七六團調進廣州參加“三支兩軍”;5月,歸廣州警備區領導,擔負廣州警備勤務,1969年12月歸建。1969年3月,廣州警備區獨立第七、九團分別調往湛江、梅縣地區,韶關、佛山軍分區獨立團調廣州,分別改稱廣州軍區獨立第一、二團。12月,第八團調防韶關地區,新由湖南省軍區調往韶關的獨立團調廣州,改稱廣州軍區獨立第三團。廣州軍區獨立第一、二、三團均由廣州警備區管轄。 
               
         1970年2月,警備區機關執行新編製,司令部增設辦公室,撤銷軍務、民兵組織和民兵訓練3個處,改設軍務動員處;政治部撤銷文化處;後勤部撤銷財務、軍需、軍械3個處,改設供應處、裝備處;警通排擴編為警通連。編製員額300人(機關148人,直屬分隊152人)。廣州警備區所轄之廣州軍區獨立第一、二、三團依次改稱為廣東省軍區獨立第一、二、三團。 
              
         1971年4月,政治部增設三支兩軍辦公室,至1972年8月撤銷。1973年5月,增設黃埔區人民武裝部。1975年2月,廣東省番禺、增城、龍門、新豐4個縣劃歸廣州市管轄,4縣人民武裝部也隨之劃歸廣州警備區領導。同年8月,撤銷市區工交、文教、財貿3個係統人民武裝部。12月,花縣、從化、番禺、增城、龍門、新豐6個縣中隊改編為人民武裝警察中隊,移交廣州市公安局領導。此外,1968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1968年5月12日的命令和廣東省革命委員會關於對全省體育係統實行“雙重領導,以部隊領導為主”的指示,由廣州警備區1名副司令員兼廣州市體委主任,至1973年8月仍改歸地方領導。根據中共中央1969年3月25日關於消防隊由“省軍區、軍分區或警備區代管”的指示精神,廣州警備區於當年6月19日對廣州市消防大隊實行代管,至1973年12月,移交廣州市公安局領導。1969年12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廣州軍區、廣東省軍區指示,廣州市電信局劃歸廣州警備區領導,警備區派出14名幹部到市電信局和花縣、從化縣電信局擔任正副政治委員和政治教導員,至1973年7月,仍改歸地方建製。1969年全國緊急戰備期間,根據上級指示,還接管了廣州市人民防空指揮部,先後由耿光萬、蓋玉傑任辦公室主任。1972年12月,人民防空指揮部改稱人民防空辦公室,並於1974年1月改歸市政府建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三支兩軍”任務繁重,機關和部隊嚴重超編。1971年12月,全區實有在職幹部2625名,為編製數的285.3%。  
         
        1976年3月1日,廣州警備區改為師級單位,增設顧問,機關業務處改為科。司令部作訓處分編為作戰、訓練科,軍務動員處分編為軍務、動員科,撤銷辦公室;政治部撤銷秘書處;後勤部撤銷裝備處,改編軍械科,撤銷戰勤處,增編運輸科。1978年2月,廣州市成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由廣州警備區領導,地方協助,先後由韓韜、陶煥文任主任。辦公室設在廣州警備區司令部,先後由李明山、商家祜、葉朝煥任辦公室主任。1985年6月,改歸市政府領導,辦公室遷往市政府。1979年3月,司令部增設人民防空科;5月,恢複工交係統武裝部。1982年,廣東省組建武裝警察部隊。10月21日至26日,廣東省獨立第一、三團和第二團的1個營部、5個連隊、1個排以及廣州警備區司令部的克山招待所移交廣東省武裝警察總隊建製領導,撤銷獨立第二團團部及其分隊。至此,廣州警備區下轄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黃埔區、工交係統、郊區、花縣、從化縣、番禺縣、增城縣、龍門縣、新豐縣13個人民武裝部。 
             
         1983年1月1日,廣州警備區改編為廣州軍分區。廣州警備區建立的16年間,在民兵、兵役、城市警備、人民防空和“三支兩軍”等工作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執行過上級一些錯誤決定,帶來一些消極後果。 
          
           廣州警備區領導人(1967.5~1976.2)(副軍級單位)
           司令員:陽震(1967.5~1968.7)     劉雲亭(1968.7~1969.11) 
                宋文鬱(1969.11~1979.1)  韓韜(1979.6~1983.1)
           政治委員:羅興洲(1967.5~1968.1) 
                張榮亭(1968.6~1970.8) 
   
           廣州警備區領導人 (1976.3~1983.1)(正師級單位)
           司令員:宋文鬱(1976.2~1979.1)
                韓 韜(1979.6~1983.1)    
           第一政治委員:梁靈光(1982.7~1982.12)
                                  
   (3)廣州軍分區(1983年1月~1990年底)             
         廣州軍分區隸屬廣東省軍區建製,同時是中共廣州市委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廣州市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廣東省軍區和中共廣州市委雙重領導。1983年5月,軍分區機關進行整編,司令部撤銷通信科,訓練科和作戰科合並為作訓科;政治部組織科和保衛科合並為組織保衛科;後勤部撤銷運輸、營房科。7月,佛岡縣、清遠縣劃歸廣州市,該兩縣人民武裝部同時劃歸廣州軍分區領導。至此,下轄廣州市屬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越秀區、黃埔區、工交係統、郊區、花縣、從化縣、番禺縣、增城縣、龍門縣、新豐縣、佛岡縣和清遠縣共15個人民武裝部。           
             
         1986年1月1日,軍分區機關再次整編,司令部人防科合並到作訓科,後勤部衛生科改為衛生所,撤銷教導隊。4月,增設天河區、芳村區人民武裝部,郊區人民武裝部改稱白雲區人民武裝部。6月,全市17個區、縣、係統人民武裝部改歸地方建製,廣州軍分區仍對其實行業務領導。          
             
         廣州軍分區的主要任務是主管廣州市的民兵、兵役和城市警備工作。在地方實行經濟、政治體製改革的形勢下,廣州軍分區領導幹部和機關銳意改革創新,深入調查研究,使民兵、兵役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製度化。1989年,廣州軍分區被國防部評為全國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 
        
          廣州軍分區領導人(1983.1~1990.12) 
          司令員:韓韜(1983.1~1983.9) 
              王建元(1983.5~)
          第一政治委員(兼):梁靈光(1983.1~1983.3) 
              許士傑(1983.5~1986.11)
                             
 五。當今的全軍警備區分布情況介紹
 
        目前除了各個直轄市、省會城市(首府城市)、青島、廈門、深圳3個計劃單列市設立警備區外,其餘設立的的警備區還有: 煙台警備區、連雲港警備區、舟山警備區、衡陽警備區、株洲警備區、汕頭警備區、珠海警備區、桂林警備區、三亞警備區。不久前,又有烏魯木齊警備區成立。
 
         烏魯木齊警備區是根據中央軍委部隊體製編製調整改革方案和蘭州軍區編製命令,在原烏魯木齊軍分區的基礎上組建的。 警備區的級別由原烏魯木齊軍分區副師級升格為正師級。烏魯木齊警備區司令員孟繁明大校和政委李孟榮大校說,成立警備區是中央軍委作出的重大決策,烏市作為新疆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既是戰爭資源和戰爭潛力的重要基地,也是未來高科技局部戰爭中軍事鬥爭的焦點。警備區的組建,將著眼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城市防空作戰和反恐需求,深化城市民兵預備役工作的調整改革,創新訓練方法,提高快速動員和遂行作戰的能力。
 
          除上海、天津、重慶三個直轄市的警備區是正軍級單位外,其它省會城市市及軍事要地的警備區是與軍分區平級(正師級單位),警備區除了與軍分區有共同的任務外,還擔負大城市及軍事要地的警備任務。
 
 六。1985年前全軍各大軍區守備師。
     1. 沈陽軍區:

           旅大警備區:守備1、2師、外長山要塞區;     
           白城守備區:守備3、5、6師; 
           赤峰守備區:守備4、11、12師; 
           二十三軍:守備7、8、9師; 
           六十八軍:守備10師。 

     2. 北京軍區:

           六十九軍:守備1、2師;     
           六十五軍:守備3、4師; 
           二十四軍:守備5、7師; 
           內蒙古軍區:守備6師。

    3. 蘭州軍區:

            守備1、2、3師;     

    4. 烏魯木齊軍區:

             守備1、2師。 

    5. 濟南軍區:

             守備1、2、3、4、5、6、7、8、9師。

    6. 南京軍區:

             守備1、2、3、4、5、6師。 

    7. 福州軍區:

             守備1、2、3、4、5師。 

     8. 廣州軍區:

             守備11、12師;     
             邊防1、3、5師(1985年後守備1、3、5師)。 

     9. 昆明軍區:

              250師(1985年後守備1師)、32師(1985年後守備2師)。
  
七。省軍區、要塞區、警備區下轄海防部隊。
 
       遼寧省軍區:外長山要塞區:四個海防團、一個船運大隊、另有一個海防團。
       山東省軍區:內長山要塞區,三個海防團、一個船運大隊。
       煙台警備區:兩個海防團、一個船運大隊。
       威海軍分區:一個海防團。
       青島警備區,兩個海防團、一個船運大隊、一個炮兵團。

注:長山要塞區有兩個,即外長山要塞區和內長山要塞區,前者屬於遼寧省軍區,後者屬於山東省軍區。兩者現在都是師級編製,作用也一樣,就是拱衛首都和渤海灣。外長山要塞區:海洋島1團;獐子島2團;石城島3團;廣鹿島4團 ;另有一個偵察船運大隊。內長山要塞區:城隍島1團 ;長山島2團;蓬萊市3團;也有一個偵察船運大隊,內長山要塞區從編製上看,比外長山少一個海防團。

        江蘇省軍區:

           連雲港警備區,一個海防團、一個炮兵團。
           南通軍分區,一個海防團、兩個海防旅。

        浙江省軍區:

            舟山警備區,四個海防團、一個炮兵團、一個船運大隊、一個水線大隊。1999年增加了個預備役高炮團(有從金華移防的野戰軍高跑團精編的)。
        舟嵊守備區一九九二年底整編,降級為師級的要塞區,一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和舟山軍分區分並成為舟山警備區,當級降級的時候,是由原守備區副司令員江茂保高職低配做司令員的。當時轄海防五旅、六旅、十三團、十八團,船運大隊、水線大隊。直屬:兩棲偵察隊、高炮營、工化營、通信營,九七年整編五旅六旅撤銷了,現一軍一師政委朱生嶺是原五旅政治部主任,後六旅政委。五旅 六旅撤銷後原六旅分為十五團岱山,十七團駐普陀,十八團定海,十三團嵊泗,集中全警備區炮兵營為炮兵團,駐定海虹橋。


       廣東省軍區:下轄三個海防團,南澳島1團、珠海2團、湛江4團,
       汕頭警備區:一個海防團。
       珠海警備區,一個海防團、一個偵察船運大隊。
       湛江軍分區,一個海防團。
        廣西省軍區:北海軍分區,一個海防團。
        海南省軍區:下轄轄兩個海防團,文昌10團,儋州11團,海口有一個車船運輸大隊。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lar_bear' 的評論 :
現存警備區42個:正軍3個(直轄市),正師27個(省會),正師3個(單列市),正師9個(地市級),由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管轄,部隊是以預備役為主,所以屬於國民警衛隊性質的。
polar_bear 回複 悄悄話 純粹為了安置冗員設置的重疊機構而已,勞民傷財,跟朝鮮一個樣……
登錄後才可評論.